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家說敲自己的腎俞穴很養生,就跟著敲,結果把血尿都敲出來了……把別人的經驗硬是套在自己身上,這不是養生!
到了四肢抽搐的地步才想著要吃養生藥方,反而不肯送到醫院去……平時不養生預防疾病,真正生病了才開始想吃中藥,這不是養生!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養生?孔令謙大師告訴你:「養生的大原則就是:生命裡太多的東西要讓它減少,太少的東西則要補充。無論你想嘗試哪種養生方式,都不要忘記『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個大原則!」
這個大原則如何套用到生活中?全書上、中、下3大部分,從根本原則到抗老妙方,孔令謙大師的良心之作讓你更瞭解養生就是生活的道理!
1. 先從 上篇 開始撥開迷霧聊養生!
瞭解養生,先從最基本的概念談起!和孔令謙大師一起坐下來好好聊聊,他會告訴你,養生是一種和中國歷史息息相關的文化,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所以「養生」就要「養性」。養生的三個原則、中醫的陰陽思維、真正的養生秘方,在本篇的四章中為你講清楚說明白!
2. 再看 中篇 瞭解幾千年來的謎團:「病」與「老」!
人生病的三個原因是什麼?人會老的三個原因又是什麼?其實養生可以預防生病,也可以減緩衰老的速度,原理又是什麼呢?這一篇的兩章中為你解答,更帶你瞭解疾病傷身體的途徑與氣數、陰陽失衡的重要概念!
3. 最後看 下篇,瞭解什麼叫做「會養」!
瞭解了「病」與「老」的原因,更要瞭解怎麼對抗它們!無論你是年長者、女性、中風、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都可以在本篇的七章中找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小撇步。你想從飲食開始做起,還是想試試打太極拳?一年四季,你都可以照著這篇的食譜做做看、學著孔令謙老師的親身示範光碟一起打打看!
健康,大家都想要。
瞭解自己、讓身心的一切都達到平衡的狀態,你就能踏上養生防病的康莊大道!
作者簡介:
孔令謙
孔子第七十六代傳人
京城四大名醫孔伯華之孫
著名中醫孔少華之子
師從著名太極大師孫劍雲、田秀臣修習太極拳
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文化學者
孔伯華醫館館長
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
章節試閱
【前言—養生就是平凡地過生活!】
一、養生
著名學者、人稱「文壇老旋風」的北大教授張中行 活了九十多歲,足可稱為「人瑞」了。他還在世時,有人問他的養生之道。他不以為然地說:「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不養生!順其自然,自生自滅。」同樣地,生於1911年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老先生,活了將近一百歲,每年都有很多人給他祝壽。有人問他有什麼養生秘訣、養生之術?老先生笑著說:「我實在沒有什麼授之以人的養生『秘訣』,養生無術就是術,沒有『秘訣』就是『秘訣』。」這兩位傑出的老先生說到的「不養生」、「無術」,其實就是一種對生命順其自然的態度,一種恬淡從容的心態。
我非常同意這兩位老先生的說法。我認為,養生就是平凡地過生活。為什麼我要在本書一開始的地方就強調這個呢?這是因為我發現不瞭解這個觀念的人實在太多了。現在養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熱門話題,書店裡擺著大量養生書籍,給大家提供了很多養生的具體方法。大眾對養生的追求雖然可以理解,但許多人常盲目地跟著潮流走,相信一些不可靠的「養生方法」,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卻反而弄巧成拙、沒病的人還養出病來了。現存的第一本中藥理論書《黃帝內經》中就說到,養生防病之道是一種大道理、大原則,如果我們把養生變成一條一條詳細的規則,嚴格遵照著規則做,當然就掌握不了養生的要領,反而偏離養生大道,越偏越遠。
不幸的是,現在的社會中,還是有許多人認為養生只要照著偏方做就行。我甚至還遇過有人跟我索取生兒子或生女兒的偏方,好像只要養生就可以生出自己理想的孩子一樣。我覺得迷戀養生保健到這種地步,實在是一大禍害。中醫如果這麼強調養生的「偏方」,就不能叫做中醫了。我認為這個「養生熱潮」該降降溫、去去火了,那些倡導養生的人不僅僅自己要冷靜下來,也要讓整個社會冷靜下來,因為養生的大道理就在平凡生活中,刻意去尋求就沒有用了。「刻意去養生」就和「趕快去慢活」一樣自相矛盾,你真的沒必要這樣做。
除了胡亂嘗試偏方外,現在的人也常以為養生是一種飲食方式,和生活其他的層面無關。常有人問我,想養生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彷彿每天到底要吃什麼已經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有句俗話說「聽拉拉蛄叫,還不種地了」,它的意思是說雖然聽到會啃植物根的拉拉蛄叫,知道栽種植物一定會被拉拉蛄啃,但難道就因為怕一個拉拉蛄而不種地了嗎?要是不種,就沒東西吃了啊。這句話蘊涵著的道理是,雖然可能在小地方受到損害,但顧全大局,該做的事還是要做。現在許多人執著在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上,忘了過健康人生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要顧到,這就和整天想著田裡有拉拉蛄而忘了更重要的耕種一樣荒謬。
在我看來,現在這個矛盾又荒謬的「養生熱」現象和職業道德與社會風氣都有關。現在社會大眾盲目跟隨潮流,還不能算是主要問題。主要的問題在於有影響力的媒體如何正確引導大家、醫師及專業人士是否能客觀地提供大眾確實的資訊。
為什麼職業道德這麼重要呢?中醫有一句重要的話是這樣說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陽有餘而陰不足,則當損陽而補陰;陰有餘而陽不足,則當損陰而補陽。」這句話告訴我們,養生的大原則就是身體裡面過多的東西要讓它變少,太少的東西則要補充。如果身體裡的陽氣太多、陰氣少,就要損陽氣、補陰氣,反過來也一樣。現在的人生病了吃補品,不生病也吃補品,但無論是哪一種補法,都應該遵循「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樣的大原則。要判斷每個人到底是陽有餘還是陰有餘,還有到底要怎麼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則是醫師的責任了,千萬別擅自決定自己應該吃什麼補身體。就算是醫師,對於疾病性質也有誤診的時候,沒有醫學常識的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說了。不要以為只要讀了很多醫學相關的知識,就能完全瞭解自己的體質、做出診斷。臨床經驗與知識本來就是兩回事;教了一輩子書的人可能知識豐富,但不見得可以替人看病。
