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禽戲、太極拳和氣血循環
五禽戲和太極拳,都是國人耳熟能詳和行之有效的健身功法。
五禽戲,據說是由漢代名醫華佗發明的,模仿虎、鹿、熊、猿、鶴等五種動物的動作,輔之以相應的氣息調理,是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醫療氣功。太極拳,據說起源自傳奇武學大師張三豐,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道家導引與吐納而成,既是武術項目,也是體育和健身項目。
初看,似乎是把風牛馬不相及的兩者硬牽扯到一塊。其實,這只是表象,它們的指導思想都是養生防病,健身的機制都牽涉到本書的重點:人體經絡和氣血循環。
「經絡」是中醫特有的名詞,其作用大致相當於西醫循環、神經、免疫和內分泌幾大系統的綜合;《醫宗金鑑》中說:「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雍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癒。」而「氣血循環」除了包括西醫所述的血液循環和體液循環,還包括營養物質的分化、分配、輸送以及解毒、排毒。
練五禽戲和太極拳之所以能強身健體,就是因為活動刺激了人體經絡,加快了體內氣血循環。《內經》說:「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加快氣血循環一方面促進肌肉收縮和胃腸蠕動,使人食欲增強,攝入更多的營養物質,同時將其更快地消化、吸收;一方面促進大小便排泄,排出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與廢物;而氣血循環的加快又有利於人體各個器官獲得新鮮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有利於將人體抗菌、抗毒的免疫物質及凝集素等盡快輸送到需要的器官抗菌止血,也有利於老化、壞死的細胞及在與病菌搏鬥中英勇犧牲的免疫細胞更新,並將其殘骸盡快排出。對此,我們可以透過幾個類似的例子來說明:
「兵貴神速」,這句話也可以用到我們人體的健康上。如果我們身體的某處出血,當然是止血越快對我們身體的損傷越小。怎麼做到盡快止血呢?除了我們外部人為地做創口縫合、按壓、冷敷等措施,最重要的關鍵是神經將出血的資訊快速傳入,再將趕緊分泌凝血因子的命令傳出,然後凝血因子快速大量聚集在創口附近,而後止血。另一個例子是缺氧。這更是不得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人不吃飯可以活一星期左右,不喝水可以活三、四天,但如果不呼吸,幾分鐘就不行了。而像心臟之類的器官、組織,如果缺氧,更是一下子就會「梗死」。
例子很多,道理卻一樣。練健身功,拍打經絡和穴位,加快氣血循環對除舊布新、維持人體正常生理環境,進而防治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簡而言之,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體系,它們對於疾病的發生、轉化和治且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因而出現呼吸無力、少氣懶言、身倦乏力等症狀。
所謂通調,即疏通和調節。古人認為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途徑,大致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循環系統和排泄系統。肺臟通調水道透過兩種方式,即「宣發」和「肅降」。「宣發」就是宣散、發散,指肺將一部分水液輸布到肌表,再透過汗腺分泌汗液,皮膚、毛髮揮發等散發多餘的水分;而「肅降」是指肺臟把廢濁之水下輸膀胱,保持小便通利而排出體外。如果排不出,則可能出現水腫,在西醫的角度都屬於腎臟和泌尿系統疾病了。
身體王國的將軍——肝
肝是人體的重要臟器,司理周身氣血的調節、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肌肉關節的屈伸、情緒的變動等。肝臟既貯藏有形之血,又疏泄無形之氣。古人用將軍征戰時的深謀遠慮比喻肝的作用,所以肝有「將軍之官」的稱號。
肝對應於木,木的性能是向上、向四旁舒展的,它的性格是剛勁的,所以肝性剛強躁急,喜舒暢悠遠,不可憂鬱。肝主「謀慮」,在志為怒。〈素問•舉痛論〉所說的「百病生於氣也。」就是對情志所傷影響氣機的調暢而言。肝疏泄正常才會氣機調暢、氣血和調,使人的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如果肝失疏泄則肝不舒、氣機不暢、精神憂鬱,憂鬱難解或開泄太過,陽氣升騰而上,則出現心煩易怒等症狀。所以有「怒傷肝」及「肝喜條達而惡憂鬱」的論述。
作為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肝臟最大的功能實際上是消化和解毒。肝臟除了透過膽汁的合成而直接參與消化作用外,還因為肝屬木,木剋屬土的脾而影響胃腸消化吸收。另外,肝臟能促使很多有毒物質進行性質上的改變,並排泄出體外。比如眾所周知的酒,經過肝臟作用後,由酒精變乙醛再變為醋酸;如果酗酒過度,超出肝臟的解毒能力,便會導致酒精中毒。再比如,我們平時服用或透過注射進入體內的很多藥物,其實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副作用,大多都是靠肝臟來解毒。
中醫還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就是說肝與女性生殖功能有密切關係。因為肝脈與沖脈相連,沖為血海,主月經,所以如果肝血不足,沖任受損,女子就會出現月經不調,量少、色淡,甚至閉經等症狀。
身體王國的後勤司令官——脾
古人因為胃脾以膜相連,合稱為「倉廩之官」。倉廩就是米庫、糧倉的意思,「倉廩之官」負責營養供給,也就是說脾胃是人體中主管後勤保障、供養的器官,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和統攝血液。
