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金融體制與發展》系列 通序(節錄)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立,迄今(2014年)已過百年;國民政府於1949年遷台,至今也已歷65年。在過去超過一甲子的期間內,台灣經濟由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生凋敝、百廢待舉、通貨膨脹嚴重之初始狀況,先是逐漸走上穩定,其後快速發展,在1970至1980年代甚至還創下了所謂「台灣經濟奇蹟」之美名,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並列為「亞洲四小龍」。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台灣的金融體制也日趨成熟、健全。就台灣的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二者之前後關係而言,套用國際知名金融學者Hugh Patrick的用語,台灣的金融發展應是「供給領先」(supply-leading),以及「需求追隨」(demand-following)二現象交互影響之結果。前者意指金融發展在先,為企業與民眾提供金融中介與投融資服務,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後者則指金融發展追隨在後,經濟發展創造了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故帶動了金融的發展。
台灣金融體制之變革與金融產業之發展有主管機關的主動規劃,也有政府及金融業界對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與演變趨勢的被動因應。迄2014年止,台灣的金融體制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體系,各類經濟活動、企業與個人的籌融資管道,各類投資理財工具及金融商品大致齊備;在扮演社會儲蓄與投資之橋樑、提供投資理財工具,以及協助經濟成長等方面,都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國有史,家有譜。台灣的金融體制及各金融巿場之發展,已經歷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值得為之作史;但是台灣境內迄無對台灣整體金融體制以及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產業之發展,進行全面回顧與檢討的專書。
嘉棟擔任台灣金融研訓院的董事長,認為研訓院作為台灣地區從事金融研究的專責機構,理應責無旁貸,乃推動了《台灣的金融體制與發展》專書系列的研究編撰暨出版計畫。本計畫以五本專書對台灣的金融發展政策、監理法制、中央銀行政策、整體金融體系與各金融產業之變遷,作完整、有系統的介紹與回顧;並對整體金融體系、中央銀行與各金融產業所發揮的功能,以及目前與未來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等,進行評述與檢討。
本專書系列以金融體制、中央銀行、銀行金控、證券期貨、保險為五大主題,編撰專書五冊。五本專書之編撰,除中央銀行篇由計畫主持人許嘉棟自任召集人之外,其餘四本則延請楊雅惠、沈中華、李存修與張士傑等四位長期鑽研該主題、在台灣有相當知名度的學者分別擔任召集人,再由召集人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為共同作者或協助撰寫者,進行該專書內容的規劃與撰寫。
許嘉棟 謹識
2014年8月
《台灣中央銀行的發展、政策與職能》召集人序(節錄)
在《台灣的金融體制與發展》系列中,為什麼要包含一本談論中央銀行的專書?這可由兩方面說明之。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央銀行與金融體系的運行及發展密切相關。央行發行交易媒介—通貨,並維護支付與清算系統,使金融交易能順利運作。央行主管貨幣與外匯政策,並參與金融監理,在維護總體經濟與金融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以及營造有利金融發展之環境等方面,有至深且鉅的影響。央行對開放金融業務、商品與資本移動所抱持的態度,更是左右金融發展之關鍵因素。因此,吾人欲探討、了解台灣金融體系的發展,不能不將中央銀行之政策、所發揮的功能,以及央行措施對金融發展之影響等,一併納入討論。
其次,中央銀行本身就是金融體制中相當重要的一員,且其對經濟金融的影響相當廣泛。以央行主管的貨幣與匯率政策為例,其影響層面遍及利率、匯率、物價與經濟發展,牽動所有個人、家庭與企業之福祉與權益;而且受影響者的利害方向又常相左。此外,央行所肩負的各項政策目標時常難以兼顧,容易顧此失彼,因此,其政策不僅飽受國人關切,且經常引發學者專家的議論。在此種狀況下,以此專書對央行的各項政策進行回顧、討論其影響,進而評述央行的績效表現,不但極具意義與價值,而且在以討論台灣的金融體制及其發展為主旨的專書系列中,有了此央行專書,方能謂之完整。
台灣的中央銀行自1928年在上海正式成立,迄今(2014年)已有86年;自1961年在台灣復業起算,也已歷53載。在過去86年或53載的漫長期間內,中央銀行隨著國內政治、經濟與金融環境的變遷,以及國際金融思潮的演變,其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功能時有調整。本專書的主要目的,在對中央銀行過去86年來的發展、業務與政策的演變、政策的效果,以及央行所發揮的功能等,作一完整、有系統的冋顧與評述。
許嘉棟 謹識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