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所以我被愛
我們生來就希望被擁有、被緊抱,
生來就是可收藏之物,運氣好的話,永遠都被當成無價珍寶。
半生的追尋、失落與自我質疑的結晶
一位無用之物收藏家 赤裸坦誠而又機智迷人的告白
身為大學教授、戲劇學者與藝術家,威廉.戴維斯.金恩有一項難以啟齒的狂熱:收藏無物。無物,無用、無價值、無意義之物。別的收藏者在專賣店、拍賣會或網路上搜索目標,他則在路邊和廢棄物堆中翻找。他著迷於日常生活的碎片與被人遺棄的零雜,酷愛早餐麥片包裝盒、食品標籤、瓶蓋、信封內裡、廢金屬零件、壞掉的椅子、辭典的頁邊插圖,以及連環信。他不只收集,還花費時間精力去整理、擦拭、剪貼、分類、保存這些無物。他是孤獨的收藏家,他的收藏幾乎毫無世俗價值可言,甚至沒有同好可分享。要是有人專門收藏「收藏家」,還不知該怎麼將他歸類。
收藏過程的驚喜、坐擁龐大收藏的愉悅,並無法紓解內在某處的陰影。他走上文學、戲劇、前衛藝術,甚至也沒忘記心理分析這條路。但他始終與他的無物緊緊相依。過了半生的摸索、追尋、自我質疑與自貶、再追尋,伴隨他生命中數個重大變化與轉捩,書寫他的無物成為另一道可能的出口。
這是一段由瑣碎、卑微、渺小、空無所組成的重量級人生;一個從「擁有」與「匱乏」之間的矛盾對立找到包容完滿的故事;更是一篇長期觀察物質主義與消費文化荒謬現象的精采論述。金恩的敘事風格充滿幽默與理解,句句珠璣,不僅給了他自己重生的力量,也給了同在擁有之海浮沉的我們一個溫暖的療癒擁抱。
本書特色
「我收藏並呵護所有沒有人要的東西,因為如果它們值得被愛,那麼,或許我也值得。」──整本書想說的是一件事:「渴望被愛」,這個看似簡單卻又龐大沈重的人生議題。
全書以作者的回憶錄和人物內心為核心,也因而最為感人;但不僅從表裡各個層面談「收藏」這回事,也嘲諷及見證了整個美國的消費文化,以小喻大,個人與時代交互對話,亦十分精采。
作者簡介
威廉.戴維斯.金恩(William Davies King)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戲劇教授,有多部著作與文章探索了劇場史上許多奇特角落,如亨利.歐文的《滑鐵盧》,並以此獲得卡洛威獎。
譯者簡介
穆卓芸
文字手工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