所謂「運化」,就是消化、吸收、運輸轉化的意思。脾主運化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化水穀精微,二是運化水液。脾是營養物質的供應站,若脾運化精微的功能健全旺盛,將使身體營養充足,能維持人體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需求,所以古人稱「脾為後天之本」。如果脾的這種功能減退,脾失健運,就會引起消化、吸收和運輸障礙,出現胃口差不想吃,或者飯後腹脹、腹泄等症狀。久而久之就會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狀。對於體內水液的吸收和運轉,脾有促進的作用。當脾氣虛或脾陽虛時,水濕運化失調可導致水濕停留,如停留於肌膚就會導致水腫,而停留於體腔如胸腔、腹腔則會導致胸水或腹水。因此中醫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說法。
脾主統血,意思就是說脾能統攝控制周身血液的流布,使之順著經脈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血管之外。在病態時,若脾氣虛弱則會出現氣不攝血,血失統攝的現象,喪失了統攝之力,血液就會溢出絡脈,導至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種出血症。這種病理現象稱為「脾不統血」。
身體王國的君王——心
中醫認為,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內經》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所以有「君主之官」的稱號,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主神志和主血脈、主汗。
心主血,血行脈中,心與脈密切相連,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內經》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這是由於面部的血脈比較豐富,所以心氣的盛衰,心與血脈的情況常可從面部的色澤反映出來。當心的功能健全、血脈通暢時,必然面色紅潤光澤,一幅紅光滿面的樣子;而當心的功能降低、血脈空虛時,自然就面色蒼白無華,甚至面色發紺、青紫。
此外,中醫認為心開竅於「舌」,心火旺的表現除了口爛,還有舌紅生瘡、破潰、風痰阻絡使舌體強硬且運動不靈活、說話產生障礙,並伴有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小腸熱證症候,叫做「心移熱於小腸」。這是因為,心與小腸透過經脈的絡屬構成表裡關係,二者經脈相聯,故氣血相通。
汗為心之液,心虛則盜汗、多汗。
身體王國的公僕——腎
在中醫裡,腎有「先天之本」之稱,實為人體生命之根。古人封腎為「作強之官」,這裡作強的「作」指工作,「強」指其負荷能力。「作強」有承重耐勞、堅韌有力之意,以此形容腎臟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依據我們現在的看法,腎臟是個像駱駝一樣吃苦耐勞的好公僕,為人民做牛做馬,所有骯髒勞累的工作都自己扛。
腎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主水、主納氣、生髓、主骨。腎主藏精,「精」可不單單是我們現代人所想像的男性精子,中醫裡,精包括先天生殖之精和後天水穀之精微,分別是生育繁殖的根本和維持生命的營養物質。腎把兩種精都貯藏起來,成為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源。
主骨生髓,通於腦。因為脊髓上通於腦(這一點和西醫非常吻合),中醫稱「腦為髓之海」。中醫認為精能生髓,而腎主藏精,所以不管腦髓、骨髓,都有賴於腎精。只有腎精充足才能腦海豐盛,於是思路敏捷、記憶力強、聽覺靈敏、智慧絕倫,骨髓生發才有源,骨骼才能得到骨髓的滋養而發育健壯;反之,骨骼就會軟弱無力。此外,〈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如果腎精不足,則將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症,老年人之所以多有耳聾、失聰等毛病,也往往是由於腎精衰少的緣故。
腎主水,主要是指它在調節體內水液平衡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如果腎陰不足,小便則多,常見於尿崩症、糖尿病等,治療時應滋補腎陰。如腎陽不足,小便則少,多出現浮腫等症,治療時應以溫補腎陽為主。
腎主納氣是指腎有幫助肺吸氣和降氣的功能。中醫認為,呼吸既有賴於肺的肅降,又有賴於腎在下焦起攝納的作用。只有腎氣充足,肺得其滋助,才能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果氣虛而不能納氣時,就會出現動則氣短,呼多吸少,上氣不接下氣。像我們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吸氣困難的喘息病,就稱之為「腎不納氣」,需要用補腎納氣的方法治療。
五臟六腑,從君王到宰相、將軍、後勤司令官等等一全套班底都有了,我們人體這個小小的獨立王國,就這樣運轉了起來。
講解完五臟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後,有必要強調的是,因為五臟六腑透過經絡聯通,所以它們可並不是像上述所說的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腎陰不足可引起肝陰不足,會導致肝陽上亢,出現頭痛、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狀;反之,一方偏盛,也可導致另一方的不足,比如肝陽偏盛,下劫腎陰,形成腎陰不足,而同時出現腰困痠痛、遺精、耳鳴、五心煩熱、女子月經不調等症狀。
還有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五臟絕不僅僅只是機械地各顧各的,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比如,小腸發炎導致人的肩膀痠痛,尤其是天宗穴附近。很多人不明就裡,還以為自己是肩周炎或肩部肌肉勞損,其實這是因為小腸經出了問題。再比如,大腸經氣血出了問題,有時候就表現為鼻炎或咽喉炎,如果你僅僅只是去吞「喉片」,可能折騰了好久都不見好。
