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淡定是生命的和諧
《荀子‧王制》:「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故最為貴。」人為萬物之一,但是人是萬物之中最為靈貴,人可以與天地互相參配。《中庸》:「為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指天下至誠的聖人,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才能完全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完全發揮眾人的本性,才能完全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完全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化育萬物;可以贊助天地、化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
人為什麼可以與天地互相參配呢?《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天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地有豐富蘊藏的財富,人有管理事務的辦法;天、地、人各有各的功能,可以互相配合相應。中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貫通人事,承認「天」的存在。孟子說:「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天意就是民意,天意與民意相互通連,所以中國古人非常重視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存,人與天地萬物不是互相對抗,而是和平相處。
《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主張人要效法天地自然的大公無私以及無為而無不為的精神。《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更是非常明顯指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人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人來自自然,回歸自然,人與自然本來就是密不可分。人要活得健康、活潑、快樂,首先就是要配合天地的變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
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和諧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婚姻是一輩子的經營,兩性的結合,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學校教育、社會經驗,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要在同一個屋簷相處一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古人以「琴瑟合鳴」形容夫妻感情和諧、圓滿,琴、瑟是兩種不同的樂器,兩種樂器一同彈奏,一定要配合得很好,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夫妻之間也要互相包容、互相退讓,才不會發生爭執,產生感情的裂痕。
愛是與孩子同步成長。古代有易子而教的說法,可見親子溝通的困難,自古已然。父母與子女是最密切的關係,可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子女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不是給的太多,就是給的太少,另外就是溝通不良。在愛心中成長的孩子,人格才能健全完整,在苛責、批評、辱罵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定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別人常猜忌,對社會多怨怒。所以親子之間,要以同情代替對立,以鼓勵代替批評,以讚美代替指責。
在人際關係方面,尊重是人生的第一課。雖然有人出生豪門,天生富貴,有人家境清寒,貧無立錐;有人天生麗質,面貌姣好,有人相貌平庸,體弱多病。但是眾生平等,沒有人因為有錢、有勢、長得漂亮而可以享有特權,沒有人因為窮、笨、醜而可以被人看不起。能夠尊重別人的人才能被人尊重,而尊重別人要先從看重自己開始。
人際關係的和諧,除了尊重之外,還要具備同情、關懷、慈悲、行善等德行。人生難免會有一些悲傷慘痛的事情發生,我們都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萬一不幸發生在我們身上,除了自己勇敢面對之外,也期待有親朋好友的協助、鼓勵與安慰,因此當別人有不幸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有同情惻隱之心,願意付出關懷,給予最大的幫助。同情與關懷是生命的昇華。
朋友相交,難免會有一些誤會或是利益的衝突。慈是愛,悲是憫,愛是關懷,憫是同情。我們要能寬大為懷,原諒別人對我們的傷害。以恨生恨,以愛止恨。愛是生命的價值,愛是生活的動力,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坦誠相待,愛是生命迸發出來的熊熊烈火。
行善就是散播愛心,擴大愛行,說好話,做好事,走好路,都是善。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力量,是善行的最大效益。不是每個都有錢,但是每個人都有愛;不是每個人都缺錢,但是每個人都需要愛。因為有愛,世界才不再黑暗;因為有愛,世界才能遍地光明。
