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避免「精英症」上身
什麼是上班族「精英症」 社會精英是指社會地位比較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還有大家都普遍認同的標準是他們創造的價值大,物質收入也高。這群人的特徵明顯:一、事業心強,有成就感。二、有強烈的工作動機,勤奮甚至玩命地工作。三、能量充足,似乎永遠不知疲倦。四、很看重自我聲望,有很強的歷史使命感,大多有捨我其誰的想法。五、總處於一種緊張狀態。 由於這群人所具備的這些特徵,對其工作生活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是生存壓力很大。很多男士肩負著養家餬口的重任,看到別人有車有房,如果自己不擁有的話,大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而這就容易形成一種玩命地工作的狀態,體力嚴重透支,改變個人地位以及提升在親戚朋友中的威望。不斷自我加碼,最後就容易引發生命危機。由於這群人總是時時、事事表現能量充足,往往對體力透支、工作壓力超過體能極限的危機狀態渾然不覺;而心理疾病又不是很快能表現出來的,它是隱藏在突然驟變中的潛在殺手。 其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往往普遍比較敏感;社會大眾所擁有的相對剝奪感,這個群體也在所難免。相對剝奪感是人們在比較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當實際得到的和期待得到的之間、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時,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有相對剝奪感的人容易憤怒,發無名之火,有時會轉化為侵犯。好在這個群體一般都受過良好教育,會把這種相對剝奪感壓抑在心裡,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說,會進一步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影響身體健康。 再次,根據研究,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的人會經過「警覺」、「反抗」和「耗盡」三個階段,導致身體疾病,被稱作身心疾病,即不是由生理原因所產生的疾病,而是由心理所導致的疾病,最典型的是高血壓、心臟病,還有皮膚病、頭痛、腰痛、關節炎、哮喘、支氣管炎、癌症等。
上班族「精英症」的現狀 有很多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最初的診斷中都以為是生理疾病,經過一到兩年的折騰,才會去找心理醫生。除了有關知識的欠缺之外,更多的是不願也不敢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精神疾患還是個相當隱蔽的殺手,通常最初的反應是會感覺到疲倦和累,抑鬱乏力,甚至心悸頭疼,胃潰瘍出血或是發生器質性的改變,表面上看是某種慢性病,實際上是長期的緊張、壓力、抑鬱等心理因素所致。根據心理學的規律:遇到困難把原因歸結為別人的人多患有焦慮症;遇到困難先責備自己的人多產生抑鬱症;而焦慮和抑鬱與追求和願望成正比,與自信心成反比。職位越高、收入越高、壓力越大。壓力越大,抑鬱焦慮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說上班族精英的工作性質就是腦力工作,那麼工作強度已經遠遠地超出可承受的範圍。舉例來說,大學教師對學術的思考需要連續性和深度,雖然在家辦公,卻是不分白天黑夜,只要問題解決不了,精神就不可能鬆懈下來。 再比如,大學教師不僅每人一年要承擔數百個課時的工作量,因教學需要還要翻閱大量資料,為了能夠使自己脫穎而出,許多大學教師永遠處於高強度的工作中,把原來應當留給自己的家庭、休閒以及健康的時間給剝奪了。令人可悲的是,一些媒體和領導者仍在宣傳廢寢忘食的「工作狂」,表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很多機構「鞭打快牛」,將中年精英逼上只能進不能退的「獨木橋」,而很少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
隨時警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上班族精英早逝悲劇頻頻上演?除了遺傳、環境、社會壓力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科學的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出:「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個人能否長壽,固然有很多客觀因素,但膳食不合理、吸煙、酗酒、運動過少等,足以證明是導致早衰早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文明病」其實並非現代文明社會的必然產物,其真正根源恰恰是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本質上是一種「不文明病」。在美國,白領和藍領相比,白領受教育多,知識多,收入多,自我保健意識強,結果他們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比藍領低,總死亡率也低。