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金融體制與發展》系列 通序(節錄)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立,迄今(2014年)已過百年;國民政府於1949年遷台,至今也已歷65年。在過去超過一甲子的期間內,台灣經濟由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生凋敝、百廢待舉、通貨膨脹嚴重之初始狀況,先是逐漸走上穩定,其後快速發展,在1970至1980年代甚至還創下了所謂「台灣經濟奇蹟」之美名,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並列為「亞洲四小龍」。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台灣的金融體制也日趨成熟、健全。就台灣的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二者之前後關係而言,套用國際知名金融學者Hugh Patrick的用語,台灣的金融發展應是「供給領先」(supply-leading),以及「需求追隨」(demand-following)二現象交互影響之結果。前者意指金融發展在先,為企業與民眾提供金融中介與投融資服務,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後者則指金融發展追隨在後,經濟發展創造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故帶動了金融的發展。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革與金融產業之發展有主管機關的主動規劃,也有政府及金融業界對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與演變趨勢的被動因應。迄2014年止,台灣的金融體制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體系,各類經濟活動、企業與個人的籌融資管道,各類投資理財工具及金融商品大致齊備;在扮演社會儲蓄與投資之橋樑、提供投資理財工具,以及協助經濟成長等方面,都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國有史,家有譜。台灣的金融體制及各金融巿場之發展,已經歷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值得為之作史;但是台灣境內迄無對台灣整體金融體制以及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產業之發展,進行全面回顧與檢討的專書。嘉棟擔任台灣金融研訓院的董事長,認為研訓院作為台灣地區從事金融研究的專責機構,理應責無旁貸,乃推動了《台灣的金融體制與發展》專書系列的研究編撰暨出版計畫。本計畫以五本專書對台灣的金融發展政策、監理法制、中央銀行政策、整體金融體系與各金融產業之變遷,作完整、有系統的介紹與回顧;並對整體金融體系、中央銀行與各金融產業所發揮的功能,以及目前與未來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等,進行評述與檢討。
本專書系列以金融體制、中央銀行、銀行金控、證券期貨、保險為五大主題,編撰專書五冊。五本專書之編撰,除中央銀行篇由計畫主持人許嘉棟自任召集人之外,其餘四本則延請楊雅惠、沈中華、李存修與張士傑等四位長期鑽研該主題、在台灣有相當知名度的學者分別擔任召集人,再由召集人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為共同作者或協助撰寫者,進行該專書內容的規劃與撰寫。
許嘉棟 謹識
2014年8月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遷綜觀》召集人序(節錄)
寫這本書,是個心願,也是個挑戰。長期的學術研究生涯,一直把台灣金融發展作為重點鑽研領域,常想把平日所研析的心得濃縮精華,整理成有系統的脈絡,呈現一本精簡的專書。這樣的心願,需要多重條件之配合,難以獨立完成。而今,在這整套系列專書的規劃與分工合作下,有機會落實寫書之路,一方面為了完成一個硏究心願,另方面也為了想替台灣長期有汗有淚的金融發展軌跡作記。
本書試圖擷取台灣金融發展的精華,大膽進行幾個面向。時間上,涵蓋近百年,從遙遠的過去到眼前的見聞;範圍上,涵蓋各種金融型態,從傳統的銀行、保險、到新種的證券期貨;議題上,從金融體系的功能到金融發展的趨勢;角度上,從政策記要到分析評介。
一旦著手寫書,彙集多方資料,突覺得:多少重擔在肩頭,歷史上的諸多糾葛,如何能夠道盡百年滄桑?在下筆中如何為每條金融路徑安置定位?金融多變多彩的數據,如何排出有意義的拼圖?陳年往事的紀錄零散,如何考究查證?過往的功過,有其背景,有其成敗,如何下筆方稱公允?不同的金融業與金融商品,如何落筆描繪其簡明而多層的色彩?如何避免流水帳式的逐日記瑣而能掌握時代脈動?時間的巨輪,滾出多少風風雨雨的世代,在心中交錯出現。一項項思緒紛至沓來,令人往往沉思中望窗靜默。要達成這多元的目標,尤其要追求完美的成品,顯然是永不停歇的挑戰。
楊雅惠 謹識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