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觀應對
成長的苦惱
我們對受害程度的認定,其實可以歸結於人們面對災難時所採取的態度,只要受害者內心的想法可以從恐懼轉為發憤圖強,壞事就可能會變成令人鼓舞的好事。
所以當我們嘗試過避免災難降臨,最後卻沒有得到成功,就試著換個角度思考,樂觀地面對災難,它的毒刺也往往會凋落,幻化成一株真正美麗的花。
樂觀面對人生
學會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訓練。
一般而言,當滿足自己需要的事件發生時,人類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諸如:滿意、高興、喜悅、愛慕的積極情緒;相反地,如果自己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憂愁、厭惡、恐懼、憎恨的消極情緒。
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激發人體的潛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消極的情緒體驗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
關於樂觀這件事,法國作家阿蘭佩雷菲特認為,人應該把快樂的智慧用於和煩惱做各式各樣的鬥爭,他認為:「煩惱是我們患的一種精神上的近視,應該向遠處看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樣我們的腳步就會更加堅定,內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實正是如此,樂觀是一種性格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並對最有利的結果充滿期待。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樂觀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徵,還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上的免疫力。樂觀的孩子不容易得到憂鬱症,不但更容易獲得成就,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
樂觀與悲觀的人最大區別就在於,當有利或不利事件發生時,這兩種人對發生原因的認定。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他們能夠促使好事發生;而一旦不利事件發生,也能視為是暫時的。
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在解釋壞事發生的原因時,他們不是責怪自己,就是諉過別人。
思維心理學專家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解釋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裡對自己說:「生命就是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中就喪失了鬥志,不思進取了。因此,身為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樂觀的習慣。
樂觀是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有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徵。孩子對於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件,會產生積極的情緒,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負面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無法樂觀地面對人生,就容易意志消沉,對前途喪失信心,而且長久下去,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樂觀的性格是可以培養的。早期誘發理論認定: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樂觀的性格可以透過實際執行來培養,悲觀的性格也可以從改變思維下手,漸漸脫離。
那麼,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呢?
【建議一】 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他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並堅強面對所有困難,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避免老是以消極的態度思考。
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只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才會消失,孩子也才能恢復快樂。
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建議二】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自己要做個樂觀的人。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父母處理困境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面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奮發向上,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地去面對。
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樂觀的思考模式,讓孩子有這樣的觀念: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經常發生的;雖然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那也只是暫時的,並不會經常性的發生,只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例如,碰到週末要加班,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示媽媽很受公司重視喔,所以工作很多很忙。」而不要對孩子說:「累死了,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了。」
不管怎樣對孩子說明妳的情況,加班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是給孩子的感覺卻不一樣。當跟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示媽媽很受公司重視喔。」孩子會覺得媽媽很能幹,在公司是核心人物。
如果對孩子說:「累死了,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了。」孩子會覺得妳是不願意加班而不得不去,這就讓孩子留下了不快樂的陰影。
【建議三】 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而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累積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態。
對於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應該避免呵斥,而是要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洩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藉此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建議四】 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
樂觀的孩子往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悲觀的孩子則總是覺得沒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項細緻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時地感受到孩子的沮喪和憂愁,幫助孩子驅散心中的陰影。
父母要多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鼓勵孩子想像自己的美好未來,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只要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孩子必定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事情。
【建議五】 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一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廣泛地閱讀,讓孩子在閱讀中增加知識,陶冶性情。可以選擇閱讀偉人的故事、童話、小說等文學作品。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為孩子創造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如帶孩子到鄰居家串門子,邀請其他孩子到家裡來玩,讓孩子多到同學家去玩等。
另外,父母可多安排一些活動,例如帶孩子外出遊玩,也可讓孩子做一些創造性的活動,如利用廢棄物製作小作品,透過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當孩子參加活動時,可以鼓勵孩子主動提問,主動要求、主動學習。緊接著,當孩子開始主動行動了,父母要用表揚、獎勵等方法強化孩子的自主觀念。
孩子主動去做,但不一定代表會成功。而父母要給予激勵,告訴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敗了一次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孩子接觸各類事物,當碰到的事情多了,眼界自然寬廣,心胸就會開闊,悲觀思想便不容易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