正因此,中醫才講究「辨證施治」,覺得西醫大多數時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治標」,而中醫偏要腰痛補腎才是「治本」。
而這些也正是本書的內在邏輯:因為各個臟器互為表裡,所以「內病外治」才有了可能;又因為各個臟腑之間有經絡相互聯通,彼此往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或者可以透過強化某個臟器的功能來弱化另一臟器導致的疾病——比如,肝木乘脾土,即肝(木)的生理功能失常,影響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即肝氣犯胃(土),則臨床上見肝脾不和證。那麼治療時一般採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法,也就是治理胃不適時,不單針對腸胃,還要疏理肝氣。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拍拍打打養五臟——透過拍打、按摩相應的經絡穴位來保健五臟,進而強身健體。
二、中醫之氣血
〈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說明氣對人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也指出了氣病的廣泛性。我們前面講過,拍打經絡能健身治病主要是因為可以「順氣」,打通氣血阻滯,改善人體的循環功能。像人體出現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問題,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為「不通」 ——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氣血不通不暢導致五臟六腑缺乏營養和氧氣,當然就病不遠矣。所以,我們講經絡健體,首先要講「氣」。
呼吸與氣
曾經聽到一位禪師講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人來到世間,是來受苦的,於是就不願意來,所以一出娘胎,首先就「哇」的一聲哭起來。佛家的東西,總是帶著點玄祕色彩。人出生時啼哭的背後邏輯是否果真如此,我們不好確定,但這卻強調了一個重要的生理現象:呼吸。正是這一聲哭,新生兒開始呼吸了。
我曾經在序言裡面提及,對於我們人體而言,食物和營養、水、空氣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儘管都不可或缺,但需求的緊迫程度還是有所區別——如果缺乏食物和營養、水,好歹可以熬上幾天;而如果缺少空氣,幾分鐘就撐不住了。想想我們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透過哭泣打開呼吸通道,呼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從西醫的角度來講,呼吸主要是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以及與此相關的維持人體體液酸鹼平衡;從道家的角度,呼吸的實際作用是吐故納新,簡稱「吐納」,是道家養生之本,意為口吐濁氣,鼻吸清氣,以除疾病,這個延伸範圍就比西醫要略微廣一些。而中醫範疇裡的呼吸更是牽涉了氣、血、津、精,延伸範圍更廣、更複雜。
四氣
中醫將氣分得很細:有熱氣、寒氣、燥氣、濕氣、實氣、虛氣、鬱氣、滯氣、通氣等等,還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精氣、血氣、神氣,以及心氣、肺氣、肝氣、腎氣、脾氣等等,不一而足。這裡面有些是致病的原因,有些是得病的表現,有些是從生理功能方面去劃分,還有些乾脆以所在臟器命名——您看,肝氣、腎氣之類,和汽車引擎、飛機引擎之類何其相似!
這些「氣」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涵義: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呼吸之氣、水穀精氣等;二是臟腑、經絡組織的功能活動,如心氣、肺氣、經氣等。由於其不同的來源與功能特點,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稱,主要的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
元氣也叫真氣、原氣(我們常看到的武俠小說中某個武林高手內功高,或者用內家真氣替人打通經脈及療傷,估計說的就是這個)。它屬先天之氣,來源於父母,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於腎,運行於三焦(三焦分別為上、中、下焦,也就是頭、軀幹和下肢全身的合稱,是中醫裡廣義的循環系統)。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與激發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所以,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宗氣為後天之氣,是由肺吸入的新鮮空氣和脾運化的水穀精氣結合而成,積於胸中。它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嚨而行呼吸;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簡單地說,它主管含有氧氣的血液循環,所以像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氣血運行是否正常等問題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當我們肺功能不佳的時候,一般就是「宗氣」不足。