一個人立身處世,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身心靈平衡和諧,自我關照。我們每天工作再忙,都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問一問自己今天活的開心嗎?活得踏實嗎?一個人最大的成就,就是自我肯定,唐朝百丈懷海禪師主張「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我們雖然不必如此刻苦自勵,但是光陰荏苒,不能虛度,我們總要求得問心無愧、心安理得。一個人能夠身心靈平衡和諧,才能求得內心的安頓。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能求得一顆安定的心,淡定的人之所以能淡定,不是因為他的生活習慣或是個性使然,而是他的內在生命能夠自得自足。誠於中則形於外,形貌安祥的人會發出自然的光輝。
淡定是生命的和諧,追求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追求人與家庭的和諧,追求人與眾生的和諧,追求人與自己的和諧。不是每個人都滿意自己,不能滿意自己,是因為人與自己的不和諧,是自己的身心靈不能平衡。一個不滿意自己的人,怎麼會滿意別人?怎麼會得到別人滿意?因此,修養淡定的功夫,是人生幸福的泉源。
2.淡定是人生的覺醒
人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我們終其一生尋尋覓覓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諦,但是很少人能夠在走到生命盡頭之前,體悟出人生的究竟。人生的通關密碼,對很多人而言,是永遠不可理解的謎。
人生百年,老天給每個人一些人間遊戲的籌碼,有的人懂得規劃、經營,不斷營利孳息,最後向閻羅王報到的時候,還有很多存款;有些人不但很快告罄,而且留下一屁股的債。人生如棋局,每下一步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人生如三叉路口,每一條路徑,都有不同的風景。人生充滿驚嘆號,每天眼睛一張開,就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世界瞬息萬變,我們不知道下一分鐘又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人在天地之間,飄忽不定,經常漂泊,今天在這裡,明天會是在那裏,誰能預料呢?我們只是過客,不是歸人。唐朝大詩人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有「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浩嘆。宋朝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古》一詩也有「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的名句,對人生的無常,抱持無限的感慨。
消極的人面對無常的人生,只能無可奈何的逆來順受,過一天算一天,能活多久算多久,今朝有酒今朝醉,生活裡只有今天沒有明天。積極的人則能非常豁達的樂天知命,通情達理,面對無可奈何的人生,勇敢承擔,坦然接受,以優雅的態度、沉穩的心情,表現淡定的智慧。
通達的人知道人生是不圓滿的,因為世界本來就變動不羈,宇宙的定律:變是唯一的不變。「常者,無常也;無常者,常道也。」處在變動不羈的世界之中,我們只能以變應變,也只能以不變應萬變。蘇東坡《赤壁賦》一文說:「自其變者而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宇宙的現象是千變萬化的,這種千變萬化的現象是恆常不變的原理。所以個性沉穩、淡定的人,面對人生的得得失失、禍禍福福,不會大喜大悲,而能以平常的心理看待,得也如此,失也如此,「聖人之心,如明鏡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處理天下萬事萬物,經目不經心,怎麼來怎麼去,悠然自得,超然自在。
個性通達、淡定的人知道人生是有限的,人生是求不完的。很多人所以活得很痛苦,是因為要求太多,有太多的欲望。人對欲望的追求,有來自物質方面的,有來自精神方面的。人在物質方面的追求,譬如希望擁有好吃的、好玩的,有豪宅、別墅、名車、美酒、佳餚、名貴的珠寶、漂亮的服飾。沒有時希望有,有時希望更多、更好。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譬如希望得到尊嚴、盛名、學識、讚譽等等。如果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不能量力而為,就會不知所止,沉迷陷溺,失足傷身。人生的痛苦,多半來自一個貪字。貪名慕利,汲汲營營,疲於奔命,即使勉強滿足心願,也未必有福氣享受;何況多半的時候是白忙一場,甚至要支付慘痛的代價而得不償失。擁有財富的人未必能夠享有財富,有能力買名車,未必有很多時間開名車;有金錢買山珍海味,未必有健康身體吃山珍海味。
個性知足、淡定的人明白要求不多才能很容易滿足,凡是隨緣自在,不貪心、不妄求、不計較得失,寬厚待人。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們自己並不完美,何忍苛求別人的完美?我們不要笑鸚鵡學語,我們自己也不會飛。懂得不要求、不計較的人,是幸福的人,是快樂的人。淡定的人看透人生的真相、生命的本質,一方面不會在意於自己的得失禍福,一方面也會體諒別人的喜怒哀樂。對別人的成功,真誠去讚美、欣賞;對別人的失敗,真誠去安慰、鼓勵。
個性淡定的人知道要求愈多,煩惱就會愈多,所以對自己的生命不會抱持太多的期望,對別人、對老天,也不會有太多的要求。因為期望愈高愈難達到目標,目標不能達到,就會很難過。少一點要求,降低要求的標準,把得到當撿到,把所得到的一切都視為老天的恩典,就會很感恩、很感激,而不會有恚恨、抱怨。個性淡定的人凡事都能冷靜思考,對於自己的成功,知道是因為努力而獲得的成果;對於自己的失敗,知道是因為努力不夠,老天希望自己更好。而對於別人的友善,會心存感謝;對於別人的惡意,則虛心檢討。
人生像回力球,什麼力道打出去,就會什麼力道彈回來。淡定的人個性沉穩,做事踏實,能夠非常平允而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生命,不會貪求、妄求,不會無理取鬧、缺乏理性。淡定的人能夠以平穩的腳步,一步一印、一掌一痕,明明白白、實實在在,不會急切,也不會躁進,平穩而真切的展現他的生命價值。
3.淡定是人格的成熟