這說明,健康的鑰匙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文明可以減少疾病;而有些國家的情況正好相反,雖然中年精英受教育多,收入多,但是往往因為許多非自願的原因,而放棄了合理的自我保健。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時間來顧及自己的健康——太忙了! 運動已經成為全球消除和預防「精英症」的一種最積極的手段。醫學研究也證明,死亡率與人體透過體育活動所消耗的能量成反比;然而,工作生活壓力最大、亞健康問題最嚴重的中青年人,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最低。試想,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進入文明社會不到一萬年,此前不管打獵、畜牧或種植,都是戶外的體力勞動;而專門從事腦力工作的人的出現,不過一兩千年。這區區千年的腦力工作,對人體生理結構的影響,能跟幾萬年的體力勞動相比嗎?。那麼,究竟有沒有一些好的辦法來應對呢? (一)帶薪休假。上班族一向好面子,義務感、社會責任感強,再加上傳統思維習慣,誰都不好意思提出休假,怕主管和同事對自己有看法。因此專家建議:上班族精英休假,最好一年能夠休息兩次,但不要採旅遊式的休法,而是身心的放鬆和調整。
(二)調整心態。大多的上班族都認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還有的認為自己有成功的能力,但是懷才不遇,因而鬱鬱寡歡。例如科學研究人員應該學會在應對挫折時,不拿自己的健康作本錢。要學會接受研究不出成果、試驗失敗的事實,學會接受很多事的成功取決於各方面、不由個人意志而決定,客觀地對待事物。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工作是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為了工作,不能本末倒置。 (三)層層防治。高強度腦力勞動+體力活動缺乏+營養不均衡和精神壓力=患生活方式病的成因。因此專家建議: 1. 在上班族精英集中的地方,要增加體育設施以及制訂活動內容。比如工作一個小時就安排十五分鐘的體育活動,達到心跳適當加快、微微出汗的效果。 2. 要定期進行醫學科普的宣傳,以利於形成健康的生活意識。 3. 對存在的健康隱患及早處理,以防患於未然。 在對待疾病的問題上,專家建議: 1. 要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定期做必要的檢查。 2. 在家中,糖尿病人和高血壓病人,要備有供檢測血糖的儀器和血壓計。 3. 正確對待疾病。比如當患上高血壓時,大可不必害怕和緊張,因為高血壓一般要經過十年才會出現併發症。 4. 要避免激動的情緒,尤其高血壓患者,因為緊張會使血壓升高,而適量的運動,則可以使血壓降下來。 5. 用運動的辦法幫助睡眠,運動還可以減輕心理壓力,如果心情總是不能好轉,必要時就須要做憂鬱症方面的檢查。
不要變成完美事業的犧牲品 如果說「精英症」僅僅是指高強度的工作的話,那只說對了一半,精英份子總是社會中最有責任感的人。這種責任感成為一種內驅力,審視自己的一個標竿。當理想和現實發生碰撞的時候,直接受到傷害的是知識份子的精神,這一點也被心理學家所證實。美國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抑鬱、焦慮、失眠、強迫等病症襲擊的往往都是有抱負、有創意,做事情非常認真的人。
其實無論是超額工作,還是對工作的完美要求,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由於人們處於這樣一個劇變的時代。在社會急劇變遷中,人們一般會產生某種「欲迎還拒」的矛盾心理。「精英症」的產生肯定與當前的社會轉型狀態有關。在個人和社會關係模式中,「精英人格」是一種「超我」型人格,為理想主義所管理著,把自己完全整合進社會。「精英人格」又是重視「理想自我」的,當他們發現其「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存在很大差距時,其自尊心就會降低。因此,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選擇個人的理想自我,是改善「精英」人群身心健康的關鍵。 另外,還跟目前整個社會的評價體系過於功利有關。過去評定一個人是否成功,是看其知識與才華;現在則經常被簡化為對財富與不動產的擁有,這種以物為本的、表面化的價值導向,也影響到專業領域的評定,這種評價體系既使身處其中的人變得功利圓滑,世俗不堪,又使他們在工作範圍和世俗交際之間疲於奔命。
十種不良狀態,遠離為妙 殺手1:工作時間長
殺手2:工作壓力大——排名第二的特點。肩負著工作單位賦予的神聖使命和工作重擔,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逐漸形成一種「不斷挑戰自我」的企業文化,因而造成常態性的工作壓力。 殺手3:睡眠不足——「睡覺」已成為生活中最大的奢侈。某科技園區的王先生表示,因為大多數的白領都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平常工作到晚上十點是正常的,回到宿舍後多數人還會上網找資料,或者是玩線上遊戲、聽音樂。由於經常每天只睡五個小時,利用週末假日補眠,也就成為難得的享受,也因此失去參與聚會活動的機會,使得生活圈愈來愈狹窄。 殺手4:職業病特多——某科技公司員工進行年度體檢,發現員工普遍有尿酸偏高的現象,還有血脂高、脂肪肝、體重偏重、胃病、痔瘡等毛病。這些都是因為工作時間長、用腦過度,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及運動量偏低所引起的。再者,大家都在員工餐廳內解決三餐,而員工餐廳偏鹹的大鍋飯式烹調,也是造成血壓偏高的幫兇。 