營氣主要是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是水穀精微中富有營養的物質。它分布於脈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以營養人體,也稱陰氣。
衛氣是宗氣宣發於脈外的氣,主要功能有三:一是衛護肌膚,抗禦外邪入侵;二是控制汗孔開合,調節體溫;三是溫煦臟腑、潤澤皮毛等。衛氣屬於陽氣的一部分,故有「衛陽」之稱。
人體之氣(正氣)
先天之氣——元氣、真氣(藏於腎)——腎精化生
後天之氣——宗氣(積胸中)吸入清氣 水穀精氣 脈中營氣 脈外衛氣
臟腑經絡之氣
圖1 氣的種類與分布示意圖
總結一下:中醫理論的元氣屬於「命門之氣」,行走三焦包含整個循環系統,是氣血循環的原動力。宗氣大致等同於我們現代西醫心血管系統的動力裝置,宗氣不足則意味著心臟功能不佳;營氣是胃腸系統轉化的營養能力,衛氣是肝、膽、脾及淋巴系統的免疫能力,它們中的某一樣不足則意味著相應的消化或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營氣和衛氣透過循環系統交換和整合成宗氣,宗氣不足則意味著肺臟功能不佳。
血
血是運行於脈管中的紅色液體,有著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這個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已經是常識了。只不過,中醫認為,血不僅僅是心臟搏動所推動的,還必須依靠氣來推動,順著經脈運行全身,維持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動。
血液的主要來源,中醫認為是由脾胃所攝取的水穀精微,化為營氣,經過肺的作用後,貫注心脈而成。〈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中焦受氣取計,變化而赤,是謂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中醫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此外,腎取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能生髓,髓可生血,於是又有「精血同源」之說。按照我們現代人的觀點,紅血球由人體的紅骨髓所生發,由血漿溶解和攜帶各種營養物質和激素,再由其中的血紅蛋白攜帶氧氣,白血球殺菌消毒,和中醫所言是基本吻合的。只不過古人沒有我們現代的精密儀器,沒辦法將紅血球、白血球,以及食物如何消化、轉化為營養的過程研究得很仔細,因此籠統地將其歸之於四氣和血液,有點眉毛鬍子一把抓罷了。
正因為血在脈中循行,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循環、運行不息,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發揮營養和滋潤的作用。因此,若血不足,便可能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虛的病理變化,出現頭暈、目眩、面色無華、毛髮乾枯、肌膚乾燥、四肢麻木以及驚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病症。
血和氣的關係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運行,有賴於氣的化生和推動,故稱「氣能生血」、 「氣為血帥」;而氣的生成和作用,又有賴於血的滋養,且氣必須依附於血才能運行,故又稱「血為氣母」、「血能載氣」。正因為氣血之間相輔相成,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響。〈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比如,氣滯可導致血瘀,氣虛可引起血虛,反之亦然。
氣與味
氣和味都是物質的本質屬性,所以我們中國人講人與人很相似時,喜歡用「氣味相投」來形容。在人體的生理運轉過程中,氣和味也必不可少,它們都是維繫人體功能的基本物質。同一種食物,它具有特定的「氣」和「味」,如果我們人為的從功能的角度去分,「味」展現為營養功能,「氣」就像成事的幕後推手。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天食(飼,供給)人以五氣,地食(飼,供給)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所吃的東西有氣又有味,人體除了從飲食中取得五味來滋養人體外,還要從自然界中取得五氣來保養人體②。
「味」是事物的本質屬性之一,就像我們吃飯攝入的胺基酸、維生素、葡萄糖及各種營養物質,都有各自不同的味道。但是光有五味還不夠,就像有了鋼筋、砂子、水泥、水,若它們都各自堆放在一邊,就不能成為一棟房子一樣,必需要有攪拌機攪拌合成水泥漿、壓力幫浦澆築,才能成為大樑、框架和牆壁。而「氣」就類似於壓力幫浦和攪拌機的作用,它把五味運轉到需要的地方去發揮作用,這樣我們人體各個臟器才能有序地工作,保持身體健康。
正因為「味」屬於營養範疇,所以我們平時飲食一定要注意保證營養充分和營養均衡,這樣飲食入口,才能藏於胃腸,經過消化,由「氣」輸送到各處發揮作用。如果營養不足,比如缺乏維生素A導致夜盲症,再怎麼練氣、按摩經穴加快氣血循環都沒用,這就是我們按摩經穴的局限。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氣」不足,或者不順,「味」再多也沒用。就像腦栓塞,一個血栓把血管通路給堵死了,營養物質等等都運不過來,也只有望天興歎。而此時,正是我們經絡按摩一展身手、大放異彩的時刻。
所以,我們本書雖然主講「順氣和血」,老王賣瓜之餘,也必須提醒廣大讀者朋友注意,經穴按摩大有其效,尤其是對於循環系統而言更有奇效。但是,它也不是萬能的。
注②:正是基於此,我們這套書才分為「食養五臟」和「經穴養五臟」兩本。食養五臟實質是透過五色五味食物搭配養五臟,經穴養五臟實質是透過刺激經穴促進氣血循環、神經內分泌的作用養五臟。
六氣
看了上述各種氣血的講述,可能有的朋友就會有點小小的疑惑了:這些氣,既包括動力,又包括營養,還有消毒殺菌的免疫力,都是好東西。既然這麼好,好的這麼完備,那人又為什麼會生病呢?
