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大變身:讓偏食的孩子吃蔬果
家中小寶貝,若有偏食狀況,相信一定為父母增添了許多煩惱。擔心小孩營養不足、煩惱小朋友長得比同齡幼童矮小、憂慮會不會容易生病…
榮新診所李婉萍營養師表示,幼童長期偏食的狀況下,將會使的某些營養成分無法被吸收,嚴重者將可能影響身體健康與成長。
對於正在成長的孩童來說,身體肌肉、骨骼與腦部發育最為重要,而營養正是影響幼童發育的最大因素。經長期臨床觀察發現,長期偏食的小孩若缺少了這些系統所需的營養素,通常容易出現體型較肥胖或身高矮小的外觀,而個性上則可能會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脾氣急躁甚至暴躁的傾向,不只影響生理狀況,心理層面同樣不可小覷。台安醫院藝術治療師 邱寶慧即呼籲家長正確選擇食材,讓幼童均衡飲食,才不會讓心愛的小朋友在「成龍」、「成鳳」的旅途中,輸在了起跑點上。
李婉萍營養師從臨床統計及研究文獻、問卷調查中發現,小朋友最不喜歡吃的蔬菜多是「苦苦的」、「味道重」、「黏稠度高」的種類,像是苦瓜、山藥、青椒等;而在水果方面則是因「太酸」被拒絕於幼童的心房,如柚子、鳳梨、楊桃,但其實這些健康蔬果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在幫助幼童身心靈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偏食對於幼童的影響,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便秘」!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臨床調查發現,偏食的幼童約有三成會出現便秘症狀,且觀察幼童排便頻率,偏食孩子「4天以上排便一次」的比例是沒有偏食孩童的3倍,顯示偏食影響便秘、腸胃蠕動甚深。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當孩童因為偏食,蔬果量攝取不足而導致膳食纖維缺乏,將會造成腸胃蠕動緩慢、腹脹、便秘,繼而形成不想吃東西、食慾不振的惡性循環,從腸胃延伸成全身性問題,因此「便秘」可說是身為家長不可忽視的重要症狀。
除了便秘外,觀察同齡小朋友的體型,一班30幾位同學中,平均都會有2-3位胖小子!家長通常都會覺得,孩子正在成長容易餓,因此多會在上學期間多幫孩子準備餅乾等點心,放學後也會縱容孩子吃點心、零食,卻不知道孩子進到國小後,因為課業壓力較大,活動量會較幼童時來得小,在熱量攝取大幅增加下,自然養出了許多白白胖胖的小朋友。
李婉萍提醒,若家長怕小朋友吃不飽,而有準備點心的習慣,那在正餐時,就盡量讓孩子多吃點青菜,以降低熱量的攝取。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會》期刊在2011年發表的研究表示,當餐點中有越多的青菜,讓孩童補充越多的纖維素,就可以有效降低食物熱量的攝取,避免胖小孩的養成。
另外,李婉萍也建議家長三餐中至少有一餐的白飯主食改為五穀雜糧,如糙米飯、地瓜飯、南瓜飯等,以增加小朋友膳食纖維的攝取,減緩經常便秘的症狀並減少熱量的攝取。
邱寶慧治療師表示,有時家長在餐桌上使出渾身解數,這種「不擇手段」的態度,有時就是決定孩子對食物喜惡程度的關鍵。她說:「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有的固執、有的脾氣很拗、有的吃軟不吃硬,家長對於孩子的態度拿捏很重要,並非一定要很嚴厲或溺愛孩子,而是透過觀察、在順應情理的情況下,先了解孩子的個性,再從中引導,使孩子有意願或讓他喜歡某種食物,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吃下某種食物、或者不准他吃某種東西,過猶不及都容易造成反效果」。
但究竟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扭轉孩子偏食的狀況呢?建議家長可從食材外觀、口味、環境及心理因素著手,慢慢導正幼童的飲食態度。
1. 建立親子信任關係:家長應試圖找出與孩子互信、平衡的關係,並了解孩子所喜愛的食物及喜愛的原因。家長可利用以下的繪畫心理測驗,藉此了解孩子的個性與特質,透過不同的教養技巧,以符合孩子的生理需求。
2. 觀察孩子拒絕食物的原因:家長可以從觀察孩子的表情、整天活動情形推測拒絕食物的原因。若是因為肚子不餓、情緒不佳而不想吃東西,家長就不要再強迫孩子吃,因為這樣容易造成孩子厭惡這些食物,及對吃東西這件事情形成負面印象,影響日後孩子的飲食習慣。若是孩子不喜歡咀嚼,尤其是含有高纖維的蔬菜類,家長不妨選擇像高麗菜、豆芽菜、絲瓜、冬瓜、大黃瓜、蒲瓜等不用煮很久就會變軟的蔬菜瓜果類,不只能吃進豐富纖維素,同樣也有很好的營養成分。
3. 設計溫馨愉快的用餐環境,樂趣多多:
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全、舒適的環境可以提升他接受新食物的時機。 也可以善用家中陽台或窗台,與孩子一起種植、照顧水耕蔬菜,如地瓜葉、番茄、A菜、豆芽菜等。若是沒有合適空間種植蔬菜,不妨假日時帶著孩子一起上街購買蔬果,並與孩子分享小故事或常識,提升孩子對蔬果的興趣。
4. 家長示範引導,持續鼓勵不動怒
家長「好吃」的表情、動作、聲調都能吸引小朋友對食物的慾望;而家長若能做到專心用餐, 不邊看書報或電視,尤其是「細嚼慢嚥」的好習慣,也能讓孩子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
當孩子頭一次接受新食物,或挑戰原本不敢吃的食物時,家長別忘了給孩子一個大大的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被鼓勵的興奮與成就感。
5. 改變食物外觀和烹調方式:將孩子不喜歡的蔬菜,如將紅蘿蔔切成小花、星星狀,或是將苦瓜做成苦瓜封,利用各式切工如切丁、切絲、切片等方式,更改孩子對食物既定外觀的印象,提升孩子對食物的接受度。
氣味重的食物通常讓孩子敬而遠之,如洋蔥、青豆、芹菜等,不妨考慮以濃湯、羅宋湯、咖哩、包餡、漢堡排、焗烤、炒飯、糖醋等烹調方式,隱藏這些食物的口感或外觀。
6. 以其他食物替代:若孩子真的無法接受某些食物,家長也不要強迫他吃,改以有相同營養成分而又能被孩童接受的食物替代,如青豆可用香甜的玉米代替;紅蘿蔔的β胡蘿蔔素則可由地瓜或木瓜獲得,地瓜甜湯、木瓜牛乳都是孩子不會抗拒的甜點;有刺鼻味道的青椒,就用顏色豐富且味道較甜的甜椒替代,等孩子年紀較大後,再讓孩子嘗試青椒。
忙碌的家長,較沒有時間學習新的菜色,因此,榮新診所李婉萍營養師特別規劃了六道食譜,讓家長靈活運用,增添孩子飲食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