十幾年前,我應邀到韓國大邱市啟明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半年,那期間曾到大田市圓光佛教大學參加一場國際學術研究會,並發表論文,題目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種生命情調¬-以屈原、陶淵明、蘇東坡為例」。屈原是戰國時代楚懷王的大臣,忠貞愛國,卻被讒言所害,二次放逐,最後投汨羅江而死。面對人生的苦難,屈原「認」了。陶淵明為彭澤令八十餘日,因為不願意巴結督郵,掛冠而去,隱居田園。面對人生的苦難,陶淵明「逃」了。蘇東坡是北宋才子,詩、詞、文、書法,皆稱大家,因為恃才,得罪當道,屢次被貶官,面對人生的苦難,蘇東坡「轉」了,當不了大官,轉行作大文學家。屈原、陶淵明、蘇東坡各自代表中國文人的不同性格,各有其特色。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獨特的思想與行為,換言之,即為生命情調。西方心理學者榮格、佛洛伊德等人,對於成熟人格的特徵及發展,都有很精闢的理論和見解,歸納而言,每個人都有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是人出生即有的原始欲望,是原始的自己。自我是指有意識本能的自己,懂得配合社會與生活環境而作追求和調適。超我是人格的理想,屬於道德層面的價值判斷。每個人都有獨立性、連續性及統合性,偏執的人格、自我意識太強烈,不懂得尊重別人、關懷別人、體諒別人,缺少同情心與責任感,甚至有反社會、反傳統的暴力傾向。
一個人格成熟的人,是能夠自我覺醒、自我惕勵,而且能夠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人格成熟的人,能夠自我認知、自我管理及自我實現,具有完整的人格,可靠而值得信賴。
生命的存在,自有意義與價值,人是理性的動物,每個人都有思考的能力,懂得生而為人應該要如何善待生命。一方面認識自己的能力及條件、一方面要學習自我管理,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後才能實現自己的生命理想。新世代的年輕人,沒有經過戰亂、沒有度過貧困,很多人從小養尊處優,太被驕縱,只有私心、己利,缺少同情、利他的心理,往往人格會有偏頗,不夠成熟。
成熟的人格,能夠自我覺醒,所以能夠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人生有正確的目標,才不會誤入歧途;人生有正確的目標,才能夠集中精神、全心全力勇往邁進,發揮人生的價值。
成熟的人格,能夠自我惕勵,所以不會因為受到誘惑而放棄理想,也不會因為人性的懈怠而放棄努力。相反的,因為不斷的自我惕勵而提升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
成熟的人格,最重要的是能夠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人是群居的動物,人與自己的家人、朋友、工作夥伴,甚至社會上的陌生人,都會有或親或疏的關係。中國古代有五倫之說,現代人加上群己關係,稱為六倫。不管是五倫或是六倫,都是泛指一切人際關係。人如何與別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人格成熟的人,心裡有自己,還有別人,立身處事不會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還要設身處地,審己以度人。儒家講恕道,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人格成熟的人,都有道德勇氣,能夠有同情心與愛心,願意付出和奉獻。
淡定的人是人格成熟的人,因為淡定的人處事做人,沉穩安定,不急促、不急切,舒緩自如,而且不虛張、不浮誇、不會驕傲自大,也不會自怨自嘆或是自暴自棄。淡定的人很有自信,不只可以自我認知,也可以自我管理,有安定的情緒而不會有異常的行為。
淡定的人有明確的人生信念,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另外,淡定的人也很篤定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所以就不會逾越自己的能力而有太多的貪求。
人生的煩惱,往往因為貪求太多,超乎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超乎自己的能力而力有不逮,固然是一件難過的事,超乎自己的需求,也會帶來很多的煩惱。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不管是能力或需求,都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淡定的人就有這種智慧,知所取捨、要求不多,清淡看待生命,而且知其所止,求得內心的平定。
淡定是人格的成熟,因為淡定的人能自我覺醒與自我惕勵,有積極的生命態度。「淡定」的「淡」,不是冷淡而是平淡,冷淡是對人、對事的冷漠;平淡是對人、對事的沉穩平和的看待,是淡中有味,而不是淡而無味。
「淡定」的「定」,不是不動而是穩定。不動是固著在一點定點,固定不變,沒有彈性,不能變化;穩定是追求平衡、均衡、不偏不倚,因勢利導,隨時可以機動調整,以求得最後的和諧安定。
淡定的人有成熟的性格,所以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主動與人交往,能夠客觀而正常的表達情感,而且理智控制,誠實不自欺,有好的人緣。
4.淡定是真情的流露
熱戀中的男女當街擁吻,並不讓人艷羨,看見走路蹣跚的年老夫妻攜手過街,才令人十分感動。林覺民《與妻訣別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名句,現在要改口:「願天下眷屬都成有情人」,因為天下的怨偶愈來愈多,以前是「相見如賓」,慢慢的是「相見如冰」,甚至是「相見如兵」,仇家相見,水火不容。
為什麼現代人的離婚率節節升高?中國人的古訓:「相忍為安。」現在已成了高調。兩性平權,女性自主的觀念,強化了自由的意識。「伴」是每個人成為另一個人的另一半,每個人犧牲自己的一半,才有一個完整的家,每個人要求完整的自己,就只剩半個家。做人在能忍不能忍而已,現代人都太不能忍。
年輕人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是一旦結為連褵,如何珍惜平淡的家庭生活,很多人沒有心理上的準備與調適,以致無法忍受平淡無趣的婚後日子。天天為油、米、柴、鹽、醬、醋、茶在煩惱,在為家庭開支多少計算,甚至一點點芝麻小事都可以點燃家庭戰爭。在丈夫的眼中,太太不再是那個善解人意、柔情似水的女孩;在太太的眼中,丈夫也不再是那位細緻體貼、呵護備至的男生,然後就開始懷疑當初決定要結婚,會不會是一項錯誤的選擇?