其實,這個問題,現代醫學也沒辦法完全回答。比如肺結核,我們知道它的病因是結核桿菌侵蝕肺組織,導致本來鼓鼓的、有彈性的小肺泡纖維化或質變,沒法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工作,這算比較完整的回答了。但是,諸如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衰竭、腫瘤之類——為什麼會得這些疾病呢?我們現代醫學也沒辦法完全解釋,只能說可能與血管、細胞異化等等有關,還要繼續研究。
古人所處時代的科技比現在落後得多,他們分不清楚結核桿菌和流感病毒的區別,也分不清楚支原體肺炎和衣原體肺炎的區別,這很正常。所以,他們根據所觀察到的明顯的自然現象,將人體致病的原因歸於「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古人認為,這六氣的正常運行變化,有利於萬物的生長變化,但如果六氣太過或不及,則氣候反常,在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就能成為致病因素,則稱「六淫」或「六邪」。
六淫可單獨作用而致病,比如,我們常說的「中風」和「上火」;也可二、三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致病。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濕熱黃疸,風寒濕痺等。不僅如此,其彼此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如風寒不解入裡化熱、熱邪不解耗傷津液可化燥、熱極生風等。在這些的基礎上,辨證施治,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陰陽調和,最終確立了中醫的體系。
但是這些對於我們普通讀者來說,就實在是太麻煩了。而且很多人因此而詬病中醫的科學性,比如感染了肺結核,不管我們如何針刺、艾灸、調和陰陽,都沒辦法治癒。我們不得不承認,中醫的確有其局限性,但是,如果從辨證的角度來看,局限性的反面是有效性,我們不能因為洗澡水髒了,就連澡盆裡的孩子也一起潑掉。
比如,對於「上火」的處理,中醫就很有效。大家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每到秋初,皮膚就乾燥得很,臉上的痘痘就不停地冒,或者鼻孔出氣如火。對此,西醫是沒有什麼好辦法的,而中醫則稱之為「秋燥」,透過相應的涼性、寒性食物來潤燥去熱,透過相應的經絡按摩疏通,使熱氣排出體外,不打針不吃藥,效果相當好。
即便是中醫的確有其局限之處,古人雖有局限,卻也未必全無認識。比如對於流感,有人就說,明明是流感病毒,中醫卻做出什麼「風熱」之類的解釋,這不是貽笑後世嗎?其實,我們深入揣度一下,「風」字裡面是有個「蟲」——「虫」字的,也許古人早就意識到導致感冒的緣由就是「風氣」中的「蟲子」呢!這誰又能說得清呢?
因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中醫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和技術,我們依然可用。比如經絡按摩,我們無需誇大其作用,但也的確有必要正視,利用其在強身健體、預防器官衰老、改善氣血循環,治療慢性病,尤其是循環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方面的作用。
所以,中醫之氣血,並不是簡單的「氣血」。當大家看到中醫的「氣血」時,腦海裡想到的應該不僅是有形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物質和原材料、有形和無形的導致人體生病的各種因素,更有無形的臟腑的功能活動、原動力、免疫力等等,而不單單只是我們常說的空氣和血液。
而我們拍打按摩經絡,就是透過改善氣血循環來刺激神經和內分泌的功能,以此改善和增進我們的健康。
延伸閱讀: 意志力與精神
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用語中,與「氣」有關的詞語非常多。
比如,國家民族有大喜事或壯舉為「氣壯山河」、「揚眉吐氣」;形容一個人目標遠大叫有「志氣」,堅忍不拔叫有「勇氣」,奮發有為叫「朝氣」,萎靡不振叫「暮氣」;得意時「意氣風發」、「趾高氣揚」,失意時則「垂頭喪氣」;機遇好為「運氣」,倒楣了叫「晦氣」;高興時「喜氣洋洋」,難過時「唉聲嘆氣」;心情不好要「發脾氣」,發怒時「氣沖斗牛」,甚至遭受冤屈時也「怨氣沖天」……總之,「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縱觀全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再沒有人像我們中國人這樣,這麼注重「氣」了。上述這些「氣」,我歸結為精神和意志力,並認為它們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此處有必要提及。也許有人會反駁:第一,歷代中醫典籍和方家,從來沒有人這麼歸納過,把這些納入醫學範疇,於理不合;第二,所謂精神和意志力,實在太過虛無而不可靠,完全是唯心論,這簡直是在宣揚「偽科學」。
這種反駁也有其道理,但是從臨床實驗來看,這股「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也不屬於中醫「四氣」,卻對人體健康、疾病的康復意義重大。按照有些人喜歡拿中西醫類比的解釋,這屬於「安慰劑」一類的範疇。西醫已經做過實驗,在患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用維生素片替換安眠藥,同樣可以達到安眠的效果,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安慰劑作用。
