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黑夜中仰望星星―這不僅是一個書名,它所表達的其實更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最近幾年來在我的內心分外清晰,堅定,個中甘苦冷暖自知。
身處一個變幻而彎曲的時代,我在遠離故國的荒寂之地品嚐孤傷,有如在黑沉沉的夜空下踽踽獨行。然而我始終懷揣希望,就像一個長途跋涉的旅人,在茫茫夜色中行走在荒郊山野,腳下踩著泥濘和荊棘,卻仍不時抬頭仰望那滿天亮晶晶的星星。
在多少個長夜難眠的時分,我來到書桌前,或鋪開稿紙,揮毫落紙;或打開電腦,敲擊鍵盤。就這樣幾年來,我寫出了不少文字,我將之歸為兩大類:政論、雜文之類的評論性文章,重在邏輯理性,是為「硬」類;散文、隨筆、詩歌、短篇小說之類的文學性作品,則需柔美暢達,是為「軟」類。其中「軟」類文章的一部分我彙編在此,就成了這本小書。
寫「硬」類文章,源起我的法學訓練、法律文書的撰寫和法律職業的經歷。從少年時代立志要成為法律人以維護公平正義,遂投入法學專業的學習和研究,前後差不多有十多年,我循規蹈矩地走在這條道路上。歷盡艱辛,徜徉於法學的自學鑽研、學院的教育和法律職業的歷練,但自幼對文學的鐘愛從未曾放棄。
可讓我失望的是,法學的學術思維有著諸多匪夷所思的沉重「包袱」,法律人的職業則受制於現實的法治和人文環境,而常常會陷入對峙「無物之陣」的困境之中。這讓慣於遐思、性本孤傲的我感到十分的沮喪,而五年多的法律職業生涯更讓我嘗盡辛酸,閱遍不堪,甚至一度絕望,彷若在無邊的黑夜裏飽受風霜雨雪。
所幸我的生命中還有「軟」類的文章可寫。在人生的低谷和暗夜的年月,我從文字寫作中獲得了安慰,借以抒發心靈深處的掙扎,記錄底層受難者的悲慘遭遇,同時重新燃起內心希望的火種,讓夢想突破重圍,而後自由地翱翔。
如今從法學的領域脫身,在與文字相伴的日子裏,那段經歷仍不時如夢魘般重現我的腦海,那些困境負屈人群的影子也時常聯翩而至,多少次提筆的時候便潸淚不止。於是,許多的語詞用句,都是心有餘悸的產物。但與此同時,我也越來越驚喜地發覺,語言竟是如此地鮮活而又富有立體感,一如世間生命的脆弱與堅強,豐富與美麗。
收錄在這本小書裏的文章,它們在文體上也許有些錯雜,諸如散文、隨筆、書評、散文詩、人物紀念文,都一並匯入書中。這其中,我將之命名為:第一輯,在綿亙的歷史長河中追問;第二輯,埋下一粒希望的種子;第三輯,黑夜已深,白晝將近;第四輯,讓夢想自由翱翔。四個輯的文章匯聚在一起,其主題是歷歷可辨的,我經由這一篇篇文字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由的向往,對底層的關注,對人類史上思想者的敬意。
這幾年來,我是如此快慰地時不時會回味兩段話,以至於,它們已成為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一,是十四世紀的意大利詩人但丁在其史詩作品〈神曲〉中所寫的:「從這裏我見到繁星空」;其二,是在德國柯尼斯堡市中心廣場的銅碑上,鐫刻著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的那句墓誌銘:「有兩樣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內心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在時光的河流中載沉載浮,這兩段話時常會給我以力量和勉勵。
前年五月,曾寫過一篇〈在五月的星空下凝望〉的文章,以紀念二十四年前發生的那場歷史性的民族悲劇。動筆過程中心頭念茲在茲的,仍是上述這兩位哲人的雋句。我知道,遙遠的星空在向我啟示著完美和永恆,引領我的心靈向上提升,也警示我不可消沉或是懈怠。我知道,在浩邈的星空底下,我寫出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字句都是微不足道的,故此,我唯有心懷謙卑和感恩。
我也知道,那綴滿星星的浩瀚夜空,是因著無數雙仰望她的眼睛而存在的。而我,會永遠是那無數雙眼睛的其中之一。只因為,頭頂上的星空始終使我心存敬畏,並且,讓我在漫漫長夜裏期待黎明。
楚寒
寫於二○一三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