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香港亨達集團名譽主席鄧予立先生請我為他的新著《馬尾看臺灣:2012馬英九動Down 300 天》寫序,誼不容辭。鄧先生博學多才,令人敬佩,為其作序,亦感榮幸。
鄧先生「外匯教父」之名在我來香港之前就已耳聞,來港工作之後,聽同事講,鄧先生與《大公報》頗有淵源。早年他曾在《大公報》經濟版開設專欄,分析外匯形勢,頗受讀者好評。後來終於認識鄧先生,並了解到他不少成功的故事:一九八七年全球出現股災,但鄧先生所服務之金融機構卻未受損,因為在股災前,他已根據市場形勢,包括基金異動、股價走勢等判斷出大勢不妙,即於股災前建議機構把所持有的股票全數沽出。一九八三年中英談判令港元大跌,為了減低銀行在外匯方面的損失,鄧先生決定通過邀請香港及外地中資銀行聯合行動,在亞洲市場「做」低美元,同時又利用短線投資套取快速的回報,終於成功捍衛港元。在瞬間萬變的金融市場,鄧先生運籌帷幄、獨具慧眼,因而成為金融界的常勝將軍。
一九九○年鄧先生創辦亨達集團,經營金融服務業,二○○○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並在新西蘭、日本、瑞士、巴西及臺灣設有附屬及聯營公司。雖然事業有成,但他仍心繫香港社會,不遺餘力地參加公益活動。一九九八年對港人而言是一個非常沉重的年頭,金融危機重挫港人信心,也使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個國慶活動受到了嚴重影響。在港府宣布若無企業贊助,煙花匯演將取消之際,鄧先生毅然出資四百萬港幣,獨家贊助了這項國慶煙花匯演,振作了港人的士氣。
也許是幼承庭訓,受父親薰陶,鄧先生對中國文化和藝術懷有濃厚的興趣,是一位儒商。他自言最愛看書和教書,而且不吝與各界朋友分享其獨到的投資心得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彙集成書,著作包括《外匯風雲二十年》、《收藏是一種幸福(鄧予立博文集1)》、《從阿拉木圖開始:鄧予立看天下(鄧予立博文集2)》、《馬英九必修的十堂課》、《馬經濟,大危機——馬英九要重修的七堂管理經濟學》、《走一趟神奇的天路(鄧予立博文集3)》、《半島(鄧予立博文集4)》等。如今又有新作《馬尾看臺灣:2012馬英九動Down 300 天》面世。
可能有人會不解,鄧先生是香港商界人士,何以對臺灣政治形勢情有獨鐘,近年三部著作都是圍繞馬英九而展開論述?一方面固然是與臺灣有業務往來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兩岸關係的關注。二○○○年五月至二○○八年五月民進黨執政期間,政治上大肆宣揚「一邊一國」論、推動所謂的「入聯公投」,妄圖搞「法理臺獨」;經濟上實施「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阻礙兩岸經貿交流。直至四年前國民黨重新上臺,堅持體現「一中」內涵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才得以突飛猛進。雖然馬英九在改善兩岸關係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處理島內事務的手法卻備受爭議,導致民望跌跌不休。如此不得不讓人憂慮,享受不到經濟成果的臺灣民眾是否會對國民黨失去信心,重投民進黨的懷抱?但民進黨至今固守「臺獨」黨綱,倘若再次掌權,兩岸關係必將重回谷底。因此,島內政治經濟形勢對兩岸關係有著直接的影響。與所有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中華兒女一樣,鄧先生也希望臺海局勢穩定,不要再掀波瀾。此外,鄧先生還是標準的「馬迷」。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期間,他多次贊助臺北市政府的活動,在馬英九當選臺灣領導人後,對其一言一行更是關注。
然而,細讀《馬英九必修的十堂課》、《馬經濟,大危機∣∣馬英九要重修的七堂管理經濟學》和《馬尾看臺灣:2012馬英九動Down 300 天》後會發現,鄧先生對馬英九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我曾請教鄧先生:既是「馬迷」,何以如此?他稱,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無非是希望馬英九能改過不足、重振聲威。
