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教書歷程中,遇到很多可以省思的事。
一位學生在大四上學期來找我談生涯規劃,她說她對目前念的科系沒興趣,想轉考另一個領域的研究所,所以希望我能告訴她是否贊成這個決定。我告訴她在問別人的意見之前,自我探索及生涯探索可能更重要,然後問她有興趣的領域要讀的內容,以及她本身有什麼興趣及專長,她卻一句話都答不出來。
另一位學生說工讀費還沒進帳,臨時需要錢,跟我借了幾萬元。工讀費下來時,她說因為實習,她還是需要錢,所以還是沒辦法還,並約定畢業後分期攤還。畢業後打了一通電話來,告知現在的工作賺的錢很少、真的不夠用,然後從此消聲匿跡。
除了這些個案外,其實學生彼此代簽到、考試作弊、作業直接從網站上剪貼、善意的謊言等行為,都已經不是少數特例或有損道德的惡行了,而是一些無傷大雅的「求生之道」。
看著這些形形色色的學生,體會所謂的社會價值觀的失落,我不斷思索,到底該怎麼帶領這些茫然卻潛能無限的草莓族或水蜜桃族,讓他們盡快瞭解生命的意義、找到生命的重心呢?因此,我決定跨領域到通識中心開一門「生命教育」的課,希望透過相關議題的探討,能讓學生從自我的認識與提升中,進而關懷他人、環境,甚至透過談生論死,體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教科書,我只好自編教材,但經常面臨東一份資料、西一份教材的窘境,不僅上課相當麻煩,學生也沒有一本可以仔細閱讀,甚至在學期結束後還能細細品嘗的書。所以,我決定將上課的講義再做整理,除了上課能更方便外,也希望藉此將思緒重新整理,提供更豐富、更有條理的課程內容。
本書總共包括五個篇章。第一篇是生命教育概論,包括生命本質的檢視、生命教育的源起與發展、生命教育的落實情形等。第二篇到第五篇,是依循全人觀點,並依學生關心的議題順序,以我、人、天、物等四個面向來架構。生命教育中有關「我」的探討,包括自我概念與自我提升、生涯發展與規劃、終身學習等;生命教育「人」的探討,包括人際關係與溝通、兩性關係、倫理議題等;生命教育「天」的探討,包括死亡概論、死亡教育、臨終關懷與哀傷輔導等;生命教育「物」的探討,則包括環
境生態學、環境問題與環保行動等。
本書在各篇章之間,穿插一些網站或有趣的文章或繪本資料,希望艱深、抽象的生命意涵或哲理,能因為有趣小品的對照,而更容易理解,進而能轉化成具體可行的體會與實踐。此外,每個篇章之後都附有問題討論及相關活動建議,希望課程的進行不只是教師的論述或單方面的提供,而是有機會讓同學能彼此討論,以遊戲或實際行動等方式,深入體會所學的內容。最後,每個章節後還提供課本之外的資源,包括與主題相關的電影、繪本、圖書、網站等資料,希望在閱讀本書之餘,讀者還可以透過資料的搜尋,擴大涉略範圍。
希望透過本書兩位作者的共同努力,讓更多有緣人能因此接觸生命議題,甚至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
張碧如孟祥仁2012年
寫於大武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