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作者撰寫這本《每日生活社會學》(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的出發點是想在有生之年能多體認社會學的意義、趣味與奧妙,也期望能為國內社會學的發展多盡一點心力。此書的要旨在使讀者大眾能多了解每日生活的社會意義與性質,並能調整較合適的社會生活。本書也適合大學的社會、社工、生活應用、人類發展、公民教育等學系及通識課程等,當為教科書。
前些時候,我閱讀年輕時同出師門的馬立秦教授的新書《社會學理論》,書中含有一章「每日生活社會學理論」,過去在同類書中較少見到,非理論性的每日生活社會學外文版則有若干,但較多針對某一方面的生活,少有包含多方面的生活者。在國內以「每日生活社會學」為名者則尚未有見,值得社會學界多做一些努力,加強補述。後來決定將此工作當為個人在老年時期的一種有趣生活來實踐,且將探討的重點延伸到對於台灣社會文化下人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分析與探討,此與社會學理論中所稱每日生活社會學特指包括現象社會學、俗民社會學、及存在社會學等的意涵與內容有關,但並不完全相同。
社會上人人每日都在過生活,而且反覆不斷在過,每日生活的面向很多,也很瑣碎。探究時不宜記述流水帳,否則會失去意義與趣味,也永無了結。每日生活社會學的要旨在於從眾人每日的各種生活中去確認人的自我存在與價值,及其社會關聯。本書經由筆者慎選一般人民每日生活的共同要項,包括各種有形的物質生活及無形的精神生活,也即包含眾人每日生活的重要類型,再運用適當的社會學概念加以闡述與分析,使讀者能由感受每日的生活內涵而確認自身的角色及社會關聯性。綜合眾人每日各類生活的類型,堪稱社會上的人生百態。
每日生活的社會學理論家有其特別強調的理論,重要者有舒兹(Alfred Schutz)的現象社會學理論,以及卡爾芬寇(Harold Garfinkel)的俗民方法學理論等,但是就一般平民百姓每日生活內容很廣泛看,其相關的社會學概念與理論實也牽連到更廣闊的方面。因此,筆者在探討與分析一般人的每日生活事項的社會學意義與關聯時,並未侷限在闡揚此學派理論家的論點,而是結合了合適的各種社會學概念與理論。每日生活社會學能當為社會學的支門,實也在於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社會性,都可用適當的社會學概念與理論加以闡釋。
社會學要能受到廣大民眾的重視、支持與熱愛,必須使這種學問能給社會大眾感受到與自己有切身的關係,從眾人的每日生活去看這種關係,應是最實際的做法。
鑒於今日不少學生與社會大眾都很忙碌,對時間的使用很分散,筆者撰寫此書時決定不使篇幅太長,可使社會學系本科與相關學系的學生不難讀完此書,也使社會大眾能較方便閱讀。本書適合當為大專學校教科書,可在一學期內每週教學與研討一章為原則。全書共含十八章,配合一學期十八星期課程之用。另加附錄三章,使探討的面相與內容更加周延與充實,也可幫助讀者擴大了解與參考的範圍。
蔡宏進 謹識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