殺手5:與家人相處時間短——對於住在宿舍的單身白領來說,只能每隔一段時間回家探視父母;而對已婚的白領來說,家庭生活通常也成為事業發展的犧牲品。早上出門時,孩子還沒起床,晚上回到家後,孩子早已入睡。為了工作必須犧牲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經歷,只能用物質及最好的教育,來彌補對孩子的愧疚。 殺手6:不進則退的學習壓力 殺手7:追求高效率——為了讓工作效率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就要將更高的要求、更高的目標排上日程。 殺手8:工作環境壓抑——界限分明及上司嚴肅的表情,使本來就很緊張的精英人士雪上加霜。「工作環境太壓抑了。」這是最常說的一句話,也難怪他們上趟廁所也要大跑小踮地匆匆忙忙,也難怪會覺得世界上最難懂的就是人。總而言之,工作環境太過死板、沒情調。 殺手9:與人溝通機會少——每天所面對的都是圖紙、文案、計畫等,等待解決的問題一大堆,因此與人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很少,與人溝通也多半透過機器進行(如電子郵件、ICQ),如果在溝通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至少比較不會尷尬,或者可選擇直接離開。久而久之,也就習慣跟沒有表情的機器溝通,遇到活生生的人反而不知道該怎樣相處。 殺手10:性格發生裂變——許多在真實生活中不善表達,見到如花美女會口吃、冒冷汗,因為習慣透過鍵盤和滑鼠與人溝通,往往在卸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冷漠面具後,在網路世界中搖身一變,或是熱心解決網友的電腦問題,或是成為口若懸河的翩翩君子。這也造成許多社會精英的性格分裂,搖擺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成為潛藏兩種極端性格的「兩面人」。 善待自己,適當地給自己「鬆綁」,才是上班族免受「精英症」困擾的最好處方。請我們的上班族記住這句話吧——「最後的禁忌,不是性愛,不是酗酒,不是毒品,而是職業壓力。」美國《財富》雜誌以這樣的觀點,闡述現代社會對人的損害。
不可忽略的養生要訣 1.測體重——採用簡單的計算方法,即用身高的平方除體重,所得數如超過25為超重。例如你的身高是170公分,用1.7×1.7,結果是2.89。如果你的體重是75公斤,用75÷2.89,結果是25.95(正常指數是20~25)。 2.不抽煙——抽煙會使壽命平均減少十年。在四十~五十歲期間死亡的人,百分之三十是因患與抽煙有關的疾病而致命。因抽煙而患肺癌、支氣管炎的占總患病人數的百分之九;有百分之二十的抽煙者患心力衰竭。但若在五十歲以前戒煙,仍可恢復健康。 3.少喝酒——對某些人來說,酒有著特殊的危險。如抽煙的人,酒又喝得很多,其患食道癌的危險可能增加百分之四十四;酒能增加患肝癌、口腔癌和喉癌的可能性;酒可升高血壓,從而導致心臟病。 4.控制脂肪——每天脂肪攝入量不得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三十,也不可少於百分之十五。高脂肪飲食可導致肥胖症、心臟病和高血脂症。 5.多果菜——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有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每天至少應食用四百克水果和蔬菜。 6.多纖維——含豐富纖維素的食品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一個重要來源。食物纖維有助於消化,保護你免得胃腸道疾病。 7.多進鈣——中年人應注意補鈣。魚、杏仁、綠色蔬菜和乳製品(脫脂奶)都含豐富的鈣,應多食。 8.重澱粉——澱粉能保護你不受病菌感染,能預防心臟病和癌症。食譜上必須有麵包和米飯,也可每天吃八十克小扁豆或馬鈴薯。 9.常吃魚——吃魚能延年益壽。魚脂肪少,而且多為人體所必需的脂肪。多吃魚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10.少吃鹽——每天食用比身體所需多十倍的鹽,就有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危險,對有慢性腎病、肝病的中年人更是不利。 11.少咖啡——咖啡和心臟病的發病有直接關係,每天喝六杯咖啡的人,死於心力衰竭的風險可增加三倍。 12.少吃糖——糖不僅會毀壞你的牙齒,而且會加大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的危險。 13.多運動——四十五歲左右常進行體育鍛鍊的男子,比不鍛鍊的人患心臟病的比例要少三倍。每天應當運動三十分鐘。年紀大的人應當從事不太劇烈的運動,如散步、騎自行車、爬樓梯等。 14.忌亂性——性生活不能亂。撇開有患愛滋病等性病的危險不談,變換性伴侶會造成心理壓力,並使生活失去節奏。 15.淡名利——不能不顧健康、不惜代價地去追求升遷發跡。過分勞累和不安定的生活是影響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 16.擇居處——醫生們發現,生活在一個不適宜的環境裡,會經常生病或煩惱,中年人應盡量改善居處條件。 17.選職業——應從事你喜歡做又能勝任的工作,否則職業對你的壽命將會有不良影響。 18.勿自擾——消極的情緒(緊張、焦慮、憂鬱、沮喪)會使人生病。不要老去想生活中那些悲哀和苦惱的事,尤其是死亡、事故和疾病等。 19.應結婚——有配偶的人,早死率比獨身者、喪偶者、離異者明顯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