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兒當太子
晉朝起源於司馬懿,司馬懿起家於河內。司馬懿曾在漢相曹操旗下任職,在曹丕謀權篡位之際掌握了兵權,並在與吳、蜀的數年對抗中積累起了赫赫戰績。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繼承父位,任大將軍一職,統領各軍。司馬師位極人臣,飛揚跋扈,竟將魏主曹芳及皇后張氏廢黜。司馬師病死後,司馬昭繼承了兄長的職位。司馬昭比兄長更為大逆不道,居然大搖大擺地穿龍袍、戴龍帽。魏主曹髦忍無可忍,憤恨交加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隨即召來後宮的侍衛和宦官,準備親自討伐司馬昭。
魏主一行人剛走到南闕,就被一個中護軍擋住了去路。此人是平陽人賈充,長得面目猙獰,鬚眉似戟。魏主喝令他退下,賈充不從,反而帶著手下與侍衛扭打起來。打了一兩個時辰,賈充見寡不敵眾,正準備撤退。這時,太子舍人成濟帶兵過來,質問賈充為何與魏主大起爭執。賈充厲聲說道:「司馬公豢養你們正是為了今日,何必多問!」成濟會意,於是舉起長矛,突然刺向魏主。魏主猝不及防,竟然被他刺死了。其他人見此情形,立即逃散。
司馬昭得知變亂的消息,立即召來群臣商議魏主的後事。尚書僕射陳泰流著淚對司馬昭說道:「應當誅殺賈充,向天下人謝罪。」賈充是司馬昭的走狗,司馬昭怎麼捨得殺他?便想了一個李代桃僵的詭計,把責任全推給成濟,將成濟及其三族全部殺害。司馬昭命長子司馬炎迎來曹璜繼承帝位。曹璜當時年僅十五歲,改名為奐。曹奐僅有帝名而已,一切國政全由司馬昭把持。司馬昭部署兵馬,準備攻打蜀漢。猛將鄧艾、鍾會兵分兩路,一舉攻下成都,收降了蜀漢主劉禪。司馬昭位居相國,加封晉公,不久又晉爵為晉王。沒過多久,司馬炎被任命為副相國。父子二人正準備篡取曹家的皇位,司馬昭卻患了重病,沒幾天便死了。司馬炎繼承父位不到兩個月,便指使家臣脅迫魏主讓位。魏主曹奐本來就是個傀儡,為保全性命只好退位讓國。
當時已是隆冬時節,大雪紛飛。司馬炎迫不及待要即位,當即選定吉日在南郊設壇,祭告天地,準備登基。祭禮完畢,返回洛陽宮,在太極殿裡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賀。司馬炎隨即頒發詔書,大赦天下,國號晉,改元泰始;封魏主曹奐為陳留王,將他遷到鄴宮居住。曹奐不敢逗留,立即上殿辭行。朝中大臣只有太傅司馬孚前來拜別故主,他邊哭邊說道:「臣已年老,不能再有所作為,但一生只認自己是大魏的臣子。」司馬炎受禪時,只有司馬孚不贊成。司馬孚是司馬懿的二弟,即新主司馬炎的叔祖父。他官至太傅,生平潔身自愛,從不干預朝政。
第二天,司馬炎派遣太僕劉原前往太廟祭祀,追封司馬懿為宣皇帝、司馬師為景皇帝、司馬昭為文皇帝,祖母張氏為宣穆皇后、母親王氏為皇太后。相傳,王太后年幼時聰慧過人,長大後又非常孝順父母,深得鄰人與親友的喜愛。嫁給司馬昭後,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王太后一共生了五個兒子,長子司馬炎、次子司馬攸、三子司馬兆、四子司馬定國、五子司馬廣德。司馬兆、司馬定國、司馬廣德三人先後夭折。司馬炎,字安世,相貌出眾,傳說他髮長至地,手長過膝,不是凡夫俗子的模樣。司馬攸,字大猷,深得司馬昭鍾愛,少年時飽讀詩書,尤其擅長寫文章,與司馬炎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便將司馬攸過繼給他。司馬昭曾歎道:「天下是我哥哥的天下,我只不過是依賴他才得以成就大業。我百年之後,天下歸於哥哥的繼子司馬攸,我就放心了。」所以在與大臣商議冊立世子時,司馬昭力推司馬攸。左長史山濤勸阻道:「廢長立少,違背禮節,不好。」當時賈充已晉爵列侯,也勸司馬昭不要違背禮節。司徒何曾、尚書令裴秀同聲附和,請求冊立嫡長,司馬昭才冊封司馬炎為世子。司馬炎篡位時正值壯年,春秋鼎盛,大有可為。執政之初,他不但清政廉明,而且非常節儉。有官員上奏說,皇帝的牛繩套已經破舊到不能再用了,司馬炎就下令用麻繩替代絲繩。高陽人許允被司馬昭殺害,但他的兒子許奇頗有才華。司馬炎破例任命許奇為太常丞,不久還升許奇為祠部郎。