從這裡可以看出,既然普通大眾想要「補身體」要靠醫生的幫助,那麼職業道德對「養生」來說就更重要了。現在有不少專業人士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甚至為了區區一點利益,就宣稱某個產品對許多病都有效、某種保健品可以讓人變聰明、點某個穴位可以治療疾病等等。我認為提供大眾這些錯誤訊息,是違背中醫整體指導原則的,更會影響中醫在廣大民眾眼中的形象。
我在做與養生有關的演講時,常引用《呂氏春秋》 中「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這句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用白話說的話,就是如果能做到不殺生,也就是不要自己害到自己,更不要害別人,就可以稱作養生了。我之所以常拿這句話來叮嚀大家,實是因為當下有不少人在以錯誤的養生方式自己害自己,或是被黑心的醫師害。從這句話中,更能看出養生的含義絕不是只要遵照幾條規則死板地做就可以了。養生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是告誡我們應該如何做人,而這又牽扯到「養性」的問題了。
二、養性
究竟什麼是養生?什麼是養性?《中庸》 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尊德性」的意思應該很清楚了。德性本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而德性的好壞受後天環境、教育等因素影響。那麼「道問學」是什麼呢?這裡的「道」是遵循的意思,要遵循什麼?遵循「問」和「學」。那要到哪裡去問和學?到最普通的地方。最普通的地方又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人說要養生就要多跑步、鍛鍊身體,也有人認為,養生就是要讓全身經絡通暢,但這些都是片面的瞭解而已。我認為如果想要全面瞭解養生學,就應該先從文化角度去審視它,瞭解到養生要從日常生活修身養性做起。「養生」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兩本古籍上,其中一個地方是《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另一個地方是在《黃帝內經.靈樞》中的「本神」。我們在這裡不談「本神」,先從《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講起。莊子的《養生主》雖然看名字好像是在談論養生的要領,實際上是在表達他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莊子認為,養生之道最重要的是順應自然,不要被世界上各種繁雜的事所影響,而「庖丁解牛」這篇文章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順應自然。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應該在國中、高中就上過了吧?「庖丁」是古代宮廷中的一種職務,專門負責屠宰牲畜。古代把男人稱為「丁」,女人稱為「考」,所以這個「庖丁」的工作也都是男人在做。這篇文章中用這麼一句話來形容擅長殺牛的庖丁高超的屠宰技術:「官知止,而神欲行」。這裡的「官」指的是五官、身體的部位,表示庖丁在屠宰這頭牛的時候,雖然想讓自己的手停下來,但就是停不下來。這種身體不聽話的高超境界,和太極拳中所說的「一片神行」那種打拳時隨心所欲、出神入化、完全不需要用到腦的境界很像。庖丁把屠宰牛變成了一種高超的技術,身體和靈魂融為一體了。
這篇文章中,庖丁還說,他在剛剛開始屠宰牛的前三年,看到的是整頭牛,但是三年後他的眼裡已經看不到牛了。如果有一頭牛站在那裡,我們看到的就是一頭牛,庖丁看到的卻是一張牛的身體內部結構圖。也就是說,他的技術已經非常嫻熟,對於什麼東西長在什麼地方,已經不再需要思考。這跟外科手術也很相似。我有個同學在天壇醫院服務,後來調到航太中心醫院,是個腦外科醫生。他曾經跟我說過,做外科手術做多了,只要手術刀一切下去,憑手部的感覺就能知道這個腫瘤的根在哪兒,也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切。
那麼,這個故事和養生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當時庖丁屠宰牛是表演給戰國時期一個叫梁惠王 的君主看的。文章最後,梁惠王說了一句話:「吾聞庖丁之言,知養生矣!」可見在觀看庖丁屠宰牛的過程中,梁惠王向庖丁提了一些問題,由此感悟到了養生的道理。當然,梁惠王所說的「養生」,與我們今天談的「養生」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梁惠王的「養生」是特別指修身養性的意思,這裡的「生」指的就是人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有自己的規律,只要有心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很漂亮了。它從一種社會文化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人生、應該如何從物質世界中解脫出來。所以說,養生最重要的地方就是順其自然、安於過得平淡、悠閒。早在幾千年前,莊子就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他所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盡量順其自然。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不強迫自己做做不到的事、不追求名利、事情努力做但不勉強做、以平常心看待一切,發生疾病的機率就自然減少了。
孔令謙
2011年夏
【第一章 養生的三大原則】
現代人總是用一些很「激烈」的方式養生,各種養生講座、養生書籍,各種養生秘方、養生培訓班滿街都是,而且每個人講的還都不一樣,把養生這件單純的事情說得很複雜,很多人也是聽到人家說什麼,就傻乎乎地照著做了。我認為這種現象很危險。雖然現在有很多養生方法或學說,也別還沒搞清楚狀況就聽信謠言。最重要的還是要撥開迷霧,明確瞭解養生的一些基本原則、基本道理才對。
第一節 以「自己」為根本
千萬別自己害自己!