其實,婚姻是一輩子的經營,不管結婚之前,相識多久,相愛多深,結婚以後一切重新開始。白雪公主經過千辛萬苦嫁給白馬王子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只會在童話故事中出現,在現實中每天要面對嚴峻而真實的考驗。談戀愛的時候,男生把最美麗的講稿一遍又一遍背給女友聽,女生把最漂亮的服飾一套又一套穿給男友看。約會結束後,各自回家,重新排練。而在婚姻生活裡,是沒有NG的,吵架之後,裂痕還在,三不五時又會拿出來回鍋。
情人眼裏出西施,戀愛中的男女,對方的優點是優點,對方的缺點也是優點,等到愛已不在,情也消逝的時候,對方的缺點是缺點,對方的優點也是缺點。人沒有變,變的是感覺。從前衛靈公的寵臣彌子瑕得寵的時候,彌子瑕偷駕國君的車子出城探望母親的病,不但沒有被罰砍足的刑,還被衛靈公讚美他的孝道;彌子瑕和國君遊果園,彌子瑕吃了一顆很甜的桃子,吃了一半捨不得吃完,留給衛靈公,衛靈公很開心。可是後來色衰愛弛,得罪了衛靈公,彌子瑕的好處全成了過失。
當愛情轉變為親情之後,雖然不再是如膠似漆,熱情濃烈,但是在平淡之中仍然能夠洋溢溫馨與甜蜜,只要細心體會、觀察,仍然處處可見對方的用心、真心和貼心。平淡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有味,只要我們努力去體會、感覺,情愛依舊,只是重新包裝而已。
愛與被愛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愛是心有所主,被愛是心有所屬。一個人心裡有所愛的人,人生有了目標,生命便充滿活力、衝勁、熱情、希望,再多的苦難、挑戰,都願意甘之如飴。為了所愛的人,可以犧牲一切;為了所愛的人,可以放棄所有。
一個人心裡成了被愛的人,人生變得亮麗起來,心中有了歸屬,就有了安全感。有人呵護、有人關心、有人細膩照料、有人噓寒問暖,不是很甜美很幸福嗎?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天長地久。
平實的生活是最真實的生活,古人說:「至味無味」,最好的味道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每一種味道都各有所偏,不夠周全,只有沒有味道的味道才是最周全完備。生活也是如此,能夠甘於平凡的人才不平凡。人生最美好的事,是在平平實實的生活中發現生活的美。生活的美是隨處可見,隨手可取,只看我們有沒有心去發覺而已。藝術大師羅丹說:「這個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真正的幸福就是擁有一種平淡、平實、平凡的生活,人生最美的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麗故事。
一念為天堂,一念為地獄。我們可以把天堂賤踏為地獄,也可以把地獄提升為天堂,全都在於一念的取捨。如果幸福快樂的生活是生命的真諦,那要怎麼樣才能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呢?簡單的說,有能力過大富大貴生活的人,就去過大富大貴的生活;只有能力過平平實實生活的人,就過平平實實的生活。天下沒有最好的生活,只有最合適的生活。隨緣自在,俯仰無愧,才能大自得、大自在。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事一得一失,想要過大富大貴的人,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有錢的人必須忍受別人的嫉妒,有地位的人必須忍受別人的汙衊。而為了求名求利,或是守住大名大利,往往要比一般人辛苦千百倍。名與利都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如果沒有能耐,是無緣享受的,即便勉強得到,也會很快失去,與其惶恐、驚懼,晝夜不休的工作,不如平平實實、平平安安、平平淡淡過日子來得快活順心。
5.淡定是真誠的付出
2011年台灣第48屆金馬獎電影頒獎典禮,香港《桃姐》影片榮獲最佳導演〈許鞍華〉、最佳男主角〈劉德華〉和最佳女主角〈葉德嫻〉三項大獎。息影多年的葉德嫻飾演女主角桃姐,一個十三歲便到梁家幫傭的女孩,工作了60年,前後伺候四代的家庭;劉德華飾演男主角Roger,一位年輕的電影製片,從小就被桃姊照顧,兩人情同母子。電影故事是描寫桃姐年老中風住院,在老人院安養天年的生活點滴。Roger 雖然工作很忙,但是仍然經常抽空去探望桃姐,別人問起他和桃姐的關係,他說是乾媽。一段主僕之間的故事,被導演非常樸實、真切的表現出來,充滿溫馨與溫暖,在現代功利社會裡,這樣的電影實在彌足珍貴。許導演平實而平順地講述一個十分平凡又現代的故事,沒有打打殺殺的血腥暴力,也沒有轟轟烈烈的纏綿愛情,或是驚心恐怖的鬼怪災難,令觀眾在心目中真真實實的體會到平凡簡單也可以是另一種幸福。
