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困難都將迎刃而解!
每個生命個體自有其繽紛的色彩,而先知的指引,更是求生存之上一抹智慧的彩虹。作者透過對《易經》的探索,了解人生中所遇到的重大挫敗與危難,都可以憑藉易理所蘊含的哲思來逐一化解;除了能減少人的心中疑慮,更能讓人勇敢地面對每一天!
《易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的定位是古老且難以讀懂的書,但事實上它是一部最好的剖析生命哲學之書;後來再加上風水師、命理師等運用其卜卦方式來替人測算命運,因而增添了許多神祕色彩。
閱讀《易經》讓人充分體會其內蘊的生命哲思,對宇宙間所有生命體發出極為強烈的呼喚,並提醒我們維護生命相關的基本法則:不隨意破壞生態環境、資源循環利用、對道德的尊崇、遵守法律……等生活中必須奉為圭臬的事,期能藉此讓人的良知覺醒,懂得用正面、積極且充滿信心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的各種關卡。
《生命的呼喚》是作者繼《生命的謳歌》後,再創作的一本更生動而富新思維之哲理散文集,作者將易經哲理融入現代生活中,閱讀這篇章,可以滋養生命,化解煩憂,從而創造自己無限的人生價值。
本書特色
◎易經在思想上透露出的許多人生哲理,諸如:陰陽和協、持中守正、消長公平、福禍相倚、求變求新等,是經常顯現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
◎文句雋永,富有哲思,使易理之運用更為生活化;除了詳盡解析易理中所深蘊的為人處事之道,更以環保意識,揭示易理中維護自然生態之思維。
◎作者重新詮釋易經64卦,闡揚奧妙易理,並根據易大傳、卦辭、爻辭等資料所富含深意的詞句,彙編成90則「參悟易理」的實用短語,可資讀者借鏡之價值。
作者簡介:
周飲龍
浙江諸暨人,民國二十七年生,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及國文研究所進修班畢業,在國立新竹高中執教三十餘年,畢生熱心教育工作。終生為維護自然生態之平衡與防止環境之汙染不遺餘力,亦為儒家思想之忠實信徒。平日喜愛旅遊,夢寐以求古代文人雅士之生活,尤醉心於哲理散文之創作。
有鑑於近年來生態環境日益遭受人為極端破壞,以致使氣候異常、生態突變;再者也由於大家漠視道德、輕蔑法律,更造成社會動盪秩序混亂。對於以上種種讓人深以為憂之現象,筆者在研究《易經》時,覺得其中所透露出的許多哲思,都足以提供解決今日我們在這些方面遭遇困境時之良策,因此不惴翦陋,而有本書之創作。雖為個人淺薄之意見,仍希望可以拋磚引玉,略盡棉力,讓大家提高警覺,共同為挽救人類即將面臨之浩劫,群策群力。
章節試閱
壹、基本認知
【導言】
「易經」中相關的一些名稱與概念,如果一時間單從表面的某些術語來看,會讓人覺得深奧而難以瞭解,所以筆者嘗試用較為現代的觀念和語彙,將較為特殊的名詞,作了一番新的詮釋,誤謬與疏漏之處在所難免,但是我衷心希望的是想讓大家知道「易經」這一部偉大經典,一直以來都蘊藏著豐富的智慧與哲思,並且極為先知地已從書中告訴了我們生存在世上的道理,如今由於科技進步,工商發達,人類違背「易理」而對大自然極盡破壞,對道德倫常也極端漠視,以致造成氣候異常、社會動盪等怪現象,如果我們不及時醒悟,必將遭致更大的浩劫,深盼各位讀者能透過這些詮釋而有所認知,共同為挽救人類的沉淪而努力。
一、朦朧的天空─無極、太極
如果我們能在閒暇之時,放鬆心情,走到曠野,躺在草地上,去仰望天空,那遼闊無際的幽冥蒼穹,一定會帶給你神祕莫測的感覺,其實自古至今許多思想家、科學家都有過同樣的想法,遠從四千多年前,伏羲氏就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傳下二章);而西方科學家也有過類似的研究,努力去探索太空,到如今已有太空人靠著火箭、太空梭去到那兒漫遊了。然而這無邊無際的天空,仍然有許多我們無法完全瞭解的神秘部分,按照「易經」的觀念,這朦朧的天空是「至極至靜,至虛至靈,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杳兮冥兮,萬劫而不壞。」這幽冥無極的宇宙即稱之為太極,乃「易之本體」,此無極太極一體兩面是同時產生的。這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上時刻所面對的朦朧世界,雖然無法用肉眼看清楚,但它卻永遠無休止地隨時變化著的,不過其運轉卻是非常規律而且循環不已的,我們人類想求生存,必須尊崇天道,依歸自然,並且根據前人的經驗法則,保持臨深履薄的心態,辛勤耕耘,好自奮鬥,才能在世界立足,爭得一席之地,千萬不可悖天違道,倒行逆施,去破壞自然,浪費資源,或者敗德亂紀,為非作歹,否則必將自掘墳墓,輕者時有天殃人禍,重者世界毀滅。
