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南越
匈奴西邊有一個烏孫國,一向是匈奴的屬國。當時烏孫國王叫昆莫,昆莫的父親被月氏人殺害時,昆莫還很小,由遺臣布就救下。布就尋找食物時,把昆莫藏匿在草間,狼和烏鴉都趕來餵他,布就知道他不是凡人,就把昆莫抱到匈奴。
昆莫長大成人,匈奴已攻破月氏,斬殺月氏王,剩下的月氏人向西逃去。昆莫乘機復仇,借匈奴的勢力,再將月氏人趕走。月氏遷往大夏,改建大月氏國。所有塞上故土都被昆莫占住。昆莫建立了烏孫國,募馬招兵,漸漸強盛,不願再臣服於匈奴。匈奴與漢朝連年交戰,無暇西顧,後來被衛青、霍去病二軍打敗,勢力更不如從前。非但烏孫國不願臣服,就是西域一帶,以前奉匈奴為共主的小國,也各有異心。
武帝探知此事,又想開道西域,於是命張騫為中郎將,讓他西行。張騫入朝獻計說:「陛下派臣西去,最好是先聯合烏孫國。若能厚待烏孫王,招入他居住在渾邪王的故地,砍斷匈奴右臂,再與他和親,那麼烏孫國以西,如大夏等國,定會聞風歸附。」武帝好大喜功,只要夷人能稱臣,無論子女還是玉帛,都在所不惜,聽了張騫的話,當即准奏。
張騫到達烏孫後,烏孫王昆莫出來接見,張騫傳達皇上的意思,並把所帶的物品賜給他。張騫見昆莫不肯下拜,便對昆莫說:「大王若肯歸附漢朝,漢朝便會遣嫁公主與大王為妻,並與大王一同抗拒匈奴,豈不更好?」昆莫聽了,猶豫不決,就留張騫暫居帳中,自己召集部下商議。部下不知漢朝強弱,擔心與漢朝聯合,會令匈奴憤恨,招來禍患,所以商議多日,仍無定論。其中還有一段隱情,更令昆莫左右為難。昆莫有十來個兒子,太子早死,臨終時曾哭著請求昆莫立自己的兒子岑陬為嗣,昆莫垂憐太子,答應了他的請求。昆莫次子官至大祿,強健善戰,在邊防守衛。聽說太子病死,便想父親會立自己為太子。不料昆莫另立孫子繼位,次子大失所望,於是召集親屬,計畫攻打岑陬。昆莫得知此事,分派一萬騎兵給岑陬,讓他抵禦,自己也召集一萬多騎兵,以防不測。國中分作三部,如何治理?昆莫年老,精神委靡不振,也就姑息偷安。
張騫在烏孫國逗留了幾天,並未得到昆莫確切的回信,就另派副使,分別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傳諭漢朝威德。副使去了多日,也沒來覆命。烏孫國讓張騫回國,特派使臣相送,並贈送良馬數十匹。張騫同番使一同入朝,番使見了武帝,格外禮敬,所獻的馬都很雄壯。武帝見了,更覺欣慰,於是優待番使,封張騫為大行。張騫上任一年多就病死了。
又過一年,張騫派遣的副使才陸續還都,西域各國也各派使人隨來,於是西域與漢朝建立關係。西域一帶,地形廣袤,東西六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東接玉門陽關,西至蔥嶺。蔥嶺以外,尚有幾個國家。據史傳記載,西域共有三十六國,後來分為五十多國,與漢朝往來的有四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以前多臣服於匈奴,現在與漢朝建立關係。匈奴聽說後,多次發兵攔截西域各國使者。漢朝於是又在酒泉、武威兩郡外,增設張掖、敦煌二郡,並派人防守,嚴防匈奴。不料西北未平,東南忽然又生戰亂,漢朝上下又要調兵徵餉,平定東南。