講到養生的道理,就不得不提到「道」和「理」的區別。我們如果要稱讚一個醫師很厲害,會說他「醫道高超」,但沒聽過有人會說「醫理高超」的吧?可見「道」和「理」不完全相同。大家都知道的唐代文學大家韓愈,對「道」是這樣解釋的:「由事而知焉之為道。」他的意思就是:經由一件事領悟出來的東西,就稱為道。莊子也說過「道行之而成」這句話,也就是「路是走出來的」、「道是要做了以後才會領悟出來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道」和「理」的差別:「道」和人的行為有關,而「理」卻可以在人去做之前就先存在了。「醫理」這種東西,在醫術出現之前就一直都有了。
養生也是這樣。養生之「道」和每個人本身的行為息息相關,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長環境量身訂做的養生之道,才是真正最適合自己的,沒有全世界都可以用的標準化養生法這種東西。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每個人的養生之道當然也不同。只要你知道最基本的這一點,你就不會自以為在養生,其實是在自己害自己。《呂氏春秋》 中有一句話說「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謂養生」,這裡的意思就是要強調:如果你能做到不殺生,也就是不要自己害自己,更不要害別人,那你就是在養生了。然而,現在卻有不少人每天都在自己害自己。我就有遇過有人一直和我抱怨說他很忙,忙到可以連續幾天都不用睡覺,然後接著馬上問我該怎麼養生。遇見這種人,我真是無言以對。他的生活方式就已經是在削減自己壽命了,還談什麼養生呢?
我認為,全世界只有一個養生之「理」,但養生之「道」則有很多。張三可以有張三的養生之道,李四也可以有李四的保健經驗和常識。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養生體驗和自己覺得有效的方法,這沒什麼關係。但是如果所有的張三和李四都很興奮地把方法介紹給大家,社會上就會出現一堆自稱是「專家」的人。那麼這些「專家」的經驗是否就一定適合廣大民眾呢?是否一定會有好的效果呢?當然就不一定了。這是因為每個人生長的地區、環境、飲食習慣、性情都有差異,所以要照顧每個人的身體,採取的方法也應該要不一樣才對。所以,我認為,養生的根本就是要從瞭解自己的體質與生活型態開始做起。
很可惜的是,現在中醫養生的社會風氣卻完全不是這樣。在現今的社會上,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人們聽說別人的養生方式,就盲目跟進的例子。我覺得這麼做非常不好。打個比方來說,這簡直就像是一個糖尿病患者,靠著打高爾夫球把糖尿病給治好了,於是寫了一本書:《打高爾夫球治好了我的糖尿病耶!》。這本書出版後,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都跑去打高爾夫球。這樣不是很荒謬嗎?這麼做不但沒有幫助,可能還會害到人!一個人打高爾夫球打到糖尿病痊癒,不代表所有其他人都可以用一樣的方式治好糖尿病。我們知道,糖尿病按照現代西醫醫學講,分第1型、第2型;而糖尿病在中醫裡稱作「消渴症」,也分為上、中、下三消 。光是一個糖尿病就有這麼多種,而我們又還要考慮到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年紀不一樣、性別不一樣、每天的心情不一樣、飲食也不一樣,可見絕對不是每位病患的糖尿病都可以靠著打高爾夫球就解決的。所以,我建議養生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千萬不要迷信一本書、一個人,畢竟一種養生的方法未必適合所有人,也不見得能起作用。
我曾經遇過有個朋友的十七歲女兒,高燒三個月,去很多著名的大醫院看過。有些醫師懷疑她的腎有問題,但最後也沒檢查出什麼來。最後朋友把女兒帶來給我看,我問她,醫生有給這個孩子開過什麼藥嗎?我朋友很生氣地回答什麼藥也沒開。我告誡她,她不應該因此對醫院不滿,反而應該覺得女兒非常幸運,遇到好的西醫醫生了。西醫都是採取對症下藥的治療方法,發現敵人了,才會開槍。這位朋友的女兒遇到的醫生很有良心,他們因為沒有找到任何病因,所以沒有開藥,但現在有很多醫生卻是沒有發現病因還硬是開藥,或是有病人明明醫生不想開藥,還強迫他開才滿意。這樣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甚至還可以說是一種殺人的方式。西醫有這樣殺人的,中醫也有很多這樣殺人的。因此,有一句俗話叫「死於病者十之一二,死於醫者十之八九」,我認為這句話說得不過份。目前社會上常聽到因為過度治療、吃錯藥、醫師不負責任而導致死亡的事件,這些都可以算是「死於醫者」。既然有些醫生都這麼不小心了,如果我們養生也不小心,盲目地跟著其他人做、聽信某一本書某一個人的說法,那更是危險!
