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分類 現代文學創作叢書
目標讀者群 對文學有興趣的讀者
書籍推薦人 無
封面文案 所走所看,不一定得是名山大川,偶爾一草一木,也能有所感悟
本書特色 這是以鄉村記憶、都市生活、風土人情、民間社會、風俗傳說等的旅行寫作文集
作者簡介 段懷清
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史學者,著有《白璧德與中國文化》、《〈中國評論〉與晚清中英文學交流》、《傳教士與晚清口岸文人》、《朝覲東方:理雅各評傳》、《蒼茫誰盡東西界》等。
內容簡介 人世間最讓人羨慕的旅行,是李白那樣的飄泊。
人世間最讓人景仰的旅行,是徐霞客那樣的遠足和攀越。
人生並非是為旅行而設,但旅行卻可以讓現實之人生在一次次偶然得到的自我疏離之機緣中重新獲取人生與生活之新鮮感與觀察感。疲憊麻木的感受,或許亦會因此而得以紓緩甚至搭救。旅行可以是一次人生之理想與目標之重新堅定或是確認的教育。
這是以鄉村記憶、都市生活、風土人情、民間社會、風俗傳說等的旅行寫作文集
序 編後記
這是一本意外而得的書—原本我將自己過去幾年在香港《大公報》副刊上刊發的一兩百篇稿子匯總在一起,編了一本《畢竟是花花草草》的隨筆集。成書後編輯來郵件說,這些隨筆可以按照內容大致上分為兩部書稿,一部有關文史,一本有關旅行。我覺得編輯的話有道理,遂遵囑將原書稿一分為二,也就多出了這本《旅行是最好的教育》。
我是一個喜歡到處走走看看的人,所走所看,也不一定是名山大川,有時候一花一草好像也能引起我的注意,看一看瞧一瞧,是眼福,也是心福。回來後書房裡獨坐,記下些所見所感,也不見得有多麼深刻,無非是滿足一種自我習慣而已。不想幾年下來,累積了一定數量。編成一本集子,對過去的時間,是一個紀念,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感謝蔡曉雯女士為這兩部書稿所付出的勞動。
是為記。
本書目次 目次
逝水
1 豐子愷: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2 夏丏尊:湖畔山水常入夢
3 朱自清:小山小水小世界
4 經亨頤:一個人與一所學校
5 李叔同:守望在最高處
6 靈隱路上的香客
7 槐
8 香椿
9 天荒坪的竹林
10 父親和他的故鄉
11 民間藝人
人在江湖
1 杭州永福寺
2 初到上海
3 松木場
4 王安石與西湖
5 上海的財神之夜
6 上海憶舊
7 上海的根源
8 聖誕蘋果
9 上海的燈光
10 歲末購書記
11 蘇東坡斷案
12 「被看」的私生活
13 也說「東坡肉」
14 蘇東坡與西湖
15 人不可貌相
16 五角場:小上海的南京路
17 阿拉上海人
18 上海的鴛鴦與蝴蝶
19 自己的園地
20 乾隆年間的皇家晚會
21 「幼童」的故事還在延續
兩地
1 炎帝神農與蘭花草
2 熱乾麵
3 武漢輪渡
4 錢塘人諸可權與湖北
5 「鄉愁」與「鄉痛」
6 新年豆漿第一杯
7 母親與過年
8 新年試筆:花花草草
9 新年試筆:再說花草
10 新年試筆:說虎談兔
11 理髮
12 割草積肥拾麥穗
13 病事
14 隨州泡泡青
15 在長江上船行
16 「看山的」與「瞧水的」
17 回鄉的路
行走
1 海碗居
2 「我一生只談情說愛」
3 我聽班德瑞
4 也說名人做廣告
5 唯一一次獎學金
6 最是文人不自由?