南越王趙胡曾派遣太子嬰齊入都為宿衛,一住幾年。嬰齊本來已有妻子兒女,只是未曾帶到都城,於是準備另娶一婦。邯鄲人樛氏的女兒,常與灞陵人安國少季私下往來。嬰齊對她一見傾情,也不管她品性如何,立即請人說合。娶到樛女後,嬰齊心滿意足。不久樛女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興。後來趙胡病重,遣使到京,請嬰齊回去。武帝准許他回去探視,嬰齊於是帶領妻兒南歸。不久趙胡死了,嬰齊繼承王位,上奏朝廷,請封樛女為王后、立興為太子。武帝都准奏,並常派遣使臣讓嬰齊入朝。嬰齊擔心再被羈留,不肯應命,只派遣小兒子次公前去,自己與樛女整日淫樂,竟致中年斃命。太子興繼立為主,尊奉母親樛氏為王太后。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又召他們母子一同入朝。並在御殿選擇使臣,諫大夫終軍自願前去。武帝見他年輕氣盛,便令他與勇士魏臣等出使南越。後來查得安國少季曾與樛太后相識,也令他一同前往。
終軍字子雲,濟南人,這次出使南越,見了南越王趙興,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勸興歸附,興也甘心臣服。南越相呂嘉做了三朝丞相,權高望重,極力阻止興歸附漢朝。興猶豫不決,將此事稟告太后,請她定奪。太后樛氏出殿召見漢使,兩眼瞟去,早已瞧見那少年情夫,立即把他叫到座前,詳問一番。安國少季將朝廷意旨轉告一番,樛太后毫不辯駁,樂於從命。於是囑咐興上疏漢朝,願和內地諸侯一樣,三年朝拜一次。終軍得到奏疏後,立即派人將此事飛報長安。
呂嘉始終不服,又聽說安國少季出入宮禁,更加懷疑,於是借病不出,暗地圖謀。安國少季與樛太后重續舊歡,非常親暱,擔心呂嘉從中搗亂,就勸樛太后帶著兒子入朝,自己好隨同北上。樛太后雖然下令整治行裝,心中卻想先除去呂嘉,然後起程,於是在宮中置酒,款待漢使,同時召丞相等人入宴。呂嘉不得不去,他的弟弟是將軍,在宮外領兵保衛。
樛太后見呂嘉已經入席,便開口問道:「南越歸附漢朝,利國利民,只有丞相不贊成這樣做,究竟是何意呢?」呂嘉聽了這句話,料知太后是想激怒漢使與他作對,因此不敢發言。漢使也因為呂嘉的弟弟在外,不便發作,只好袖手旁觀。樛太后不免有些著急,就離座取矛,向呂嘉刺去。南越王趙興慌忙起身阻止太后,將呂嘉放走。呂嘉回到府中,便想造反,轉念一想,大王興並無歹意,倒也不忍起事。又過了幾個月,忽然聽說漢朝派前濟北相韓千秋與樛太后的弟弟樛樂率兵前來南越,就急忙召來弟弟商議:「漢兵遠道而來,必是淫后串通漢使召兵入境,來滅我全家,我兄弟豈能束手就擒?」呂嘉的弟弟是一介武夫,聽到這句話非常氣憤,便勸呂嘉趕快行動。呂嘉也無暇多顧,馬上與弟弟率兵入宮。宮中未曾防備,立即被攻入,樛太后與安國少季正坐在一起論事,呂嘉兄弟持刀進來,一刀一個,把他們殺了。二人再去搜尋南越王趙興,興也慘遭殺害。呂嘉索性前去攻打使館,殺死漢使,可憐終軍、魏臣等人,雙手不敵四拳,一併殉難。
呂嘉立即在全國下令說:「大王年少,太后與漢使淫亂,不顧趙氏社稷,所以特起兵除奸,另立君主,保我江山。」國人素來仰慕呂嘉,都願意聽從他的指揮。呂嘉於是迎立嬰齊的長子術陽侯趙建德為王,自己仍為丞相,並派人通知蒼梧王趙光。