徐大椿的「病同而人異」論
清代有一個中醫大家叫徐大椿 ,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叫《病同人異論》。光是看到文章標題就知道它的主旨了吧?它是在強調:疾病是相同的,但人卻是不同的。在這篇文章中,他說:「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何也?」這用白話來說,就是「天下有同樣的一種病,治這個病人有效,治另一個病人卻沒效果,為什麼呢?」同樣的疑問,大家一定也常常有:同樣的H1N1新流感,為什麼我就是會被傳染,其他人就是不會被傳染?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會得病的人,體內一定有什麼致病的因素存在。因此,徐大椿才會在文章裡下這個結論:「則以病同而人異也。」(都是因為疾病是相同的,但人卻不同嘛。)
接下來,徐大椿又說了「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這句話來解釋這件事。「七情」指的是我們都具有的七情六慾,而「六淫」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自然氣候。也就是說,人的情緒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是很公平的,每個人面對的情況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預防疾病的程度不一樣,所以有的人會得病,有的人不會得病。
養生方式因人而異
說完了古人的見解,再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吧。1960年代曾流行過注射雞血 ,結果注射著注射著居然鬧出人命來了,可見注射雞血或許對某些人的確有幫助,但對某些人又沒有幫助,還可能會致命。另一個例子則是紅茶菌 。1970年代流行養紅茶菌,大家都認為喝用紅茶菌煮的水可以預防疾病,家家戶戶都養得好起來,結果也喝出問題來了。還有一個例子是最近一兩年很盛行的天灸 ,尤其是三伏貼。有些醫院貼三伏貼非常豪邁,不管病人是男的女的老的小的,來一個貼一個,不用診斷就通通貼上去。聽起來是挺歡樂的,但這樣做非常不好。三伏貼適合虛寒體質的人使用,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益。拿哮喘來說好了,哮喘也分熱喘和寒喘。寒喘患者體質較冷,一般在秋天、冬天時,病症會加重,所以在炎熱的夏天使用天灸來防止哮喘發生,就會很有效。但熱喘的患者體質較熱,如果也貼上會產生熱力的三伏貼,不就是火上加油、越來越熱嗎?艾灸 也是這樣。有些婦女經痛時,拿到艾卷就貼上去,可是不見得能解決經痛的問題,因為艾灸的性質適用於寒性的經痛,如果是熱痛,就會灸出問題來了。所以,千萬不能一聽到別人推薦就一哄而上,盲目地接過一個東西,還沒搞清楚是什麼就高高興興地用了起來。這樣就是自己在害自己啊!
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就是不要盲目去相信任何人,適合他的未必適合你,因為「人」是最複雜的。記得小時候老師曾問過我們,如果樹上有五隻鳥,用槍打下一隻,還有幾隻?我們都回答還有四隻,但老師說正確答案是零隻。為什
麼一隻也不剩?因為其他的鳥都被槍聲給嚇跑了。老師當時只解釋到這裡,我後來才逐漸體悟到,原來簡單的數學題會變得複雜,是因為加入了「人」的因素,所以不能用純數理的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一件事情加入了人的思想、人的行為,情況就變了。
中醫裡有一句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話:「因人而異,就是辨證施治」。辨證施治是中醫一個很基本的概念。「辨證」就是對病人複雜的症狀進行診斷,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而「施治」則是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確定治療方法。我也想送給對養生有興趣的各位一句類似的話:「養生也應該因人而養」。只有堅持因人而養的原則,才能夠找到正確的養生方法。
第二節 以「社會」為根本
你不是古人,就別堅持要學古人!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很少有人能徹底離開這個社會,所以養生也要以「社會」為根本。也就是說,想要養生的你首先就必須明白自己生活的時代是現代社會,生活的地點是現代都市。你不是古人,堅持要用古人的方式養生是沒有用的。
我見過現在有些人,認為養生就是要用古人的方法生活,恨不得穿越時空回到古代去。我曾到一所養生學院去講課,要進去院內得先換上道服,還得綁個小沖天炮。但我覺得這些都只是流於形式;學員穿上道服,未必就真的懂道了吧?還有些人認為辟穀(避開五穀類食物不吃,也就是進入絕食的狀態)是養生的好方法,一直不吃東西,也沒精神上班或顧到家庭,這就太超過了一點。也有人覺得站樁(以蹲馬步的方式讓心情平靜)是養生的好方法,但又一直抱怨說自己站樁時靜不下來。我認為,這世界本來就不是個安靜的世界,隨時都在動、在改變,想達到完全的清靜虛無,不是隨便嚷嚷「我想養生」就可以做到的,因為人和這個一直在變動的社會是連在一起的。
現代人的心性和古人大不相同!
