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生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自古以來,一直受到普遍重視。然以往的生肖文化以《周易》知識、道教理論為研究基礎,此狀況延續了數千年之久。現在,這種狀況被李建軍先生所改寫。
李建軍先生是人體工程學的開山鼻祖。這門新學科以天、地、人宏觀視角為研究的出發點,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之間架構起一座聯通的橋梁。這座橋梁,其實就是蘊藏在各門紛繁學科中的共同規律。
人體工程學自上世紀八○年代問世以來,其科學性已被證實,並以縱橫捭闔之勢席捲各領域,形成對古今中外各門學科進行統合提煉的研究方式。在人體工程學架構日趨成熟的基礎上,建軍適時地把它引入生肖文化、運勢文化中。這一創舉,加之建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底蘊,使他的生肖文化和運勢文化研究也帶上了濃郁的「新學科」色彩,在此領域中鶴立雞群、光耀奪目。
生肖文化與運勢文化的新基石
道教是生肖文化和運勢文化的基石,但不是唯一的基石。在多年潛心研究的基礎上,建軍發現了生肖文化和運勢文化的另一塊基石:天地人的觀念和理論。
建軍認為,星座對於人類來說是高懸於天際的,人在宇宙中是滄海一粟,是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生肖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肖屬。生肖屬相與人的性格也有著某種關係,即使同一屬相的人,由於出生時辰不同、空間不同,性格、命運也會各異。
血型是由遺傳決定的,並按特定的遺傳規律(孟德爾遺傳定律)傳給後代,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緣分。科學地運用血型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妥善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處理好戀愛、婚姻、家庭等問題,還可以幫助我們選擇職業、發展事業。
但是,不管是星座、生肖還是血型,三者從天到地到人身,都只能分別決定著人性格與命運的一個面向。所以單從一個面向來分析人的命運是不全面,也不科學的。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折射在星座、生肖、血型這個三稜鏡下的。建軍的天地人理論,比之民間陰陽五行學說有了很大的提升,而據此建立的人體工程學更是精華。
人體工程學是研究生理、命理和地理的基礎學說,主要將中國傳統學術中的儒學、道教、顯密佛學、易經八卦、陰陽五行、河洛理數、四柱推命、六壬神課及相學、風水、星相,以及現代醫學、氣象學、地理學、物理學、人際關係學、心理學、美學等做系統整合,交叉比對,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人體工程學的技術是道法自然的方法,它以天、地、人作為綜合體系的本源,建立在直接服務於人類的「三理五要素」體系和傳統醫學中已被塵封的另類醫術,諸如:靈治、符療等,以及西方民間流傳的靈療。所謂天地人的研究,就是對人出生時間、生活地點、身處環境、醫療保健,以及透過行走、說話、長相、姓名和手相資訊去論證人的好與壞,論證一個人生命的軌跡。
「三理」是人體工程學的基本架構。生理是研究人的功能,用中醫學的辯證和西醫學的直觀,解決人的身體健康問題,並利用遺傳因數原理解釋人的習性、健康和走勢。命理是將傳統易學經典,與現代科學的有機結合,提出對命理、運程的新根據和有效的預測,樹立正確的應時辯證觀念。地理是將西方地理學的生態平衡與中國古代的地理大發現(風水)整合,而形成一套綜合環境應用法則,提出了環境對於物之間「場」的作用,並直接影響人的總體行為。
「五要素」分別為人的走勢、聲音、面相、簽名、掌紋。把理論直接應用到實際操作中,是人體工程學最大的特色。人體工程學以人為最直接的研究和服務對象,所以一切資訊必須從人自身中去獲得,只有綜合了這些資訊,才能準確做出判斷。人體工程學透過對五種表象進行資訊採樣,經綜合對比,可以完全避免人與人的重複,即便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同地出生者,也具有其完整的個性資訊。人體工程學就是依據這些完整個性化資訊,做出運勢走向預測及生涯規畫策略。
與此不謀而合,對「天地人」進行闡述或運用,也是道教的核心。老子是中國宇宙論的開創者。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講的「天」,指自然之天。天與地合起來用,指整個自然界。老子認為,道是貫通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換句話說,人與自然雖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則是一體。這個思想在《周易》中表述得更加明確。
《周易》認為,天地萬事萬物都是陰陽交感、八卦相盪而成,因而是統一的。《周易》強調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統攝六十四卦。天道、地道合起來是自然界的秩序、法則,人道則是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在《周易》看來,這兩者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相互融通的。
老子的本體論思想對儒家有著重大影響,它也是儒家宇宙觀的主要基石。孔子以天為宇宙的最高主宰,孟子則認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蘊含於人心中,天道與人道相互貫通。孔子及孟子所謂的「天」,主要是道德意義上的,但同時也兼有自然的涵義。
《周易》闡述的「三才之道」,反映的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就個人來說,他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天賦的生命密碼、個人努力和後天環境(家庭社會環境、各種機遇等),即取決於他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才之道。
