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意的本質
近年媒體或政府機關對「創意」相關的事項,用詞一直在變化,例如,創新、文創等等。我們姑且以「創意」一詞作為涵蓋這些字彙的通稱。
創意的本質是獨自性、嶄新性和恰當性。創意的行為又是什麼呢?依據某辭典的定義,創意的動詞「創造」是指,使某種事物「存在」的行為。依此定義幾乎所有的文章各有其獨特(固有)性,所以所有的語句的使用是創造性的,如此解釋有一點勉強。沒有意義的文章,雖然是獨創的,也不能視為創造性的。因此創意不能單純的指「帶來以前不存在的某種事物」,應具有更進一步的各種意義。
如將過去關於創意的研究予以歸納時,結果得到如下:創意是給某種新的組合或賦予關係,而且對特定的問題或目的有用而恰當。換言之,「嶄新性」和「恰當性」成為創意的兩個重要因素。
愛因斯坦的相對理論,以「嶄新」且「有用」的見解,重新檢視物理學的實體並予以重新構築。牛頓的古典性疑問,蘋果為什麼會掉落,是能引起重新概念化的創造性質問的案例。牛頓的故事之所以有趣,就是牛頓以前數百萬的人知道蘋果會從樹上掉落,但是數百萬人見過蘋果掉落却從未發生疑問,而牛頓對其發出「為什麼?」的疑問,所以牛頓被稱為天才。因此,創意是包括對大家認為當然的事物提出疑問這一點,亦即對事物以懷疑的態度,從不同觀點掌握它。
創意,我們用通俗一點的話講,分為二種:
一為發現(尋寶),是首次找到在大自然已存在,未被人類認知的事物。換言之,「首次看見先人未見過的事物」。
另一為發明(造寶),是利用大自然的事物,改成人類生活上需要的事物。換言之,「用人類的智能,把某種東西,改變為從前沒有的事物,或新獲知未經先人道出的義理。」
2記憶的組合
日本NHK電視台曾邀請製造電器公司電腦部門的專家、大腦生理學教授及漫畫家三人對談:創意從那裡產生,創造有什麼結構。
他們在對談中表示,無法確實指示創意從那裡產生,不過大家一致認為,創意大概以記憶為依據。完全從零的地方不可能產生東西,有了某種記憶才會出現東西。所以首先應有記憶。有了眾多的記憶,不管它是自覺意識的記憶,或者是完全被收藏起來的潛在意識的記憶,這些記憶會逐漸累積起來。
當一個人想起要做某種東西時,則喚起這些記憶。喚起後撿出幾種想要的,若認為不適用就放棄,再喚起其他記憶,若覺得有趣時則留下。如此反覆嘗試中又留下一個,然後可能把留下者結合看看。
如此,尋找各式各樣的記憶,把留下的予以合併或組合,可能突然出現某種新的事物,也許這種步驟就是創意產生的過程。
法國數學家兼物理學家彭加勒在其《科學和方法》一書中試述數學上的創造過程。據他敘敍述,創造的產生過程是由自覺意識和潛在意識交互作用形成的。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長期進行一種想像中的問題,一直無法獲得成果時,可暫時把它放在一邊。如此在散步的途中或搭公車時,會突然想出解答,當得到靈感後,再花二、三小時由自覺意識做探討,就可以把工作完成。
很多領域的專家都有類似的經驗。某作家曾說,無法完成一種想像中的小說時,以「不要放在心中,暫時拋開,等待其成熟。」方式處理,如此在夢幻中可能得到不錯的想法。
想解決一個想像中的問題時,自覺意識會努力把解答問題所必要的一連串相關事實植在潛在意識中。潛在意識從所累積的知識中,尤其是個人經驗的累積中,選出認為有用的各相關概念。這些概念交給自覺意識的判定,如覺得有用時則在那裡停留下來,否則再回到黑暗(潛在意識)當中。
潛在意識運作的主要特徵為,它的聯想尚未形成一種秩序。所以可能據此產生預期不到的創意組合。
為苦思工作而失眠的夜晚,常有一種經驗,則目睹潛在意識發生作用的過程,
彭加勒把該情況比喻為一團的分子運動。由於作為基本意識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複合性意識。這種過程,猶如有衝突、散亂、結合中形成一體的分子運動。
另外,發明中以轉動、起動做為動力源的機會很多,但是很多創意人有了新奇的構想,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起動方法而浪費時間與精力的情形。
一般的人雖然對結構學(機構學)不具備高深的理論或計算學識,仍有方法輕易的創造有結構性的發明。其方法之一是,很多學者或技術人員,在各種各樣的機械或工具中留下起動、轉動的結構。
一般的創意人可以從旣有的結構中,選出適當的結構予以重組和配合,創造出嶄新效果的東西。其前提是對旣有的結構平時要多注意予以記憶或記錄,以備需時應用。如此,對結構方面的知識記憶越多,發明的可變性越廣。雖然某部份是模仿性,但是仍可創造出新東西。
記憶在創意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從眾多的記憶中閃出新的可能事物的訊息,一方面幫助創意人避免走「前例」的寃枉路,更重要者是對創意人在推敲資料時提供很多資訊。
有人說創意是上帝給予的靈感,這種想法把創意太神祕化,無助於瞭解創意如何產生。讓我們再複習一次創意的產生結構。通常創意在腦裡有某一剎那的閃動而出現,這時從腦裡閃出的事物,應與記憶有某種關連,不可能無中生有。又,創意是要做出沒有「前例」的東西或事項,所以必須知道前例有什麼,這就是知識,知識就是一個人腦裡儲存的記憶(潛在意識)。
3突破前例、挑戰常識
很多人認為只有旣成知識才是知識,這是天大的錯誤。普立兹曼所著的《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明顯的指出,自然的法則,只在自然現象中存在。有人誤認為自然法則在書本中,這種想法在進行求學時往往引起誤解。
法則是人類觀察自然現象時,從其中抓住有規則性者予以敍述而己。但是在那裡往往摻入個人的主觀和想法,因此錯誤的機率很高。
長久以來被認為真理的牛頓力學,最近被學者認為「不通」,並認為應改為量子力學。但是量子力學和說明高能源現象的相對理論互相有矛盾,所以需要另一種理論來結合它們。當然目前還沒有產生結合二者的新理論。由此可以得知好像沒有恆久性的所謂絕對性真理。
學問是人類以「瞎子摸象」方式,在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困惑中編成的。如果只靠書本上所寫的旣成知識時,不得不注意可能發生想像不到的錯誤。
想要創造新東西,做出新系统,面臨的就是「沒有前例」的障礙。但是仔細想一想,什麼是「前例」?前例就是我們的前輩挑戰某種事物創造出來的東西,現在就成為「前例」或「典範」而己。
那麼,有人說;「紀錄是因為被打破而存在」,同樣的「前例是因為被突破而存在」,所以我們應勇敢地去突破前例、創造前例。
人類對生活中的習慣要改變總有一點抗拒。例如台北某些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改為暫停全方向的車輛,讓行人從四面八方同時自由穿越馬路的「交叉點方式人行道」時,行人有時仍會猶疑一下,才走對角線的捷徑。
回頭看我們的社會,是被各種習慣和規則牢牢套住的,對於想以創新和改變來突破前例的人,仍有很多困難的路途在前面。
至此我們可以給創意另一種定義:創意就是要「突破前例」;創意是「挑戰常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