事實上,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都和以前迥然不同了。現代科技的發展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也帶來了諸多流弊。
第一個現代社會的問題,就是把人性給壓抑了,使得人類豐富多樣的文化趨向於單一。在任何一個現代都市,我們都能看到一群一群工作壓力很大、隨時都很緊張的人。這些人的心性和悠哉喝茶的古人當然就不一樣了。於是,有些人就想回歸自然,但我覺得也不必太崇尚自然,因為崇尚自然勢必要遠離人群,而遠離人群是多麼孤獨的一件事啊。
另一個現代社會的弊端,就是過度商業化、過度標準化。可是我們人與人之間有些東西是不可能商品化、標準化的。尤其對中醫來說,過度標準化的話,就不能稱作中醫了,要叫做西醫。中西醫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論體系結構下的。中醫顧到人類是有複雜心性的一種動物:每個人膽的大小不一樣,心的大小也不一樣。有的人想得開,有的人想不開。有的人心境開闊,天有多大心就有多大,有的人心跟別針一樣細,小到快看不見。給這些有這麼大差異的人開藥,能用一樣的標準看待嗎?所以對於養生、對於中醫,都不能標準化,不然反而會害死人。
現代社會還有一個弊端,就是過度工業化,導致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環境都被破壞了,中藥的品質當然就比以前差多了。現在臨床用藥的藥量為什麼與以前的藥量不一樣,甚至以前的一些中藥現在都不能吃了,就是這個原因。不只是中藥而已,有些一般日常生活中吃得到的食物,也都受到污染了。所以如果要用「食療」的方式養生,效果跟以前比,自然也大打折扣。
現代人體質多陰虛、內熱、脾濕
社會變遷,導致生活起居方式變化、飲食結構變化、氣候變化、精神變化,乃至整個大環境變化,因此現代人的疾病種類當然也會發生變化。既然前面說養生要以自己為根本、以社會為根本,我們就得先來看看現代人的體質跟以前有什麼不同,才能瞭解自己與社會,從正確的出發點開始養生。
有關於各種人的體質,我在整理我祖父和父親的處方時,就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我的祖父在1920、1930年代當醫師,他的病人裡面凡是寫出完整姓名的,職業大多是受雇的工人,平常做慣粗活的,而祖父給這些人開的藥方一定都有補身體的功效。但是如果是沒有寫出完整姓名,而只寫了「方小姐」或「劉少爺」這種頭銜,這些病人的藥方就會跟窮苦百姓截然不同。這都是因為普通人的飲食結構和少爺小姐不一樣:一種人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自然要給他們補一些;一種人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晚上還要忙著打麻將,自然要給他們清火 。
由此類推來看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可以判斷現代都市人既然吃得肯定比過去豐盛,體質當然也很可能是熱火相加之身。根據臨床研究,現代的都市人,尤其是腦力勞動者(或生活水準較高的人),的確常患一些熱火相加性質的疾病,也就是因為體內的「熱」與「火」的元素太多而生病。如果再細分一些,大概可以把現代人分成陰虛 、內熱 和脾濕 三種體質。所謂「陰虛」在臨床觀察中又往往與內熱、痰濕 一起出現,合併形成濕熱兼陰虛。
現代都市人陰虛濕熱者多而陽虛 者少,主要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造成的,我整理出四個主要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是我們的飲食:現代都市人生活水準大大提高,想吃什麼有什麼,攝入多而運動少,攝入的熱量沒有充分利用,又不能徹底代謝和排出,蓄積在體內,就會變成濕邪,濕邪積久了就容易變成熱,熱積久了又容易傷陰,所以容易變成陰虛濕熱。
第二個是情緒問題:現代都市人工作緊張、人際關係複雜、精神壓力大,這些情緒到了極端都容易造成身體的問題。
第三點是現代人睡得太少了:中醫認為,人體氣血循環是一個天人相應的過程,白天保護身體的衛氣經過陽經,這種陽氣能有效保護身體健康,而這種時候人們都處於清醒狀態。到了晚上,衛氣在陰經及五臟的地方運行,人們在這個時候最好要臥床休息。睡眠是一個養陰的過程,是最好的休息,所以古人才會強調應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現代都市人往往到半夜、甚至凌晨才睡,所以容易傷到陰分。
第四點是現代人在性方面比較容易縱慾:性生活較不節制會造成陰虛火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書《黃帝內經》中就有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意思就是人們會隨著年紀增長慢慢自然消耗精氣,到了四十歲時剩下一半左右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別年過四十還強迫自己一直消耗精氣。
總結來說,綜觀現代都市人的體質,兒童和青壯年多為實熱 或濕熱,而中老年人則多為陰虛肝熱或陰虛濕熱。
當然,現代都市人並非就只有陰虛、內熱和脾濕這三種體質,這裡只是說這三種比較多見而已。這三種體質還可能合併一起出現,並不是說陰虛的人就只有陰虛,不會內熱。其實,陰虛的人一定都會內熱,因為本來水少了,火就肯定旺。而有內熱的人,體內的熱是由痰生成的,而痰又是由濕化成。也就是說這三種體質其實互相都有關連,經常一起發生。那麼,現代人除了這些陰、濕、熱的體質,有沒有可能發生寒性的體質呢?也是有的,但是比較少見,就算有,也常是寒熱交雜的情況。
第三節 以「經驗」為根本
切忌把古人的經驗硬是套用在自己身上!
養生要以自己為根本、以社會為根本,當然也要以經驗為根本。古人留下很多與養生相關的經驗談,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奉為聖旨,認真照做。但我建議,古人的意見固然好,還是要注意不要硬是拿來套用在自己身上。現在有很多書不是亂解釋古人的經驗,就是介紹不太可靠的個人經驗。對於這些書,你在參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判斷,不能盲目地去做一些不實際的應用。
五行 五色 五方 五臟
木 綠 東 肝
火 紅 南 心
土 黃 西 脾
金 白 中 肺
水 黑 北 腎
【五行對應表】
舉例來說,講到飲食養生,有些人會說秋天應該補肺,所以要多吃白色食物;夏天應該補心,所以要吃紅色食物;冬天應該補腎,那就吃黑色食物。這說法不是完全沒根據的。古人按五行(木、火、土、金、水)劃分五色(綠、紅、黃、白、黑)、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臟(肝、心、脾、肺、腎),並一一對應。白色既然是對應肺的,保養肺就應該多吃白色食物;而黑色對應的是腎,因此補腎得多吃黑色食物。這些都是古人的經驗,但你也應該注意用法,不能全部傻傻地套用。例如也有人說五味可以對應到五臟,酸、苦、甘、辛、鹹,鹹是對應到腎的。那麼也就是說吃鹽一定可以補腎囉?當然不是,你看過有人腎不好就拚命吃鹽嗎?