鄧先生在書中以一系列精密數據和客觀事實,深刻地剖析了馬英九在第一任期及第二任期初期在處理島內事務方面的種種不足及原因。最可貴的是,鄧先生並不只是數落一通就了事,更提出詳細的建言,供馬政府借鑒。
馬英九雖然在二○一二年大選中成功連任,但在隨後的日子裡民望一直走下坡路,幸好受限於「總統第一年任期不得罷免」的法規,虎視眈眈的民進黨未能發起罷免案,但卻拿「內閣」當出氣筒,發起「倒閣案」。為何已有四年執政經驗的馬政府會重陷四年前剛掌權時的困境?馬政府應如何走出執政泥淖?鄧先生在《馬尾看臺灣:2012馬英九動Down 300 天》有精闢的論述和分析。因此,我僅以至誠,向關心臺灣時局的讀者推薦此書。
姜在忠
二○一二年十一月
作者序
二○○八年年底,我以臺灣的政經情勢發展為主題做了一場演講,那時我就提出預告:馬英九政權沒有大陸方面想像得那麼穩,馬先生本人與他的團隊,有先天的、結構性的內在弱點,可以乘全民厭惡陳水扁之際取得政權,卻不一定能贏得民眾信任,簡單講,就是「選得上,做不好」。
二○○九年年初,我把演講文稿修改,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寫成《馬英九必修的十堂課》一書,提出馬先生要做好臺灣的領導人,必須擴闊他的視野,調整他的習慣,拉開他用人的格局,拿出徹底改革的勇氣,否則將會愈做愈差。
在這本書裡,我引用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來提醒馬團隊,不要恃才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今天,我想再一次借用魏徵之言;因為馬先生這一年來,從連任成功的峰頂掉到聲望的谷底,最簡單、最貼切的原因,便來自魏徵一千年前的箴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這也是我們的疑惑,為什麼民調剩一成三?
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這種心態,使馬團隊的官員做出莫名其妙的政策,講出不守承諾、不知民間疾苦,讓大家痛心的言論。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連國民黨內部立委,都對馬英九有意見)官員與黨籍立委沒有願景,也沒有動力,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大家也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奔車朽索」這四個字,指的是整個政府,就像在奔馳的馬車,韁繩卻是腐爛枯朽的。
魏徵不像劉伯溫懂得占卜算命,一千多年前,他也不可能想到後世出了個馬英九,他只不過是點出了一個綜觀歷史後的定律,提醒國家元首們,不要功成名就,便心高氣傲,愚者之勝,勝在寬勤,驕者之敗,敗於瞬息。這是領導者該有的智慧。我也不是預言家,只不過二○○八年便看到了馬團隊上任後的一些作為,像極了魏徵所提示的徵兆,於是發出勸告。但馬團隊與馬友友們(臺灣把馬英九的朋友們,用知名音樂家之名,戲稱為「馬友友」),卻充耳不聞。今日看來,魏徵之言,已非預言。
二○一○年,我又出了第二本書《馬經濟,大危機》,點出世界經濟狀況已經轉變,馬政府卻仍沿用老方法應對新局面,勢必使臺灣面臨更嚴重的經濟危機。結果又不幸被本人言中,馬政府還是沒有聽進去。
所以今天這本書,已不再是向馬政府建言,而是希望從馬政府戲劇性的起落過程中,找尋值得臺灣下一位執政者參考的經驗與教訓,歸結出各方領導人該以此為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不要再走上同樣的不歸路。
我還是一本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態,來撰寫一本類似紀傳體的著作。只不過已不只是馬團隊,而是兩岸的朋友,以及未來可能成為中華民族各個政治實體領導階層的人們,你們,才是這個民族,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