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大智慧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這是人們對佛教「佈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捨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捨得,是一種理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捨得,對心境是一種寬鬆,對心境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雲,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
人生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人們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明智的做法是要學會捨得。捨得是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
蛇是在蛻皮中長大的,金是在砂礫中淘出的,人類更是如此。從古至今,有無以數計的著名人物,取得了流芳千古的豐功偉業。縱觀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捨得」二字的把握和領悟。「捨得」之間,諳透人生真諦,成就智慧人生。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有著太多的欲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欲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力量。但是,欲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捨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太多的悲劇。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魚而取熊掌者也」。人生在世,大義為先,捨己為公,捨身事業,捨生忘死,都是「捨魚而取熊掌者也」。捨得貪婪,高枕無憂;捨得名利,樂得清靜;捨得一切非非之想,腳踏實地做人,多好!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捨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捨,有捨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