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一:免疫與免疫力
基本知識
何為免疫
在回答「何為免疫力?」這個問題之前,先要了解「何為免疫?」關於「免疫」一詞,我國首見於明朝的《免疫類方》。這是指「免除疫癘」,也就是免除傳染病的意思。西方論著中「免疫」一詞是拉丁語「immune」,原意是豁免或免除兵役、勞役或賦稅,後來被借用來表示免除疫病(即傳染病)。其實,早在西元前403~前221年(戰國時期)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這就是對免疫概念最早的描述。在西方,據說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便知道了免疫現象。
何為免疫力
人類無時無刻無處不置身於微生物的
包圍之中,微生物中包括細菌、病毒、真
菌、衣原體、支原體……等,它們無處不在,
而我們卻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生存
著。當某種傳染病,或新發生的特殊變異
的傳染病流行時,會感染一部分人,甚至
相當數量的人群會受到傳染而發病,有時
候還會擴散開來,形成一種流行的趨勢。
同時,我們也看到,即使在這樣的情況
下,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被感染,有的
人即使感染了卻並不發病。這裡面反映出
了這部分人中,在其體內形成有抗禦外來
侵襲的物質,或者說有免除疫病的能力,
這就是一種內在的免疫能力,即稱其為免
疫力,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正氣」。也可
以說,免疫力就是機體識別並清除外來抗
原性異物以及自身突變、衰老的細胞,用
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
事件重播
在我國以及古埃及、古印度的一些古代文獻資料中,收載有人類與傳染病流行,以及與傳染病抗爭的紀錄。在傳染病流行過程中,發現有少數人不感染某種疾病;有些患過傳染病而康復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樣疾病,如我國古代稱天花為「百歲瘡」,意思是得過天花後可以太平終身,壽至百歲。明萬全《家傳痘疹心法》一書中肯定了麻疹有終身免疫力,該書說「終身但作一度,後有其氣,不復傳染焉」。有些中醫古籍還記載有讓患過同樣疾病而康復的人來護理病人和埋葬病死者的文字。最值得一提的是1776年初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當時作為美軍首領的喬治.華盛頓組織「麻子兵」(即已患過天花的美國士兵)抵抗英軍利用天花病人傳播傳染病,試圖用原始的「生化武器」削弱美軍戰鬥力的史實。當時,華盛頓得到一個情報,大敗而退的英軍將從駐地波士頓送出幾個感染天花的人,其目的是在美國軍隊中傳播天花。這引起了華盛頓的高度重視,並立即在全軍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當時英軍已陰險地在波士頓傳播天花造成流行,英軍自波士頓撤退後,華盛頓命令軍隊任何官兵均不得進入波士頓,並向國會報告說:「敵軍撤退,我即派1000名已經患過天花的士兵在波特南將軍(人稱「麻子」將軍)率領下
進駐波士頓。」由
於華盛頓使用了具
有免疫力的軍隊,
抓住了戰機,最後
取得了戰鬥的勝
利。以上真實的故
事告訴我們,在很
久以前,人類便對
免疫學中的天然免
疫與獲得免疫有了
粗淺的認識。
小常識
我國遠在10世紀以前就已經採用接種「人痘」的方法來預防天花,比英國人琴納1798年發明牛痘大約要早8個世紀,我國中醫是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驅。
基礎二:人體的免疫器官
基本知識
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由免疫組織和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三部分共同組成。這三部分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才能共同行使機體的免疫防禦、免疫監視和免疫自穩的功能。
人體免疫器官
人體的免疫器官是指實現免疫功能的器官和組織,即指淋巴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如漿細胞、巨噬細胞等)發生、分化、成熟、定居、增殖和產生免疫應答的場所。按照功能不同,可分為中樞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二者透過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相互聯繫。
中樞免疫器官