二、天平的兩端─兩儀、陰陽
這朦朧的天空,隱藏著無數我們至今仍不知的萬萬千千、林林總總的物資;也生存著大大小小、有形無形的生命,人類僅僅只是包括在其中的某一物種,不過在這廣大宇宙、芸芸眾生裡卻靠著兩種基本元素進行變化,此即所謂「兩儀」,也就是「陰陽」,這陰陽二氣產生運作,於是化生萬物。所以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繫辭傳上十一章)又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繫辭傳上一章)在「易經」的思想裡,「陰陽互施,二氣氤氳。」自然而然生人、生萬物了,所以兩儀是陰陽兩種不同性質的物化,而互相迴旋複合,流動不居的,並且相輔相成,彼此依存,正如天平的兩端,對稱而平衡,不僅陰陽要包容庇護,更是生命的共同體,必須發生作用,才能隨時造成變化,而出現生機,並使世界萬物永遠不停地進行運轉。但是陰陽的相互作用有其一定的規律與過程,也有其必要的條件,過與不及均不恰當,故「易道有常」。不過陰陽的消長,是彼此密切相互牽引著的,而且均衡一致,所以我們如果冀望萬物各得其所,各司其職,就必須讓陰陽協調,才能使此二氣互作補益,而孕育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
三、無中生有─有形、無形
每一生命體存在於世上,形形色色、包羅萬象,我們總以肉眼所及的為有形,反之肉眼所不能見者為無形,其實從廣義上來說,無論任何物種,只要經過歲月的累積,加上一些時空的改變,萬物都已呈現生機,並且變化無窮,所以說「易理」中的有無觀念,是最能透視與瞭解生命意識的,這在老子道德經裡也作了明確的闡述,他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一章)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四十章)人類欲求生存,除了要重視許多有形的東西,而那些存在於我們周遭許多無形的東西,也隨時隨地會影響著我們,如果不注意思索,不留心觀察,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很容易因為那些「無中生有」的事,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讓我們遭受災禍,自取滅亡。
「有」與「無」不但有其深遠而實際的存在價值,更有其相互牽引變動的密切關係,人類要生存於世界,必須對此二者在意識上有堅定的信念,在我們生活上,只要時機成熟,那「無中生有」的事端,將會不斷發生。因此,許多看不見的因素如果彼此醞釀,那麼必然會出現許多讓我們感到驚心動魄而無法控制的結果來,不過,我們要是懂得順乎自然的「易理」原則,不去做違拗於自然之事,其實也無須庸人自擾,「有」「無」始終會依據一定的軌跡循環著而變化不已的。
四、萬變不離其宗─易簡、易變、不易
「易」從文字上來解釋是「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說文)不過自古以來對「易」的解釋眾說紛紜,但就其本質而言,應該一易而含三義,即「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易緯、乾鑿度)此三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易」的三大原則「易簡、易變、不易」。其實「易理」就是所謂的「道」,祂是資生萬物、化育萬物的根本,故曰:「生生之謂易」(繫辭傳上五章)又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繫辭上四章)此即易的第一義「以簡馭繁」的易簡也,只用「道」的一陰一陽來包含宇宙間一切現象;而「易理」又是「變動不居」的,所以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為適。」(繫辭傳下八章)此即易的第二義「變化多端」的易變也;同時「易理」有其一定的準則,不論其時空、人事、物類等等條件如何改變,都無法跳脫出去,所以說:「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而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繫辭傳上六章)此更是「窮通變久」的易之第三義了。總括來說易之三義其實是一貫而衍通的,東坡先生說得妙:「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更充分說明了「易理」不僅無遠弗屆,更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五、至高無上─道
