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在1919年華德福-奧斯托利亞(Waldorf-Astoria)香菸工廠的經營者艾米爾‧莫特(Emil Molt)邀請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博士為工廠員工的孩子創立一所理想教育的學校。史代納博士召集由他挑選的預備教師們,並在非常緊湊的時程下,就在開學日1919年9月7日前一個月裡,與這些預備教師們進行兩週非常密集的教育研習課程。後來這個研習的早上第一堂課程演講內容,集結在德文的"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ädagogik " (GA 293)一書中 ,中文譯本為《人學》一書,在十四天的演講中以人類智慧學的觀點,說明人類靈性感官經驗的真實基礎。接著於早上第二堂課的演講中,依據前一堂課的基礎運用在教育的教學方法學,並被集結在德文的"Erziehungskunst. Methodisch-Didaktisches " (GA 294),也就是本書《實用教學指引》的內容。而緊接著在下午的練習討論課程中,針對班級經營和孩子氣質的瞭解,以及語言的練習和課程的討論,集結在 "Erziehungskunst. Seminarbesprechungen und Lehrplanvorträge." (GA 295),英文譯本書名為”Discussions with teachers”之中,中文譯本《教學研討》目前(2013年)尚未正式出版。這三本書提供給有志要成為華德福學校教師,修習和自我成長的重要經典。
本書的各章節基本上是呼應第一堂研習課程「人學」的內容,據此而在第二堂的演講中,提出孩子六至十五歲之間三個階段的發展,以及對應不同課程的教學方法的討論,因此最好能將《人學》一併研讀,才比較能對本書的內容有正確的理解。所有的方法學必定要應對到教育的精神內涵,否則方法也會用錯地方而無效。
在第一講的導論中,史代納博士開宗明義地說「假如人類在未來要能夠符合依據普遍的宇宙法則所制定的發展脈動,課程就必須是為了人類而設計。首先,我們在使用方法時必須意識到,我們所做的,其實是與高層次人(人類的精神心魂)與低層次人(人類的物質身體)兩者之間的和諧有關。你們不會再像過去那般運用課程內容,而是肯定會將課程內容當作媒介,讓人類的精神力量與肉體力量以正確的方式發展。」顯然課程的內容是為了幫助孩子內在精神與外在物質這兩股力量能得到和諧發展。所以教育這件事,不應該是為了測驗孩子學會了多少課程內容。若由此觀點來看現時傳統學校教育中的考試制度,其實是違背了教育原則。
我們從長遠的歷史角度觀察,事實上可以看到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考試制度的問題。在臺灣,由我們父母那一世代的六年國民教育,到我們這一代的九年國民教育,未來將在明年(2014年)進行下一世代的十二年國民教育改革,為了就是想要解除聯考所帶來不正常的教育現況。但若不從教育的本質上去理解,教育的重點根本不是去測驗孩子有學到課程多少內容的話,考試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
如果我們想要透過課程,來調和精神與物質這兩股力量,史代納博士指出課程計畫需要運用以下三種脈動,超越物質的藝術活動、部份超越物質的數學活動以及完全物質的閱讀與書寫。同時,必須要注意讓孩子從整體的感受入手。
在第二講中進一步談感受,也就是人類進入世界時在人的頭、胸和四肢三個中心裡同感與反感的相遇。當在胸中相遇時,最明顯的活動就是語言。語音中的母音是心魂面對世界時所發出同感的情感關聯,而子音是我們以反感的方式對外在世界的模倣。對於不是拼音文字的中文來說,因為我們的文字仍保留在比較多象形的圖案型文字,這點是對中文的華德福老師一項全新的挑戰。拼音文字中只要學習二十多個字母,或者如日文最多五十多個字母,就能拼寫出他們的語文。然而中文並沒辦法這樣做,我們必須找出教習中文的結構,同時,是以一種藝術性、感受性的方式帶引孩子進入,而不只是意志性的重覆練習。
顯然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就可以由圖像來產生連結,因此在一年級時可以選擇象形的部首字入手。部首是中文字對外在的形象的關聯,也就是形符,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與人的形體相關的部首,如「人」、「手」、「足」、「目」……等。第二類是和動物相關聯的部首,如「牛」、「犬」、「馬」、「鳥」、「爪」……等。第三類是和植物相關的部首,如「艸」、「木」、「瓜」、「麥」、「禾」……等,第四類是大自然、礦物或人造物,如「日」、「月」、「水」、「火」、「石」、「車」……等。
接著可以由部首延展至形聲字,也就是開始加入聲符的部分,聲符具有人面對外在事物所產生的內在感覺。例如「羊」做為部首時,是指像羊的動物或和羊相關的事物,如羚羊、羔羊、羊群,或會意字「美」為羊大為美好。但「羊」也可以做為聲符,其雙母音/ia/有靠近並且讚嘆的感受,因此以羊為聲符的字都會有讚嘆某些事物很美好的意思,如「祥」,是指讚嘆上天美好的樣子;而「詳」是指說話表達很仔細很好的意思;「翔」有飛得很好的感覺;「庠」則是有很好的府第的意涵;「養」有給予好的物質或精神糧食;才能培育成長的意思,「痒」雖然病了,還好是小病;「佯」是指假裝好人的樣子。
