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犯罪小說前所未見新體驗,有些罪行,比謀殺更殘酷! 洛杉磯時報盛譽:如果菲利普.狄克和雷蒙‧錢德勒摯愛的孩子是由卡夫卡扶養長大,那孩子寫出來的作品可能就會像《被謀殺的城市》! 這一區很安靜,但街上充斥著「另一邊」的人、事、物──
我曾對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
這樁案子走到末路了。
泰亞鐸.柏魯,極重案組探員,接獲線報指出一名女子陳屍街頭,凶器下落不明。女屍身分成謎,被藏匿在骯髒的床墊底下,濺滿鮮血的年輕軀體上,一道傷口從下巴撕裂至胸口。辛苦尋獲的廂型車曾經運過女人的屍體,現在則載滿線索。然而訊息們一條條將柏魯拖進死路,直到來自「另一邊」的電話觸發真相,引爆被掩埋的重大罪行──違規跨界。
位於東歐某角落的雙子城,「貝澤爾」與「烏廓瑪」,如此接近,卻又如此遙遠,長久以來刻意漠視彼此,放任冷漠與罪惡滋生。無論視線交錯,或是身體碰觸,任何跨界接觸在這裡都是「違規跨界」,將喚起凌駕雙子城之上的神祕勢力。然而,女子生前如一抹幽魂,大膽遊走兩城之間,刺探底下不可告人的祕密。
她是誰?不畏犯罪也想完成的事是什麼?有人說她是特務,激進派分子,或滿腦子瘋狂妄想的考古學研究生,種種猜測讓案件陷入一層層謎團,違規跨界也令情治單位避之惟恐不及。僅剩的線索是話筒中顫抖的聲音,柏魯無路可退,獨自追上女人留下的痕跡,深深掘入城市底層,卻發現自己將觸犯的不只是禁忌──
他為真相奮不顧身,但女人捨身的信念究竟為何?畢竟真相並不甜美,無人對此抱持感激;真相像一條惡犬緊咬著人不放,直至撥雲見日,或一同粉絲碎骨。
作者簡介:
柴納.米耶維(China Mieville) 1972年出生於英格蘭的諾里奇(Norwich), 18歲進入劍橋大學就讀社會人類學之前,曾在埃及教了一年英文,因此對阿拉伯文化以及中東政治產生極大興趣。1995年取得倫敦政經學院的國際關係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曾於哈佛大學就讀,但覺得當地生活過於拘謹,缺乏地下文化,於是又回到倫敦政經學院,後獲頒國際法學博士,並於2005年出版博士論文《對等權利之間:國際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米耶維也是個積極的政治參與者,2001年曾代表社會主義者聯盟(the Socialist Alliance)參選英國下議院議員;也曾在抗議事件中遭到拘捕。也因此他的作品往往瀰漫著濃厚的政治批判色彩。 米耶維是「新怪譚」文類的代表文類,作品結合科幻與奇幻,但以真實世界為創作藍本,關注現實社會議題。他計畫在每一個類型都各寫一本小說,目前已累積的作品有美國西部小說《Iron Council》、海洋冒險小說《The Scar》、青少年小說《偽倫敦》,以及推理懸疑小說《被謀殺的城市》等。這些作品雖分屬不同類型,但皆建構在想像或超自然的時空。 目前在英國華威克大學教授創意寫作。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2009英國科幻協會獎 2010雨果獎 2010亞瑟‧克拉克獎 2010世界奇幻獎 2010軌跡獎 2010紅色觸手通俗文藝獎 2011德國庫特拉思維茲文學獎 《洛杉磯時報》、《西雅圖時報》、《出版人週刊》2010年度小說 Amazon.com 2009 上半年嚴選十大好書
媒體推薦:
暢銷作家柴納‧米耶維的《被謀殺的城市》幾乎不見奇幻色彩,是一部傑出的警察程式推理小說;以誇張的方式暗喻種族隔離,巧妙地揭開自溺的美好社會假像。 │《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員警辦案和都會奇幻的完美融合,喜歡推理和奇幻的讀者千萬別錯過。 │《書單》雜誌星級評論 奇詭、複雜,偏執狂般的情節,值回票價! │科克斯書評 星級評論 在這個描述兩座城市的故事中,米耶維營造出既奇幻,看起來又熟悉得讓人不安的世界;謀殺案雖然終將水落石出,謎題卻永遠存在。 │Amazon.com 打破類型界線,令人大開眼界。稍微有點特別的故事總會讓人聯想起卡夫卡和歐威爾,但以《被謀殺的城市》來說,這樣的對照絕對名副其實。 │《泰晤士報》 米耶維獲獎無數,早已打破類型界線而聞名;在《被謀殺的城市》中,他又成功涉足警察程式推理,而且成果輝煌,此書非凡脫俗、魅力十足! │《聖彼得堡時報》
得獎紀錄:2009英國科幻協會獎 2010雨果獎 2010亞瑟‧克拉克獎 2010世界奇幻獎 2010軌跡獎 2010紅色觸手通俗文藝獎 2011德國庫特拉思維茲文學獎 《洛杉磯時報》、《西雅圖時報》、《出版人週刊》2010年度小說 Amazon.com 2009 上半年嚴選十大好書 媒體推薦:暢銷作家柴納‧米耶維的《被謀殺的城市》幾乎不見奇幻色彩,是一部傑出的警察程式推理小說;以誇張的方式暗喻種族隔離,巧妙地揭開自溺的美好社會假像。 │《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 員警辦案和都會奇幻的完美融合,喜歡推理和奇幻的讀者千萬別錯過。 │《書單》雜誌星級評...