「道」在易理的思維上是抽象的,所以說:「形而上者謂之道」(繫辭傳上十二章)這「形而上」既沒有「形」的束縛,亦不會為觀念所左右,是不落言詮、不即不離的,因此無論萬物及人類,其形體與思想無形中均須受著支配,這「道」可以說就是「自然」、「天理」,因此萬物隨著「物競天擇」而存在;人類更必須遵守「倫理道統」而生活。並且這「道」是無所不在、至高無上的,故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無體」(繫辭傳上四章),這也說明易理涵蓋了天地萬物,我們絕不可違背天地之道的。
「道」在性質上更是統萬物而為一的,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正指出了這層意涵,那麼就整體與個別而言,宇宙的萬事萬物無論大小都要被「道」所統御,當然這「道」也就至高無上了,所以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老子三十九章)如果我們心中有「道」,自然我們無論行事做人都能十分得體,生活也可以過得心安理得,進而能努力於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不去破壞生態平衡以保持原貌,以使我們生存的空間合乎於「道」;也要努力於倡導社會秩序之祥和與理性,以使人人重視倫理,奉公守法,不去違背良知良能,而讓這「道」成為大家處世待人的最高準則。
六、顯現的表徵─象
所謂「象」就是各種易理所要顯現的表徵,亦為表達易理的方式之一,它和「術」與「數」都是「道」的化身,所以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繫辭傳下三章)因此「象」自然有其實體的各種形態,這就形成了世間的萬物。另外更由於易之多變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於是根據易理,更以一系列的符號或圖像來顯現其因果關係,而使用兩個基本符號「一」與「一」來作為表徵,進而再演變出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及各種卦圖,以求涵蓋宇宙一切已知與未知的現象,故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繫辭傳上八章),所以「象」有時固然可以顯現出實體的狀貌,有時卻僅僅是無形的某些徵兆或因素,當其醞釀成熟之後,才會有實體的「象」顯現出來。
「象」更有其虛實的兩面,我們所看到實質呈現的是物象,這就是世上萬物形形色色的面貌,而未顯露變幻莫測的則是易象,它正在醞釀發展著,變化於無形之中,是真正值得大家重視與深思的。因此「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繫辭傳上二章)基於此而形成所謂「相由心生」,如果我們悟出這層道理,才能凡事靜觀情勢變化,以作出適切之應對。
七、運用的法則─術
在易經的思想裡,所謂「術」即指筮術,也就是一種占斷人事吉凶的方法,故曰:「極數知來之謂占」(繫辭傳上五章),並且在繫辭傳裡對占卜之法作了詳細的介紹(可參看繫辭傳上第九章之討論)。然而運用占卜以求瞭解世事,並藉此以趨吉避凶,只是易學中一項運用的法則而已,現今許多研究易學者卻總是奉為圭臬,且依此或故作神祕,或故弄玄虛,實在並非「易理」的本意。譬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有疑難,運用占卜之術雖可依據所求得的卦,以研判其吉、凶,卻無法阻止必然要發生的事情,而企圖以人為的力量來改變事實,這樣違背自然,忤逆天意,則完全不合乎易理且是極其不該之事。同時當年周文王以蓍策來命筮行術,主要目的是藉筮術之推行以教化人依從易道行事,遵循易道自然能合乎天意,不會讓人有非分之想,違拗之舉,進而讓大家依據卦象以悟得天人共通之理。還有筮術示人吉凶之斷須屬於正道公理之事,絕不可有私心欲求之事,如此我們行事之前所作占卜,當然心安理得,若占得吉便增加信心;占得不吉便退而再重新籌謀思考,都是有利人生行事、解決疑難的好方法。總之占卜之術雖可運用易學以知事理,然而易理浩大深邃,實難妄加揣測,既不可事前隨便占斷,也無法任意改變已成事實,吾人唯有本諸良心,順從天意行事,才是根本之道。
八、神奇的魔術─數
