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中有愛,便是世間自在人
禪宜默
禪來
石門文偃的家風就是文詞俊烈,口舌輕快,一般人不敢在雲門文偃的面前放大話和輕狂地說什麼。有一次,雲門文偃正在參禪,在佛堂上拜佛,這時一個和尚就在他的面前隨意念了一句詩:「光明寂照遍河沙……」
還沒有念完,雲門文偃就高興地轉向了他,覺得他不執著於禮拜的形式,想知道他心中到底悟得了什麼。雲門文偃問他:「這句詩的後面一句是『涅生死等空花』吧?是張拙秀才的作品,是吧?」
「是。」
「是什麼?」
「是張秀才的詩句。」和尚知道這下可能要遭受禪師的口舌利劍了,於是匆忙回答。
雲門文偃說道:「你錯了,完全錯了。你執著於詩歌自身。這難道不是你和世界融合嗎?難道不能是詩人的心靈感受嗎?」
禪師說了後,剩下的就是一片靜默了,大家在佛像的面前靜思著那句詩:「光明寂照遍河沙,涅生死等空花。」
後來,雲門文偃名聲大了,曾經在朝堂上講經。那天,雲門文偃見到了一群沒有慧心的人,一幫無事生非的人。很多大臣和貴族聽說著名的雲門禪師來講經,都來到這裡問東問西,想聽他一講就悟道。
雲門文偃不說話。最後,雲門文偃對他們說:「禪宜默。」這在禪門傳為佳話。
纏去
事實上,禪的講經也是一種引導,並不是講什麼不變的道理。如果那樣的話,禪宜默。
雲水隨緣
禪來
法眼文益開始的時候在慶輝禪師處參禪,始終不能悟道,甚至連入門之道都找不到。於是,他就拜別師父四處雲遊。這樣,一方面可以接觸到更純真的自然;另一方面可以拜訪著名的禪師,向他們求教。
一年夏天,天上忽然下起了雨。他就在一個小寺院中避雨。這個寺院的方丈出行去了,只剩下幾個僧人和一個知客僧。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就熟悉了起來。知客僧問法眼文益:「法師往何處去呀?」
法眼文益答道:「我也不知道,只是四處走走而已。」
知客僧說:「你這麼四處雲遊,有什麼收穫嗎?」
「雲水隨緣。」
知客僧羡慕地說:「雲水隨緣。你真的是逍遙自在啊!」法眼文益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自己一直急急忙忙地求道,尋找成佛的解脫還不如自己的逍遙自在。
纏去
隨緣,正是人生適意的表現。
如何快樂
禪來
某日,無德禪師遇見三位信徒,他們向禪師詢問道:「信佛真的能解除痛苦嗎?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我們信佛多年卻還是不快樂呢?」
無德禪師說:「你們為什麼要活著呢?」
過了片刻,甲說:「我活著是為了不死,死亡太可怕了,我不想死,所以我要活著。」
乙說:「我活著是為了現在努力勞動,老的時候能享受豐裕的生活。」
丙說:「我活著只是為了能養活一家老小,沒有我他們就無法生活,我是一家的頂樑柱,缺了我,這個家就要崩潰。」
禪師說:「你們整天想著死亡、年老、辛勞,怎麼能夠快樂呢?你們應該想到理想、信念和責任,想著這些你們就會快樂!」
信徒們對禪師的話半信半疑,說:「這些說著容易,實際上它能當飯吃嗎?沒有飯吃怎麼會快樂呢?」
禪師說:「那你們說擁有什麼才能夠快樂呢? 」
甲說:「擁有了名譽就擁有了一切,所以擁有名譽就能夠快樂。」
乙說:「愛情是最甜蜜的,擁有了愛情,就能夠快樂。」
丙說:「金錢是最有用的,擁有了金錢,就能夠快樂。」
禪師說:「為什麼世上有那麼多的人擁有了名譽、金錢和愛情,還是很煩惱呢? 」信徒們無言以對。
纏去
理想、信念和責任體現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和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
一枝藥材
禪來
南山寺的住持突然得了重病,請了許多郎中用了好多藥都不見好轉,後來一郎中建議:「要不試試這種藥?」他說出了藥的名稱。
這是一種名貴的藥材,須每年春天連花帶枝一併採摘。這種藥材一株要賣到十多兩銀子。南山寺後面的南山裡就有,生長在懸崖峭壁上,數量甚少,極難採摘。
一位信佛的藥農聽說此事後,心甘情願獻出一枝藥材。住持服用後,病奇蹟般地好了。
這年春天,住持開始讓寺裡的徒弟上山採藥。這些徒弟個個年輕力壯,有的還有一身好功夫,所以每年總能採摘到這樣的藥材。住持每年總是精心挑選一枝給那個藥農,轉眼間九年過去了。
寺裡的光景並不寬裕,好多徒弟對住持的做法不解:用一枝還一枝就可以了,哪有年年給的道理?