推薦序
城&城之「夕中卜」 文/林翰昌 ※本文涉及《被謀殺的城市》一書情節,請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2009年,柴納‧米耶維推出了《被謀殺的城市》。對於他的忠實讀者而言,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是「另外一部值得期待的米耶維小說」;它還直接衝擊深植於讀者心中的既定印象──這世界上居然會有「毫無妖異成分」的米耶維作品?二十一世紀初,高舉英倫新怪譚大纛的青年舵手,在邁入生涯巔峰的階段,豈可放棄初衷,忘卻自己創作的基石? 其實,仔細檢視米耶維的長篇小說,在「妖異」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核心主題──那就是「城市」。從處子作《鼠王》(King Rat,1998)的倫敦地下世界、《帕迪多街車站》(Perdido Street Station,2000)和《鋼鐵議會》(The Iron Council,2004)的全妖異化蒸氣叛客大都會新克洛布桑(New Crobuzon)、《傷痕》(The Scar,2002)中全由船艦所構成的海上浮城阿瑪達(Armada),一直到童趣化的《偽倫敦》(Un Lun Dun,2007;繆思文化2009年出版),米耶維的城市不但是角色們大顯身手的舞臺;她們本身所蘊含的豐富層次,以及其間各階層居民兢兢業業譜出的眾生相,也屢屢成為吸引讀者目光的聚焦所在。只不過,到了《被謀殺的城市》,「城市」從幕後走向前臺,直接構成故事的發展要素。 單就故事本身來看,《被謀殺的城市》所描寫的對象,不過是一般偵探小說中常見的兇殺刑案,其犯案與偵辦過程,也並沒有什麼特出之處。全案,乃至於整個故事的關鍵,就只有貝澤爾和烏廓瑪這兩座座落於同一場域,彼此縱橫交錯,卻又互不隸屬的雙生城邦。米耶維完整形塑出以往可能只會在波赫士或卡夫卡短篇中概略提及闡述的實驗性地理(建築)結構,添加當代時空背景血肉敷陳後,真正把形色人物擺在裡頭走跳討生活;令人難以置信的基本前提,也就因此具備了隨時可能躍上報紙國際版面,更難保不會有哪家新聞臺採訪小組前往製作專題的真實感受。 雙城之間的「無視」絕對是閱讀本書必經的「概念突破」。局外人讀者跟隨柏魯督察在貝澤爾跑過幾章之後,恐怕也會陪同暗譙受害者父母白目的誤闖行徑。偏偏到了故事中段,柏魯因任務需要來到烏廓瑪,原本好不容易建構完成的城市認知體系又得完全翻轉,變成不可視的對象。連自己家園都得無視的片段,不啻帶給讀者最強烈的心理衝擊。直到最後傳說中的Breach出動介入,在實質意義上終於回歸「全視」觀點的讀者,竟也需要花上幾個章節重新調適。或許有些自視甚高的讀者壓根不吃這一套,從而貶低本書評價;但整個「實驗」歷程,足以讓我們一方面反思自己多麼容易受到外在框架所支使左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文化背景所構築的框架,其影響力是多麼無遠弗屆。 思緒較為周密的讀者,大概已經聯想到「無視」在現實世界中的種種「應用」。「一個xx,兩種世界」,正是具體實踐「貝澤爾 vs. 烏廓瑪」的最佳寫照。直接把這種無視的現象寫成故事倒也未嘗不可,只是這樣一來焦點往往就侷限在意欲批判的社會現象,反而無法專注在「無視」行為本身所造就的結果。 案子終究還是破了,貝澤爾與烏廓瑪之間的歷史糾葛,以及Breach之所以要「管理」breach等眾多謎團,卻依然沒有解答。米耶維擅寫政治,這回竟刻意避談政治,頂多在調查過程中,讓各派系基進教旨分子眾聲喧嘩,偏偏它們又無法真正克服Breach,遂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許城與城有太多問題,身處城與城之外的人並無法參透了解;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旦涉足過城與城之中的罅隙,就再也回不去了。
城&城之「夕中卜」 文/林翰昌 ※本文涉及《被謀殺的城市》一書情節,請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2009年,柴納‧米耶維推出了《被謀殺的城市》。對於他的忠實讀者而言,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是「另外一部值得期待的米耶維小說」;它還直接衝擊深植於讀者心中的既定印象──這世界上居然會有「毫無妖異成分」的米耶維作品?二十一世紀初,高舉英倫新怪譚大纛的青年舵手,在邁入生涯巔峰的階段,豈可放棄初衷,忘卻自己創作的基石? 其實,仔細檢視米耶維的長篇小說,在「妖異」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核心主題──那就是「城市」。從處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