道教的「天地人」學說,與人體工程學的天地人理論實是殊途同歸。二者的終極關注都落到了以人為中心的生理、命理、地理上,終極追求都是探討人的身心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並透過這種和諧,走向幸福與成功。如人體工程學對生理的研究,以傳統中醫學為主線對人體病症進行鑑別,結合現代醫學手段,特別注意在生命健康和遺傳因數的影響方面進行探索。直言之,就是把中西醫理論結合起來,架起一座通向身心健康的橋梁。
與此相對應的是道教在內修外養過程中,始終與傳統醫學相互並生。道教與中國醫學系出同門,延續著陰陽五行學說,以天地人三位一體觀思考人體變化,發展出氣血津液理論與臟象經絡學說等,經由修身悟道的養生功法,不僅累積了豐富的強身健體方法,也安頓了人際倫常關係。
生肖文化與道教的關係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創始於東漢,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道教以老子的「道」為核心教義,從老子的哲學觀及宇宙觀出發,認為道乃宇宙的本體,人和萬物的變化即是道的變化,萬物的生滅即是道體的顯隱,道體有周行而不殆,萬物有生滅而無窮,道為萬物之宗。《易經》曰:一陰一陽為之道。道的運行形態即為陰陽相交、相變、相化、相沖、相和。
在陰陽五行觀念下,道教與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等產生了天然的親近關係。北京的白雲觀中有元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為信徒向本命元辰之神祈福的殿堂。殿內現存有六十甲子神像,以甲子年為首,六十年內不同年分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命神。透過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生肖文化與道教之間存在著互融關係。
生肖本是一套紀年符號,是古代天文曆法的一部分,後來成為普遍被認同的生肖曆法。古人認為,日月為曜,是陰陽之源;金、木、水、火、土為星,是萬物之本,它們合稱「七曜」,用來表示一個星期的七天。而十二生肖分置於天,以紀十二辰,以七曜統之。因此,十二生肖便被陰陽五行觀念所吸收,成為民間信仰的一部分。
生肖觀念一直盛行於民間。建軍的生肖叢書中不僅對生肖文化做了詳盡的論述,並且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進行了再認識,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生肖文化,尤其表現在他將生肖文化與運勢相結合,用以指導人們的生活走向。人體工程學的特點講求實用性,它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提供實際的指導和幫助。
生肖文化與運勢的關係
近年來,資訊技術、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數位人技術等新興科學不斷發展,頗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這些技術的發展就是為了使人類能更進一步認識自己所處的天、地、人環境。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更加認清自身呢?對此,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東方人有東方人的認識,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觀念。中國人尊崇十二生肖,西方人尊崇十二星座,生肖與星座的差別既表現在日曆上,曆法表示也完全不同。陰曆的表示方法和陽曆的表示方法基本上差不了幾天,生肖與星座只是文化的差異和表達的方式不同,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東西方思維方法不一樣。
建軍認為:一個人在相貌中、語音裡都掛著一定的相,有人掛馬相,有人掛猴相,有人掛虎相,如果掛的相與自己的生肖相吻合,就屬於大富大貴相。但如果掛的相與自己的生肖不吻合,如屬羊卻掛了屬狗的相,這就是不好的預兆。我們從十二生肖三合六合對沖理論來看,會發現很多這樣的現象,三合六合就好,相沖的就是不吉利。
世界是以陰陽五行構成的,萬物的生息變化都離不開陰陽五行。生於春季的人屬於木命,木形仁慈;生於夏季的人是火命,比較熱情;生於秋季的人是金命,比較義氣;生於冬季的人是水命,比較聰慧,人一生下來也具備了五行的相貌。金命人形貌以方正為好,木命人形狀以消瘦為好,土命人以敦厚誠實為好,火命人以上身小下身寬為好,水命人以稍胖為好。金命人性格剛強、富有毅力;木命人財運亨通、家有萬貫;水命人風流瀟灑、文采很高;火命人靈活善變、見機行事;土命人城府深厚、心機深沉。
建軍推出的生肖文化、運勢文化系列叢書,對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關係提出獨到的見解,可謂標新立異,日益精進,顯然已經走在他人前面。看過這套叢書,人們不僅會對天、地、人的本質有豁然開朗之感,也會對自己的家庭、未來有一個明確的認知。
從2011年開始,建軍逐步將這套書交與他的學生李晟,並推出了多年研究開發的系列產品,既有此前的幸運牌、能量牌、太歲牌、感應牌,又有後期的居家書畫、十二生肖接福圖、文昌鎮物、水晶三勢、東方三寶、四季鴻運大禮包、崑崙石、象牙果等改運產品。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為人們帶來平安、富貴、健康,各界好評如潮。
今年,建軍完全將生肖、星座圖書出版交付給學生李晟,他自己則擔任指導和編審。拿到今年的新書稿審讀,我發現又有了新的內容加入,較之以往更增加許多可看性,讀者朋友們將得到更實際、更有效的指導,實是可喜可賀。
我相信,隨著人體工程學與生肖、星座文化不斷的深入結合,我們會更加受用。
值新作出版,祝擁有這套書的新舊讀者朋友們:癸巳吉祥,萬事如意!
是為序。
全國政協常委委員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黃信陽 2012年9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