「數」亦為「道」的化身之一,此數之概念在人類辨識物象之初即已興起,所以古人把一到十的十個自然數,分別以奇偶配天地,故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繫辭傳上十一章)又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繫辭傳上九章)根據以上論述,天數一、三、五、七、九相加恰得二十五,且皆奇數故為陽,地數二、四、六、八、十相加恰得三十,且皆偶數故為陰,並將天地五數中之奇數一、三、五相加成九作為陽爻之代表;二、四相加成六作為陰爻之代表。所以易數有如神奇的魔術能發生無窮變化,高深莫測,譬如其後所衍生發展的五行、方術、卦算等等,說穿了都是在運用易數的變化罷了。
其實如果從易理觀念去談論「數」,其基本思想僅有正負與有無以及奇偶與陽陰兩種不同情況的交替,影響著數的變化而已,所以我們把握住其大原則,就可以應付裕如了,譬如正數與負數所代表的結果就是有與無,你生命裡所擁有的一切即是正數,反之你生命中所失去的一切則為負數;而奇數與偶數所呈現的物象,就是陽與陰,任何世上的萬物無論多寡,都有陰陽兩界,彼此存在,彼此依賴。總之易道以其神奇的力量,以變化多端的易數,為我們人類展現了無限物象。
壹、基本認知
【導言】
「易經」中相關的一些名稱與概念,如果一時間單從表面的某些術語來看,會讓人覺得深奧而難以瞭解,所以筆者嘗試用較為現代的觀念和語彙,將較為特殊的名詞,作了一番新的詮釋,誤謬與疏漏之處在所難免,但是我衷心希望的是想讓大家知道「易經」這一部偉大經典,一直以來都蘊藏著豐富的智慧與哲思,並且極為先知地已從書中告訴了我們生存在世上的道理,如今由於科技進步,工商發達,人類違背「易理」而對大自然極盡破壞,對道德倫常也極端漠視,以致造成氣候異常、社會動盪等怪現象,如果我們不及時醒悟,必將遭致...
作者序
緣起(代序)
旭日初昇,一道曙光穿越雲層降臨大地,為世間帶來光明,也為萬物帶來生機,使各式各樣的生命體得以活躍於自個的生存領域,讓這世界顯得熱鬧而有朝氣,也讓這世界五彩繽紛、變化萬千,每一生命體都覺得活著真好,且各自為其生存而打拚,並享受著生命的喜悅。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是鬥志昂揚為生存積極經營,終能創造今日的文明。雖然現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謀生更是日益艱辛,但是只要你求生的意念強烈,這世界仍然處處有你「容身之地」,你也隨時可以「絕處逢生」,不過你必須懂得去尋找那些生機,除了自身要有「一技之長」外,你更得不斷地儲備求生的睿智,正巧最好的一部書─【易經】,裡面就蘊藏著豐富的巧思,為我們提供了最寶貴關於如何生存的哲理,時時對每一生命體發出呼喚,要我們對生命加以尊敬;要我們在擁有生命的時候,能夠努力體悟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勤奮工作,好好生活,愛護大眾,珍惜人生。
【易經】在一般人心目中,都認為是古老而難讀懂的書,再加上風水師、命理師等運用其卜卦方式以測算過去、未來;並藉此以解人生活上之疑難困惑,於是更增添其神秘的色彩。事實上【易經】更是一部最好的剖析生命哲學的書,其中透露著極具深意維護生命的法則,對世間的所有生命體積極熱忱地呼喚著,要求每一生命體都能展現活力,讓他們只要一息尚存,就須衝破難關生存下去,尤其從書中藉由宇宙萬物演化的軌跡,有意無意之間顯現出許多特殊的啟示,從而讓大家瞭解到生命的可貴而熱愛生命,如果想求生存就得及時力圖振作,好自奮鬥與發展,並呼籲大家努力維護自己生存的環境,愛護與自己並存的一切生命。
就生命哲學的範疇而言,閱讀【易經】,可以讓我們充分感覺到其正對宇宙之所有生命體發出強烈的呼喚,並在思想上透露出這方面相關的許多哲理,以筆者的淺見至少有以下數端:一、圓道循環:易道所顯示的哲思,宇宙萬象永遠在一固定的軌道上循環著,圓通規律,生生不息,一如天體的運行,周而復始,永繼不絕;二、陰陽和協:宇宙是由陰、陽二氣所形成的,必須讓此二氣交流,互相和協,生命現象始能正常發展,也才可保天地萬物的存在,並能緜延久長;三、持中守正:易理非常強調中正之道,絕不可失其位而倒行逆施,所以在卦象、爻象中,只要出現乖違或背離正道的徵兆,必然會下了凶、吝等不祥的斷語,而如果知所悔悟再回歸於當位,即可無咎;四、消長公平:易道所顯示的精神,對於宇宙的每一生命體,都有其一定存在的地位、時間與價值,且無論其生命的尊卑、長短,一律是消長公平的,而其過程則總是盛極而衰或者否極泰來,我們千萬不要因一時的榮辱而得意或頹喪;五、福禍相倚:在易經的任何一卦中,都隨時顯示「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的道理,所以當我們凡事順心之時,仍必須要戒慎恐懼,以免樂極生悲;反之身處逆境遭遇困頓時,就必須奮發圖強,以求苦盡甘來;六、求變求新:易道中最難能可貴的觀念就是要發揮求變求新的精神,因此易理特別強調變化,認為「變則通,變則久,變則和」,能變才能求新、求發展,所以變才是事情的轉捩點,事業的起點,而人類文明的日趨進步繁榮,也正是靠著這每一生命體,運用此「求變求新」之潛在力量作出無限的發揮所致。
