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同時,媽媽更需要自我教育
古往今來,教育孩子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都是一樁大事。教子成材,是歷代父母們耗盡畢生心血所追尋的夢想。早在七百多年前,古人在《三字經》中,對於父母所應承擔的教育責任就有了明確的表達:養不教,父之過。古人用簡單的六個字,表達了教育的嚴肅與責任的重大。所以說,僅僅生養孩子而不去如理如法地教育,做為父母是有過錯的。不僅如此,古人對於教師的選擇也是非常嚴格的,舉凡師者,皆是德才兼備之士。師者,能者;師者,德者。
雖然說「養不教,父之過」,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才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之一,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慈母又是嚴師。從孩子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一般情況下,他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受母親的直接影響也最大。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個微笑、一聲怒罵,甚至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成為子女模仿的對象,並在潛移默化中左右著子女世界觀、人生觀的最初形成。因此,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
對當今工作繁忙的年輕媽媽而言,教育好孩子更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當白領媽媽遇到了新新人類的孩子,那些在自己身上屢試不爽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身上卻不斷遭遇挫折。面對孩子困惑的眼神,本以為最瞭解自己孩子的媽媽,如今卻無法讀懂孩子的內心了。這一事實,使媽媽感到無奈、疲憊、失去耐心,甚至心灰意冷。媽媽和孩子,究竟是誰出現了問題?
針對這一普遍社會現象,本書將分別從媽媽和孩子兩方面情況入手,首先盡可能多多指出當前教育孩子的那些具有典型性普遍存在的錯誤,並進行適當的分類,然後具體分析產生錯誤的不同原因,最後提出合理適宜的解決辦法。讓媽媽掌握適當的教育原則,知道該怎麼做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有句教育名言說得好:媽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天下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媽媽。所以,當媽媽遇到「不聽話」的孩子時,首先應該反思自己的過失,從改變自己做起,那麼教育之路上所遇到的障礙,方能真正得到解決。
本書分別從重新認識孩子,找對定位,改變自己,適時放手,以身作則,贏得支持六大方面來詳細闡述媽媽如何改變教育方式,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瞭解孩子真實所需,做到因材施教。
因為本人才學有限,望各位讀者諒解指導。希望這本書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媽媽們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使其能從中有所感悟!
引言
果果改變了我
做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尤其還拿到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新時代知識女性,在我準備要孩子的時候,對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很有自信。我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個性豁達開朗,在家裡可以將老公管理得服服貼貼,在工作單位上能夠把各方關係處理得井井有條,教好一個孩子自然不在話下。一旦上天賜予我一個寶寶,我一定能夠把他教育成一個具備各種優秀品格的人,既聰明又懂事、既認真又善良、既健康又快樂……
終於,我的小果果在我無限憧憬中降臨了。初為人母,並沒有想像中的從容,這個柔弱的依賴著我生存的懵懂小傢伙經常讓我不知所措。問題似乎總是層出不窮。當果果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他哭鬧、吐奶、長濕疹、發燒、腹瀉、便秘……每當有異常狀況,全家人都緊張不已,做為媽媽,我總是又心痛又忐忑,不知道是不是出了什麼大問題。我抱著他問:「寶貝你怎麼了?」多希望他能告訴我,但是回應我的只有哭鬧。
於是,我毫無方向地在書上、在網路上尋找答案,並向有經驗的媽媽請教經驗,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我的寶寶恢復正常。然而,眾說紛紜,弄得我焦頭爛額,最後我也不知該聽誰的。這時候才不得不承認,理論知識再豐富,在現實面前還是會顯得單薄了許多。
等到果果在我們的期盼中慢慢長大了,會說話了,會和我們交流了,我以為這下就好了,他不舒服或者有什麼想法可以說給我聽,我希望他怎麼做也可以說給他聽。我們可以建立朋友式的關係,一定能成為一對和睦的母子。我要讓我的孩子成為一個既有強健的體魄又有健康心靈的好孩子。
但是,現實和理想還是有那麼多差距。當他活潑、好學、懂事、聽話的時候,我們能快快樂樂,相處融洽;可是當他情緒低落、大哭大鬧、發脾氣、不願上學、將我的話當作耳邊風時,我就沒辦法心平氣和,也會變得情緒惡劣。有時候無計可施,只能使用父母的權威,採取「高壓政策」來實現對他的教育。
我的自信在一次次的衝突過程中逐漸被擊垮,這使我終於明白,我只是一個最普通、最平庸的媽媽。教育孩子是一個龐大而艱鉅的工程,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遇到問題之後,需要反思,需要總結,才能獲得寶貴的經驗,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遊刃有餘。
是該改變自己、好好學習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