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書,足以清心。
清心,為的是清新和清醒,要的是使自己為之傾心。
這幾年,我在新書和舊書,好書和差書的夾縫裡,感受文字的溫度,感覺思想的熱度,感念歷史的濕度,有過不少期待、歡欣、憧憬、戀愛,有過擊潰小資情感的激進思想。當然,很多時候總被林林總總的生活煩惱與繁冗,捆縛得甚是乏力,困惑著艱難掙扎。
這是感傷和蒼涼,還是溫柔和慰藉,或者茫然和呆傻……都過去了。我得到過不少,但也錯失了許多,想透了,想通了,其實也沒有多少還可留在記憶裡。
我學會了感恩,感謝那些對我好、愛護我的朋友、老師、親人,感激那些無意中開始不理會我的人。更多的時候,我感受著伴我度過炎炎夏日、清清冬夜的書。
那些書,讓我放不下,讓我有了說不盡的衝動和感觸。
在繁忙、冗雜的工作之餘,去臨近的書店看看,慢慢踱步,待上一些時候。雖不能時時遇上可心的新書舊籍,卻也會耐著性子看個仔細。
時間久了,寓所的書,越積越多,愈來愈厚。曾有過一年半的、正兒八經的書房,近三十平米,三面臨牆書櫃,頂天立地,擺得滿滿。有些還碼了雙層。
好景不長,家庭變故,連夜打包,輾轉他處。我又開始流浪,又瘋狂買書。
自離開老家,夢旅星城,十餘年來,我一直都是漂泊的,漂泊在這個原本陌生、後來有了感情的城市。書一天天地多了,情一天天地濃了,心一天天地靜了,我不時謝絕了外地熱心朋友勸我移居他地的美意,不時和煩惱、猶豫、夜班和莫名電話進行交手。
別人以書為友,他人和書為伍,我同書為敵。因為敵手,我可以在它的背後,看見它的錯亂、訛誤和失實,看到我必須偷學的生存、思想、信念、歷史和一招一式。
今日晨起,忽然想起,曾有心帶一朋友從業出版。雖然出版已很不景氣,但我知道朋友還是喜歡文字,喜歡讀,喜歡寫,喜歡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作家的書。一個女孩子,居於當前繁繁雜雜且熙熙攘攘的現實社會,還有一顆神往自由自在的心靈,自是不易。
我想過真實地幫她一把,也沒有因為彼此單身,想像太多美好的遠景。我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囉嗦自己的如煙往事,擊潰她對我也許曾產生過的些許好感。
於是,我將昨日剛剛寫下的QQ簽名「寫文字,寫的是才氣和靈氣,雅氣和俗氣,正氣和邪氣」,改為了「編輯對文字,為諍友,為死敵,既虛懷攜手,又竭誠拼戰。持此志者,能成熟自身,且優化文字,更益於閱讀」。
我希望她能在上QQ是看到,看到做出版、當編輯、出圖書甚至是寫文字的無情和必須。這是編輯的責任和義務。
我一直想做書,因為這樣能約束、吸引和放鬆自己好好讀書。
我不否認,曾想遠離書,又曾想借離職閒居的機遇,去北京,去桂林,去上海,和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我、鼓勵我的朋友,因書為鄰。
千書散盡還複來。這個念頭至今是我心中的隱晦。
周遭的朋友虎視眈眈,企圖瓜分我這多年來的心血。
我捨得?
往往想起一本書,我會半夜從熱被窩裡爬起,翻櫃檢袋,逐一尋覓,直到找見,才複上床,安心而眠。
我不捨?
偶爾聽到某位交心的師友,喜歡讀書,總是欣欣然推薦。曾有一套通俗類歷史讀本,被我連續向近十位忘年小友重推,然後通過各種關係,為之提供閱讀的方便。
捨與不捨?
唯唯否否。
身邊的書,與日俱增。有淘的,有買的,有師友無私送的,有出版社為尋求書評的贈書。狂喜過後,似乎給了我許多溫暖和親近。
書,是為了用的。我非常贊同胡適先生的收書觀,也非常鄙夷某些人藏書的或孤燈獨賞,或待價而沽。
這些,也許是我與書締結情緣的雅趣。
書是讀的,讀多了,慢慢有了一些長長短短的感觸……靜心而慮,舒心而記,不經意間,也能看到粗略不能看到的內容和涵蘊。
不論前路多艱,還是時世多難,與書相親,使自己有了信念和堅定,有了憂樂和冷靜,當然也有了自始至終不曾放棄的責任與選擇。
這一份責任,是對讀者和作者、對家庭和自己、對婚姻和生活的一份簡單、真實而素樸的負責。
而這一種選擇,我選擇的只是無怨無悔和在無自拘處讀書,讀我應該也必須堅守的責任和義務。
2011年12月9日寫於臨湘老家
2012年2月10日改於長沙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