我在臨床中也常碰到這種情況。比如,有個中年患者,因大腿根部疼痛來就診,照完X光片後,發現股骨頸處很像癌症轉移灶,於是建議他繼續拍胸部X光片,果然發現肺部的原發灶,而後繼續檢查,確診是肺癌向股骨頸轉移。這位患者是個五十多歲的農民,身體很壯實,自己一個人來的時候精神很好,有那種勞工群體才有的紅光滿面。可是確診一星期後,再過來複診時已經不能自己走路,需要兒子和老伴攙扶。兩個多月後,聽他兒子告訴我,他父親已經過世了。我常想起這個患者,如果不是心理受創,他的股骨疼痛應該不會導致他在一星期之內完全不能行走;同樣地,如果不是精神垮掉,沒了那股「氣」,他多活半年其實不會有任何問題。短短兩個月內就走了,從某種程度上講,主要是他自己失去了勇氣,也是我的確診害了他。
同樣的事情,前幾天又發生了一起:我自己的一個親戚,病因是腎功能衰竭。剛入院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腎功能衰竭到底有多嚴重,還有說有笑、氣色不錯。然而,她的先生糊裡糊塗,一下就把雙方所有的親戚都通知過來,包括老家的一些遠親和老人,都冒著風雨趕了過來。一下子病房、走廊就全是她們家的親戚。她也不傻,一看這陣仗,馬上就意識到自己身體出了大問題。中午的時候,就突然暈了過去……用她後來的話說,感到很憋氣,堵得厲害,眼睛一黑就暈了過去。從此以後,人一下子廋了很多,形容憔悴。這,其實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氣苦」、精神苦悶和瓦解導致身體狀況急遽變差的例子。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常見。當然廣大讀者和醫學、其他學科專家可以說我這是「偽科學」,但不可否認,不僅僅是患者,對於我們健康人,這股「氣」也意義深遠。這展現在我們的經絡按摩時的作用就是,只要你確信按摩對你的身體保健有好處,它就必然會有作用;當你半信半疑或根本不信,卻又硬著頭皮學按摩的話,如果效果差強人意一些,那也很正常。就像你根本就不信任的醫生為你對症治療,可能比一個你非常信任的醫生不完全對症治療的療效、康復程度或預後還差,是一樣的道理。
三、五行相剋相生
我們說,人體相當於一個小小的王國,五臟六腑各司其責,相互協調合作,保證我們身體王國的正常運轉。心為君主,肝是將軍,肺是丞相……各司其責,表面上看起來,確實井然有序。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紛爭。既然人體是個小小的王國,王國裡有各色人等,它們當然也會有各自的利益和需求,也免不了相互衝突。因此手握大權的將軍侵犯弱勢宰相的權屬、強勢的宰相收繳將軍的兵權乃至篡奪君主的帝位、後勤司令官被繁重的公務壓垮了、公僕罷工了……這些事當然都有可能,並在特定的時候發生。說到這裡大家也應該明白了,每當這些「非常態事件」發生時,往往就是我們生病和某些臟器出現問題的時候。
前一章也曾說過,人體是個動態平衡系統,也就是說即便發生這些非常態事件,我們人體也可以透過自身調節或引進外援(醫、藥)的作用來導正,重新達成五臟六腑各自功能和相互關係的正常化,於是我們恢復健康。
可能有些朋友就會問了,那麼它們到底是怎麼達成這種動態平衡和互動的呢?這個,我們古人老早就有了一套理論,叫「五行相剋相生」。
什麼是五行
所謂五行,「行」是運動,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變化運動的物質,是古人為了說明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而產生出來的。具體運用到養生方面,中醫將肝、心、脾、肺、腎等五臟與上述五行分別一一對應起來,因為古人覺得五臟正好符合五行的屬性。
對於五行中每一行所包含的屬性,即具體所指,是必須弄清楚的,否則,就無法理解中醫學的養生觀。以下將大致說明五行中各行的屬性:
木對應肝,代表生氣旺盛的——「木曰曲直」,其性剛勁,木的性能是向上、向四旁舒展的。
火對應心,代表炎熱的、向上的——「火曰炎上」,一切火焰都是向上燃燒的。
土對應脾,代表具有營養作用的——「土曰稼穡」,因為土是萬物之母,沒有土萬物就不能生長。
金對應肺,代表具有摧殘殺傷作用的——「金曰從革」,武器都是金屬做的,這個道理很好懂。
水對應腎,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潤下」,水都是往低處流的。
中醫中的這五行,不僅對應於五臟,還對應相應的方位、季節等等。具體見表2。
表2 五行對應關係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方位 東 南 中央 西 北
氣候 風 熱(暑) 濕 燥 寒
季節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九竅 目 耳 口 鼻 陰
五志 怒 喜 思 憂(悲) 恐
其藏 魂 神 意 魄 志
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臭 臊 焦 香 腥 腐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五液 泣 汗 涎 涕 唾
五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其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如何看這張表呢?
