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最重要的拍攝練習
1.融入
旅遊攝影的切入面向有很多,而我稱呼自己比較喜歡的方式為「融入」。不過所謂融入的概念,不一定是故意想辦法和人們打成一片的互動,而是自然而然地成為這個環境的一份子。如此一來我可以專注於捕捉的是當下我見到的情景,而不是經過刻意安排製造出的畫面。
我認為把自己全心投入在身處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看見週遭枝微末節的小事,並從這些小事去觀察、發揮、延伸。因此不管到什麼地方,我都會先想辦法融入當地人的行為、作息、並用當地人的思考模式、以當地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再融合自己的想法、眼光與洞察力。
無論是大清早遇到行人跟他親切地互道早安也好,在地鐵中人擠人也好,走累了隨便找一個草地坐下也好,跟大家一起衝到遮蔽下躲雨也好,喝杯咖啡的時間看看來往的行人也好,生活中最簡單的一舉一動,都隨著城市的脈動一起呼吸,自然而然就會和環境有了共鳴,以下從幾個角度來瞭解融入的方式。
身在異鄉,一個從裡到外都不屬於這個地方的外人要如何與異地融合為一?我認為最重要的第一步就在於:心態。我想做到的是帶給觀看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並引起共鳴;因此從拍攝做起,我常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既不會太靠近,又不能離太遠。我盡量不引人注目,但是必要時也會讓人注意我。雖然大多數情況我希望在不打擾對象的情況下擷取畫面,不過當角色發現我,也願意跟我互動時,我一樣會配合。一天下午我到瓦斯廠公園(Gasworks Park)走走,在看著聯合湖(Union Lake)時有一艘特別的小船經過引起大家注目,在岸邊就有人揮起手來,於是我一同揮手,船上的人也很熱情向大家致意,我便順勢拍下了這張的照片。鏡頭只捕捉眼前看到的事物,而鏡頭之外的我已無形中融入身旁的其他人,記錄下這一刻真實的互動。
2.觀察
觀察是攝影十分重要的一環,而旅行中的觀察佔了我大部分的時間,甚至可以說只要醒著的時候就是在觀察。當然,和觀察相關的還包含了人類其他的感官,聽、嗅、觸覺等,這些都有助於更細微的觀察,比如說聽到嘈雜的人聲,代表不遠處可能有熱鬧的活動;不過和攝影最直接相關的,莫過於直接用眼睛看。
觀察的技巧更是預測的基礎,能越詳細地觀察越能發現事理的脈絡,容易進一步掌握。
除非到自然野外罕無人跡之地,不然一旦外出所到之處碰到最多的就是「人」。就年齡概略而分有老、中、青、少,每個年齡層都有其特色。也可以按職業分、按人種分,各種複雜的人物組合在身處的場域中,交織出什麼樣的故事,則需要身為旅人的你加以洞悉。
曾經我很害怕拍到人,因為我不敢和陌生人接觸,甚至為了風景完整,將人完全隔離在畫面之外。但漸漸我瞭解到人在畫面中所佔的重要地位與溫度,也體會到人是最美的風景之一。不過並不是無來由的隨便將人拍進畫面即可,而是透過攝影者的觀察,捕捉心中預想的那一瞬間。於是對人的觀察是很基礎且重要的,這可能需要很多時間等待,需要用心預測,也需要一點運氣,所以值得多下功夫。我在西雅圖瓦斯廠公園(Gasworks Park)的小山丘上欣賞湖景時,發現這裡人物年齡包含各種年齡層有趣的組成,拍下這樣有趣的畫面組合:這裡老、中、青三代,由近而遠為人物、湖景、市景。突然有種嘗遍人生百態的感覺。
3.等待
做任何事情,等待的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畫面不等人的狀況不斷都在發生,不過一旦掌握好融入與觀察的技巧後,預測畫面的感覺會越準確。此時一個拍攝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準備好相機,等待適當的時機,抓住按下快門的瞬間。
等待可以是幾分鐘,可以是幾小時,也可以是幾個月,若是針對特定議題的等待甚至以年計算。