筆者自年輕時即熱衷於探索書中的哲思,雖然多方努力用心潛修,無奈一直所知有限,年紀稍長,始悟孔子所言:「五十以學易」之語,假如吾人確實想要從中領悟出一些「易理」,每個人就必須真正要經過自己生命裡無數歲月的體認與磨練,因為「易理」是反映在每一生命體整個生命史的發展過程之中的,如果其人缺乏由於生活上無數奔波與不斷挫折所累積的某些經驗,以及能為自己生命的奧秘隨時肯作一番沉思與行動,那麼即便能解讀易經,也是略知其皮毛而已。同時「易理」也由於其「易變」的特色,隨時隨地都會不停發生變化,我們實難輕易地就能得知其中所深蘊的玄妙道理,筆者不惴淺陋,希望以哲理散文的方式,就每個人身處於現代生活中,對自己生命裡所發生的種種面相,設若能運用「易理」去從容應對,讓自己能從艱危困頓的環境裡得以跳脫出來;更讓自己能從苦悶憂鬱的生活中得以知所釋懷,那麼筆者堅信即便現代生活如何繁忙、如何緊張,我們都能時刻以充滿喜悅的心情過日子,並且當機會來臨之時,又可以左右逢源、因勢利導,配合「易理」發展潛力,則自可逐一走出自己人生的困境。
筆者平日只要一有閒暇,總喜歡獨自尋覓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如果在那幽林深處,尚有潺潺溪流蜿蜒其間,我一定會驚喜若狂,找一塊溪邊岩石,癡坐冥想,踟躕良久而流連忘返,因為我可以在這裡看到大自然質樸純真的面貌;也可以聆聽到有如天籟般的蟲鳴鳥叫;更能感覺到宇宙萬物各自為生存而奔忙的情狀。原來世上所有的生命體,都接受著來自幽冥太極【生命的呼喚】,希望彼此相互尊敬依持,共生共榮,期能永遠維持這世界安祥福樂的景象,貴為此宇宙生命體一員之人類,應該責無旁貸,讓此大家賴以為生的天地,能夠依照自然變化的法則,永遠維持原貌,絕不因人類之私欲與貪婪而亂加改造,隨便利用,恣意破壞。
記得筆者小時候,每逢假日,總可以很輕易地在鄉野找到一灣不知名的小溪流,或垂釣、或摸魚抓蝦,甚至跳進水中玩耍嬉鬧,這樣大夥結伴遊樂,總能消磨掉一整天童年歡樂時光。然而曾幾何時,相信大家再也無法找到這種類似仙境的地方,因為河水早已被污染得骯髒不堪,已無任何生物可以倖存;原本綠草如茵的林間郊外,也由於不斷隨意破壞,已不復見昔日幽靜的樣貌。
筆者並非排斥文明所帶給我們生活上的諸多方便,但我們也憂慮一些違反自然生長脈動的濫墾濫伐與過度開發,因為這會造成無數可怕的後遺症,像近年來所產生的許多怪異現象,諸如氣候異常、生態突變、地震海嘯、瘟疫饑荒等,這些情況都會帶來人類莫大的災難;再者,人類又由於其好逸惡勞、欺善怕惡等劣根性的作祟,導致道德倫理喪亡、秩序風俗敗壞,造成恃強淩弱、歪風惡習、貧富懸殊、官商勾結等種種社會病態,大家這樣做實在有違「持守貞正,循環周流」的易道精神,也是世局動亂的隱憂,所以以上人類無論是破壞大自然規律或者漠視道德淪喪的行為,都是我們今日務必面對的嚴肅課題,大家應當及時覺醒,努力設法補救。
筆者多年來醉心於研究生命哲學,深悟【易經】實為詮釋生命哲學最精湛奧妙之書,早就針對目前吾人各種危險行為,透過書中哲理為我們指引了一條活路,並提供了寶貴之思想與解救之良策,所以筆者大膽就此一理念,對這些易理嘗試作一番新的思維,期盼大家也能從中有所領悟,共同為挽救今日世界生態平衡之瀕臨崩潰;人類道統之瀕臨喪亡,勇於改變心態,並群策群力再創世界之新氣象。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寫於隨齋
緣起(代序)
旭日初昇,一道曙光穿越雲層降臨大地,為世間帶來光明,也為萬物帶來生機,使各式各樣的生命體得以活躍於自個的生存領域,讓這世界顯得熱鬧而有朝氣,也讓這世界五彩繽紛、變化萬千,每一生命體都覺得活著真好,且各自為其生存而打拚,並享受著生命的喜悅。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是鬥志昂揚為生存積極經營,終能創造今日的文明。雖然現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謀生更是日益艱辛,但是只要你求生的意念強烈,這世界仍然處處有你「容身之地」,你也隨時可以「絕處逢生」,不過你必須懂得去尋找那些生機,除了自身要有「一技...
