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劇場」是一種志業!尤其從事劇場教育的工作。它需要不斷的、熱誠的、活力的意志和信心,用以鮮活劇場……包含教室和舞台的空間!
一般與戲劇相關的高中職及大專院校等教育機構所屬戲劇課程或戲劇社團的劇場教育工作,統稱「教育劇場」,與英、美兩國另一種以戲劇為媒介的教育及教學方法,同名卻不同性質,如TIE (英):Theatre In Education教育劇場或教習劇場,及DIE (美):Drama In Education教育劇場或戲劇教育。原則上,學校所屬之劇場教育皆為「學術性劇場」,在學術性劇場擔任導演者,一般為學校老師或戲劇教員,因此需同時肩負導演和老師的工作。學術性劇場以年齡界分為「中學生劇場」、「大學生劇場」或「研究生劇場」等。
國內學術性劇場每年有學期/期末、學年/年度、畢業等許多展演,加上不同類別 (科別,如:戲劇、舞蹈、音樂、表演藝術等)、年級和班級,演出總數頗為驚人,但鮮少將製作演出完整記錄以提供校際班級之間彼此參考。劇場教育的目的除了培育劇場演出相關人才外,另一項重要工作是觀眾的培養與開發,然而因為藝術相關學校之畢業學生超出市場需求量甚多,致使這些藝術學校的畢業生未來並非皆從事表演藝術之本業。但,大多數的表演藝術類學生畢業後都保持著觀賞演出的熱衷,甚至活躍於非職業性劇場並影響著其他行業的周遭同儕,他們即是擴展觀眾群的重要推手,因此,製作與演出的完整記錄是值得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參考。另外,政府為推廣人文藝術教育而將表演藝術等課程納入一般學校課程,以及各校相關之表演藝術類社團的成立與推展,皆顯示製作演出的完整記錄可提供相關課程或社團教師在教學與實務上的重要參考依據。
筆者任教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即國光藝術學校及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之前身) 劇場藝術學系,其製作演出即屬學術性劇場,而以學生年齡而言亦即「中學生劇場」和「大學生劇場」(高職部及四技部學生)。自1996年起,筆者即開始擔任本系學期製作或畢業製作之「導演/老師」工作,如:《少年情事》(1996)、《快樂王子》(1997) 、《艾麗絲夢遊仙境》(1999) 、《時空殘響》(2003) 、《BANG! 槍聲》(2008) 、《Live!現場直擊》(2010) 、《赤子》(2010)、《前進!?愈來愈難集中精神》(2011),及編導演總指導:《孤蝶》(2005)、《緣.點》(2007)、《我有意見》(2009)等舞台劇。在製作群中扮演「導演/老師」角色,同時負責導戲之外的製作、行政等相關工作之教導及學生學習輔導。本系學生雖以劇場技術為專業,除技術本業之相關製作外,對參予表演更興致高昂、熱情不輟。學生藉由表演更明晰了解演員所思、所想、所動,提升相關設計、製作和執行之貼心與創意,對其舞台技術訓練之涵養大有幫助。因此,筆者在十六年教學生涯中身兼導演和老師工作樂此不疲。
有鑑於本系專業特色為劇場技術,學生是未來即將與各表演藝術團體合作之技術生力軍。而歷年來本系學生之技術實務相關實習,除與各劇團建教合作時參與部份之舞台製作與演出執行外,能讓學生實習製作演出之總體訓練僅止於本系各畢業班級之畢業製作,但畢竟機會太少也較小型的展演仍不足以培養跨越技術相關組別與班級之實驗與交流,殊為可惜。為能增強學生製作演出之整體概念與技術實務教學相長之效能, 99學年經本系系務發展會議決議:於100學年起,由學系策劃及主辦年度製作演出,以經典名劇或國內新創劇本為演練實務之範本,以專任教師任導演及各技術教師任設計,主導學生各相關設計與製作,藉由完整製作提供學生驗證其所學、所思及所用之實務運作空間,提升學生創意思維與製作理論和實務,增強其創造力、實踐力與成就感。因此,年度製作的示範與驗證性質大於演出成果,跨年級、跨組別之人力分配,講究各設計、製作的工作細節,力求製作過程的完整性,以檢視各部門的工作態度與狀況,使學生認真了解溝通與合作之重要性。
民國100年,本系首次的年度製作由筆者擔任導演,選擇由文人、劇作家到前捷克總統的瓦茨拉夫.哈維爾的《愈來愈難集中精神》荒謬劇,稍事修整改編後另命名為《前進!?愈來愈難集中精神》,作為本系年度製作之教學實踐的驗證。因此,筆者更關注《前》劇的「導演/老師」工作實錄,也讓筆者聯想到若將本人另一篇99學年高職部畢業製作《赤子》的編導/老師工作實錄結合,前者是導演國外經典劇目之「大學生劇場」,後者是老師帶領學生新編劇本的「中學生劇場」,兩齣製作展演記錄或可提供對劇場有興趣之年輕朋友在導演工作上一些幫助。
本文包含《前進!?愈來愈難集中精神》及《赤子》兩劇之編/導演創作過程與方法架構;從劇本解析與整編、舞台時空處理、各項場面調度及設計理念乃至導演本、走位圖等,並以導演工作紀錄呈現完整製作樣貌。另,《赤子》一劇,筆者並參與編劇,或能多一項教學經驗之呈現。期待本文得以提供些許劇場教育研究或身兼「導演/老師」之年輕工作者借鏡與參考,更期望 前輩們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