簡單地說,比如木行和春天、東方、向上的運動方向、青色、酸味等相對應,在臟為肝;那麼具體應用上,春天萬木發春,在生長化收藏的過程中,屬於「生」的一環,養肝的時間最好就在春天,吃青色食材,酸味食品;春季多風,結合人體肝臟性喜條達舒暢,象徵著木和春的情況。而五臟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膽是表裡關係,在竅為目,也就是肝開竅於目,所以肝臟損傷或有問題從眼睛就可以看出來;在五體中主筋,故肝病每多出現目病或抽筋(痙攣)的症狀;而其志在怒,就是在五志中主怒,怒傷肝,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我們常常說一個人大發脾氣叫「大動肝火」。為什麼「大動肝火」就傷肝呢?因為肝對應於木,火燒起來自然就把木頭燒壞了;為什麼容易動肝火呢?因為木生火……把以上這些自然現象和生理、病理現象聯繫在一起,就可以把木、春、肝、膽、目、筋、怒、青等一系列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木這一類之下,形成了一個系統。
其他,像火行對應夏天、南方、浮在上方的運動方式、紅色、苦味、在臟為心 ;土行對應土旺四季、中位、上下左右運動兼有、黃色、甘味、脾臟等等,讀者朋友可以像分析「木行」那樣自己去分析琢磨。
相剋相生
五行的之間的關係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種動態平衡。五行的動態平衡,表現為生剋制化、相乘、相侮,說起來比較複雜,簡言之就是相剋相生的各種轉化及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達成一種平衡的結果,平衡了,就一切正常了,健康了,否則,人心裡不平衡,就「不平則鳴」要生氣,討公道或出氣弄出事端;氣候不平衡,就會出現災禍;我們的桌子傾斜不正了,放在上面的杯子就會掉下來;而五臟六腑不平衡,人自然就會生病。
為什麼會有相剋相生呢?也是為了達成平衡,必須要相剋相生。就像我們小時候玩過的剪刀、石頭、布遊戲,更確切一點的例子是自然界中雞、老虎、棒子、蟲之間的相剋相生——棒子打老虎,老虎能吃雞,雞可以吃蟲,蟲可以啃掉棒子。如果這幾者之中哪一個太多或滅絕消失,那就大事不妙了。假如沒了棒子,老虎就無法無天,大吃特吃,當雞都被吃光,自己也就被餓死。所以,必須達成一種平衡,我們中醫養生的核心觀點就是講究平衡(其實西醫講電解質平衡等也是如此)。
站就將其中的營養收取,並分配、轉運到需要的地方。
我們這裡所要了解的只有兩點:一是「臟」和「腑」是兩種功能不同的臟器。臟腑互為表裡,在某些方面存在特定的對應關係。我們全書所要講的經絡實際上只是臟腑的附屬物,它們的主要作用就是聯結各個臟腑。十二經脈互為表裡,經脈中的「表」指的就是陽經,所屬內臟就是「腑」,「裡」指的就是陰經,所屬內臟就是「臟」。
表1 臟腑互為表裡表
內臟
經絡 互為表裡
互為表裡 臟 心 肝 脾 肺 腎 心包
手少陰心經 足厥陰肝經 足太陰脾經 手太陰肺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腑 小腸 膽 胃 大腸 膀胱 三焦
手太陽小腸經 足少陽膽經 足陽明胃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
二是中西醫所指的五臟並不同,起碼不完全相同。在西醫解剖生理學突飛猛進後,也由於現在西醫相對居於主流,所以一般人提及心臟、肺臟、腎臟等臟器,都是以西醫的解剖定位為主,遵循的也是西醫理論。然而,中醫早在千年之前就已定下人體的「五臟」與「六腑」,其位置和功能的理論與西醫有相當大的差異。
比如,西醫的「心臟」,主要是指心臟這個臟器本身,以及相關循環系統的功能;而中醫則不僅僅包含這些,還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如精神、思維等。再比如脾臟,西醫的理論中主要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時有儲藏血液的作用;可是中醫所講的脾,是主管消化與吸收的,還包括部分代謝及血液系統的相關功能……
整體而言,中醫的五臟不論從器官實體還是其功能,延伸範圍都要廣一些。直白一點講,西醫的五臟,就是五個器官和本身相關功能,而中醫的五臟,則不僅僅是這五個臟器,還包括更多的相關組織和功能。
所以,看這本書,或者理解中醫的五臟,絕不能和西醫的五臟劃上等號,因為中醫的五臟內涵更廣、功能更多。
那麼,中醫的五臟,到底都有哪些內涵和功用呢?
