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個千千萬萬人努力追尋,卻似乎一直無果的字眼。幸福,什麼時候能夠翩然而至呢?其實,幸福是一種能力,它不會主動來敲門的,你必須主動去尋找。幸福就是這樣一個需要永不間斷追求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態度不但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也需要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只有這樣,你才能夠踏上持久快樂、幸福和富有滿足感的人生旅程。
捆綁幸福的就是你自己
四祖道信禪師還未悟道時,曾經向三祖僧璨禪師請教。
道信虔誠地請求道:「我覺得人生太苦惱了,希望你給我指引一條解脫的道路。」
三祖僧璨禪師反問道:「是誰在捆綁著你?」
道信想了想,如實回答道:「沒有人綁著我。」
三祖僧璨禪師笑道:「既然沒有人捆綁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經解脫了,你何必還要尋求解脫呢?」
後來石頭希遷禪師在接引學人時,將這種活潑機智的禪機發揮到了極致。
有一個學僧問希遷禪師:「怎麼才能解脫呢?」
希遷禪師反問道:「誰捆綁著你?」
學僧又問:「怎麼樣才能求得一方淨土呢?」
希遷禪師接著反問道:「誰污染了你?」
學僧繼續追問道:「怎麼樣才能達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遷禪師繼續反問:「誰給了你生與死?誰告訴你生與死有區別?」
學僧在希遷禪師的步步逼問之下,開始迷惑不解,繼而恍然大悟。
還有一則故事這麼說:
有位信徒問無德禪師說:「同樣一顆心,為什麼心量有大小的分別呢?」
禪師並未直接作答,只告訴信徒說:「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於是信徒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說:「城垣造完了。」
禪師說:「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說:「毫毛造完了。」
禪師問:「當你造城垣時,是否只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只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問:「當你造毫毛時,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用全部的心去造。」
於是禪師就對信徒開示:」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其實,是否能夠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完全取決於自己內心中的取捨。真正的幸福就存在於我們平凡的日常生活當中,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的明白這一點。在大多數人看來,似乎人生本該既舒適又順利。他們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們總是哀歎無數麻煩、壓力、困難與其為伴,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運偏偏讓他們自己、他們的家人、他們的部落、他們的社會階級、他們的國家和民族乃至他們的人種吃苦受罪,而別的人卻安然無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
很多時候,我們會怨天尤人,抱怨自己不幸福。其實,幸福的綁架者就是自己,我們總是習慣拿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進行比較,這樣,好與壞、優與劣、自然就會呈現出差距,幸與不幸也就顯而易見。因為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彼此依存的世界,所以這種比較似乎是沒有辦法被制止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停止這種和他人比較的想法,那麼,不幸的感覺將會折磨你一生。
這時,我們就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基準,透過這個基準來使我們在比較之後不至於感到不幸。
例如,有這樣兩個女人:幸福的女人和不幸的女人。幸福的女人住著豪宅,開著名車,有著百般疼愛自己的丈夫,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不幸的女人嫁給一個遊手好閒的丈夫,而且時常都會遭到丈夫的家庭暴力,還要整天為了生活勞累奔波,過著過了今天,明天就會沒著落的生活。如果不幸的女人將自己的境況與幸福的女人相比較,那麼,不幸的女人恐怕就要去跳樓了。這時,不幸的女人就需要為自己設立一個符合現實的基準,並為之去努力,以此尋求一種平和、安寧的心態寬慰自己。
所以說,幸福就是心靈不會受到慌亂、不安、悲傷、急躁及憤怒等情緒影響的一種寧靜、祥和的狀態。這種寧靜、祥和的心態,一般來說會在我們滿足或者戰勝自己的欲望之時體會到。
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對欲望程度的把握。一旦過於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變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最後只能淪為欲望的犧牲品。所以,我們一定要適度地掌控好自己的欲望,量力而為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卻有深淺。內心喜悅的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的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很悲傷,這都是內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