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國際貿易之付款方式,在最近十餘年來,從傳統的以信用狀交易為主的型態,轉變為以記帳方式(O/A)為主的非信用狀交易。按中央銀行「進出口結匯統計月報」指出,在2003年台灣出口結匯方式,信用狀方式下降到僅佔15.2%,可知出口廠商若仍堅持信用狀交易,勢將不易接到訂單,拓展出口。目前付款條件正如同價格,品質等條件一樣,亦為爭取生意之策略手段之一,而非僅為收款而已;然而如放寬payment terms為非信用狀交易之賒銷(credit sale),雖然有利於爭取訂單,但出口商之交易風險又必提高,因此國貿業者對各類非信用狀付款條件的操作,運用技巧及其所蘊含之風險認知與控管,更需加強。此外,付款條件之選用涉及銀行貿易融資,授信之安排,付款方式之選擇,不僅為結匯時間的控制,更是一種融資的技巧。
本書針對上述之問題,從理論與實務方面,透視各類付款條件之內涵,風險點,操作實務以及避險措施並就現有之轉嫁風險的各類金融商品予以解析說明及比較,期使業者能夠正確的認知與使用-出口業者應瞭解並非任何損失均得以轉嫁出去,亦即風險轉嫁之工具如輸出保險或Factoring等,其效力均有一定限制。另鑒於近年來,以擔保信用狀取代傳統商業跟單信用狀,來確保"買賣契約"項下貨款之支付者日漸增加,特以專章分析如何利用擔保信用狀或擔保函來輔助交易,促成交易。本書之目的即在於使業者能熟悉各類付款方式之操作及運用技巧,並純熟的利用各類金融工具,俾資於外貿領域中順利達成創造商機及規避風險之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