史上稱司馬炎為晉武帝。司馬炎篡位之後,大力革除魏朝弊政。他想:「魏朝是因為骨肉相殘才弄得江山旁落,我今天僥倖得到江山,我的子孫如果也像曹魏那樣,豈不是要重蹈覆轍?」於是大封宗室。封叔祖父司馬孚為安平王,叔父司馬幹為平原王,司馬亮為扶風王,司馬伷為東莞王,司馬駿為汝陰王,司馬彤為梁王,司馬倫為琅玡王,皇弟司馬攸為齊王,司馬鑑為樂安王,司馬機為燕王。其他遠房親戚也被封王晉爵。升驃騎將軍石苞為大司馬,封樂陵公,車騎將軍陳騫為高平公,衛將軍賈充為魯公,尚書令裴秀為鉅鹿公,侍中荀勖為濟北公,太保鄭沖為太傅兼壽光公,太尉王祥為太保兼睢陵公,丞相何曾為太尉兼朗陵公,御史大夫王沈為驃騎將軍兼博陵公,司空荀覬為臨淮公,鎮北大將軍衛瓘為菑陽公。其他文武百官也都加官晉爵。
轉眼間便是泰始二年。有官員請求修建七廟,晉武帝擔心勞民傷財,只將魏廟神位遷到其他地方,將魏廟改為太廟,所有魏氏諸王都降為侯。不久冊立王妃楊氏為皇后。楊氏為弘農郡人,名豔,字瓊芝。父親名叫文宗,曾任魏朝的通事郎,母親趙氏生下她便死了。楊氏從小被寄養在舅舅家,她姿容美麗,秀外慧中,相士曾說她日後定當大富大貴。司馬昭得知後,便將其納為司馬炎的妻子。夫妻二人十分恩愛。楊氏被冊封為皇后,念及舅舅家的恩情,請求武帝冊封趙俊夫婦,武帝欣然答應。趙俊的哥哥趙虞也得到封官。趙虞有一個女兒名粲,頗有幾分姿色。楊皇后召她入宮,讓她陪伴自己。武帝退朝回到後宮,與皇后敘談,趙粲也不迴避,有時還與武帝調情作樂。楊皇后勸武帝納趙粲為嬪嬙,封為夫人。武帝以為楊皇后是一個大度之人,哪裡知道楊皇后正是要趙粲做幫手,好把持後宮。武帝為色相所迷,滿心歡喜地納了趙粲。
楊皇后曾經生過一個兒子,取名為軌,不到兩歲就夭折了。後來又接連生了兩個兒子,年長的名衷,年幼的名東。司馬衷十分愚鈍,七八歲了還不能識字,師傅再三教導也毫無起色。武帝說:「這孩子太笨了,將來恐怕不能繼承社稷。」偏偏楊皇后鍾愛此兒,經常勸說武帝立長子為太子,惹得武帝很不高興。勉強地拖延了一年,司馬衷已經九歲了。楊皇后時不時地在武帝耳邊提起冊立太子的事,趙夫人也在旁邊勸說:「司馬衷是大器晚成之人,將來肯定能承繼大統。立儲事關國家根基,如今主上即位兩年卻還沒有立儲,群臣怎麼能安心呢?還是速立司馬衷為太子吧。」妻妾一唱一和,武帝即使鐵石心腸也不禁動搖。泰始三年正月,司馬衷被立為太子。
這一年武帝特下詔書,任命蜀漢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幼年喪父,母親何氏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成人。當時劉氏快一百歲了,起居服食全由李密一人侍奉。李密於是上表陳情,請求辭官回家,奉養祖母。表文言詞懇切,武帝閱覽之後大為感動,感歎道:「如此孝順,名不虛傳啊。」
泰始四年,皇太后王氏駕崩,武帝依照舊禮服喪。葬禮結束後,武帝依舊身披孝服臨朝。直到百官再三懇請,武帝才恢復往常的穿著。母親病喪後,武帝心中悲傷不已,無心處理外政,只將內政稍加整頓。百姓安居樂業,境內太平。過了一年多,武帝打算東征滅吳,特任將軍羊祜為尚書左僕射,命他處理荊州軍事。羊祜沒有立刻與吳國交戰,而是坐鎮襄陽,日日操練士兵,靜待時機。羊祜在軍營中輕裘緩帶,頗有儒將之風。這時候,雍、涼交界處突然出了一個叫禿髮樹機能的外寇,此人是鮮卑人。以前,鮮卑酋長匹孤集合上千人,從塞北遷居到黃河西面。當時酋長的妻子相掖氏懷有身孕,產期已經後延了一個月。一天,相掖氏突然要分娩,還沒來得及起床,就在被子中生下了孩子。鮮卑人稱被子為「禿髮」,於是將「禿髮」兩字作為嬰兒的姓氏,並取名壽闐。禿髮壽闐長大之後,繼承父親遺業,雖沒什麼壯舉,卻也招攬了數千部眾。禿髮樹機能是禿髮壽闐的兒子,他勇敢果斷,多謀善戰,經常帶領數萬人出沒在雍、涼一帶。當年鄧艾攻破蜀國時,禿髮樹機能及時上表投降,才得以保全族種。不想晉廷養虎為患,泰始六年,禿髮樹機能居然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