中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又稱一級免疫器官,對外周免疫器官的發育產生調節作用,在機體免疫應答和免疫調節中居調控地位。
人體新生期時胸腺重15~20克,以後逐漸成長,青春期可達30~40克,青春期以後胸腺逐漸萎縮退變,但仍具有免疫功能。老年期胸腺明顯縮小,其皮質和髓質多被脂肪組織代替,激素和細胞因子分泌減少,導致胸腺微環境改變,培育T細胞的作用減弱,引起老年個體免疫功能衰退。
胸腺是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D免疫球蛋白
eonge綜合症)的兒童T細胞發育障礙,導致細胞免疫缺陷,體液免疫受損。胸腺具有免疫調節功能。胸腺基質細胞可產生多種肽類胸腺激素,它們不僅促進胸腺細胞的分化成熟,也參與調節外周成熟T細胞。
骨髓具有造血功能,也是免
疫細胞的發源地。骨髓中的造血
幹細胞(HSC)具有多種分化潛
能,這種多能幹細胞在造血微環
境中首先分化為髓樣幹細胞和淋
巴幹細胞。
淋巴幹細胞中一部分經血液
循環到達胸腺,最終分化成具有
免疫力的T細胞(又稱T淋巴細胞);另一部分則在骨髓中繼續
分化成B細胞(又稱B淋巴細胞)或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
然後經血液循環遷至外周免疫器官。因此,骨髓也可視為B細胞
分化成熟的場所。
骨髓也是發生B細胞應答的場所,尤其在再次免疫應答中更是如此。因此,骨髓既是中樞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專家答疑
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也稱二級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結、
脾臟、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和皮膚相關淋巴組織。外周免
疫器官是成熟T細胞和B細胞定居和增殖的場所,也是這
些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發生免疫應答的部位,又是濾過
淋巴液的部位。
淋巴結是T細胞及B細胞定居的場所及免疫應答發生的部位,並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
脾臟是免疫細胞定居的場所及發生免疫應答的部位,尚能合成某些生物活性
物質,如補體、干擾素等。脾臟在機體免疫防禦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
呼吸道、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層和上皮細胞下散在的淋巴組織,以及些帶有生發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組織,如扁桃腺、小腸的派氏集合淋巴結、闌尾等,含B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及免疫球蛋白A,對黏膜局部免疫有重要作用。
基礎三:人體的免疫系統
基本知識
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系統是機體擔負免疫功能的物質基礎,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三部分。
免疫系統的功能
(1)防禦病原體的侵害,即防禦病毒、細菌、真菌、衣原體、支原體等
的入侵,亦即是抗感染免疫。
(2)監視並清除體內的衰老或受到損傷而不能修復的細胞。
(3)防止體內細胞惡性變及異常增殖。
人體免疫系統這種祛除病害,保持健康的特殊功能,通俗地說,就是人體的正常免疫力。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即正常免疫力)有兩大類,即非特異性免防護作用和特異性免疫防護作用。
非特異性免疫防護作用
非特異性免疫防護作用,即先天
遺傳生成的天然免疫力,主要由機體
正常生理屏障、正常體液殺菌物質及
大小吞噬細胞與NK細胞等共同構成的
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體表外圍屏
障)由皮膚黏膜組成,可機械地阻擋
病原體入侵。第二道防線(體內防禦
屏障)由體內正常體液、網狀內皮系
統、吞噬細胞組成,可以就地吞噬,
並銷解入侵體內的病原體,防止其擴
散和增殖侵害等。第三道防線(血腦
屏障)可防止病原體隨血行(經血液
循環系統)傳入腦內等重要器官,著
重防止危害生命中樞及全身各臟器。
特異性免疫防護作用
又稱獲得性免疫,是由免疫系統的淋巴細胞針對病原體抗原的免疫刺激誘導
適應、發展生成的,也可稱為專一性適應性免疫力。主要是產生T細胞介導的特異性細胞免疫,以及B細胞產生的抗體介導的特異性體液免疫等。
專家的話
