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西元前221年之前的中外文明概說
在我們開始文明探索之旅以前,有必要對時代問題做一說明。這一卷,我們從史前截止到西元前221年,在中國可以稱為先秦。但是「先秦」是先甚麼秦?從年代學上說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之前,然而在考古發掘資料、文化源流、地理沿革上,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西元前221年之後的秦實際上都無法截然劃分。在中國之外的世界:比西元前221年晚三年第二次布匿戰爭才發生,羅馬才有了稱霸西部地中海的野心;埃及的古文明早在西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亡。換言之,西元前221年這條在中國有著重要意義的年代界標在中國之外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然而,為了便於表述,統稱為西元前221年之前的世界。
對於西元前221年之前的世界,人類所要解決或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是人類的起源和文明的發端問題。對西方影響最為深遠的書─《聖經》中對人的起源曾經做過美麗而極富想像的描繪:上帝造出亞當,又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無獨有偶,中國也有這樣動人的傳說:女媧摶土造人。但傳說終歸是傳說,在近代科學,特別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背景下中外對人類的起源發展開始了研究和探討。目前公認為人類的發展經過了五個發展階段:臘瑪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人與猿的「界河」則是使用人工製造西元前221年之前的中外文明概說的工具進行勞動。
對文明發端的探索又是另一個神祕而富有趣味的探索。對於文明出現的判定標準,主要是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有些學者認為這一標準還包括是否有禮儀性的建築。在西方這種建築當以希臘神廟為代表,東方世界則是大型的墓葬,埃及的金字塔亦屬此類。兩者的意義似乎相同,旨在全民的範圍內建立或塑造一個「紀念碑性」供人膜拜或緬懷的場所。
本書所涉及到的全球範圍內的古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為發源地。不同的時期往往由不同的文明占據,以地域環境大致分為:兩河文明,以發源於亞洲的底格里斯河(Tigris)與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流而孕育的古文明,最早在兩河流域的是蘇美人,建立了蘇美文明。之後陸續有閃米特人、西臺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繼入侵。兩河流域繼蘇美人之後最偉大的文明就是由閃米特人漢摩拉比建立的巴比倫。尼羅河文明發源於非洲尼羅河(Nile)流域,又稱古埃及文明,其歷史也可追溯到西元前4000年。西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代表了古埃及文明的正式開始。愛琴文明,發源於希臘愛琴海地區,形成於西元前2000年左右。米諾斯文明發源於歐洲地中海的克里特島(Crete),又稱克里特文明,後被邁錫尼文明所取代。在此地域內又相繼迎來了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另外在其他地區還有印度河文明以及奧爾梅克文明、馬雅文明。
中華黃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也盛極一時,中國在夏商周時代青銅器最為發達、燦爛,也可以稱之為中國青銅文明。中國文明與國外相比是源遠流長,從未斷線,而西方眾多文明都因為內部或是外力的原因而「中道崩殂」,就連當時能夠與中華文明絢麗相當的古希臘文明也未能倖免。這能使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引以為傲。
世界範圍的古代文明如何發展、又如何滅亡,其間經歷了多少榮辱興衰?華夏文明雖未斷裂,但它異常早熟的童年期是怎麼過來的?
從政治制度上來說,中國與古希臘東西各樹一幟,又有埃及處其中。古希臘是相對獨立的城邦制度,而中國則是君主專制的前奏─天子授命、分封諸侯。埃及恰好取其中,雖然有國王法老的統治管轄,但王命思想不如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熾盛。
有夏一代,文獻渺少,無從稽考。但夏啟改變了五帝時代的軍事民主制,以帶血的斧鉞確立「家天下」的專制體系,此後,無論是商代的甸服制,還是西周的分封制,都在述說著一個主題:群臣效力,拱衛京畿。東周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制度說來,已是「禮崩樂壞」:舊式貴族為了維持統治,必須變革;新興貴族為了獲得與之相符的權利,還須變革。在這中國歷史第一個分裂時期內,文化科技思想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這一時期,古希臘從邁錫尼文明直到雅典斯巴達兩雄相爭,其間的制度變遷不可勝記。唯必須一書的則是古希臘的城邦制度。這樣一種鬆散的政治統治形式,是古希臘民主思想誕生的最為肥沃的土壤。
古埃及的統治制度更如同商代一樣,是個中央集權的王權神化國家,法老擁有了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但事實上法老通常會委託他那龐大的官僚政府來行使司法權。