陳樹菊是台灣台東鄉下市場賣菜的小販,她平時省吃儉用,把賺到的錢,一元、十元的省下來,然後一百萬元、一百萬元無私的捐獻出去,救助孤兒、貧困兒童、捐獻圖書館。數十年如一日,所捐金額高達千萬元以上。她的義行不只得到台灣政府的表揚,更獲選《富士比》雜誌2010年亞洲慈善英雄人物、美國《時代》雜誌2010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及2012年菲律賓「麥格塞塞獎」,「麥格塞塞獎」素有「亞洲諾貝爾獎」美譽,陳樹菊獲得此項殊榮之後,又把她的獎金全數捐給台東馬偕醫院。
陳樹菊女士只是一位平凡的賣菜阿嬤,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起床開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七、八點才能休息。她一輩子辛苦工作的所得,毫無私心的捐獻給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在平凡中見其偉大。陳樹菊女士的偉大,不在於她捐了多少錢,而在於她的人生態度,她認為行善是她最大的快樂,每當她行善的時候,睡的特別安穩。她那充實而有光輝的生命,就像菩薩教化世人一樣,給台灣人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兩岸開放交流以後,許許多多的大陸人民到台灣旅遊,最近有人在大陸的報紙發表文章,認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啊!人心的善良就是人間最美的風景。一顆平凡、單純、無私的愛心,是社會最珍貴的瑰寶。心中有愛,人人都是菩薩。很多人低調行善,我們要高調揚善,呼籲更多愛心和善心,幫助社會底層身陷貧病無助的人。不要把愛心儲放在冰箱冷凍起來,雖然我們的日子很平淡、生活很平實、命運很平凡,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些不平凡的事,在平凡中顯出不平凡。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好人。
平常心是道,平安是福,淡定的人不求大紅大紫,不願意大起大落,也很難接受大喜大悲。在以前資訊不夠發達的年代,沒有手機,電話也不方便,親友的聯繫就靠書信往返。有些親友很久失去消息,十分惦念,往往就藉「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來安慰自己。現在年事漸大,偶而聽到某某人病逝往生的消息,就會不勝唏噓,感嘆人生的無常。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孕育偉大。我們需要不平凡的設計師、建築師,我們也需要平凡的水泥工、木工;我們需要美侖美奐的觀光飯店,我們也需要平凡樸實的服務生、清潔人員。有三個工人正在砌一道牆,第一個工人認為自己只是在砌牆,第二個工人認為自己在建築一棟大樓,第三個工人認為自己在建設一座城市。同樣做一件事而可以有不同的心態,在平凡的工作中,一樣可以表現不平凡的精神。
平實是本分,平淡是智慧,平凡是福氣。真實的愛情並不是男女情侶整天暱在一起。激情只是短暫的歡愉,浪漫只是童話的情節,在長長久久的生活中,愛情昇華為親情,乾柴烈火的熱情轉為平常、平淡的體貼關懷。雖然不是公主與白馬王子的夢幻,卻是真真切切、甜甜蜜蜜是的溫柔,沒有紅袖添香的綺麗,而有相濡以沫的至情至愛。情到濃處變得平實、平淡與平凡。
平實的人沒有嬌氣、媚氣,也沒有霸氣、傲氣,平實的人為官不擺譜,發財不擺闊,頂的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平實是一種清醒,一種徹悟,一種睿智,也是一種品質。平實與平淡、平凡相輔相成,能平實過生活的人一定能夠甘於平淡、平凡;能平淡過日子的人,也一定安於平凡、平實;能平凡看待生命的人,也必然是平實、平淡的人。所謂至人只是常,指的就是平實、平淡、平凡。
平實的生活雖然沒有波瀾壯闊、多采多姿,但是在平和穩健之中,自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平實的感動,才是真正的感動,不是虛驕、浮華,而是真切、自然。
淡定的人的處事風格,最大的特色就是平實自然,不會嬌柔做作,不虛偽、不浮誇。平實並不是平庸,平實的人並不是庸庸碌碌、凡俗一生,而是有自己堅持的理念,要自己所要,不要自己所不要,相信平實的生活是對自己有益處的生活,所以不會受到別人的影響而輕易改變自己的理念。庸俗、低俗的人是不可與平實的人同日而語。
6.淡定是知止的修練
知止是一門研究人生如何出處、進退、行止的學問,知止也是研究一個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學問,深諳此道,則在立身處世的各個層面都能悠遊自在,俯仰自得,否則進退失據,動輒得咎,則將痛苦不堪。
十多年來,在歐洲有不少國家的團體與人士提出「慢活」的主張,尤其是義大利有所謂的「慢活村」,從生活上、工作上,要放慢腳步,要慢食、慢動、慢療、慢性、慢工、慢閒、慢市,讓生活的步調、工作的步調,不要再像以前一樣急促、緊張、繁忙、雜亂,而能非常悠閒地享受生命的樂趣。不過,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孔子、老子的時代就已經提出這樣的觀念,只是名詞不同、說法不同而已。《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儒家的止學之說;《老子》第32章:「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又第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道家的止學之說。知止是中國式的慢活哲學。