目錄
緣起(代序)
壹、基本認知
【導言】
一、朦朧的天空─無極、太極
二、天平的兩端─兩儀、陰陽
三、無中生有─有形、無形
四、萬變不離其宗─易簡、易變、不易
五、至高無上─道
六、顯現的表徵─象
七、運用的法則─術
八、神奇的魔術─數
九、懸掛的物象─卦
十、變化的過程─爻
十一、透切的闡釋─辭
十二、明快的處斷─彖
十三、天地化生五行─河圖
十四、五行演為九宮─洛書
十五、眾生的面相─吉、凶
十六、事後的檢討─悔、吝
十七、補過為先─無咎
十八、掌握機宜─時、中
十九、順勢與逆勢─承、乘
二十、相互關照─比、應
貳、卦義新詮
【導言】
【上經】
一、剛健奮進之卦─乾( 乾下乾上)
二、柔從順助之卦─坤( 坤下坤上)
三、草創立基之卦─屯( 震下坎上)
四、受教養成之卦─蒙( 坎下艮上)
五、待機而動之卦─需( 乾下坎上)
六、平息爭端之卦─訟( 坎下乾上)
七、領軍用兵之卦─師( 坎下坤上)
八、親和安撫之卦─比( 坤下坎上)
九、積小聚大之卦─小畜( 乾下巽上)
十、謹慎履踐之卦─履( 兌下乾上)
十一、交合通泰之卦─泰( 乾下坤上)
十二、閉塞悖亂之卦─否( 坤下乾上)
十三、和諧相處之卦─同人( 離下乾上)
十四、善處富有之卦─大有( 乾下離上)
十五、謙恭禮讓之卦─謙( 艮下坤上)
十六、自節逸樂之卦─豫( 坤下震上)
十七、隨順從善之卦─隨( 震下兌上)
十八、革弊除惑之卦─蠱( 巽下艮上)
十九、親臨體恤之卦─臨( 兌下坤上)
二十、靜觀處斷之卦─觀( 坤下巽上)
二十一、施刑治獄之卦─噬嗑( 震下離上)
二十二、崇重美化之卦─賁( 離下艮上)
二十三、剝落堅忍之卦─剝( 坤下艮上)
二十四、生機復甦之卦─復( 震下坤上)
二十五、守正无妄之卦─无妄( 震下乾上)
二十六、養徳尚賢之卦─大畜( 乾下艮上)
二十七、滋養生命之卦─頤( 震下艮上)
二十八、抑制過盛之卦─大過( 巽下兌上)
二十九、脫離艱險之卦─坎( 坎下坎上)
三十、依附托靠之卦─離( 離下離上)
【下經】
三十一、交互感應之卦─咸( 艮下兌上)
三十二、恆久不變之卦─恆( 巽下震上)
三十三、識時隱退之卦─遯( 艮下乾上)
三十四、強壯戒慎之卦─大壯( 乾下震上)
三十五、守正升進之卦─晉( 坤下離上)
三十六、用晦待明之卦─明夷( 離下坤上)
三十七、美滿家庭之卦─家人( 離下巽上)
三十八、消弭乖逆之卦─睽( 兌下離上)
三十九、化險為夷之卦─蹇( 艮下坎上)
四十、排患解難之卦─解( 坎下震上)
四十一、減損利人之卦─損( 兌下艮上
四十二、增益助人之卦─益( 震下巽上
四十三、勇決果斷之卦─夬( 乾下兌上
四十四、遇合自然之卦─姤( 巽下乾上
四十五、會聚力量之卦─萃( 坤下兌上
四十六、積漸成長之卦─升( 巽下坤上
四十七、走出困境之卦─困( 坎下兌上
四十八、施惠養民之卦─井( 巽下坎上
四十九、及時變革之卦─革( 離下兌上
五十、除舊佈新之卦─鼎( 巽下離上)
五十一、戒懼修省之卦─震( 震下震上)
五十二、適可而止之卦─艮( 艮下艮上)
五十三、行事漸進之卦─漸( 艮下巽上)
五十四、謹慎婚嫁之卦─歸妹( 兌下震上)
五十五、長保豐盈之卦─豐( 離下震上)
五十六、行旅平安之卦─旅( 艮下離上)
五十七、謙順得體之卦─巽( 巽下巽上)
五十八、和悅待人之卦─兌( 兌下兌上)
五十九、渙散待聚之卦─渙( 坎下巽上)
六十、節制合宜之卦─節( 兌下坎上)
六十一、居心誠信之卦─中孚( 兌下巽上)
六十二、心態積極之卦─小過( 艮下震上)
六十三、敬終守成之卦─既濟( 離下坎上)
六十四、送往迎來之卦─未濟( 坎下離上)
參、參悟易理
【導言】
一、吉與凶取決於行為之得當與否(吉凶者失得之象也【繫辭傳上二章】)
二、生與死乃生命之自然現象(原始反終,知生死之說【繫辭傳上四章】)
三、昌顯化育萬物之仁,善用生成萬物之功(顯諸仁,藏諸用【繫辭傳上五章】)
