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功不是絕對的
某城市舉辦了一個慈善酒會,出席酒會的幾乎都是身家上億的成功人士,他們中的每一個名字都是這個城市的榮耀。
酒會上,相互熟識的成功人士三三兩兩,手中端著紅酒,面帶笑意交談。只有一個人靜靜地坐在一邊,沒有人理睬他。
聽說,他是這次酒會上唯一的特邀嘉賓。一位成功人士來到了他的面前,問他是誰。
這個人說:「我是一家報社的專欄作家。」
這是一家不怎麼知名的小報社,酒會上的每一個成功人士,幾乎都有資本和能力把整個報社給買下來。
於是這位成功人士又傲氣十足地問:「那麼你捐了多少錢?」
專欄作家說:「五萬元。」
成功人士聽了哈哈大笑:「你可能走錯了地方,這裡是億萬富翁俱樂部,我們都捐了一百萬元,而且我們都是成功人士。」
專欄作家平靜地說:「我捐了我所有財富的百分之二十五,而你們只捐了百分之一,請問誰更有資格待在這裡呢?」
這位驕傲的成功人士聽罷,登時啞口無言。
海爾總經理張瑞敏曾經說過一句話:「小不是美,大也不是美,只有由小到大才是美。」
就是說,凡事只有經過相互比較之後,才能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美。
同樣的道理,愛心的多少也是相對的。
在億萬富翁眼裡,五萬元只是一個區區小數,但對專欄作家而言卻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因此,這位專欄作家確實要比千萬富翁更有愛心,更有資格出席慈善酒會。
從這個意義上說,什麼才是成功,也沒有一個絕對一致的標準,因為上天賦予每一個人的社會背景、才智、資本和機遇本來就是不平等的。
中國西安人士吳一堅出身貧寒,曾在解放軍東海艦隊服役,退伍後到海南創業,並在那兒賺得第一桶金。
一九九一年,他創辦了西安金花企業集團,經過十多年的奮鬥,把金花集團發展成大陸最具影響力的民營企業之一。
按照一般標準來說,身家上億的吳一堅應該算是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了,然而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吳一堅卻認為自己並不算是成功者。
他說:「某些人看來,我可能是成功的,但我自己並沒有這樣認為。因為,現在競爭對手不一樣了,特別是網路時代,地球更小了,我自己覺得尚未成功。成功只能是相對地講。一個管理者,不僅要有優秀的專業能力,還要有博大的胸懷,要有高遠的政治見解和社會責任感,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商界老總如此「謙遜」,著實令人震驚。
有人可能會這麼說:「如果他們都認為自己不是成功者的話,那這世上還有多少個成功者呢?」
然而,如果你懂得成功只是一個相對的這個道理,你就會理解他們的話了。的確,如果把微軟、沃爾瑪這類世界五百強企業設定為目標,把蓋茨、巴菲特這樣的人視為奮鬥的對象,那他們是不能算成功的。
然而,在大多數為幾萬元甚至更少的月薪而奮鬥的「凡夫俗子」看來,吳一堅這樣的人物就已經如聖母峰般高不可攀了。
如果以他們的成就為參照目標,那絕大多數人只能算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還是那句話──成功是相對的。
如果你老是以超級富豪為目標,那你只能活在一種挫敗感之中,因為你會認為自己是失敗者;但如果你願意把心態放平和一點,眼光現實一點,把期望值調低一些,你就會比較容易享受到成功的感覺。
有一篇文章叫《成功是個相對值》,裡面對成功的相對概念分析很透徹,作者林夕認為:「成功不是一個完成式,而是進行式。它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相對值,即你實際擁有的與你期望擁有的,二者之間的比值,如果大於等於一,就算成功。」
身家幾百億的比爾‧蓋茨當然是成功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普通上班族或一位普通教師就是失敗的。
他們也許一年所賺的錢還比不上蓋茨一天所賺的錢,但對於他們個人而言,其成就感絕不會輸給比爾‧蓋茨。
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應該是一次次對自己的超越,而不應以財富的絕對值來衡量。
02 人生有時也需要退路
古往今來,截斷退路來逼著自己成功,是許多明智者的共同選擇,比如中國古代就有著名的「破釜沉舟」、「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典故和說法。
