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2014年2月10日早上9點,又是研究所「團體與制度動力」(Group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這門課的開始。我和七名學生圍坐一圈,簡單地核對彼此的狀態,在每一個人都分享了自己的感覺後,我們接著創作了一個小時。創作結束,我們又再度圍成一圈,說說彼此所創作的圖像。我們在團體中相互回應、思考和反映作品的意義和彼此關係的本質。我們對彼此開放,探索彼此會如何互相影響,並且掙扎於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不安全感和脆弱。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迫使我們嚴肅地探究團體動力,同時理解各自的感覺、反應與關係。
我已經在蒙特瑪麗大學(Mount Mary University)教授這門課十三年了。在此之前, 我在瑪麗伍德大學(Ma r ywood University)上過五年類似的課程。更早前,我還在俄亥俄州渥辛頓市的哈汀精神病院(Harding Psychiatric Hospital in Worthington, Ohio)裡,為藝術治療學生帶領團體,長達二十二年之久。我無法推測到底有多少位藝術治療學生曾經參與過那些課程。在這段期間內,我仍持續著迷於團體經驗的複雜和多樣性。每個團體都有所不同,當我和學生們試著在每次的課程裡,去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如何與人際動力交流,同時相互影響時,都會有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
身為一位正在執業的藝術治療師,我曾帶領過許多針對各種情緒或行為問題的成人和青少年所設計的藝術治療團體。在這所有的團體裡,我總是不斷地被在他人陪伴下創作的療癒潛能所激勵。我很榮幸《藝術本位團體治療》這本書能被翻譯成中文,讓台灣的讀者有機會閱讀到,更希望本書中的一些概念和想法,也能讓台灣的藝術治療師覺得受用。
雖然美國和台灣之間確實存在許多文化上的差異,但我相信在本書中所描述在團體治療情境下投入藝術創作歷程和作品的方法,也能讓讀者產生共鳴。藝術本位治療經驗的確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特質,能夠超越彼此的差異。我希望透過談話、詩詞、動作、聲音、即興表演和其他表達形式來回應個案的視覺作品,能激發台灣的藝術治療師與藝療學生間產生有用的對話。
藝術本位團體治療能夠被用來建立社群、促進健康、舒緩情緒困擾,並且深化教育的功能。藝術治療團體能協助參與者學習如何因應生活壓力,提升健康的方式來表達感覺。只要人類的健康是關注的焦點,無論在任何地方,藝術本位團體都能為各式各樣的個案服務,達到多元的目標。
總結來說,藝術本位團體治療是有效的,正因為它不是純粹只仰賴參與者的口語能力和談話意願而已。藝術本位團體提供藝術治療師機會以示範適切的藝術表達,並且協助個案藉由藝術表達,以及透過觀察和與他人互動,學習處理自身問題的新方法。
我鼓勵讀者去探索藝術本位團體工作的特質,進而去理解對於藝術治療而言,究竟什麼才是獨特的理論和方法。藝術創作──包括線畫、繪畫、雕塑、寫詩──能夠與和你一起工作的伙伴,共同幫助那些需要服務的人,讓他們能過著更快樂和滿足的生活。藝術創作,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撰寫這本書是出自於愛,我希望這本中譯版本,也能將這份愛傳播出去。我與藝術深刻的連結和想服務人群的渴望,是驅使我進入藝術治療專業的動力。在我整個職業生涯中,藝術和他人的愛已經滋養了我。我希望本書將會對台灣的藝術治療師和其所服務的個案們,做出重要的貢獻。
最後,我要對明富和他的學生致力於將此書翻譯出來,表達最深的謝意和感激。如果沒有他們的奉獻和投入,這一切將不可能發生。再次的,我對於這本書能被翻成中文,感到無比的光榮。
Bruce L. Moon
於 Mundelein 市,伊利諾州
審閱序
超語言的團體力量
從美國到台灣,從事藝術治療的工作轉眼已十多年,帶領藝療團體的經驗,也隨著歲月的累積逐漸豐富起來。無論是針對特殊需要的兒童(過動症、自閉症或情緒障礙)、家庭和人際困擾的青少年,或是失落與悲傷的成人和老人,我都一再地見證了團體的療癒功效,以及藝術能打破種族、文化、年齡、地域和存在議題的籓籬,整合語言和非語言的優勢,發揮溫合而堅定的超語言(metaverbal)力量,而服務各類族群的魔力。