免疫系統的組成包括中樞及外周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上皮組織(淋巴結、扁桃腺、黏膜相關的淋巴組織等),造血淋巴細胞,免疫輔助細胞,免疫效應分子(抗體、細胞因子),免疫相關抗原和分子(CD抗原、MHC抗原、黏附分子、補體)及有關的基因,在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網路調控下發揮特異性免疫防護功能。這些免疫器官、淋巴組織及細胞都是在人類機體種系發生和個體發育過程中生成或形成的。
事件重播
2003年春天,是一個令全球不安的春天。非典型性肺炎(SARS,簡稱「非典」)
帶著獰笑向人類開戰了。部分地區相繼發生了具有極強傳染性的病因不明的肺炎,它不同於一般感冒和一般肺炎。不久,香港有了首發病例,香港人開始恐慌了;;台灣也出現疑似病例……在國外,越南、新加坡、加拿大、澳洲、美國等地都相繼出現這樣的病例,非典風暴演變成席捲全球的災難。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經全球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終於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的病原體。變種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有親緣關係,但它非常獨特,以前從未在人類身上發現,科學家將其命名為「SARS病毒」。自從全球拉響對非典的警報之後,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人體免疫球蛋白、胸腺肽等免疫增強劑便被搶購一空;人們比以往更加注重飲食保健,多吃高蛋白飲食,攝入足夠的維生素,新鮮蔬菜、蘑菇、木耳等增強免疫功能的食物大受歡迎;人們養成了洗手和開窗通風的習慣;人們比以往更加重視鍛鍊身體,參加戶外活動……目的都是增強免疫力,防禦「SARS」。
基礎四:人體的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的作用與種類
人體的免疫細胞是指所有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包括造血幹細胞、淋巴細胞(如T細胞、B細胞、漿細胞、NK細胞、D細胞、裸細胞、記憶細胞等)、單核—吞噬細胞(包括血中的單核細胞和組織中的固定和遊走的巨噬細胞)、樹狀突細胞,以及其他免疫細胞。
造血幹細胞
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一切血細胞(其中大多數是免疫細胞)的原始細胞,其最大特性在於具有多潛能性,即具有自身複製和分化兩種功能。由於造血幹細胞的分化可產生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因此當其缺陷時,則可引起嚴重的混合型免疫缺陷病。
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按其來源和功能不同,可分為具有特異性免疫應答功能的T細胞、B細胞和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功能的NK細胞。
T細胞是來自骨髓的淋巴樣幹細胞在胸腺內分化成熟的淋巴細胞,又稱胸腺。
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T淋巴細胞或T細胞。T細胞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65%~75%,在胸導管內高達95%以上。T細胞經血流到達外周免疫器官,發揮細胞免疫和免疫調節作用。成熟T細胞表面具有T細胞抗原受體,能特異性識別抗原並與之結合,發生免疫應答反應。
B細胞,即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是在骨髓內發育成熟的淋巴細胞,簡稱
B淋巴細胞或B細胞。B細胞經血流到外周淋巴器官的特定部位,如腺體、淋巴結等和外周血中。通常處於休止狀態,當其受抗原刺激後能分化並增殖為合成和產生抗體的漿細胞,並分泌抗體,以發揮體液免疫作用。有學者稱,B細胞是抗體產生細胞,擔負著體液免疫功能。
吞噬細胞
吞噬細胞主要包括單核—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
單核—巨噬細胞來源於骨髓中的髓樣幹細胞。該細胞具有較強的吞噬、殺傷作用,巨噬細胞透過吞噬、吞飲、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吞噬病原微生物及損傷衰老的細胞,因含豐富的溶酶體,能殺傷細胞內寄生的病原體。
中性粒細胞是人外周血中主要類型的白血球,細胞內含豐富的溶酶體、過氧化物酶、鹼性磷酸酶等,能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化膿菌,在急性炎症中具有重要作用。