中、希、埃制度的不同,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各自的地理條件之差別。希臘是藍色海洋文明映襯下的島嶼國家,各個島嶼很容易形成各自為政的城邦(polis)。古代中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廣袤國度,東到大海、西至高原的地理與古埃及略有相似。古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學界有此一說:地理較封閉的國家很容易形成中央集權的制度。
經濟方面,中國的史前社會存在著兩大農業系統:北方粟作,南方稻作。降至商代,中國農業經濟已相當成熟,不僅「五穀」收成,又有大量的剩餘稻穀可供釀酒。以此產生了東西兩大不同的酒系統:東方用糧食蒸餾的高度酒;西方用糧食、果品發酵而成的低度酒。世界範圍形成三大穀類植物區:東亞、東南亞的稻米區,美洲玉米區,歐亞非的小麥區。其中稻米區為東亞地區所獨有,小麥區歐洲不同於中亞、東亞地區,以燕麥為主要作物。
在文化藝術和思想上,這一時期的中外都從蒙昧發端,到漸趨繁華,但相似之中也有不同。
至今中國還流傳著那時最古老的史書《尚書》、《春秋》等書,成為我們了解中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文獻資料。希臘史家希羅多德的《歷史》則撰述了西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波斯帝國與希臘城邦間的一場場戰爭歷史。
《詩經》、《楚辭》曾於東方傳唱。屈原大夫苦吟的身影並不孤單,在西方的希臘,尚有盲人荷馬與之唱和。思想的火花亦在東西方交相輝映。希臘有赫拉克利圖斯、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中國有孔、孟、老莊、墨子,以及法家、名家等。古希臘的眾多思想家構成一個哲學體系,中國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但都當之無愧為傑出思想。
如同中國沒有成體系的哲學一樣,中國的宗教也還是較為原始。先秦時期,印度已有婆羅門教,這是印度在佛教之前的宗教;猶太教的《舊約》開始傳播。中國則是對祖先神、自然神的崇拜,尚引入不到宗教的範疇。延至後世,更是有趣。佛教實際在西漢晚期已經登陸中土,但非要和黃老之說糾纏;直到衍化出能夠擺脫在印度本土的苦行清修的一派─禪宗才能被中國大眾接受,至此佛教的中國化開始定型。而漢代興起的道教兩派五斗米派和天師派更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其宗教典籍也是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莊子》(在道教中又稱《南華經》)。
中西方這一時期的藝術,都在較為「原始」地探索,尚未有獨立的藝術家產生。史前岩畫成了這一時期最傑出、最美的繪畫作品。中國有內蒙古陰山、新疆等地岩畫,西方也有西班牙的亞爾塔米拉、法國的拉穆特洞窟岩畫。而最有代表的中國書法此時也未見獨立的書法家,商代甲骨刻手固然技藝超群,但史不傳名。西周的書法也是在一件件的鐘鼎彝器上的銘文,看不到商周時期的某位書法家慨然自由的書寫。希臘雅典衛城、獅子門等建築也是眾多的無名藝術家,不像後世我們就知道達文西為佛羅倫斯市政廳繪製《安吉里之戰》作為裝飾,宇文愷是隋大業城(即唐長安城)的主持者。感慨唏噓外,我們還應看到這一時期最精美、最偉大的工藝美術品─青銅器。西方同時與之映襯的則是他們的雕塑作品。
先秦時期的科技是原始性和開創性結伴而行。醫藥方面有著神農嘗百草、扁鵲的故事,又有著甲骨卜辭貞問夢寐、生產等流露出的恐慌。埃及的醫學也在古老中孕育發展。附錄在《周禮》後的《考工記》凝結著最樸素的物理、幾何、代數等知識。希臘畢達哥拉斯所發現的定理在《周髀算經》中也能找到相應的文本,「勾三股四弦五」。
這不應該被認為是東西方短長之處,而應看作為東西不同的特性:西方理性,習慣條理化,法律化;東方隨意性,不求精確。如同做菜,西方食譜就規定鹽幾茶匙,糖幾茶匙,味道幾乎沒有多大變化。到中國的菜譜,就換做鹽少許、糖少許、老抽少許。這少許是多少,全靠廚師的拿捏,是故中國餐館的味道全靠名廚撐著,一換廚師,味道全換。再說繪畫,西方繪畫是靠近乎苛刻的素描基礎,焦點、滅點都要交待清楚。而中國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心源怎麼得,得甚麼,講不清,只在乎畫者心境。推而廣之,維持西方的社會關係靠的是法律、契約,維持中國則要靠中庸、調和與「內聖外王」的聖君賢臣。
綜而言之,作為中外文明的源頭活水,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是中華文明和希臘文明。
中國歷史,從人類起源─元謀人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可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僅就夏商周歷史也要近兩千年。經過幾代學者的研究、探求,已有信古─疑古─釋古的三重階段,更有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性成果的獲得,成績斐然。這一時期中國歷史最過「神祕」,也豐富綺麗。
古希臘的政治最早誕生了人類的民主制度,經濟上的繁榮,殖民地的開拓,文化上的燦爛,讓今天的人也莫不驚歎。希臘文明雖然由後來羅馬部分繼承,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幾近失傳。最後由向西方進攻的阿拉伯人傳繼,才得以涓涓細流地供養了文藝復興的西歐,煥發出新的生機,及至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起源。
王和 北京師範大學985工程特聘教授
張翀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