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耀是中國當代一位孤獨的詩歌苦行僧。在艱難而動盪的時代生活裏,他依靠生命體驗和自我修煉進行創作,堅守著自己獨立的精神家園和發聲方式,為讀者貢獻了駁雜、厚重和卓異的漢語詩歌。本書借重物質想像的方法,將昌耀詩歌的各個創作階段分別視為水、土、火、氣這四種物性法則的生動演繹。這一「物質性航程」風格鮮明地標的出詩人生命敍事的起承轉合,詮釋了他在文本中體現的個性和氣質,甄別出他在寫作中適時更換的聲調和語氣,展示了詩人命運裏一道四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過程。
作者簡介:
張光昕,男,1983年12月生於吉林省蛟河市,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博士。
章節試閱
在這支由西方人文視野彙聚而成的龐大「土星家族」之外,中國詩人昌耀以酷愛描摹噩夢的結構而著稱於世,以他詩句中埋藏的生命體驗表達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儘管他自信「宇宙之輝煌恆有與我共振的頻率」(昌耀,《巨靈》),但這個偏居西域的名字沒能與中國當代押上韻。在昌耀那些沙礫般的文字中,無論是公認的佳作還是古怪的文體,即便是最為雄渾、熱烈、昂揚的詩句岩層之下,孤獨、隔絕、幽憤的土星式心緒都會像一脈脈流動的地下礦泉,在被太陽炙烤得近乎龜裂的岩縫罅隙間汩汩滲出,為每一個受難的詞語施洗,帶領它們飛向蒼穹。在距離噩夢的「藍煙」不遠處,昌耀艱難地書寫出他蒼涼而悲壯的生命體驗。他渴望跟隨著古老的詩神,在土星光影間逡巡幻遊:
哪有那麼多夢呢?夢囈與譫語幾乎不可分……我在夢裏是一隻綠色的豆莢。是在朝鮮元山附近一處農家菜園,我突然倒僕。也許倒僕了一年,天仍未亮,高射炮的彈火還在天邊編織著火樹。我的臉龐枕墊在潮濕的泥土。我知道我耳邊的血流仍在更遠的地方切開潮濕的土地。但我只關注於從農家內室傳來的紡車嗚嗚聲。太綿、太悠遠了,紡著我看不見的線。我一點也動彈不了。只覺著看不見的線是那麼綿綿地將我牽動,將我紡織。(昌耀,《內心激情:光與影子的剪輯》)
多年以後,昌耀用這樣奇詭的方式回憶起,作為志願軍一員的他在朝鮮戰場上倒下的那個瞬間。這是他在朝鮮做的最後一個夢,因為炮彈擊中了他的頭部,這極有可能也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個夢。神智迷濛間,一條看不見的線在悄悄地紡著,這個年輕的志願軍戰士變成了夢裏的一隻綠色豆莢,永遠長在他倒下的那個農家菜園裏。年少的昌耀在那條藤蔓上究竟發現了什麼呢?他看到了家的形象?聽到了母親的紡線聲?抑或是感受到死神的召喚?這個王家祠堂的逆子(昌耀原名王昌耀),一個用生命寫作的詩人,兩者之間該畫出一道怎樣的弧線呢?昌耀說,一切都太綿,太悠遠了。但他終於活了下來。
在這支由西方人文視野彙聚而成的龐大「土星家族」之外,中國詩人昌耀以酷愛描摹噩夢的結構而著稱於世,以他詩句中埋藏的生命體驗表達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儘管他自信「宇宙之輝煌恆有與我共振的頻率」(昌耀,《巨靈》),但這個偏居西域的名字沒能與中國當代押上韻。在昌耀那些沙礫般的文字中,無論是公認的佳作還是古怪的文體,即便是最為雄渾、熱烈、昂揚的詩句岩層之下,孤獨、隔絕、幽憤的土星式心緒都會像一脈脈流動的地下礦泉,在被太陽炙烤得近乎龜裂的岩縫罅隙間汩汩滲出,為每一個受難的詞語施洗,帶領它們飛向...