知止是人生最大的智慧。知止的涵義,不只有停止、禁止的意思,也有居止、止境的意思。談停止、禁止,是知止的消極意義;談居止、止境,是知止的積極意義。知止的消極意義,是提醒世人不能有太多的貪念,凡事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老子》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這個意思。知止的積極意義,則是強調止字不是停滯不進,而是要保持一顆清明的心,知所進退,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知止才能專注,專注才能看到問題的核心,事情的緩急輕重,也才能講求工作效率,事半功倍,享受成功。
人生在世,一輩子辛辛苦苦,汲汲營營,到底求個甚麼呢?人生有許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種種誘惑,除非是修養很好的人,自制力很強,否則很難抗拒誘惑而不陷溺於情欲的追求。研究知止,第一層的意義,是要知其所止,知道人生是有限的。知止的第二層意義,是要止其所止。很多人都知道知止的重要性,可是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知止?即便知道如何做到知止,也未必能夠身體力行。知止的功夫,不只是知,貴在能行,要即知即行。知止還有第三層意思,就是止所不止。知止是該止才止,不該止就不止,不是一切的欲望都要禁止。
人天生就有情欲,情欲是人性的本能,只能寡欲、節欲,而不能絕欲;而且人的情欲,有好的情欲,有不好的情欲,好的情欲不只不要禁止,而且要鼓勵,譬如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就是悲憫之心,就是愛心,當然要努力標榜。
《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為學做人,非常重要的人格修養。知止,表示人生有目標,有正確的目標,有宏大的理想。一個人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內心才能安定下來,才不會三心兩意,腳踩兩條船,結果一事無成。
定不是不動,而是不妄動、不亂動。止學的修養,並不是叫人萬念俱滅,心如死灰,而是鼓勵人要專一心志,有定向、有定力,不要見異思遷,半途而廢。
靜有安靜、寧靜的意思。水靜則明,思靜則能直探本心。我們的內心要保持安靜祥和。以靜觀變,以靜制動,才能動靜得宜;我們在安靜的生活中,才能夠當家作主,作自己生命的主人。
人生如同一盤棋局,在縱橫交錯的人生大路,如何審慎的安排每一步棋,需要有深切的思慮。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否則可能一步錯而全盤皆輸,一不小心失足而粉身碎骨。冷靜的頭腦,熱情的心,我們在處理私事或公務,都要深思熟慮,才不會出差錯。
一個人能夠知止,才能夠確立努力的目標;能夠確立努力的目標,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不移,才能冷靜沉著;能夠冷靜沉著,才能內心安定;能夠內心安定,才能縝密思慮;能夠縝密思慮,才能心想事成,得到成功。
所以,知止才能掌握人生方向,知止才能體認生命價值,知止才能追求生活品味,知止才能求得身心安頓,知止才能擁有自由心靈,知止才能享受快樂自在,知止才能欣賞人生美景。
人生的困惑,往往來自對生命的不夠理解,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人生百年到底我們要求甚麼?能求甚麼?該求甚麼?如果我們沒有自知之明,不知所止,不能適可而止,就像開車的人而不懂得剎車,那是極為危險的事。
淡定的人是很有智慧的人,深得止學三昧,知其所止,也能止其所止,進而止止不止。有進有退,能進能退,做事不會莽撞,面對各種人生的誘惑,也能沉得住氣,不會迷失、墮落。人要做壞事,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受到不良環境、不良朋友的影響。知止是很重要的人生修養,也是很難的人生修養,淡定的人學得知止的修練。
7.淡定是知足的信念
幸福快樂的生活,是人人所企求的,可是很多人活的並不快樂、不幸福。中國大陸80年代末期,人民幸福指數為64%,1991年提升到73%,1996年經濟繁榮了,人民的生活大幅改善,可是幸福指數卻下降為68%。可見人民幸福、不幸福與經濟的成長,沒有必然的關係,不是有錢就開心,沒錢就煩惱。當然,未必有錢就不開心,沒錢就沒煩惱。一個人開心、不開心,和有錢、沒錢很有關係,沒有一個餓肚子的人笑得出來。不過,如果一個人有錢而不知足,一定開心不起來,相反的,一個沒錢的人而能知足,一樣可以很開心。