當然這些只是個方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釐清。比如同一個聲音,但不同聲符之間有什麼差別性?或是假借字要介紹給孩子的時機,還有中文不只有單字,還有兩個或三個字所組成的詞,該如何教導,以及教導的時機為何?等等諸多的問題。每個問題都足以構成一篇中文教學的研究論文題目。這些仍有待華語區的華德福老師們共同來補充。
宇宙以一種音樂性的韻律在脈動著,史代納博士在第二講中也指出人的呼吸與宇宙天體的韻律循環相呼應,而且有著數學的關聯性,也就是25920這個數字。人是宇宙的縮影,宇宙就像人一般地呼吸著,或應該說是人的呼吸是呼應著宇宙的呼吸韻律。在第三講中延續這種呼與吸在藝術活動中,也就是雕塑/圖像性藝術與音樂/詩歌性藝術。他說:「這是根據一項最重要的宇宙事實──在所有雕塑/圖像藝術中,人是古老天體秩序的模仿者;模仿世界天體秩序最高境界的形式,即是將世界複製於雕塑/圖像之中。但是在音樂藝術中,人自身是創造者。人並不再造那些已存在的東西,而是徹底地創造未來才會出現的東西。」透過雕塑/圖像性藝術活動將物質世界的感官經驗吸進人的心魂之中,而音樂/詩歌性活動讓孩子的內在的心魂經驗呼出至靈性世界。
在第四講中提到「對課程及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可說是著眼於有意識地將這些事情提升到意識中,而不是讓它們像習慣般地在生命中發生。」文法的學習,便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幫助孩子將一種無意識或半意識的「說話」的習慣,提升至我和世界關係的理解。外語教學也有類似的作用,當孩子已非常熟悉本國語言時,說話變成一種無意識或半意識的活動。這時帶入外國語言,因為聽不懂,孩子本來沉睡的感官再度打開,人內在的耳朵必須專注「聆聽」這個陌生的語言。如此,再一次地學習另一種語言的世界觀。
史代納博士指出國民中小學(七至十五歲)階段,孩子的意識覺醒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九歲之前、九至十二歲,以及十二歲之後。在九歲前孩子的意識狀態,比較處在物我不分的狀態。課程的內容主要是以直覺的方式教導規則性的事物,如書寫、閱讀、算數等。在九歲之後,孩子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也就是這時的孩子看世界已經有一定距離,但還保有一種與世界連結的直覺能力,這時是帶入自然歷史(史代納博士特別用「自然歷史」這樣的詞,隱喻著自然演變與人的演變的雙重意涵)的時候。十二歲之後,對世界的直覺能力幾乎消失,與世界有距離的客觀性誕生,是到了培養思考能力的時候。這時是孩子可以進入礦物、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課程的時機。
以自然課程為例,在九歲之前,人與自然界之間沒有區別,因此,這時的自然課程是以故事的型態進行。這種自然故事中,動物、植物或礦物就像人一樣可以說話、感受和思考。但在九歲之後,人和自然有了一些距離,但也還有對自然的直覺力,因此,這時方法學上是要發展出一種人與自然界相似的感受。四年級的動物學課程中,從人類本身頭、軀幹和四肢的分別開始,接著進入介紹動物就像人的部分器官的特化一般,如頭型的動物「章魚」,軀幹型的動物如「牛」、「馬」、「鳥」等,以及唯一四肢型動物「人」。而在五年級的植物學課程中,人和植物不是形體上的類似,而是要發展出植物和人在心魂上相似性,如像嬰兒般的洋菇、活潑好動幼兒般的蕨類植物,和成人般不畏風霜的大樹等,之後六年級跨入十二歲,人對自然的直覺力枯萎,這時理解能力取而代之,孩子可以用客觀描述的方式來理解礦物學、物理學、化學。
史代納博士提供教育方法學明確的方向,人的教育需要在正確的時間點,進行正確的科目,以提供幫助孩子意識成長所需要的靈性養分。博士仔細地分析人與宇宙的關係,人意識變化的階段,以及不同學科的內在特質。如此,每個學科都有其最佳的時間點,來帶給孩子。太早教,孩子無法理解或引起興趣;太慢教,可能引發意識上道德性的偏差。比如教導飲食與健康的時機,大約在六年級的時候。若在性成熟之後才學,容易在孩子身上產生利己主義。(參閱第十四講)
最後在結語中,史代納博士希望老師們需要努力的四項堅持:一、在每一件事情上,教師都是開創者;二、教師應該是一位對世界上所有事物和人的存在感到興趣的人;三、教師應該是一位自己內心堅持守衛真理的人;四、教師必須在生氣勃勃的靈魂狀態,不萎靡、不消沉、不怠惰。
本書不僅是適合華德福‧史代納學校的教師們研讀進修,而且應該是所有立志成為孩子的老師的人,必須研讀理解教育方法學的重要指引。
台北市史代納教育推廣協會理事及共學團體教師 蕭志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