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有效的拔罐與刮痧療法
拔罐療法的原理和作用
中醫學認為,疾病是由於各種致病因素致使身體陰陽偏盛偏衰,氣機升降失常,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所致。拔罐後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力,這種負壓作用於經絡穴位上,能夠開瀉腠理(腠理指皮膚、肌肉的紋理),使病邪或一些病理產物從皮毛吸出體外,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恢復「陰平陽秘」的狀態,促進臟腑經絡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長期的臨床實驗證實,拔罐療法具有扶正祛邪、平衡陰陽、疏通經絡、溫經散寒、泄熱解毒、行氣活血、舒筋活脈、消腫止痛、拔毒排膿、強壯身體等作用。現代醫學研究拔罐療法的這些治療作用原理有以下幾點:
負壓作用
拔罐的負壓使局部充血、瘀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甚至還會出現小血管的破裂,紅細胞破壞,血紅蛋白釋出,發生溶血現象。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釋放對身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可以促進白血球的吞噬作用,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溫熱作用
拔罐法對局部皮膚有溫熱作用,不僅能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讓新陳代謝的速度加快,使人體能夠更好地吸收營養物質,體內的廢物、毒素排出加快,並減少或消除止痛物質對身體的刺激作用,使痙攣緩解,疼痛減輕。另外,這種溫熱作用還可以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耐受性和身體的抵抗力。
機械刺激作用
拔罐造成的罐內負壓,使得罐緣得以緊緊附著於皮膚表面,牽拉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引起一系列的神經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刮痧治療的操作要點
選擇適當的體位,暴露刮痧部位的皮膚,用75%酒精棉球對刮痧局部、刮痧器具及施刮者的手指進行消毒。在刮痧部位的皮膚塗上一層刮痧介質。操作手法由輕到重,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用力宜均勻適中。刮拭的順序一般為頭部、頸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刮四肢部時,呈離心方向刮。刮腰部及腹部時由上而下刮。刮肩背部及胸部時宜由內向外刮。
刮痧常用的4種方法
首先介紹一下如何拿刮痧板,刮痧板要用手掌握著,治療病症時刮痧板厚的一面對著手掌心。保健養身時,刮痧板薄的一面對著手掌心。
刮痧法:刮痧法是最常用的刮痧方法。刮痧板的方向要有一定程度的傾斜,傾斜方向是朝向刮拭的方向,傾斜的角度一般為45度至90度。在刮身體較平坦的部位且面積較大時,刮痧板的1/2邊長接觸到皮膚,這種刮拭方法叫作面刮法,是刮痧法中最常用的。在刮拭肩部和胸部時,利用刮痧板的角部進行刮拭,這叫作角刮法。在刮拭一些軟組織或者骨骼、關節的凹陷時,用刮痧板的角垂直向下按壓,用力要重,按壓片刻後,稍停頓片刻,再下壓,多次重複,這叫作點按法。使用刮痧板的角與皮膚成20度夾角按壓在穴位上,做柔和的轉動,類似於按摩中的揉法,這叫作按揉法。使刮痧板與皮膚垂直,並用一定的壓力進行短距離前後左右的刮拭,這叫作厲刮法,常用於疾病實症的治療。還可以用刮板輕輕拍打體表皮膚,這叫作拍打法。
撮痧法:還有一些方法是不需要用到刮痧板的,在民間運用非常廣泛。撮痧法就是其中一種,撮痧法就是用拇指和食指在選定部位擠、挾、扯、抓,使皮膚出現紫紅色的痧痕,適用於印堂穴、太陽穴、胸腹部、頸部等部位。
挑痧法:指用針刺挑病人體表皮膚,同時用雙手擠出紫暗色的瘀血,反覆五、六次,皮膚會出現紫紅色的痧痕。適用於頭頸項部、胸腹部、腰背部、腰背部兩側俞穴和委中穴。挑痧的針可以選用專業的三稜針,也可以使用日常縫衣服用的針,只要做好消毒就可以了。可以選擇用75%的酒精消毒,也可以火烤一下後使用。此方法在民間流傳也很廣泛,頭痛可以挑痧太陽穴。胃脘痛挑痧中脘穴。腹痛挑痧肚臍兩側。胃、腹、腰痛均可挑痧腰背部俞穴。下肢抽筋挑痧委中穴。
放痧法:刮痧法施治以後會在皮膚表面出現痧痕,此時,用消過毒的三稜針和普通縫衣服的針刺入皮膚,並放出少量的瘀血,這種方法就是放痧法。放痧法常用於窩部、太陽穴等處的淺表靜脈。
足療保健治病的特點
足部療法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完善,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獨具特色、卓有成效的純物理治療手段。足療具有安全有效、無毒副作用、療效迅速、治療範圍廣、經濟實惠、簡便易學等特點。該療法從中醫學整體觀念出發,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成為中醫學中的精華,具有獨特的優勢。
足療的注意事項
將指甲剪短,把雙手和患者的雙腳洗淨,塗上按摩乳。被按摩者應先用熱水洗腳後,讓全身放鬆,情緒穩定仰臥床上。按摩師採坐姿,在膝蓋上置毛巾,將患者的腳放置在自己的膝蓋上。按摩每個穴位前,都應測定一下病理反射區的反射疼點。按摩師可用自製檢查棒,尖端如圓珠筆尖端即可。老年人骨質脆而易碎,關節僵硬,小孩皮薄肉嫩,按摩時應以輕手法為主。可用指腹施力,不可用力過度,以免損傷皮肉筋骨。患有其他病症時,同樣應該按照醫師處方服藥,絕對不能私自停藥。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患者按摩時間,每次不宜超過15分鐘。按摩後半小時內宜喝溫開水500毫升。有嚴重腎臟病及心力衰竭患者,喝水不宜超過150毫升。飯後1小時內不宜按摩,以免對胃產生不良刺激。在情緒衝動、精神緊張和身體疲勞時均宜進行,需待情緒穩定,體質正常時再做。對一些疑難疾病或長期服藥的患者,接受足療效果較慢,需持之以恆,方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