NK細胞又稱自然殺傷
細胞,來源於骨髓前體細
胞,它是與T細胞、B細胞
並列的第三群淋巴細胞,能
非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和被
病毒感染的靶細胞。自然殺
傷細胞具有自然殺傷作用、
抗體依賴的殺傷作用、淋巴
因子啟動的殺傷作用,以及
免疫調節作用。
自然殺傷細胞是一類重要的
免疫調節細胞,它對T細胞
、B細胞、骨髓幹細胞等均有調節作用,並透過釋放淋巴因子調節免疫應答。自然殺傷細胞可抑制骨髓幹細胞和B細胞,並殺傷不成熟的胸腺細胞。NK細胞缺陷可能與自身免疫或自身免疫病的發生有關。
相關連結
由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規劃免疫學項目首席科學家、第二軍醫大學教授曹雪濤領銜的課題組,聯合浙江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了一種對人體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和獨特調節作用的新型細胞群體——新樹突狀細胞亞群。這一發現,對與免疫相關性的疾病如癌症、肝炎、糖尿病的防治以及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提出了新的思路。
基礎五: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G(IgG)是重鏈類型為γ的免疫球蛋白,它是生物體內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人類血清中的五類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最多。免疫球蛋白G主要在脾臟和淋巴結內的漿細胞中合成並釋放於血清和組織液中。它對許多種細菌和病毒有抑制和中和作用,還能固定補體從而殺傷細菌。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為6~16克/升。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A(IgA)是重鏈類型α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僅次於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與這些開放器官對入侵微生物的防禦有密切關係。免疫球蛋白A是分泌液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對蛋白分解消化作用有抵抗力。現代醫學免疫學研究資料表明,分泌液存有免疫球蛋白A具有重要的功能,因為分泌液
中的免疫球蛋白
A能在局部消滅微生
物,使其不能進入
血液,且能在局部
免疫中產生重要的
防護作用。引人注
目的是,免疫球蛋
白A是黏膜局部抗
感染免疫的一個
重要因素,被認
為是局部抗體。有
資料報導,當IgA合
成障礙時,75%左右
的病人可併發呼吸
道感染。
胃腸道組織的免疫球蛋白
A分泌偏低或合成障礙時,可引起腸道菌群失
調,導致脂肪瀉和消化道吸收障礙。免疫球蛋白
A是母體傳遞免疫力至新生兒的一種重要途徑。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M(IgM)是重鏈類型為μ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主要是血細胞、細菌等細胞型抗原的抗體。現已證明,冷凝素、類風濕因子、梅毒補體結合抗體等都是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M能固定補體,因此可溶菌和溶血細胞(輸血反應),也能中和病毒。在這方面,免疫球蛋白M要比免疫球蛋白G強100倍,因此屬高效能抗體。有資料報導,免疫球蛋白M對革蘭氏陰性菌有很強的殺傷力,如單用抗生素無效時,加些免疫球蛋白M即有效。在人工免疫或病原體感染後,一般人體首先出現的往往是免疫球蛋白M,然後才產生免疫球蛋白G,由此可知,在初次免疫應答中的抗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M類。在原發性抗體反應中,免疫球蛋白M在細菌性感染中的抗感染免疫作用是很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免疫球蛋白M不能透過胎盤,但新生兒首先產生的抗體仍為免疫球蛋白M類抗體。
免疫球蛋白D