一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或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地追逐既定的目標。
而人性有弱點,有時不免會向惰性和欲望妥協;這時就必須把退路截斷,讓自己只能一心一意地朝前奔。
相傳古希臘著名演說家戴摩西尼年輕的時候為了提高自己的演說能力,躲在一個地下室練習口才。
由於耐不住寂寞,他時不時就想出去溜達溜達,心總也靜不下來,練習的效果很差。
最後,他橫下心來,揮動剪刀把自己的頭髮剪去一半,變成了一個怪模怪樣的「陰陽頭」。
這樣一來,因為羞於見人,他只能一心一意地練口才,演講水準突飛猛進。
正是憑著這種專心執著的精神,戴摩西尼最終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演說家。然而,截斷退路也並非一條絕對正確的真理。
在有的情況下,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一味向前、勇猛精進的,在適當的時候為自己留好退路,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做法。
希臘神話中,相傳克里特島有位叫米諾斯的國王,是宙斯與歐羅巴之子。
米諾斯的兒子死在雅典人手裡,為了報殺子之仇,他向雅典發起戰爭,迫使雅典人每隔幾年送七對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島,用來餵克里特島迷宮中的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
雅典王子忒修斯決定要殺死那頭怪物。於是,他和另外十三位童男童女一道前往克里特島。
島上迷宮設計得非常複雜,之前進去的人沒有一個能活著出來。
為此,忒修斯先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米諾斯國王的女兒,向這位公主討到了走出迷宮的辦法,最後不僅成功地殺死了牛頭怪物,並且安全地返回雅典。
他走出迷宮的辦法是:帶上一個線團,從進入迷宮時開始放線,最後再順著線路返回。
我們的人生中,經常會碰到克里特島迷宮式的局面。在勇往直前的時候,許多人膽大有餘,細心不夠,結果陷入迷宮不能自拔。
這些人進入迷宮之前,忘了一件最緊要的事情,那就是像忒修斯那樣留一條退路。
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實際上也是放自己一條生路。
每一個職業登山教練都會對職業的或業餘的登山運動員說這樣一句話:「登頂,一定不要堅持。」
他們鼓勵運動員挑戰自我,但不鼓勵玩命。
登山,特別是攀登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時,常常會有人因缺氧耐不住冰雪的嚴寒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登頂,一定不要堅持,就是要給生命留一條退路,在進退兩難的時候,勇敢地選擇下山,養精蓄銳之後,再圖下一次的攀登。
關於登山,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要去征服高山。臨行前,去向一位登山高手請教。
那位高手告訴他,如果是攀登路徑不熟的高山,除了必備的指南針,還應該有一把小刀、一捆繩索、一盒用塑膠包好的火柴、一點鹽巴、一塊透明塑膠布和一個哨子。
年輕人覺得東西帶得太多,而且似乎沒必要,這位高手對他說:「這些東西不僅是為你的前進準備的,還是預備你的退路。小刀,在前進時可以切割獵物,削竹成劍;被毒蛇咬傷時,可以用來將傷口切成十字,以便吸出毒血。繩索,在前進時可以幫你攀爬;朋友遇險時,可以用來營救,在編制擔架時,可以捆綁。火柴,前行時,可以煮食;遇險時,可以取暖,熬過山上寒冷的夜晚。透明的塑膠布,前進時,可用來遮雨;困在深山時,可以禦寒;缺水時,可以用它來收集地面的水汽。鹽巴,前進時,可以烹調美食;困頓時,可以消毒和補充體力。至於哨子,前進時可以用來招呼隊友;喊不出聲音時,可以讓救援人員找到你。」
人生奮鬥需要義無反顧,但有的時候還需要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人們都讚美破釜沉舟式的勇氣,其實即便在戰爭年代,不到絕境,軍人一般也不會破釜沉舟。
和平年代,人生不是你死我活的博弈,更要給自己留一條退路,讓自己在絕望和疲憊之時,心靈的深處仍保留一線希望和生機,以重新奮起,再次向前。
在人生的路途上,前進固然可喜,後退也未嘗不可。最重要的是,在前進時知道自制,免得只能進而不能退;後退時則要知道自保,使得退去重整之後,能夠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