我對藝術的團體療效深信不移。然而在多年的實務經驗裡,我慢慢覺察到,藝術在團體工作中並非只是個「工具」,亦絕非僅是「配角」,而是團體歷程中的「靈魂」。因此,在一般團體輔導、團體諮商或團體治療裡使用藝術媒材作為催化動力的媒介,和以藝術為本位的團體治療這兩者之間,看似相同,實則相異。其微妙差別都在《藝術本位團體治療:理論與實務》一書中,透過作者Bruce Moon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卓越的敘事功力而一覽無遺。
六年多前我開始進入大學任教,「團體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一直都是我教授的科目之一。可是,當我試著要選用適切的教科書時,卻發現台灣有關藝術治療團體的專書,不管是國內學者的著作或是翻譯書籍都相當匱乏,這讓我感到困窘。直到2012年,我參加了美國藝術治療研討會,在會場上聆聽Moon博士精彩的新書發表後,才很欣喜地知道終於有位大師,集結了他三十多年的臨床經驗,為藝術治療界撰寫了一本真正以藝術為本位的團體治療專書。而我當下也決定,無論如何都要盡其所能地將其翻成中文,以擴充台灣的團體藝療文獻。
Moon博士在其演講中發揮他一貫幽默風趣的口吻,又說又唱地娓娓道出,他與團體成員們在工作室中的藝術互動與超語言交流。動人的故事配上動聽的音樂,使我自然而然地隨著他極具「月亮風格」的演繹,走進團體療程的核心,「聽」「見」了一群人因藝術而結緣,也因藝術而蛻變的心聲。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他在解釋為何書名是藝術本位團體治療(art-based group therapy),而不是團體藝術治療(group art therapy)時,他提到之所以會使用「藝術本位」(art-based)一詞,並無意站在「本位主義」的立場,只是想強調藝術本質的療癒力,也就是「藝術本身即為改變的動力」。這點,我也如此認同。
事實上,Moon博士的演講本身即是一種表演,而他的書就是一種藝術;我為他的表演所感動,當然也為他的書所震撼。這種感動和震撼是一種在語言和非語言交互作用下的感染,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亦即超語言的影響力。藝術在團體中,就能散發這種超語言的力量,但這股無形的力量,比起傳統上以口語為主的治療團體,則較難在歷程中被覺察與體會。因此,需要一位好的「嚮導」、絕優的「說書人」來深入淺出地介紹,才能讓愈來愈多希望將藝術整合進團體歷程的助人工作者,具體且深刻地「看見」其巧妙動人之處。不可否認的,Moon博士就是那位最佳「嚮導」,而這本書即是首選之作。
誠如Moon博士所言,《藝術本位團體治療:理論與實務》這本書是根植於藝術治療本身的理論和方法,且奠基於他自己二、三十年來的藝術團體經驗,而不是改寫或借鏡於其他助人專業的理論與實務。因此,我認為這是一件充滿野心、理想與期許的創作,尤其是它出自於一位在美國藝術治療界已被公認為大師、且對自己的工作有極大熱忱和狂愛的藝術治療師之手,更顯其不凡價值和意義,我對此深感佩服與敬仰。所以,能順利取得
翻譯版權,將這份理念和感動分享給其他廣大的中文讀者,我相當感謝洪葉文化的大力支持與協助。
至於翻譯和審閱的工作,我則是帶著戰戰兢兢、戒慎恐懼的心情來執行,深怕辜負了一本好書。特別是我邀請了八位優秀的學生一起加入翻譯的行列。儘管我知道這將加重審閱的難度,畢竟多人翻譯,會產生多元風格,要將其統一和精鍊,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力,但我仍然覺得十分有意義。當初的想法非常簡單:既然《藝術本位團體治療》是一本談論有關團體的「藝術創作」,我和學生們以集體合作的方式投入轉譯工作,便猶如團體創作一般,相信會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和層次。
身兼譯者與審閱者的我,當然就被賦予較多的責任去詮釋、修改和潤飾譯文。前前後後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這本書終於出版,我承認這一切並不容易,但也就是因為得來不易,這樣的經驗和成果就更加值得我和學生們珍惜和紀念,這是我們共同創作的成果。尤其是這八位學生,怡萱、以文、正寰、栩如、于嬅、美秀、曉彤和世萱,將在未來的一年裡陸續畢業,這本書將是送給你們最好的畢業禮物,謝謝你們的配合、用心和投入,我為你們的努力喝采。
吳明富
台北市立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