四、蘊積善性乃道義之門(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繫辭傳上七章】)
五、言行是立身處世之關鍵(言行,君子之樞機【繫辭傳上八章】)
六、同心協力所向無敵(二人同行,其利斷金【繫辭傳上八章】)
七、怠慢輕佻招惹誘辱(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繫辭傳上八章】)
八、上天庇佑誠信之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繫辭傳上十二章】)
九、取法自身萬象以悟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繫辭傳下二章】)
十、知所變通始有活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繫辭傳下二章】)
十一、罪惡無法掩藏(惡績不可揜,罪大不可解【繫辭傳下五章】)
十二、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繫辭傳下五章】)
十三、與人交往以道義為先(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繫辭傳下五章】)
十四、陰陽交媾化生萬物(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繫辭傳下五章】)
十五、進退舉止戒懼合法從日常生活做起(出入以度,外內知懼【繫辭傳下八章】)
十六、言多必失(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繫辭傳下十二章】)
十七、根基未固須潛藏勿妄動(潛龍勿用【乾】)
十八、見好就收功成身退(亢龍有悔【乾】)
十九、事出必有因(履霜,堅冰至【坤】)
二十、亂世隱退潛修(天地閉,賢人隱【坤】)
二十一、知識份子應努力經略天下大事(君子以經綸【屯】)
二十二、主動學習(童蒙求我【蒙】)
二十三、教育首重培養純正品行(蒙以養正【蒙】)
二十四、意外之事沉著應對(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需】)
二十五、爭訟之事勿長期糾纏(不永所事,訟不可長【訟】)
二十六、管理團隊重視紀律(師出以律【師】)
二十七、注重用人原則(小人勿用【師】)
二十八、以誠信待人(有孚比之【比】)
二十九、維持好家計方可夫妻和睦(夫妻反目,不能正室【小畜】)
三十、付諸履踐務必謹慎(履虎尾,愬愬【履】)
三十一、制裁小人讓好人出頭(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泰】)
三十二、好事多磨苦盡甘來(无平不陂,无往不復【泰】)
三十三、節儉方可度過艱難(儉難辟難【否】)
三十四、行事受困必先反省(困而反則【同人】)
三十五、富有時須行善積德(大車以載,積中不敗【大有】)
三十六、正人君子須以謙卑自養(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謙】)
三十七、不可長久耽於逸樂(冥豫在上,何可長也【豫】)
三十八、要隨機應變(天下隨時【隨】)
三十九、天道永遠終而復始(終則有始,天行也【蠱】)
四十、領導者須親力親為(知臨,大君之宜【臨】)
四十一、舉止進退從內省做起(觀我生,進退【觀】)
四十二、法令須明定公告之(明罰勑法【噬嗑】)
四十三、重視禮教依時序作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
四十四、要認清時勢(君子尚消息盈虛【剝】)
四十五、天道反復往返剛健不已(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復】)
四十六、及時悔改未晚也(不遠復,无祗悔【復】)