蒼梧為南越的大郡,趙光與呂嘉感情非同一般,當然贊成。呂嘉做好了一切準備,專等韓千秋到來,並下令邊境將士,開道供食,誘敵深入。韓千秋請命南來,一進入南越邊境,就與樛樂攻破好幾座城池。後來見南越吏卒殷勤接待,自願為嚮導,還以為他們害怕,所以才一路暢行無阻。誰知在距南越都城四十里時,突然看見南越士兵從四面殺來,將他們重重包圍。韓千秋只有兩千人馬,前無去路,後無救兵,最終全軍覆滅。
武帝極為惱怒,派兵前去討伐南越。命衛尉路博多為伏波將軍,由桂陽到湟水﹔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由豫章到橫浦﹔還有二人同去零陵,這兩個人一個叫嚴,為戈船將軍,一個叫甲,為下瀨將軍;又派馳義侯遺,帶領巴蜀罪人,從夜郎發兵,下牂牁江,在番禺會集。
番禺就是南越郡城,北邊有石門等地,地勢險要,但都被楊僕搗破,於是大軍直逼番禺。路博多的部下沿途逃散,只有一千多人來到石門與楊僕會合。兩軍同路並進,到了番禺城下,楊僕攻擊東南,路博多攻打西北。
楊僕想奪取頭功,所以指揮部下奮力猛撲,越相呂嘉率兵死守。路博多卻從容不迫,在西北角上,設置旗鼓,虛張聲勢。然後派人射勸降書入城,勸他們投降。城中已是非常危急,又聽說路博多在西北立營,將要夾攻,急得守將倉皇失措,棄城夜出,投降路博多。路博多好言撫慰,並賞賜給他們官印,讓他們回城勸降。
楊僕攻城不下,焦躁異常,令手下的士兵縱火燒城,東南一帶,煙焰沖霄,西北的士兵和百姓,都嚇得魂飛天外,聽說投降可以免去一死,於是踴躍出城,爭著向路博多投降。呂嘉及南越王趙建德也乘夜逃出,投奔到海島。等楊僕破城直入,路博多早已從西北門進來,安坐府中。楊僕費了很大的氣力,反讓路博多先入,很不甘心,便想逮捕南越國的君主和丞相,再立大功。路博多卻笑著對楊僕說:「你連日攻城,士兵疲憊不堪,可稍稍休息!南越國的君主和丞相就快捉住了,你不用擔憂。」楊僕半信半疑。
果不其然,過了一兩天,越司馬蘇弘捉到建德,越郎都稽捉到呂嘉。路博多下令將他們處斬,然後上奏告捷,保舉蘇弘為海常侯,都稽為臨蔡侯,並在奏章中詳細地敘述了楊僕的功勞。楊僕這才知路博多善於撫慰投降的人,以夷制夷,智高一籌。戈船、下瀨二位將軍及馳義侯所發的夜郎士兵尚未趕到,南越已經平定。蒼梧王趙光不等漢軍前去討伐,已經聞風喪膽,慌忙投誠,後來被封為隨桃侯。
自從南越起事,朝廷急需軍餉,不得不催收租稅。倪寬當時正為左內史,待民寬厚,從不強迫,因而很多租稅收不上來,遭到朝廷的譴責。百姓聽說倪寬將被免職,競相繳納租稅,不久便全部繳齊,所以倪寬仍然留任。輸財助邊的卜式,已由縣令升任為齊相,主動請求讓他們父子從軍,前往南越。武帝雖然未曾准奏,卻也下詔褒獎,封卜式為關內侯,賜金四十斤,田地十頃,公佈天下,讓百官效仿。
哪知除卜式外,竟無一人主動請求效力,致使武帝懷恨在心。恰逢秋祭在即,又行嘗酎禮,列侯按照慣例繳納貢金。武帝想借此洩恨,特意囑咐少府收驗貢金,遇到有成色不足的,立即以不敬罪論處,奪去侯爵。大約一百人中有六人遭此禍秧。丞相趙周也被連累下獄,氣極自殺。武帝另升御史大夫石慶為丞相,召齊相卜式為御史大夫。
不久武帝車駕東巡,前往緱氏。走到桐鄉,正值南越捷報傳來,武帝非常欣慰,便把桐鄉改名為聞喜縣。走至新鄉中的汲縣,又聽說呂嘉被殺,就在新鄉添置獲嘉縣。並傳諭南軍,把南越分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命路博多等人班師回朝。
