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從2006年開始,「聯合社區」這個議題就是我實務參與及學術研究的主題。自從博士論文以「社會福利社區化」為題後,就被歸類為社區工作的學者專家,許多的邀約都跟這個主題有關。參與聯合社區的實踐,也是社區工作這個機緣所致,雖然是因緣際會的開始,但一路下來,分別參與桃園縣(現為桃園市)、台北市、花蓮縣的聯合社區推動過程,僕僕風塵,酸甜苦辣都有,充實了人生閱歷,也感受了社區的人情溫度。
這本書的寫作源於在桃園社區實踐經驗後的啟發,自己是「旗艦社區領航計畫」的發想者與推動者,深深感受到民眾對自己社區的關心,只需要一點點的鼓勵,他們就很容易被激發起「為社區更好」的動機,而願意投入許多心力經營自己的社區。作者曾在一篇文章上提及:
在台灣,社區的範圍不大,功能也有限制,但是如果每一個社區都有一群熱心的人士,願意為社區做一些改善的工作,就會讓社區越來越好,越來越美。每一個社區都是如此,就會像馬賽克一樣,小小一片看不出它的樣子,當每一片都拼貼在一起時,就會顯現出美麗的圖案。將每張社區圖像編織起來,台灣就會成為一個美麗的國家,這就是社區的力量!
這個意念是在多次與社區民眾共學的過程,有感而發。這些想法也讓我累積了一些研究心得,遂從2010年開始構思寫書。
當然,要建構一個制度的理論內涵而成為一本專書,本非易事,尤其是社區研究,牽涉到許多不同的理論與學派。而聯合社區的推動又跨越了十年期間,要釐清發展的脈絡與各個社區推動的歷程,就需「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找相關資料加以彙整。幸運的是,自己一直關切這個主題也有相關的研究及實踐經驗,保持對這個主題的瞭解。本書對聯合社區這個本土經驗濃厚的社區制度做有系統的梳理,不敢說對當代社區理論的建構有所貢獻,畢竟要成為一家之言,作者道行差之千里,只能盡力而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本書算是在浩瀚的知識領域中,向前走了一小步。
社區工作是理性與感性交融的過程,本書原想以自己參與社區工作的實踐經驗出發,然後逐漸鋪陳相關理論與制度。但經審查委員建議,認為先談理論與政策後再分享個人實踐經驗,比較符合一般專書的編排邏輯,遂在章節上稍做調整。當中章節的安排係參考社區能力建構的要素,選擇與聯合社區關係較為密切的組織、計畫、政府關係、專案經理人角色功能、推動模式、路徑建議與後續發展等部份,結合理念與實踐加以探討。其中實踐層面有許多想法是作者實際參與的經驗與感想,反思部份則提出一些難解的習題,做進一步的論述。一愚之得,謹供同行同好分享。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餘年,忽焉已至。對於生命榮枯與人生無常,近來有更深刻的感受。兩年來,三位令人敬重的師長先後仙逝,令人喟嘆。蔡漢賢司長應該是捍衛社工專業的先驅,在以往社政單位均為國民黨做為掌控人民團體的部門,局長大都為黨部或軍方出身,蔡司長以學者身份擔任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他亦以其對社工專業的執著,在局長與司長任內大力拔擢具社工背景的年輕人,使社政業務多所突破,對建立社工專業制度厥功至偉。曾中明次長從基層做起,行事低調,默默耕耘,政績卓著,深受肯定,尤其對社會行政嫻熟程度無人能出其右,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社政界痛失英才,令人不勝唏噓。王培勳教授為社區發展工作專家,作者有幸在台大社會研究所期間修習其課程,恩師誠摯教誨,開啟對社區工作的興趣。之後,追隨他在「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任職,上山下海辦理訓練活動,目睹教授與民眾交流社區心得,親切海派與圓融,後學如我實難望其項背。「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這三位師長均為作者追念與學習的典範。
是書之成,要感謝國科會(現為科技部)專書寫作補助,讓作者的寫書構想得以實現。作者在撰寫階段,也將專書寫作計畫送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TSSCI)審查通過。初稿完成時復經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送請該刊編輯委員會邀請三位學者進行審查。感謝三位委員提出許多寶貴的審查意見,讓作者據以修正及充實,也讓本書更為嚴謹。
在實務界方面,要感謝桃園市、台北市及花蓮縣推動旗艦計畫的社會處局、鄉鎮公所人員及社區夥伴,讓我有機會可以參與這段珍貴的共學過程。
在學術界方面,首先要感謝陳宇嘉教授的大力推薦,讓我可以到東華任職,開啟對原住民族研究的視野。也要感謝原住民族學院吳天泰教授、范麗娟教授不時的鼓勵。更要感謝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莊曉霞教授、許俊才教授與黃盈豪教授,同甘共苦,一起打拼。另外,亦感謝近年來大力投入社區工作的學術界同好,包括吳明儒教授、李易駿教授、張世雄教授、郭俊巖教授、古允文教授與黃源協教授等對本書的協助與指正。
更要感謝我的家人,內人范玫承擔起照顧家人的主要責任,任勞任怨,令人感佩。結褵二十五年來,對我及兒女生活上的照顧,無微不至,維繫起家人的情感,成為家中主要的支柱。家母已八十五歲高齡,為人寬厚慈祥,常對兒孫輩勖勉有加,令人如沐春風。長子冠穎如願以償進入海軍官校就讀,長女怡心正努力追尋自己喜好的科系,兒孫自有兒孫福,做父母的,除了給予支持與資源外,只能祝福。
最後要感謝洪葉文化事業公司發行人洪有道先生及王建惇經理對本書的支持,豐富了社區工作的知識領域,也要感謝編輯謝俊龍先生、張慧茵小姐、黃庭鳳小姐多方的協助。作者才疏學淺,相信內容仍有疏漏不足之處,衷心期盼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師長、朋友、學生與夥伴們不吝指正。
賴兩陽
于東華大學居南邨
201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