身體王國的宰相——肺
有一則關於人體器官的謎語,很有創意:「兩片葉兒胸中掛,吐故納新作用大。健兒水上顯身手,主宰沉浮全靠它。」您猜出是什麼了嗎?沒錯,謎底是「肺」。
由於肺尖接近肩膀,在胸腔,五臟中肺的位置最高,故稱「華蓋」(華蓋是古代皇帝等人出行時打得像傘一樣的東西,樣子類似荷花池裡出水的荷葉)。《黃帝內經》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之官」意思是輔佐君主的官職——相當於封它為 「宰相」。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一是主氣、司呼吸,二是主宣發和肅降,三是主通調水道。
肺主氣是肺臟最主要的作用,用我們現代的說法,就是透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所謂宣發和肅降是把水穀精微之氣與吸入的清新空氣相結合而變為真氣,這種真氣聚於胸中而為「宗氣」,以貫注心脈,推動心脈的運行,維持肺的呼吸功能。如果肺主氣的功能正常,則氣機、氣血流通,百脈充盈,呼吸均勻,脈來勻和;若肺氣不足,不僅會引起呼吸功能減退,面為了和「六腑」一一對應,五臟一般加上「心包」稱六臟,但我們自古以來老百姓口口相傳,習慣性稱五臟,所以此處還是稱「五臟六腑」。
具體來說,五臟為「肝、心、脾、肺、腎」,其特點為實質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貯藏氣、血、精與津液。六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特點為空腔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穀,傳化和排泄糟粕。這裡特意指出了實質性和空腔性之分,是有講究的,因為臟和腑外形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性質和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素問•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簡單地講,五臟是實質性器官,主要功能是藏納精氣,精氣是珍貴的,不宜妄瀉,其狀態滿而不實,是指精氣充滿,有利於五臟的功能活動,但不應被有形之物充填其間;六腑是空腔,主要是提煉和運送飲食水穀和排泄廢物,這些東西都不宜停留,應不斷地向下傳送,以保持虛實更替、永不塞滿的狀態。打個很不恰當的比方,五臟就像中央銀行和財政局,那裡雖然沒有堆放著大筆現鈔,但是它有權發行鈔票做預算,而有錢之後各地經濟才能繁榮興盛;而六腑就像高速公路旁的收費站、印鈔廠和中轉倉庫,運載著鈔票,即五穀營養的車輛從此通過後,收費一、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簡介①
一齣戲裡面,主角往往最早登場,因為他們戲份多,如果不早點出場讓大家熟知,大家就會摸不著頭腦。五臟六腑,就是我們養生這齣大戲的主角。五臟健康,身體才會健康;如果五臟六腑中的任何一個出了問題,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問題,我們就得住院或一輩子為其所苦了。
臟腑,是中醫特有的名詞,指人體幾大主要核心組成部分。在西醫裡面沒有「腑」這個概念,我們平時常聽到的「心臟」、「肝臟」、「胃」、「膽囊」等,西醫統稱它們為「器官」,而中醫則將其統稱為「臟腑」。如果把我們人體比作一個大型集成系統,五臟六腑大致上就相當於幾台功能不同的主機,它們各自發揮其作用,又服從整個系統的調配,適當調整各自的輸出功率和效用。中醫五臟六腑的觀念,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各臟腑透過經絡系統,將全身各組織器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透過反應、運化,構成人體複雜的生命活動。
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而言,當然是「治未病」強於「治已病」,平時加強保健優於病時亡羊補牢。由於時間和場地的限制,不是每個人都能經常練五禽戲和太極拳等健身功來鍛鍊,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如果我們能夠多學習一些經絡方面的知識,利用零星的時間、根據不同的場合因地制宜地拍打、按摩穴位,以此刺激經絡,加強氣血循環來保健五臟、強身健體,這不是一舉多得嗎?療的指導思想和法門也大異其趣。中醫認為,「外治經絡」可以「內實五臟」,所以內臟的病可以透過外部按摩等方法來解決;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肩膀痛也許會去治腳,而不是像西醫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同時,因為中醫強調「治未病」,即盡量從預防著手,避免染上疾患,或在剛出現染病徵兆時就予以糾正和消除,更注重平時的健身和保養;西醫雖然也講預防,實際上「治已病」更多,往往是病了再來打針、吃藥、開刀,忙得不亦樂乎。第一章 經絡調理基礎篇 ——「當事人」的媒體見面會
我們中華民族是很講求實用的民族,無論什麼東西,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來用了再說。如果有效,就會「用了都說好」,然後更多人的一擁而上;如果效果不彰,只要有人開口說不,更多的人馬上一哄而散。很少有人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去弄清楚為何有效?又為何無效?到底是本身無效?還是個體差異或者操作方法不對。
這種習性展現到日常生活中,就表現為:如果要吃魚,理論上雖然崇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際上卻是「給我魚就行了,至於製作漁具和怎麼捕魚之類的事太麻煩,就別講了,我沒有那麼多時間」;而看病養生呢?也往往是「給我靈丹妙藥,立竿見影就好」。問題在於,人體是一個非常精密的系統,而且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更要命的是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即便我們是在無病的前提下養生健體,也還是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操作。所以,我懇切地提醒翻看本書的讀者朋友,最好還是耐心地先從最基本的理論知識看起。
本書的重點,是利用對經絡的刺激去促進氣血循環,以此來養生。因此,作為非知名演員的「五臟六腑」、「氣血」、「經絡」、「穴位」等當事人先出來做個媒體見面會,將自己的來龍去脈、有什麼特點、扮演何種角色、在「養生大業」中發揮何種作用講清楚,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