當今的社會結構可以粗分為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社會底層很多的勞工、農民、失業遊民,生活是很悲苦的,他們沒車、沒房、沒錢,也沒有競爭力,雖然如此,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默默地承擔生活的艱苦,甚至還能夠自得其樂,很平靜地在自己那個極為狹小的空間裡討生活。
我們所有人一生的努力,就是希望能過著無憂無慮、衣食不缺、富足康樂的生活。有一個漁夫悠閒的在海邊休息,遊客問他為什麼不去打漁工作?漁夫問遊客說:為什麼要去打漁工作?遊客說:打到的漁可以賣錢呀!漁夫說:然後呢?遊客說:有錢可以買大船釣更多的魚。漁夫說:然後呢?遊客說:釣更多的魚,就可以賺更多的錢;就可以不再辛苦工作了。漁夫說:我現在不是已經沒有在辛苦工作了嗎?人生常常是從起點出發,到了終點,又從終點回到起點。
有一對窮夫妻,雖然物質生活很貧困,每天卻很快樂的唱歌,歡樂的歌聲常常吵到隔壁的富翁。富翁很生氣,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富翁的朋友勸富翁給這對窮夫妻一筆錢,他們就不會再快樂唱歌打擾富翁。果然這對窮夫妻得了這筆財富之後,兩人忙著商量如何使用這些錢?先生說要去旅遊、投資、置產,太太說要買珠寶、服飾、股票,吵了好幾天都沒有結論。夫妻兩人為了金錢爭執不休,非常煩惱,非常不快樂,當然沒有心情再唱歌了。最後他們決定把錢還給富翁,過自己平淡而幸福的生活,繼續快樂唱歌。
過年只是一天,日子是天天過。再有錢的人也不可能天天吃龍蝦鮑魚,不是有沒有錢吃得起的問題,而是腸胃受不了。有一次我在台灣師大附近的一家餐廳吃飯,正巧隔桌有某系師生聚餐,只見系主任面前擺了一碗麵,我走過去和那位系主任打招呼,然後很好奇地問他,為什麼滿桌子的佳餚不享用,只吃一碗清淡的麵?他回答說:學生經常請他在這家餐廳吃飯,每道菜都吃膩了,學生的盛情他又不能不參加,只好就簡單吃麵。滿桌子的佳餚,是很多人期待的美食,但對另一些人而言,則是甜蜜的負荷。
不是平淡就幸福,是要甘於平淡才能幸福。幸福不是指擁有什麼東西,而是指對所擁有的東西的感覺。一個很有錢的人如果為失去愛情、親情而很難過的時候,他是不會覺得幸福的;一個很有錢的人如果經常生病,他也是不會覺得幸福的。一個能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多半的人所以不覺得幸福,是因為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而耿耿於自己所失去的,或是所欠缺的東西。
老天是很公平的,不會把所有的好處都賞賜給某些人,每個人都得到一些,也失掉一些。長得漂亮的人不見得健康,健康的人不見得有錢,有錢的人不見得漂亮。有一個哥哥向他妹妹說,他要找的女朋友是年輕、漂亮、聰明、有錢、有能力又聽話,他妹妹回答說,哥哥如果真的能找到一位年輕、漂亮、有錢、有能力的女孩,那個聽話的人一定是哥哥。是啊!天下那有十全十美的人?「金無十足,人無十全。」古有明訓。
人到中年,圓了肚子,也圓了心胸。在我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起起伏伏之後,我已感悟人生沒有非如何,非不如何的事。肚子餓了要吃東西,誰說一定要吃飯不能吃麵?誰說一定要十二點鐘吃午餐,不能十一點五十分或是十二點半?誰說一定要吃葷而不能吃素,或是一定要吃素而不能吃魚蝦?人生的煩苦,常常是自己綁住自己,人常常是自己給自己設定的規則卡住了。綁住自己的是自己,解脫自己的也是自己。要求愈少的人愈容易滿足,能夠知足的人才能幸福。
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有的人愛吃雞鴨魚肉,有的人愛吃青菜豆腐,讓愛吃雞鴨魚肉的人有雞鴨魚肉可吃,愛吃青菜豆腐的人有青菜豆腐可吃,就天下太平了。天下所以擾嚷不安,就是因為民心不安定,很多人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不具備,而有很好生活條件的人仍然貪得無厭。
有能力過優渥生活的人,不必苛待自己,行有餘力則要多作公益善事,救濟孤苦無助;沒有能力過富足生活的人,則要安分守己,力爭上游,熱心助人。能夠幫助別人的方法,不只是財富而已,一句安慰的話、一句鼓勵的話、一句肯定的話,人人都可以是救人的菩薩。總之,做人做事,心安理得,問心無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8.淡定是捨得的智慧
人的一生是一捨一得的過程,從有意識開始,嬰兒餓了就會哭、不舒服就會鬧,開心就會笑,累了就會睡。小孩慢慢長大,欲望就會愈來愈多,希望漂亮、希望快樂、希望過好生活;到青少年、成年,開始追求愛情、工作、財富、社會地位。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是聖人,到了五十歲才對生命有徹底的了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只是利己,而且要利他,即所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道理。