在要補身體前,你還得考慮到自己是哪個部位需要補、該不該補,不然身體有些部位明明好好的,何必補呢?中醫是一個整體,包括了空間、時間,結合個人的整體。這種陰陽五行結構是動態的,而我們所說的養生是要等到整體的動態平衡失衡了,才去把多的去掉、少的補起來,絕不是還搞不清楚自己多了什麼、少了什麼、就聽古人的話到處亂吃。
經絡養生也是如此,並非一定要照著古法或醫生的建議做。現在有些醫生總是只和你說好消息,壞消息就不提。例如有些醫生看病時,發現你有十個腫瘤,九個沒治好,治好了一個,他就只告訴你治好了一個,不提其他九個。另外,有些醫生會替你按一些穴道。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所以按這個穴、按那個穴,氣血通了,對你的身體的確有好處。但另一方面,經絡也是疾病傳遞的通道啊!通了就一定是好事嗎?我就遇到過一個老先生,從市場上買了一本養生的書籍,裡面介紹說敲打自己的腎俞穴 有很多好處,他就遵照著書上說的,敲得很起勁,結果最後尿血了。當然,我不是說敲打腎俞穴就一定會尿血,也不是說如果你像那本書中說的一樣有事沒事敲敲腎俞穴就會身體好。該敲打什麼穴位,還是應該看你的體質。這位老先生的身體一定有什麼狀況,不適合敲打經絡,但他沒搞清楚這個事實,才會有尿血的後果。
十二時辰養生也是一個需要依個人經驗判斷效果的例子。這種養生法來自《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上說,子時是膽經在身體值班,丑時是肝經,寅時是肺經,卯時是大腸經,辰時是胃經,巳時是脾經,午時是心經,未時是小腸經,申時是膀胱經,酉時是腎經,戌時是心包經,而亥時是三焦經。根據這個定律,古人總結出了十二時辰養生法。但到了今天,我們養生還能完全照古人說的方法去做嗎?《黃帝內經》可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過去中國人是講陰曆的,十二經絡在人體的走向、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一年之中的二十四節氣等等都跟陰曆息息相關,但現在我們的作息習慣基本上都是遵循陽曆了,所以古人依照陰曆整理出的養生法就不見得能完全有用。
時辰 時間 值班的經絡
子 23時~1時 膽經
丑 1時~3時 肝經
寅 3時~5時 肺經
卯 5時~7時 大腸經
辰 7時~9時 胃經
巳 9時~11時 脾經
午 11時~13時 心經
未 13時~15時 小腸經
申 15時~17時 膀胱經
酉 17時~19時 腎經
戌 19時~21時 心包經
亥 21時~23時 三焦經
【時辰與經絡對照表】
舉例來說,有古人說過「子午溫養,卯酉沐浴」。如果照著古人所說的,在卯時跟酉時去洗澡,對現代人不是很不方便嗎?而且,一個人的氣血也不像古人所說的一樣,是嚴格按照十二時辰來走的。如果一個人生氣,他的氣就會影響到氣血流通的速度,氣血不會順利在十二點流到心經。既然這樣,怎麼能嚴格按照十二時辰來養生呢?
還有,再舉一個《黃帝內經》上的例子:「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現在許多人解讀為冬天要保暖,如果身體受寒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就會發病。但我雖對《黃帝內經》研究不深,卻知道寒邪入侵身體應該是在受寒的那一瞬間就開始生病了,可見這種說法必定不準。難道你們聽說過,寒邪在哪個人的體內,和那個人相安無事和平相處三個月後,拖到第二年春天再發病的嗎?所以,我認為這裡的「冬傷於寒」應該解讀為「腎臟受到寒冷的傷害」(五臟中與冬天對應的是腎)。《黃帝內經》上還有一句「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腎臟藏精,肝臟藏血,精血虧耗,就會造成陰虛,所以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這樣解釋才比較合理,不能看到古人寫的書,就機械地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黃帝內經》還說過,在秋天要養生,「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因此有人就解讀為:秋天要早睡早起,雞啼時就起床。我也覺得這解讀不太對。早秋、初秋,早睡早起是可以的,可是晚秋、深秋、霜降時,太陽比較晚出來,天氣又冷,怎麼可能早起呢?一定是早睡晚起,這才符合《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我們還要考慮到四季差異還有南北之分,各家的雞叫的時間也不一樣。養生要以社會為根本,所以也要把地理差異考慮進去。
總結:養生不是吃喝!養生不是治病!