7 滬杭道中的文學
8 大本頭
9 吳王小吃
10 手機時代的玩笑
11 旅行是最好的教育
12 如果天堂是人造的
13 小廟大歷史
14 楊梅花
15 說丐
16 「行在」與「行走」
17 竹子低頭等露水
18 南翔一日
19 「吃了嗎?」及其他
20 李治華先生的枕邊書
21 盈盈一水間:關於《山楂樹之戀》
22 在孔林,看到的與想到的
23 番茄還是火柿子
編後記
內容試閱 小時候外公住在鎮子上,跟我們不住一起,也不參加生產隊上的勞動。不過後來好像隊上還是給他派了一份工—看山。所謂看山,就是到生產隊上的山上轉悠或巡查,看是否有人偷砍偷伐。那個時候山都是公家的,個人不能到山上偷砍偷伐,逮住了是要扣工分甚至挨批鬥的。
外公似乎很在意這份工作,也樂意一天到晚在山上轉悠。外公專門做了一個背東西用的繩套,其實就是用一個彈弓叉子,兩個叉子上穿一根粗繩子。上山的時候,彈弓叉子連繩子一起捆在腰上,晚上太陽落山的時候,外公總是能帶一捆乾柴禾回來。外公從山上撿拾回來的柴禾,就在我們家廚房外院牆邊靠著,一排,都是好柴。
我不知道外公在山上除了轉悠和撿拾柴禾,還幹了些什麼。山上一年四季花開花落,也似乎總有悅人耳目的東西。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家院子裡後來所栽的一棵桃子樹、一棵梨子樹,還有一棵棗樹和一棵香椿樹,都是外公看山時候發現樹苗、挖了帶回來的。只是桃樹和梨樹所結果子都不大,且易招惹蟲子,後來母親讓我們將樹挖起來廢了。倒是牆邊一棵香椿,一直長得很好。每年清明前後,總能吃到翠嫩的香椿炒雞蛋。
那時候生產隊裡的輕鬆活兒,除了外公所做的這份﹁看山﹂,還有一份工作,那就是﹁瞧水﹂。所謂﹁瞧水﹂,主要是田裡需要引水灌水的時節,需要一個專門的勞力到大壩上放水,這樣大壩裡的水,就可以通過引水渠,流到等待澆灌的秧田裡了。
隊上有固定的瞧水人,就是紹中。紹中瞧水的工具極為簡單,就是一把鐵鍬。從他家所在的灣子出來,肩一把鐵鍬,沿著引水溝,一路到大壩上。大壩旁邊水中有一個下水道,平常堵塞著,需要引水的時候,瞧水的就要將堵塞水道的塞子拿掉。拿塞子不是一件輕鬆活兒,弄不好還有生命危險。因為水道在水下一人多深處,在水中拔掉塞子,有極大的吸引力和水壓力。一不留心,人還會被吸到水道口。所以每到大壩放水時節,瞧水的到大壩上去的時候,身後還會跟著一幫小孩子看熱鬧。
我們都稱紹中為﹁紹中表伯﹂。鄉下人稱呼左鄰右舍,習慣以親戚稱呼,其實沒有什麼親戚關係。所謂﹁親戚連親戚,連到北京去﹂,就是這意思。紹中表伯的工作,是鄉下孩子們多少有些好奇的工作。每到燕子開始在屋簷下結巢又飛進飛出的時候,微雨中總能看到青草蔓蔓的引水溝邊,戴著斗笠、披著塑膠布的瞧水人紹中。
「表伯去瞧水?」
「是的,去瞧水。」
「表伯今天放水不?」
「放。」
於是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村子邊山腳下水溝裡,嘩嘩流淌起來的,就是大壩上的水。水流過石埠頭,便好洗菜洗衣裳。水流量是需要控制的,不是一直都以同一流量放進下面的堰塘裡或秧田裡。一旦水放小了,引水溝裡隨水一道下來的魚兒,就成了孩子們這個時節最興奮快樂的所在。
今年春節,我帶著一家返鄉探親。期間,又跟著哥哥妹妹們一道,回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鄉下。從舅舅家出來,在一幢房子門口,看見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坐在那裡曬太陽。我走上去叫了聲:「紹中表伯。」老人趕緊站起來說:「老三你還記得我。」我說:「怎麼不記得,你那時候在隊上瞧水。」
其實,我沒有見到瞧水的紹中,已經有三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