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培養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一句話:「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人人需要健康,人人渴望健康。但是許多人並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健康,沒有完全做到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而是沉湎於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之中,使自身健康遭受損害。在對付疾病方面,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為此,我們首先應該從培養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開始。
1要關注自身的健康檢查
健康專家指出,人們經常要接受健康檢查。然而,除非收到「必須再次複查」的通知,否則一般人很少去注意檢查結果,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
健康檢查大致來說有兩個主要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對於沒有自覺症狀但很重大的疾病能夠早期發現並治療。如胃癌、大腸癌、肺癌、乳癌、子宮癌等,若能早期發現便能完全治癒。
健康檢查的另一個目的在於降低未來罹患疾病的機率。例如,即使血壓高了一點,但不會有什麼自覺症狀,在生活上也不會有什麼困難,因此很多人便毫不在意。但是,有資料指出,高血壓的人罹患腦中風的機率會大大增加。患高血壓的人若能盡量從早期便把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的話,罹患腦中風的危險將大幅降低。
血液中膽固醇值偏高的人完全沒有自覺症狀,但是將來容易罹患狹心症和心肌梗塞。同樣地,血糖值偏高也沒有自覺症狀,但未來罹患糖尿病、失明,或因腎功能障礙而必須洗腎的機率會大幅增加。
由此可知,即使現在沒有自覺症狀,一旦發病,也可能很嚴重。早期發現潛在的病症,極力防止疾病的發生,正是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了盡量避免突發嚴重的疾病,最普通的健康檢查至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重。
肥胖是糖尿病、狹心症、心肌梗塞等許多疾病的重要誘因。肥胖程度要根據身高和體重計算而得。最常用的方法是:
標準體重(公斤)等於身高(公尺)乘以身高(公尺)乘以二十二。
例如,如果身高是一百七十公分,則一點七乘以一點七乘以二十二等於六十三點五八(公斤)是標準體重。在這個體重上下百分之十的範圍都算是理想體重。超過百分之二十就是太胖,低於百分之二十則是太瘦。也就是說,身高一百七十公分的人,如果體重七十六點三公斤以上,便要注意肥胖的問題。
跟肥胖有關的三大要因是:飲食、運動、體質。有人大吃大喝卻骨瘦如柴,有人整天算計飲食和運動量卻一直發福。但是,一般而言,胖子多半是因攝取過多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加上運動不足所造成。
在美國,一個人甚至可能會因「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住」而被公司視為欠缺管理能力。就算是因為與生俱來的體質而發胖,也不要輕易放棄,必須比其他人更努力減肥才對。
通常,肥胖是指皮下脂肪過多的狀態。但是,脂肪堆積在內臟器官周圍的「內臟性肥胖」也日益受到重視。醫學界認為,內臟性肥胖導致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的危險性更高,因此必須多加小心。內臟性肥胖無法從身高和體重得知;即使外表瘦巴巴的,肚子也沒凸出,仍有可能罹患內臟性肥胖。電腦斷層掃描可以同時把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的狀態呈現出來,不放心的人,最好去檢查一下。
二、血壓。
高血壓是促成腦動脈硬化的主要因素。血壓高,腦動脈便容易硬化,導致腦梗塞及腦出血的機率增加。高血壓最好在一百四十毫米汞柱以下,低血壓最好在九十毫米汞柱以下。若是高血壓在一百六十毫米汞柱以上,低血壓在九十五毫米汞柱以上,就必須努力使血壓降低了。
血壓會因運動及精神緊張而上升,一天中變動極大,因此,較理想的方法是測量「二十四小時血壓」,以判斷是否應該設法降低血壓。但是,在健康檢查的時候做不到這一點,所以要在生理及心理都很穩定的狀態下測量血壓,才能決定是否需要治療。有不少人受到健康檢查的緊張氣氛影響,或一看到醫生血壓立即上升,但一踏出醫院門口血壓又回復正常。這樣的人最好在量血壓前盡量保持安靜,而且緩緩深呼吸直到血壓測量完畢。對血壓變動劇烈深感困擾的人,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方法。如果消除了可能的干擾,血壓依然很高,那就需要多加注意了。如果必要,就要進行治療。
治療的目的在於把血壓控制在一定值以下。降血壓藥一旦開始服用之後,就會像麻藥一樣必須持續服用一輩子,因此有些人不願意服用。如果血壓並非高得離譜,可以透過運動和限制食鹽攝取量等來降低血壓;但若這樣仍然無法降低,則最好盡早服用降血壓藥,以抑制動脈硬化的進展。
三、眼底檢查。
眼底是唯一能夠直接觀察微細血管的部位。高血壓患者要經常做眼底檢查,以便瞭解是否有動脈硬化及血管出血等症狀。
眼底檢查對於糖尿病患者也相當重要。糖尿病會使微血管產生粒狀物(動脈瘤),發生點狀出血或血漿外漏,甚至網膜剝離。許多人因為糖尿病造成的網膜剝離而失明。雖然現在可用「光凝固」法抑制剝離,但這依然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一旦罹患糖尿病,有可能必須洗腎,或容易因動脈硬化而產生心肌梗塞、狹心症等各種併發症。糖尿病本身幾乎沒有自覺症狀,在毫不自知的情況下產生這種併發症真是太可怕了。肥胖的人、好吃的人,請務必定期做一下眼底檢查。
四、心電圖。
心臟病可大致分為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臟疾病。心臟衰竭患者在爬樓梯或坡道時,會感到喘不過氣或心跳太快。瓣膜症和構成心臟的肌肉損壞造成的心肌症等,都會導致心臟衰竭。心律不齊患者在靜止不動時,有時會感到脈搏加速的心悸,有時則感到心跳變慢而蹣跚不穩。由於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有自覺症狀,多半會找醫生診斷治療。因此,檢查的重點在於查驗有無狹心症、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危險。心臟是由厚度一公分左右的肌肉(心肌)所構成。把營養運送到心肌的動脈稱為冠狀動脈。冠狀動脈如果變細,則當心臟比平時做更多活動時,便會因血液不足而感到疼痛(狹心症)。如果情況更嚴重,冠狀動脈堵塞使血液無法抵達,心肌便會壞死,這時胸部會感到劇烈疼痛(心肌梗塞)。狹心症和心肌梗塞都是因血液無法充分抵達心肌而發生,所以歸類為缺血性心臟疾病。
做健康檢查時,要在安靜的狀態下拍攝心電圖。這稱為「安靜心電圖」,可藉此得知瓣膜症是否造成心房及心室的負擔,以前是否發生心肌梗塞。但心電圖無法判斷冠狀動脈是否變細,所以要做運動使心臟成為缺血狀態,再從心電圖的變化來推斷。一般的方法是讓受檢者重複上下兩個台階,測量運動期間、剛運動後、運動後兩分鐘及六分鐘時的心電圖。如果這項檢查呈現陽性,則必須進一步詳細檢查。
健康檢查的項目還很多,然而,以上幾項是最基本和需要經常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