免疫球蛋白D(IgD)是重鏈類型δ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D極不穩定,易被熱和血液中的蛋白水解酶所降解,半衰期很短(2.8天),因此對它研究得還很不透。除血清含免疫球蛋白D外,在B細胞膜上也有免疫球蛋白D。它可能是B細胞表面上的受體,透過受體,淋巴細胞接受抗原的刺激或抑制。有資料報導,免疫球蛋白D對青黴素、胰島素、乳蛋白、胞核抗原、甲狀腺抗原等具有抗體活性。此外,孕婦(特別是妊娠後期)、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等血清中免疫球蛋白D明顯增高。免疫球蛋白D也常常是自身免疫病中免疫複合物的成分。
免疫球蛋白E
免疫球蛋白E(IgE)是重鏈類型為ε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E的生物學功能還不十分清楚。有資料報導,哮喘、枯草熱患者的鼻液及痰液,以及蠕蟲病患者的血液,免疫球蛋白E含量均較高。此外,蕁麻疹、特發性皮炎、血管性水腫等患者血中免疫球蛋白E也常較高。免疫球蛋白E不能透過胎盤,其免疫複合物也不能活化補體。
第一篇營養與免疫力
妙招1補充蛋白質可提高免疫力
(1)蛋白質是保證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因素,人體一切細胞組織都由蛋白質組成。它約占人體體重的16.3%。人體在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大量的蛋白質,以提供足夠數量和品質的胺基酸,促進新組織的發育;成年後,生長發育停止了,但機體的新陳代謝、組織的修補和消耗,還是需要蛋白質來完成。
(2)蛋白質是由20多種胺基酸組成的,有8種胺基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從膳食中攝取,否則就不能維持機體的氮平衡。這8種胺基酸叫必須胺基酸,它們分別是色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能在機體內合成的有12種胺基酸,叫非必須胺基酸。雖然能在體內合成,但並不等於不需要。另外還有2種半胺基酸類。每一種蛋白質至少含有10種以上的胺基酸,人體每天攝入的蛋白質,在胃腸道分解成各種胺基酸被吸收,透過血液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合成人體需要的蛋白質。
(3)根據食物蛋白質中必須胺基酸的組成情況,蛋白質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完全蛋白質。這類蛋白質中的8種必需胺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宜於人體的需要,是蛋白質品質最好的一類。各種瘦肉、奶、蛋及其製品以及大豆(包括黃豆、青豆、黑豆及其製品)中的蛋白質均屬此類。
第二類:半完全蛋白質。這類蛋白質中的8種必須胺基酸種類齊全,但數量與人體需要不相一致,比例失宜,蛋白質品質比完全蛋白質低。如白米、大麥、馬鈴薯及花生等硬果食物的蛋白質均屬此類。
第三類:不完全蛋白質。這類蛋白質中的8種必須胺基酸種類不齊全,所以是蛋白質品質最差的一類。如玉米、豌豆、肉皮、結蒂組織中的蛋白質屬於這一類。
現代免疫視角
蛋白質的作用除了提供人體部分熱量之外,主要是有兩大功能,一是人體內細胞的主要成分:人體的皮膚、毛髮、肌肉、骨骼、內臟、大腦、血液等組織器官,均由蛋白質構成;補償新陳代謝的消耗;修補組織損失。二是人體內重要物質的主要原料,如構成核蛋白、激素、酶、血紅蛋白、肌肉組織、膠原蛋白的主要原料均來自蛋白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構成抗體對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起阻斷作用的免疫球蛋白,以及構成免疫防禦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無一例外地均以蛋白質為主要原料。人體一旦缺乏蛋白質,則「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免疫球蛋白、T細胞、B細胞等免疫細胞便失去來源,機體的免疫機能便失去功能,人體便會生病,甚至死亡。
專家答疑
何為優質蛋白質?
何為劣質蛋白質?
優質蛋白質,又稱完全蛋白質或高生物價值蛋白質,其
所含必須胺基酸種類齊全、數量足,比例適宜,即其胺基酸
模式接近人體組織蛋白質。若膳食中均為這種優質蛋白質,
則人體對其利用率高,合成組織蛋白質也多。動物性食物蛋白質(明膠蛋白質除外)和大豆蛋白質都屬於優質蛋白質。劣質蛋白質,又稱不完全蛋白質或低生物價值蛋白質,其所含必須胺基酸種類不全,數量不足,比例不適宜。若膳食中均為這種蛋白質,則人體對其利用率低,不能用於合成組織蛋白質。玉米中的玉米膠蛋白、動物結締組織和皮中明膠蛋白屬於劣質蛋白。
小常識
為了從膳食中攝取充足的蛋白質,人們常採用蛋白質互補
方式,如小麥與玉米互補,玉米和大豆互補,葷食與素食互補
等。透過互補作用來改善食品中的數量和比例,達到為人體提
供優質蛋白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