路博多被封為符離侯,楊僕封為將梁侯,此外,有功之人均得到封賞。馳義侯遺徵兵赴越時,南夷且蘭君抗命,殺死使者,背叛漢朝。遺奉詔回軍,殺死且蘭君,乘勝攻破邛、莋,連殺兩位酋長,冉駹等國都不敢輕舉妄動。遺將此事上奏朝廷,不久武帝又下詔,改且蘭為牂牁郡、邛為越嶲郡、莋為沈藜郡、冉駹為汶山郡。此後夜郎及滇等地先後降附,西南平定。
說也奇怪,東越王余善竟不怕滅亡,造起反來了。余善曾打算征討南越,於是上疏自薦,發兵八千,願聽樓船將軍指揮。樓船將軍楊僕到了番禺,並未見余善的軍隊到來,於是寫信責問。余善只說是兵到揭陽時,為海中風波所阻。等到楊僕攻破番禺,詢問投降的人,才知余善暗通南越。楊僕於是向朝廷請命,移兵東討。武帝因士兵過於勞累,決定收兵,只命楊僕部下的校尉留在豫章,防備余善。余善擔心被討伐,索性先發制人,拒絕臣服漢朝,封將軍騶力為吞漢將軍,自稱武帝。漢武帝於是再次派遣楊僕出兵,與橫海將軍韓說等人分道進入東越境內。
相持幾個月後,繇王居股等人合謀殺死余善,率眾歸降,東越又被平定。武帝認為正因為閩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東越王才叛服無常,不如把東越居民遷居到江淮。楊僕等人依詔辦理,閩嶠從此虛無人跡了。先零羌人是唐虞時三苗後裔,散居湟中,暗地裡勾結匈奴,合兵十多萬,侵掠令居、安故等縣,進而圍攻枹罕。武帝任用李息為將軍,讓他同郎中令徐自為一同率兵十萬,攻打羌人,然後特置護羌校尉在那裡整治。
武帝見萬事順手,自然欣慰,記起渥窪水旁曾有異馬產出,就命人把馬送入都城。暴利長奉命獻馬,到了都中,武帝親自驗看,見此馬果然肥壯得很,與烏孫國所獻的良馬大致一樣。武帝於是稱它為神馬,或與烏孫馬一樣稱為天馬。
武帝下令營造柏梁台,高達幾十丈,因此台用香柏為梁,故而取名為柏梁臺。這座臺是供奉長陵神君的。長陵神君是誰呢?查考起來,實在不值一提。長陵有一位婦人,生了男孩,卻年幼夭折,婦人悲鬱而亡。後來妯娌宛若為她塑像,把她供奉起來,說是婦魂附身,能預知民間吉凶。一群愚夫愚婦都去拜祭,說是有求必應,連武帝的外祖母臧兒也曾前去祈禱,果然子女都成了貴人,於是臧兒供稱長陵婦為神君。武帝曾聽母親提起過,就派人迎入神君像,供奉在磃氏觀中。後來因為磃氏觀規模狹小,特意築柏梁台移供神像,並創作柏梁台詩體,與群臣互相唱和,譜入樂曲。又令司馬相如等人編制歌詩,合成聲律,稱為樂府。
得了神馬後,武帝也仿照樂府體裁,親制一首〈天馬歌〉。暴利長不但被免罪,而且得了很多賞賜。忽然河東太守有奏摺呈上,稱汾陰后土祠旁挖出大鼎,不敢藏匿,因此特意上報。汾陰的后土祠本是元鼎四年新建的,剛過幾個月便有大鼎出現,分明是有人暗中作祟,哄騙朝廷。偏偏武帝很迷信,懷疑是后土神顯靈,立即派人把鼎迎入甘泉宮。武帝率領群臣前去觀看。這個鼎很大,上面只刻有花紋,並無款識。眾人不識新舊,說是周物,都向武帝道賀。只有光祿大夫吾邱壽王說這個鼎是新造的。他的話被武帝聽到,把他召來責問,吾邱壽王辯道:「從前周朝興盛,感應上天,鼎為周而出世,所以稱為周鼎。如今漢朝自高祖以來,德威兼併,並且陛下又開拓祖業,天瑞並至,寶鼎自然就出來了。這乃漢寶,並非周寶,臣因此稱它不是周鼎!」武帝轉怒為喜,連聲說是,群臣也高呼萬歲。武帝賞賜給吾邱壽王黃金十斤,又親自作了〈寶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