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境界實無好壞,有的是心的分別
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人就成了演員,誤把劇中的角色當作自己,然而生命中真實的你在哪裡?
只要願意,就能承擔自己;只要願意,就能改變自己;只要願意,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早已處於最幸福、最合適的環境裡……
最重要的是心念清淨
人生不如意事佔了十分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擾,實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間有這麼多不如意的環境要面對,不如先自我淨化,讓內心的世界清淨,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工夫。
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每天很歡喜到寺院以鮮花供佛,但一離開寺院,內心就會出現煩惱。禪師說:「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淨的道理是相同的。常常自我淨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我們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這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在自家屋後開闢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於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士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這位居士遇見寺院的住持禪師,也將花供養禪師。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來插花、換水,確實是功德無量!佛經裡說:『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得莊嚴』。」
居士說:「我不求什麼!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內心就會特別寧靜、清涼、輕安,這是我每天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禪師說:「是啊!學佛心中應無所求,當下就是清淨。」
居士說:「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心不得安寧!我要用什麼方法,讓我的心清淨呢?」
禪師說:「花瓶裡的花,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凋謝!你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鮮花保持新鮮嗎?」
居士說:「要時常換水。因為花的莖浸在水中容易腐爛,無法吸收水分供給花朵,花就容易凋謝。所以必須要每天換水,並且剪掉爛掉的梗及莖,這樣就能保持花的新鮮。」
禪師說:「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淨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自我淨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我們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這位居士聽完後,隨即接著說:「我若能常在寺院裡,不知該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寧靜的環境中好好聆聽佛法,學習佛經梵音的唱誦。」
禪師又說:「其實,呼吸之間就是梵音聲。只要把混亂的心念時時消除,這種天地宇宙、周圍環境,乃至於你內在的身心動作,無一不是清淨梵音聲。你兩邊的耳朵就是現成的菩薩道,身體就是清淨的道場!」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淨。人生不如意事佔了十分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擾,實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間有這麼多不如意的環境要面對,不如先自我淨化,讓內心的世界清淨,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工夫。
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自我淨化心地,則無處不是清淨的道場!
何須等待時間與空間的配合?修行,無非是要時時控制自己的心。內心如果清淨,大地一切的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聲音無不是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
一動不如一靜
只有在寧靜平安的心境裡,人才會生出更清澈的智慧,才不至於因生活的奔波而在紅塵裡迷失。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有一個方外知己佛印禪師。有一天兩個人在杭州同遊,蘇東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問佛印禪師:「這是什麼山?」
佛印說:「這是飛來峰。」
蘇東坡說:「既然飛來了,何不飛去?」
佛印說:「一動不如一靜。」
蘇東坡又問:「為什麼要靜呢?」
佛印說:「既來之,則安之。」
後來兩人走到了天竺寺,蘇東坡看到寺內的觀音菩薩手裡拿著念珠,就問佛印說:「觀音菩薩既然是佛,為什麼還拿念珠,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印說:「拿念珠也不過是為了念佛號。」
蘇東坡又問:「念什麼佛號?」
佛印說:「也只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佛號。」
蘇東坡又問:「他自己是觀音,為什麼要念自己的佛號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呀!」
這個禪宗公案給了我們深刻的生活哲學,就是「一動不如一靜」、「既來之則安之」、「求人不如求己」這三個從生活裡來的智慧,其實是相通的,它是說:只有在寧靜平安的心境裡,人才會生出更清澈的智慧,才不至於因生活的奔波而在紅塵裡迷失。
如何才能求到寧靜平安的心境呢?答案是「求人不如求己」。
我們求人的地方愈少,依賴人的地方愈少,我們就更能看清人間世相,維持一種平安歡喜的心情。觀世音菩薩念自己的佛號得大自在,我們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觀自照,我們就會多一分自在多一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