這天坐禪,住持問:「我們給了送藥的施主幾枝藥材? 」
眾徒弟異口同聲:「九枝。」
只有一個徒弟不開口。住持便問那徒弟。那個徒弟說:「一枝。」
住持又問:「何解?「那個徒弟說:「沒有一哪來九。」
其他徒弟恍然大悟。不日,住持彌留之際,便傳位於他。
纏去
人生是短暫的,短短的一生所經歷任何事,無論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也無論和什麼樣的人接觸,每一個過程都是來之不易的,同時也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都值得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生活在其中。
萬象之中獨露身
禪來
福州長慶寺的慧棱長老是著名的得道高僧,很多成名的禪師都到那裡去求教,去印證自己的證悟。但是,慧棱長老並不善於教授弟子,因為他的家風是一豎佛塵,靜默地看著世間的鐘聲,只是偶爾開口。他的親傳弟子子方法師,不滿法眼文益的家風,就從福州來見法眼禪師。
子方來到法眼禪師的寺院後,不願透漏身分,讓法眼禪師出來見他。法眼禪師知道後,就趕緊出來迎接,見是自己長慶寺的師兄弟(他曾經也在慧棱長老門下參學了一段時間),就熱情地招呼他們。這時,子方問道:「你的師承究竟是誰?」手中的佛塵在胸前豎著。
「我是地藏院羅漢桂琛門下的弟子。」
「我還記得你在慧棱長老門下參學的情景,你竟然說是羅漢桂琛的門下。怎麼對得起長老呢?」
「不敢忘懷長老的教誨,但我確實在羅漢桂琛門下獲益良多。」
「那是因為你未能得長老真傳。」
法眼文益聽到這裡,就說道:「長老真傳,長老門下是不是盡得了呢?那麼,我問你一句,請告訴我長老的意思。」
「請問。」說完這話,子方再不說話,只是將慧棱長老傳下來的佛塵一豎。法眼文益知道他還沒有真正體悟到禪的真諦,就說:「你這樣並不代表你就得了長老的真傳。我問,長老曾經說過:萬象之中獨露身,他是要撥開萬象呢,還是不撥開萬象呢?」
子方也覺得這樣的沉默沒有顯示什麼禪法修為,又沉默了一會兒說:「不撥開萬象,視萬象如無物。」這時,和他一起來的僧人見他說話了,說道:「要撥開萬象,把人間的一切是非、執著、迷霧都撥開,才能見到生命的真相。」
只聽法眼文益提高了聲音說道:「已在萬象之中看清生命的人,還談什麼撥與不撥呢?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纏去
「萬象之中獨露身」確實是人生的一大境界。真正體會到的人就不再執著於任何的事情和生命的表像,而是在世間安心寧靜地生活著,自有一份會心的幸福。
丙丁童子來求火
禪來
法眼文益在南京的清涼寺做住持時,寺院的監院(總管)玄則法師也是一個禪師,只是他原來是報恩寺的,不是法眼文益一派,所以很少參與禪事。一來,他也自持身分;再者,他認為自己的修行已經很高了,也不願向住持求教。
這一天,法眼文益正在方丈室中講經,看見玄則法師蹙著眉頭走了過去,就招呼道:「玄則監院,何不入室來共同交流佛法,互相印證一下修行?」
他沒有辦法,就進來了,說:「我已經入了佛法的門戶,當年我在青峰禪師的開導下已有所得了。」
「喔!那就太好了,我們正好交流一下。你就給我們說說吧。」法眼文益放下手中的經書,笑著說道。
玄則想了一下,說道:「我曾經向青峰禪師請教,問他:如何是佛?如何成佛?如何了悟人生,如何認識到真正的自己?他告訴我說:丙丁童子來求火。」
法眼文益哈哈一笑道:「說得好,好一句『丙丁童子來求火』!」
頓了一下又說,「不過,你可能誤解了青峰禪師的意思,你再來解釋一下吧。」
「丙丁,在五行中屬火。火童求火,就是自求多福,求佛要向自己求,自己就是佛。」
法眼文益一笑道:「果然你理解錯了。」
沒想到玄則竟然大怒,說:「飯桶法眼,名為法眼,卻不長法眼。」說著拂袖而去。回到僧房,他越想越氣,竟然收拾行李離開了。
法眼文益看著他離去的身影,大聲地告訴弟子們:「這個人太過執著,執即無救。如果回頭,他還有救,否則就無救了。」
玄則隱隱地聽到了法眼禪師的話,越想越覺得不對,就又轉回方丈室,默默地等待法眼禪師的開示。他問法眼:「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說:「丙丁童子來求火。」玄則終於明白了,這句話什麼也不是,不必執著於它。心明即佛。
纏去
執著地認為自己的理解是真諦,還拒絕別人的開導,這是我們平時做人做事時應該避免的。
一個契機可以改變思想
禪來
契嵩禪師七歲就出家了,到了十九歲的時候,終於悟道了。他深得仁宗讚歎,寵賜封號為「明教大師」。
當時歐陽修以儒家的立場譭謗佛法,得到了許多人的回應,明教禪師於是著書立說加以反駁。當歐陽修看到明教禪師的書時,立刻被他的觀點折服,說道:「不意僧中有此龍象。」
於是便去拜見明教禪師,見到明教禪師以後,歐陽修更是對他肅然起敬,並且大有省悟,從此以後他完全改變了自己的觀念,說道:「以前我不知道佛法的奧秘,譭謗佛法,現在我完全醒悟了!」於是信仰佛教,自稱為「六一居士」。
又有一次,歐陽修到嵩山去,看到一位老和尚獨自聚精會神地閱讀經典,於是便問道:「禪師在此多長時間了? 」
老僧回答說:「很長時間了。」
歐陽修又問:「我聽說有一些高僧,臨終時能夠預知未來,這是為什麼呢? 」
禪師答道:「這是定慧的力量。」
「可是現在的人為什麼做不到呢? 」
「定慧的人,臨終的時候怎麼會散亂?散亂的人,臨終的時候怎麼會定慧? 」
歐陽修聽了這些話以後,恍然大悟。後來他做了宰相,篤信佛教。
一個人的想法往往是隨著時間而變的,或許在某一個契機,一切都改變了。
纏去
生活中的技巧在於擁有平和的心態,對任何事情都隨意地去看待,不為物役、不為境遷,「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就能感到真正的自在、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