欲望高高舉起,叫勇氣;欲望輕輕放下,是智慧。佛家講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心量有大小,把心量放大到無限,就是無量。慈、悲、喜、捨的心是人類最美的感情,也是世界和平的動力。慈是愛,悲是憫;愛是關懷,憫是同情。慈是給樂,悲是拔苦,佛陀的兩大心願,就是拔除人間煩苦和帶給眾生歡喜。喜是隨喜,捨是付出,歡喜付出,叫喜捨。有喜捨的心,才能提起,才能放下。天地無情,人間有愛,每當國內外發生重大災難的時候,無數善心人士出錢出力,慷慨解囊,傾力救助,令人感動。
捨有捨棄的意思,譬如清掃房子,把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多餘的廢物清理乾淨。很多人的住家和辦公室,雜物堆積如山,丟掉可惜,留著又沒用,因為捨不得,東西越堆越多,再大的空間也變得十分壅塞,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捨得割棄是美化環境很重要的一環,多餘的物品如果可以資源再利用,就轉送給有需要的人,否則就要下定決心清理淘汰、丟棄。只要捨得,居家、辦公環境,就能煥然一新。
不只物品的清理要捨得,擾人的心情、感情,也要捨得斷離,「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真正讓人受苦的,往往不是外在的物質環境,而是內心的感情世界;一段段被遺棄的感情,諸多內心的糾葛,逐一減除放下,才能讓生活加分。如果不是最適合自己,不能讓自己感到愉快的經驗,要能夠毅然決然地從生活中拔除;與其看電視只是不斷轉台,不如離開客廳、臥室,轉換情境,讓自己的生活不再感到茫然。
捨,不只是捨棄的意思,另一個意義是付出。捨棄是丟掉生命中的多餘,付出則是不惜一切財富、權力、喜樂、最愛,乃至個人的生命,無私的施捨奉獻,利益眾生。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為了悲苦大眾,無怨無悔的付出。
清朝光緒年間有武訓行乞興學的故事,近代中國大陸天津也有一位白芳禮老先生靠著一腳一腳踩蹬三輪車,掙下三十五萬人民幣捐贈給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小學,並且資助了三百多名貧困學生。而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帳單上是一個零。他堅守著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戰士堅守著戰鬥的高地。他小時候家裡窮,沒有錢上學念書,他靠自己單薄的力量幫助許多的學童上學,他的捐助不求回報,他的幸福與快樂,來自他那一顆像太陽炙熱的心。
得是本事,捨是智慧。有捨有得,不捨不得,人能在難捨處能捨,才能在難得處能得。用心生活的當下,就不難激發生命的智慧。捨是得的另一個名字,捨得才能擁有更多。捨得貪念,擁有幸福;捨得嗔怒,擁有健康;捨得癡迷,擁有快樂;捨得財務,擁有尊敬;捨得權位,擁有自由。
人生的富有,不只是財物的富有,也包括感情的富有和精神的富有。感情的富有,指的是親情、友情與愛情的祥和、安樂、甜蜜;精神的富有,則指個人心裡的舒坦、愉悅、自在。金錢很可愛,但是金錢不是唯一的可愛,親情、友情與愛情,以及個人內心的平和安定,比金錢更重要、更可愛。因此,我們不只要發慈悲心,而且要歡喜行善。捨物是捐助財務,救濟貧困;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婆娑三千世界,仍有許許多多孤苦無助的人等待救援。愛心沒有國界,各種慈善團體經常聯合勸募,廣結天下善士,共造菩提世界。
捨心,是放下執著、貪念、妄求。生命就是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身體所觸、意識所想的一切;其他動物每天只是吃、睡、遊戲、保護自己和繁衍生命,我們人類有思考,有心靈的思維,能追求內心的平靜。人生有各種的苦,包括生、老、病、死的苦,以及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欲不得。執著、貪念、妄求,都是造成痛苦的根源,都要一一斷離,才能離苦得樂。
捨身是最難得,譬如消防人員在火災現場奮不顧身,英勇救人,又如一個人往生之後捐獻大體供作醫學研究。死有重於泰山,有輕如鴻毛。死並不難,處死為難,要能死得其時、死得其所,死得讓生命發揮最大的價值。所有熱心的義工、志工,捐出時間、精力,除了出力還出錢,甚至把自己的生命捐出來,精神非常偉大。
生命是一種禮物,我們要好好珍惜。不管是捨身或是捨物,都要從自性做起,是自發而不是被動,是無私的奉獻,不因為有利或是有害才勉強付出。捨心更是一種修持,有取捨就有生滅、聚散、起落,如何做正確的判斷要有很高的智慧。淡定就是捨得的智慧,能夠淡定才能捨得,捨得之後更能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