四十七、無妄之災必有其因果(无妄之災【无妄】)
四十八、養賢當禮遇優渥之(不家食吉,養賢也【大畜】)
四十九、養生之道當謹慎言語節制飲食(慎言語,節飲食【頤】)
五十、得勢不傲慢遺棄不憂悶(獨立不懼,遯世无悶【大過】)
五十一、雖遭險難仍篤守誠信(行險而不失其信【坎】)
五十二、求生存須依附正道(柔麗乎中正【離】)
五十三、以虛心接納眾人(君子以虛受人【咸】)
五十四、樹立恆久不變之道(立不易方【恆】)
五十五、不能恆久保持貞正德行者必無所容身(不恆其德,无所容也【恆】)
五十六、處亂世仍宜以恭敬莊重的舉止遠避小人(遠小人,不惡而嚴【遯】)
五十七、小人常仗勢欺人君子則謙退勿用(小人用壯,君子用罔【大壯】)
五十八、不憂得失(失得勿恤【晉】)
五十九、晦藏才智以待光明(用晦而明【明夷】)
六十、男女關係正常乃天地的大義(男女正,天地之大義【家人】)
六十一、言行一致貫徹始終(言有物而行有恆【家人】)
六十二、求同存異(君子以同求異【睽】)
六十三、遭遇風險當暫緩行動(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
六十四、君子能排患解難小人便遭斥退(君子有解,小人退也【解】)
六十五、戒絕動怒息止私慾(懲忿窒欲【損】)
六十六、天地施養萬物其益無限(天施地生,其益无方【益】)
六十七、改過向善(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
六十八、當機立斷(君子夬夬【夬】)
六十九、良緣巧遇萬物繁昌(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姤】)
七十、誠信不足之會聚必亂(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萃】)
七十一、逐漸累積始能壯大(積小以高大【升】)
七十二、説話不講信用者終將被人拆穿(有言不信,尚口乃窮【困】)
七十三、即使犧牲生命也要完成志願(致命遂志【困】)
七十四、珍惜資源方能取用無窮(巽乎水而上水,井養不窮【井】)
七十五、改革合宜適當才沒有悔恨(革而當,其悔乃亡【革】)
七十六、雖有才學亦當嚴謹謙遜(鼎有實,慎所之也【鼎】)
七十七、謹慎修身便無所恐懼(恐懼脩省【震】)
七十八、行止不失其時(時止而止,時行而行【艮】)
七十九、漸蓄賢德漸化民俗(居賢德善俗【漸】)
八十、男婚女嫁天經地義(歸妹,人之終始也【歸妹】)
八十一、盛衰有時隨遇而安(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豐】)
八十二、人生旅程中志意窘迫必招災困(旅瑣瑣,志窮災也【旅】)
八十三、貫徹命令執行到底(申命行事【巽】)
八十四、不茍悅而隔絕邪佞必有喜慶(商兌未寧,介疾有喜【兌】)
八十五、渙散小我成全大我(渙其羣,渙其丘【渙】)
八十六、節制適當中正凡事通達(當位以節,中正以通【節】)
八十七、心懷它意無誠不會快樂(有它不燕【中孚】)
八十八、堅守大原則小事稍可變通(可小事,不可大事【小過】)
八十九、功成不居仍保有憂患意識(思患而豫防之【既濟】)
九十、時機未成熟輕舉妄動必致凶險(未濟,征凶【未濟】)
後記
緣起(代序)
壹、基本認知
【導言】
一、朦朧的天空─無極、太極
二、天平的兩端─兩儀、陰陽
三、無中生有─有形、無形
四、萬變不離其宗─易簡、易變、不易
五、至高無上─道
六、顯現的表徵─象
七、運用的法則─術
八、神奇的魔術─數
九、懸掛的物象─卦
十、變化的過程─爻
十一、透切的闡釋─辭
十二、明快的處斷─彖
十三、天地化生五行─河圖
十四、五行演為九宮─洛書
十五、眾生的面相─吉、凶
十六、事後的檢討─悔、吝
十七、補過為先─無咎
十八、掌握機宜─時、中
十九、順勢與逆勢─承、乘
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