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和沒有
寫《永遠在一起》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一邊寫,一邊擦眼淚。內人問我:你為什麼老是喜歡寫一些讓自己難過的故事?我告訴她:社會上有很多遭逢不幸的孩子,正感到灰心、失望,甚至怨天尤人。因此,我希望透過我寫的故事,告訴這些孩子:不幸的人很多,但是有些人卻選擇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希望他們能競相效尤,不懷憂喪志。
這兩年,我任教的班級有四個隔代教養的孩子。造成隔代教養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類:一是父母離異,爸爸或媽媽在外工作,把孩子託給老人家照顧。二是爸爸或媽媽只忙著工作,教養的責任全丟給老人家。三是未婚生子,媽媽無暇照顧、教養孩子。
由於老人家對孫子的照顧範圍有限,除了供他們吃住外,對於課業幾乎愛莫能助,所以這些孩子有個共同的特點──成績表現不理想。因為他們現在學的,老人家不會,又沒有經濟能力讓他們上安親班,久而久之,學業成績和同儕越差越遠!
我常常想:為了減少這類不幸的孩子,政府主管單位是不是該強制要求適婚男女上幾堂「家庭教育」課程,教他們如何經營一個健全的家庭、如何維繫夫妻間的感情、如何教養子女,做個盡責的爸爸和媽媽……或許這是我的痴人夢話,但說不定真的有效!
隔代教養的孩子是否表現一定較差?絕對不是!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報導,有四個隔代教養的孩子,本來要被姑姑帶去照顧,大的兩個不放心讓奶奶一個人生活,堅持要留下來陪奶奶,和奶奶過著清苦的日子。看到那則新聞時,我很感動。在台灣,有這樣的孩子是很難得的,不把他報導出來,實在很可惜,所以我就寫了《永遠在一起》這個故事!
藉著《永遠在一起》這個故事,我要告訴所有的孩子們:當你「沒有」的時候,要努力使自己「擁有」;當你「擁有」的時候,就和「沒有」的人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