現在有許多人把養生當作一種治病的方法,但我認為這是極不可取的。養生可以預防疾病,但是絕不能拿來治病。用養生代替治病(「養代治」)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養生也絕不是吃什麼、喝什麼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總是要規定自己應該吃什麼、喝什麼,卻說不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個規定,那就跟動物沒什麼兩樣了。
有一次,我應邀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錄節目。當時有位聽眾朋友打電話進來,說他母親跟他父親因為安裝空調的事鬧了彆扭,生氣以後就出現了一些症狀,首先是手腳有點麻木,而且嘴角也開始抽搐了。他在電話裡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是不是可以讓母親吃點什麼養生?我告訴他,這已不是養生的問題了,他最好趕快放下電話,把媽媽送到醫院去,再晚可能問題就大了。可見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搞不清楚狀況,以為就算生病也可以靠養生解決。
我覺得,要掌握養生方面的知識,絕不是採取什麼簡單的飲食方法就可以解決的。養生應該是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為大成,融合各種防病治病方法於一體,甚至與個人的修心、修德相結合的一種行為。從某種層面上講,中國的養生學應該是代表了中國人某種特定的思維模式。我們今天養生的重點絕不是參考古人的什麼養生藥方,因為時代變了、氣候變了、飲食結構變了、人也在變。現在的養生方法和古人的肯定是不一樣了。我們要關心的,應該是養生的精神、養生的文化,這才是古人流傳至今唯一不變,以後也會永恆不變的東西。
【前言—養生就是平凡地過生活!】
一、養生
著名學者、人稱「文壇老旋風」的北大教授張中行 活了九十多歲,足可稱為「人瑞」了。他還在世時,有人問他的養生之道。他不以為然地說:「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不養生!順其自然,自生自滅。」同樣地,生於1911年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老先生,活了將近一百歲,每年都有很多人給他祝壽。有人問他有什麼養生秘訣、養生之術?老先生笑著說:「我實在沒有什麼授之以人的養生『秘訣』,養生無術就是術,沒有『秘訣』就是『秘訣』。」這兩位傑出的老先生說到的「不養生」、「無術」,其實就是一種對生命順...
目錄
前言
【上篇 撥開迷霧聊養生】
第一章 養生的三大原則
第一節 以「自己」為根本
千萬別自己害自己!.徐大椿的「病同而人異」論.養生方式因人而異
第二節 以「社會」為根本
你不是古人,就別堅持要學古人!.現代人的心性和古人大不相同!.現代人體質多陰虛、內熱、脾濕
第三節 以「經驗」為根本
切忌把古人的經驗硬是套用在自己身上!.總結:養生不是吃喝!養生不是治病!
第二章 開啟養生之門的中醫思維
第一節 掌握中醫思維,比看一百本養生書都強
中醫的終極目標,是尋找生命的功能、與生命之間的關聯!.中醫跟西醫思考方式大不同!
第二節 五臟系統是養生的核心
五臟六腑.五情.五行.五色、五味、五方
第三節 養生還要以陰陽為根本!
「陰陽者,天地之道」.生病就是陰陽失衡!.養生的目標就是要「損有餘而補不足」!
第四節 養生也要循「四時之法」!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秋冬的「生長化收藏」特徵
第三章 既養生又養性
第一節 養生的第一步就是養心!
「生命」和「性命」不一樣!.仁者壽
第二節 情緒不要波動太大,安於現狀才是養生!
現代人很多病症都是「心態」造成的!.有個放鬆的心態,要靠你自己!.「和喜怒、安居處」就是養心!
第四章 真正的養生秘方
第一節 所謂「養生秘方」
中醫是沒有秘方的!
第二節 蘇東坡的養生秘方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規律.蘇東坡的《東坡志林》
【中篇 幾千年來的謎團:「病」與「老」】
第五章 人為什麼會生病
第一節 人會生病的三個原因
一、「六氣」、「戾氣」與「六淫」.二、食物的四氣五味.三、人有七情六欲
第二節 疾病傷害身體的順序
上焦有心、肺,中焦有脾、胃,下焦有肝、腎
第三節 疾病也有「氣數」
氣是有數的.三分靠吃藥,七分靠養生
第六章 人為什麼會老
第一節 人會老的第一個原因:腎氣衰
腎就是生命的根本.女七男八.「七損八益」的概念.「人過四十陰氣自半」.養生是為了可以活到自己的「天年」!
第二節 人會老的第二個原因:五臟衰
心氣虛,血脈運行就會無力!.脾胃對生命功能有重要影響!.肝是五臟中最早衰老的!.肺氣虛,氣就無力
第三節 人會老的第三個原因:陰陽失衡
陰陽平衡就是健康之本.陰平陽秘才是和諧
【下篇 養生妙在「會養」】
第七章 四季飲食防外感
第一節 史上幾次重大外感疫情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與中國晉綏瘟疫.1956年保定北京地區的日本腦炎及2003年的SARS
第二節 外感分成「傷寒」和「溫病」
不會傳染的是「傷寒」,會傳染的是「溫病」.「傷寒」馬上就會發作,「溫病」有潛伏期.感冒分「風寒」和「風熱」
第三節 外感都是鬱熱伏氣引起的!
鬱熱伏氣就是體內的火太多了!.四十歲以下的人常有「實火」,四十歲以上常有「虛火」.陰虛內熱引起疾病
第四節 外感會引起很多其他疾病!
「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春溫、傷寒、病暑」的概念
第五節 預防外感的藥方
桑葉菊花飲.石斛生地飲
第六節 預防外感的四季飲
春之液.夏之飲.長夏之飲.秋之露.冬之漿
第八章 痰是百病之母
第一節 什麼是痰?