曾經看過許多西雅圖的照片是城市被雲霧覆蓋著,只有少數較高的建築破雲而出像極了空中之城,這夢幻的景色也被稱作「漂浮西雅圖」。到了西雅圖後我也想親眼見見這樣的景色,於是我開始研究這裡的氣象預報跟天氣形態。首先我從其他人的拍攝資訊中歸納出較常出現的季節在冬天;再來,要有這樣低的雲霧多半只有出現在清晨。為獲得即時的天氣情報,除了看天氣預報網站,我更利用網路直播影像監測天氣的狀況,這樣一來我不需要一直嘗試失敗,而是更直接能在機會來臨時直接達陣。一邊研究天氣、比對資料,從秋天到冬天,長達數個月的等待,最後終於達成心願。
當我發現到一個吸引我注意的環境,但缺少關鍵的人、事、物來畫龍點睛,這時候就可以先調整好相機在附近等待。而等待的這段時間內我會持續觀察四週,說不定會有更吸引我的事物。
那一天,我到港口的碼頭欣賞夕陽,這角度剛好能看見不遠處的摩天輪。我拍了幾張,然後我就在想前面的方向有比較小的停船處,也許有機會有船經過,所以我繼續等待。許久後忽見不遠處有艘小船歸來正欲停泊,於是趕緊調整相機設定值,將船隻與摩天輪拍下。後來到天黑都再無船隻經過,良機常常倏忽即逝,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啟蒙攝影眼的練習
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我開始到書店挑了一些攝影相關的書籍,透過系統性的主題閱讀充實攝影方面的知識。尤其是針對構圖、曝光的基礎理論說明,並從書中的圖例來觀察一張照片的構成元素,思考為何一張照片能讓目光停留,能觸動人心。另一方面熟悉相機的操作,減少失誤。最後成品輸出的後製流程也花了一番心力摸索各種軟體,上網搜尋教學。
同樣的地點,我去一次、去兩次、去三次,除了期許好還要更好,也挑戰自己是否能在習以為常的景色中發現跟以往或與大眾不同之處,更從每一次拍攝中記取教訓。曾經拿廣角都是包山包海的拍攝,慢慢的我學到畫面要去蕪存菁,在大環境中尋找小亮點增加張力。曾經出門拍一次就按了數百張,自己滿意卻沒幾張,到後來能等待好時機再拍攝,成功機率也大增。曾經在電腦前花一整天調整一張照片,到後來只要幾分鐘就能完成理想的結果。經驗的累積是多麼重要,過去拍攝數千、數萬張沒有採用的照片也絕非徒然,而是成就我下一張好作品的基石。
在拍攝記錄旅程方面,原本以為有了之前兩個月獨自在西雅圖生活的經驗後,對於自己旅行這件事會感到比較容易,但是忽然到了一個新環境,卻還是會不知所措。由於時間有限,大部分的景點都只安排去一次,所以第一天我每走到一個地方都是盡量拍攝,嘗試了各種角度去取景。只不過結果令我失望的,大部份看起來仍是十分平常的生活照。
我開始思考問題出在哪裡,或許是對於畫面的構成太過散漫、沒有重點。於是我想了個辦法,隔天一經過紀念品店我都會走進去看看所有販售的名信片,把名信片上的影像當作範本記下來,一旦到了一樣的地點便至少有一個比較合理的畫面可以發揮。但光是模仿就太說不過去,於是接下來的課題我都在思考著要如何超越,不過經過一天奮鬥,顯然這對一個攝影初心者來說是一個艱鉅的課題,果然一步難以登天。
接著我便把這幾天看到的影像畫面在腦海中加以歸類,想想主體要如何擺放,然後試著在不同地點運用各種模式組合拍攝,發現效果顯著的提升。除此之外我還發揮了多方試驗的精神,一下高角度、一下低角度然後左邊、右邊,多拍攝幾張後,再比較哪一種效果比較好。
紐約之行也讓我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是在面對人群時的攝影膽量,只要一瞬間的猶豫,就會錯失很多拍攝的機會,也因此讓照片的豐富度下降了許多。尤其身在這文化大熔爐中,此行欠缺了很大一塊的人文紀錄,從此引以為鑒,也在日後的拍攝中不斷訓練、加強。
走在紐約的第五大街,身在異鄉的感覺更加濃厚,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自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全部交會在這世界之都-紐約,不斷地衝擊、融合,迸出新的火花。經過美國東西岸兩大都市不同人文風情的洗禮,讓我在短短的兩個多月萌生了許多新的想法,對於彷徨的未來也更有定見。此行我帶回的不只有英文能力,還有獨自旅行的經驗、無國界的友誼,更給了我行動力以及放眼世界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