讚賞令孩子更加出色
羅 森塔爾效應:
誇獎帶來效益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一群小白鼠隨意地分為A組和B組,他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的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中等偏下。幾個月後,羅森塔爾教授對這兩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式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居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要聰明很多,牠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透過這個實驗,羅森塔爾教授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這種效應會不會發生在人身上呢?」於是他來到一所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學校,驚奇地發現那幾個被他隨意選中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和研究員都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就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充滿了信心,經常稱讚他們,而學生也感受到期望,認為自己是聰明的,進而大幅增加自信心,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稱讚會給孩子以極大的鼓舞,且父母的表揚與其他人相比產生的作用會更大。心理學家經過實驗發現,孩子總是在無意識中按父母的評價強調自己的行為,以得到父母的表揚和認可。
有一位母親在擦桌子的時候,她一歲多的小孩子跟過來,並學著媽媽的樣子,手裡拿著一塊布,在桌子上抹來抹去。其實這麼小的孩子,完全沒有做家事的概念,他只是單純地模仿媽媽的動作而已。這位母親則把握住這個誇獎孩子的機會:「小偉真懂事,這麼小就想幫媽媽擦桌子,將來一定是個優秀的孩子。」孩子聽到媽媽這樣說,便在桌子上抹得更勤奮了。媽媽擦完桌子之後,告訴孩子:「以後擦桌子的時候要注意,這些邊邊角角也要擦乾淨,那就更完美了。」孩子很滿意地點點頭。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家長應該對孩子多一點表揚、少一點責備。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不能總是照成人的標準來判定,應該發自內心的讚美孩子:「你真棒,我小的時候沒有像你這麼有創意。」孩子的進步就會越來越快,也會把父母當作自己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指責,那孩子的自尊以及無限的潛能就會被父母的訓斥聲所淹沒。
鼓勵是自信的酵母,誇獎是自信的前提。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時地誇獎和鼓勵。誇獎使孩子堅定自己的信心,進而更加努力地為成功找方法。
可能會有家長有這樣的疑問:如果一味地誇獎孩子,把孩子教得不懂的謙虛為何物怎麼辦?如果今後聽不進別人對他的批評該怎麼辦?將來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這種顧慮很正常,這種現象也的確會有。誇獎孩子其實是有要領可循的,有些方面一定要誇,而有的方面就不能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