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諸多宗派,一般認為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唯識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臺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
性、相、臺、賢又稱為教,所以八宗可歸納為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禪、密、淨也。律、教、密,印光法師講:「此三宗,均可攝之於禪,以其氣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過禪淨二門。」
禪宗志在開悟,淨土則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參禪能夠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末法時期已經很難見到了。其他大多是錯認消息,以誤為悟,很少真正開悟的。即使真正開悟,距離了生死,還相差很遠。因為悟和證不一樣,雖然開悟,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還要慢慢去斷除,如果有絲毫的煩惱沒有斷盡,就仍然在生死輪迴中不能出離。古往今來的禪門宗師,徹悟而沒有徹證的,大多屬於這一類。這是由於只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的緣故。
淨土宗則是依仗佛力,在行持上簡單易行,專稱彌陀名號。無論男女老少、有智無智、出家在家、有修行無修行……通通不論,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彌陀淨土,信順不疑,就必定往生。一得往生,就永超生死輪迴,速成無上佛果。所以《華嚴經》中諸大菩薩,全都發願往生;宗門教下諸大祖師善知識,同願往生淨土。
蓮池大師在《竹窗二筆》中說:「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雁蕩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業。此數公者,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愚謂大願大力,如靈樹生生為僧。而雲門三作國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雲門者能幾,況靈樹乎?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輾轉下劣矣。即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這裏提到了宋代五祖戒禪師轉世為大學士蘇東坡,青草堂禪師轉世為宰相曾公亮,遜長老轉世為侍郎李彌遜,南庵主轉世為忠肅公陳瓘,某知藏僧轉世為張文定,嚴首座轉世為王龜齡;其次,乘禪師轉世為韓氏子,敬寺僧轉世為岐王子;再其次,善旻僧轉世為董司戶女,海印信僧轉世為朱防禦女;更次的是雁蕩山僧轉世為秦檜,位居權要,造下諸多惡業,這些大名鼎鼎的宗門巨匠,反而轉世為常人、女人、惡人,越來越低劣了。即使轉為那些名臣,也不是最好的結果。假使精進求生西方淨土,哪裡會有這種結果呢?所以,西方極樂淨土不可以不往生啊!
在《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中,印光大師寫道:「參禪人以宗自雄,不肯仗佛力以了生死者,倘一念此結果,能不自反曰:仗自力與仗佛力相差懸遠,曷若專修淨業,以祈現生了脫之為愈乎?」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由是元明以來,凡宗家知識,多皆提倡念佛,如中峰本、楚石琦等。蓮池悟後,主張淨土。徹悟悟後,廢參念佛。以觀時之機,不得不然。如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死守一法。相宜而行,則有大利而無少弊矣。」
大師說,自元朝、明朝以來,禪門的大德,大多提倡念佛,甚至不再參禪而改修淨土了。如元朝的國師中峰明本禪師,被譽為明朝第一位高僧的楚石梵琦禪師(楚石的《西齋淨土詩》被譽為「千古絕唱」),還有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大師,在開悟以後都大力弘揚淨土法門。還有清朝著名禪師徹悟大師在開悟以後,帶領大眾停止參禪,專修念佛,一心歸向西方淨土。
本書搜集並整理了以上諸人的兩世事蹟,編成這個小冊子,意在引導參禪好禪之人,留心淨土,歸入淨土,當生解脫,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