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常害羞怎麼辦?
佛說:
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所謂害羞心理,就是害怕與人打交道。害羞表現為在交際中退縮,缺乏自信心,囿於自我。它包括生理上產生不適,過度關注自我,過度注意自己和他人對事物的反應。
害羞是一種痛苦,會使人變得懦弱、不安、慌恐,會使人感覺自己很愚蠢,很無能,很無助,像一隻被觀賞玩弄的動物一樣。
有一個女孩性格外向,不喜歡與人交往,碰到陌生人或太緊張的事情也會臉紅。特別是最近,她越來越覺得自己可能患了社交恐懼症。
在一次重要會議之後的自助餐上,她在取果汁時,不小心把滿杯果汁灑在了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領導上。雖然那個人對她的冒失表示原諒,並安慰她不要放在心上,可是同事們的幸災樂禍和頂頭上司責備的眼光讓她忐忑不安。她都不知道後來的時間是怎麼度過的。
此後,由於不安而臉紅的情況越來越多,同事們都以為她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這令她十分惡尷尬,但不知道怎麼解釋。“臉紅”這個詞在她的腦海裏似乎紮了根,她在與人交往,尤其是與陌生的異性交往時,十分窘迫,臉羞得通紅。她覺得臉紅的模樣就像霓虹燈一樣在腦海裏閃爍,常常使她疲憊不堪。
很多人在與自己不熟悉或比較重要的人交往時,都會出現一種緊張或激動感,這些人由於缺乏自信,因而特別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注意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以致臉紅便成了心病。與人交往前,他們便擔心自己會臉紅,交往時臉紅得像紅布,時間一長,就在大腦的相應區域形成了興奮點,只要一進入與人交往的環境,就會出現臉上發熱和內心焦慮不安,加上別人對此的議論或譏笑,更使他們緊張不安,害怕見人,從而形成一種害羞膽怯的心理。
大多數害羞的人,會感到主動結交新朋友很困難,因此他們往往會有很強烈的孤獨感。有些人還會因為害羞而產生自閉心理。下面介紹幾種克服害羞的方法。
1.模仿法
經常注意觀察和模仿一些泰然自若、言談舉止有風度的人,對照自己的弱點加以克服,逐步變得勇敢、大方、活潑、熱情。
2.認知平衡法
害羞大多由自卑心理所致。要想辦法使自己自信起來,在內心進行認知的自我平衡,不要對自己做出否定。要多去想想自己的優勢和成績,建立自己的信心,走出自卑的陰影。
3.轉移關注法
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會使人產生不適感。有意識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人或事上,會使這種苦惱逐漸消失。
4.氣氛轉換法
在與他人交往時,可能由於某些原因人們難以啟齒,從而產生心理緊張、害羞臉紅。這時可以迅速轉化話題,使氣氛得到緩和。當氣氛變得融洽平和時,再積極勇敢地向他人說明自己的看法。
5.鬆弛法
當心中緊張、心跳加快時,可以來幾下深呼吸,轉移一下視線,變換一下姿勢,說兩句寒暄的話,去克服心理上的緊張,緩解內心的不適應感。
除了上述策略與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變得能幹、堅強、優秀。因為自信來自於能力,能力增強,自然就不會害羞。
【提點】
只有戰勝了自己,才是強者。羞怯是一種難以描述的感情屏障,是人人都能觸及的精神繭殼,而人往往又在這種心理的網羅下,作繭自縛。要破繭成蝶,就要打開束縛,勇敢地面對生活,綻放自己的美麗。
2.感覺生活平淡無味時怎麼辦?