作者序
毫無疑問,昌耀的詩歌在努力地講述著他的生命體驗和他對世界的認識,它們帶有海德格爾所謂的「語言說」的特性。從本質上理解,這種講述的意義往往帶有兩種不同的成色。昌耀的詩歌通過四種元素的起、承、轉、合,講述了他的生命流程,這種講述是綿延不絕的,它與時間有關。水、土、火、氣這四種元素的精神氣質共存於昌耀的作品當中,詩人勇往直前、不斷變換的生活之流,在不同的時期召喚出四種元素所代表的不同法則,就像適時更替的季節時令,共同組成了一載完整的光陰。儘管昌耀的生活無比瑣碎,甚至不堪回首,但是透過他的詩歌,尤其透過他詩歌中用物質想像打造的水晶球,我們驚異地發現,在那些平凡歲月的塵埃中閃現著不朽的光亮,詩人正是在用他屬人的言詞講述著永恆的生命情節。因此,在這種意義上,昌耀的詩歌似乎在講述一種神話,它操持著宏觀的眼光,視生命如時間一樣綿延,四種元素的神奇合力在支撐著這種講述,遵循生活之流不斷向前、連成一體,尋找通往不朽的契機。這種講述方式是參與性的,是一種「我在」,也就是對詩人生命體驗本身的講述,是對生命航程的分享。在此,神話的講述方式構成了我們理解昌耀詩歌語言的一個維度。
然而,當我們借助昌耀的詩歌,探訪他的人生經歷並順流而下時,不但將他的詩歌語言還原為種種生命體驗,而且還通過物質想像把它們投射進概念世界,從而得出一系列對世界的認識。這是物質想像作用於批評話語的結果,它像一種重要的驅動程式,安裝進對昌耀作品的閱讀過程中。這種概念工具讓水、土、火、氣這四種元素,依照各自不同的精神氣質對昌耀創作整體的劃分顯得更有道理。我們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這四種元素所主導的四種精神氣質,在各自不同時期所表現出的重要意義,讓我們從微觀上更加清晰透徹地理解了昌耀作品的詩學品質。因而,這種遍佈著概念的講述更接近於一種邏各斯,它崇尚分割、分離,轉換,甚至斷裂,像一把思維的利刃,在綿延的生命體驗中截取出一個個有意義的片段,為我們展示出每一段生命體驗過程中的自足性和特異性,傳達出包含在詩人生命細節中的重大發現。因此,這種講述方式是內省式的,是一種「我思」,它與空間有關,與思維的方位有關,由此構成理解昌耀詩歌語言的另一個維度。
毫無疑問,昌耀的詩歌在努力地講述著他的生命體驗和他對世界的認識,它們帶有海德格爾所謂的「語言說」的特性。從本質上理解,這種講述的意義往往帶有兩種不同的成色。昌耀的詩歌通過四種元素的起、承、轉、合,講述了他的生命流程,這種講述是綿延不絕的,它與時間有關。水、土、火、氣這四種元素的精神氣質共存於昌耀的作品當中,詩人勇往直前、不斷變換的生活之流,在不同的時期召喚出四種元素所代表的不同法則,就像適時更替的季節時令,共同組成了一載完整的光陰。儘管昌耀的生活無比瑣碎,甚至不堪回首,但是透過他的詩歌,尤其透過...
目錄
導言 沒有拜物教的物神──昌耀詩歌的潛命題分析
第一節 土星,噩夢,語境
第二節 複寫,轉換,自救
第三節 惰性,情結,夢想
第四節 元素,講述,物神
第一章 水和慾望的五重根(1955─1967)
第一節 慢:聖戀
第二節 鏡:自戀
第三節 浪:血戀
第四節 柔:父戀
第五節 渴:她戀
第二章 建築師的空間語法(1978─1984)
第一節 空白練習曲
第二節 建築學轉向
第三節 空間諸形態
第四節 倫理學泥團
第五節 詩性微積分
第三章 火的意志及其衰變(1985─1993)
第一節 淡季,或烘烤主義機器
第二節 認識論斷裂,或火的重建
第三節 魔鬼化,或以頭撞牆
第四節 詩歌月經期,或愛情話語
第五節 雙重匱乏,或雙重火焰
第四章 遊吟之氣:詞的躍遷史(1994─2000)
第一節 散文時代,晚期風格
第二節 晚期風格,千座高原
第三節 千座高原,呼吸之間
第四節 呼吸之間,雙軸範式
第五節 雙軸範式,目光之城
結語 漢語好人
昌耀簡明年譜
後記
參考文獻
導言 沒有拜物教的物神──昌耀詩歌的潛命題分析
第一節 土星,噩夢,語境
第二節 複寫,轉換,自救
第三節 惰性,情結,夢想
第四節 元素,講述,物神
第一章 水和慾望的五重根(1955─1967)
第一節 慢:聖戀
第二節 鏡:自戀
第三節 浪:血戀
第四節 柔:父戀
第五節 渴:她戀
第二章 建築師的空間語法(1978─1984)
第一節 空白練習曲
第二節 建築學轉向
第三節 空間諸形態
第四節 倫理學泥團
第五節 詩性微積分
第三章 火的意志及其衰變(1985─1993)
第一節 淡季,或烘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