有形的痰和無形的痰
第二節 怎樣的人容易有痰?
容易有痰的有三種人!.脾產生痰,肺儲存痰
第三節 清熱化痰的黛蛤散
有形的痰要看寒、熱來治療
第四節 食療化濕的妙方
秋天、冬天多喝紅豆粥.鮮葫蘆黃酒可以開竅、滲透水氣.黃豆白蘿蔔可以保護脾胃!
第五節 痰濕體質的人與運動的關係
運動更要運氣
第九章 女性的養生方法
第一節 疾病也分男女!
經帶胎產,都是女性特有的
第二節 女性養生最忌八個字:憂思憤怒、形寒飲冷
憂思憤怒.形寒飲冷
第三節 從古代藥方改良過來的四白散
氣血不通就會長痘痘和黑斑!.去除痘痘的四白散
第四節 減肥有妙招
香蕉山楂飲.多吃山藥
第五節 熱水泡腳防四肢冰冷
「虛」就是元氣虛,「實」就是邪氣實.用熱水泡腳有特殊技巧!.喝溫的黃酒可以預防經痛!
第六節 滋養肝腎,安心度過更年期
精血虧耗,三十五歲是轉折點!.滋補肝腎首選海參!
第七節 給孕婦、產婦的小提醒
一、內熱體質的人小心容易感冒!.二、讓奶水變多的方法.三、讓奶水不再一直分泌的方法
第十章 預防三大病的養生方法
第一節 中風
三國醫案:諸葛亮痛駡王朗.肝會影響到腦.肝腎陰虛是「內因」
第二節 高血壓
中老年人很多都陰虛陽亢.肝火旺盛就會高血壓.用桑葉、桑枝、茺蔚子煮水泡腳試試看.用藕汁來降血壓.五汁飲料.用蛤蜊湯降血壓.高血壓的剋星三七粉
第三節 糖尿病
燥熱傷陰造成糖尿病.不要熬夜,多吃山藥.預防食療:生山藥粉加大棗.少喝酒,不要多吃.不要做劇烈運動.肺火旺的人,多喝梨汁
第四節 預防「三高」的小建議
戒煙、少喝酒.飲食清淡,控制體重.保持大便通暢.注意調節情緒.適當運動,適度娛樂.避免過勞,十一點前入睡.用中藥代替喝茶.冬天不要太早起來.枕頭不要太高,睡前不要吃藥.節制的生活.用熱水泡腳
第十一章 中老年人要注意「養陰」
第一節 肝腎、陰虛症狀多
健忘、遲鈍.走路搖晃.皮膚搔癢.痰濕瘀阻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濕熱下注、腎氣不足
第二節 緩解症狀的小竅門
緩解失眠的好方法:珍珠粉、烏藤棗仁粥.緩解元氣虛的方法:搓勞宮穴、湧泉穴.緩解煩躁不安的良方羚羊角粉.緩解口乾舌燥的南北沙參飲、四味益胃湯.緩解口苦口乾的耳環石斛飲.緩解胸悶的橘子絡泡茶.緩解牙痛的六神丸
第三節 調理肝腎的小藥方
處方配伍一.處方配伍二
第四節 滋填肝腎的食療秘方
用海參、鮑魚滋補肝腎.枸杞子、熟地黃、老鴨、核桃.老年人真的應該喝粥嗎?
第十二章 中醫食療的重點
第一節 「藥食同源」
藥物和食物只是用法不同而已!.飲食調養巧妙運用.常用食藥同源類食物簡表
第二節 升降寒熱與食療
根據自己的體質,選對食物!.食療原則:熱的東西讓它寒,寒的東西讓它熱
第三節 四氣五味巧搭配
四氣:寒、涼、溫、熱.五味:酸、苦、甘、辛、鹹.「形」不夠的人用氣讓它溫暖,「精」不夠的人用味來補
第十三章 太極養生心得
第一節 太極:我的健康修養
我練習太極拳有三十多年了.太極不僅指太極拳,也指太極觀
第二節 太極養生的重點:渾圓和開合
臟腑渾圓、經絡渾圓、丹道渾圓.開合:疏通心脈,改善睡眠.開中寓合、合中寓開
第三節 升降勢打通任督二脈
心腎相交,升清降濁.緩解眩暈、頭痛、耳鳴、心慌、失眠等症狀.適宜婦女痛經、腰酸、腹脹、尿頻、乳脹等症
第四節 空通鬆散將一身濁氣帶走
鬆散是基礎,空通是目的.空通鬆散,將一身濁氣帶走
第五節 太極揉腹、逆腹式呼吸健脾胃
太極揉腹防治便秘.逆腹式呼吸增強肺腎和腸胃功能
附錄 我的祖父孔伯華
前言
【上篇 撥開迷霧聊養生】
第一章 養生的三大原則
第一節 以「自己」為根本
千萬別自己害自己!.徐大椿的「病同而人異」論.養生方式因人而異
第二節 以「社會」為根本
你不是古人,就別堅持要學古人!.現代人的心性和古人大不相同!.現代人體質多陰虛、內熱、脾濕
第三節 以「經驗」為根本
切忌把古人的經驗硬是套用在自己身上!.總結:養生不是吃喝!養生不是治病!
第二章 開啟養生之門的中醫思維
第一節 掌握中醫思維,比看一百本養生書都強
中醫的終極目標,是尋找生命的功能、與生命之間的關聯!.中醫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