佛說: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來拜訪弘一大師,吃飯時,只見弘一大師吃一道鹹菜,夏先生不忍心地說:“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
弘一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
過一會兒,弘一大師吃好後,手裏端著一杯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道:“沒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又笑一笑說:“開水雖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師的“咸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是一句很富有佛法禪味的話。弘一大師把佛法應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他的人生,無處不是味道。
平淡有如一杯清茶,默默地滋養了我們焦渴的心靈,卻又留不下齒頰生香的快意;平淡有如一場秋雨,連接了無數個逝去的記憶,卻又讓人抱怨它的漫長與沉悶。
生活是一條永遠不急不緩流淌在我們周圍的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流淌著,磨煉著我們心靈的激情,有時會激蕩起浪花,有時會川流不息,有時會心生厭倦,有時會感覺無趣。我們在接受生活的同時,也接受了生活的平淡和繁雜。生活讓我們學會磨去棱角,學會雕刻時光,學會隱忍和沉默。假如,有一種對生活的再認識會使我們返璞歸真,那麼,要不要重新去調整生活的軌跡?這是我們每一位曾經覺得生活很平淡的人,都值得去反思的問題。
青春年代裏,也許我們會走過一段迷失了方向的路,因為我們尚未成熟,如今我們不能重複昨天的故事,因為我們有肩上的責任,一些身邊所發生的事給我們帶來一絲省悟。
我們需要平靜。平靜地生活才能使自己充分體會到一瞬間的美麗,才能感悟到生命中細微的魅力。平靜地生活才能在這個充滿躁動的時代中,保持健康的心理。
我們應該善待生活中的平靜與淡定,面對激情要慎重,更要理智,不要迷失在滿地的鮮花裏,而忽視了心中的那一片芳草地。生活還是平淡一些比較好,平淡地生活,雖然無味,卻很真實,平淡永遠才是生活的基礎。
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會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的日子裏,他們卻品嘗到了生活的甜蜜和芬芳。一切絢爛終將歸於樸素,一切聲名都將走向消隱,而幸福的美酒,卻長盛於平淡的酒杯裏。
生活每天都是舊的,生活每天又都是新的。把生活當作說明書來讀,每天都是重複著昨天的故事;把生活當作詩來品,每天都有無數新鮮的細節讓人感受。“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再美的風景也有重複,唯有人卻可以常變常新。悟到了這一點,我們就沒有理由再抱怨生活的平淡與陳舊了。
感覺自己很自私怎麼辦?
【提點】
平淡無味是一種意境,只有在這種意境中,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才能獲得人生的真理。淡定地生活才能讓自己從容地面對人生,在各種複雜的問題面前,理清思路,看清方向。淡定地生活,才能讓人得以品味生活,才能獲得自在。
3.感覺自己很自私怎麼辦?
佛說:
為別人點一盞燈,就是為自己點燃一盞燈。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看不見,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歎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
這則故事說明:幫助別人,給予別人方便,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也會給自己帶來方便。
自私是一種極端利己的心理,自私的人不顧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只計較個人得失,不講功德,更有甚者會為私欲鋌而走險。自私也是誘發貪婪、嫉妒、報復等病態心理的根源。
自私的人,沒有人願意與他共事,從而陷入狹窄的境界,最終的結果無異於自毀。須知世間成大事的人一般都是做事坦蕩、能克服自私的君子。
自私的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嫉妒、依賴與索取。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心理,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癡傻人,利己者是聰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誰不吃是白癡”,這些都是畸形心態。
對於自私心理的調適,有如下方法:
1.內省法
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某些心理現象,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到危害和問題,從而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
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贊許中得到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3.迴避性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一旦產生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即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有一句名言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學會分享、給予和付出,你會感受到捨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和滿足。的確,在生活中,超越狹隘、幫助他人、撒播美麗、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快樂、幸福和豐收會時時與我們相伴。對此,有句話說:“快樂和幸福不能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和正直。”
【提點】
為別人點燃一盞燈,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這如同也為自己點燃了一盞燈。我們總想別人對自己好,而事實上,我們只有先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反過來對自己好。也就是說,與人方便才能與自己方便。自私和無私之間僅是一線之隔,越過它,你可以感受到捨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