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從心理學中探索人生智慧
雖然早已知道當自己邁入四十歲後會是什麼模樣,但在年少時,曾預想著四十歲的自己會智慧許多。人一旦邁入不惑之年,就如同著了魔般,開始對人生產生許多感悟。四十歲的我,在待人處事方面變得更加寬容大度;四十歲的我,正熱衷於成為一個智者;不過,年過四十的我,也仍會被一個風趣的笑話逗得開心、仍然愛玩、仍因被忽視而勃然大怒,這些,似乎從未改變過。
原以為智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成熟,但理想與現實卻是如此大相徑庭。於是,我為自己設立一個折衷點,為自己重新定義「智慧」。如此,我感覺自己比以往明智很多。
「智慧」就是敢於承認自身的極限。
這就是我重新給「智慧」所下的定義。我一直堅信,智慧就是以認清自己的「知與不知」、「能與不能」為基礎。恪守著這個定義,我發現,現在的我比年輕時更加睿智。我何以如此肯定呢?因為現在的我,比年輕時的我,更加清楚自己的極限。或許可以這麼說:對於「極限」的感悟,與其說是歷經歲月的磨練,倒不如說是我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心理學不但可將一個人所有的錯覺與錯誤、傲慢與偏見、失誤與誤會,毫不掩飾地暴露出來;同時,還可證明這些問題都是出自於我們的心靈深處。我們的心靈有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這扇「窗戶」也可稱為「心態」。正如窗戶的方向、大小,可決定所看到的視野般,我們對於一個人的認識,其實就是透過「心態」這扇心靈之窗所見到的那一方天地。
我們一直認為,幫助自己觀察世界的眼睛,向來是很客觀的,卻不知「心態」已在無形中為我們戴上了有色變焦眼鏡,扭曲了眼睛所看到的這個世界。由於人的內心極限受控於「心態」這扇窗戶,所以我認為,在正視這個問題時,一定要虛心以對,這才是開啟人生智慧的最基本態度。
所謂的自我認清心靈上的局限,換句話說,就是朝著「局限」之外,那個仍很陌生的「疆域」積極前進。要知道,只要房子的任何一扇窗被擋住,就無法完整看到外面的世界。
所以建築師們才想方設法發揮最大的設計能力,開設擁有最佳視野的窗戶。
因而,為了讓自己的人生能擁有最美麗、最幸福的風景,我們一定要努力為自己開設一扇最佳視野的窗戶。我想要告訴讀者的是,以怎樣的目光去觀察世界,以怎樣的心態去接近世界,這些將決定我們能從生活中得到什麼。而以最佳的心態來裝備人生,才是培養人生智慧的最終目的。
本書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智慧,而且內容也不是純粹講述如何成為智者的養成理論。「你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 這原本就不是我的風格,更何況,我也不具備這樣的資格。此外,本書亦非讓人「下定決心」的勵志書,如果你要,你可去書店尋找,那兒有一大堆。
本書只集中在一個重點上 ─ 心靈的局限性。我只想針對這一點與大家進行討論。痛下決心者不乏其人,但絕大多數未必能夠堅持五天以上,我非常肯定,會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心態」的來龍去脈。
在編寫本書時,我儘量全部收錄相關的研究成果,雖然我也擔心內容太過繁冗,會為讀者帶來負擔或遭受讀者的指責,但我堅持還是要與大家分享這些寶貴的知識。社會學家巴伯(Benjamin Barber)曾說:「我從不認為世人有強者、弱者,抑或成功者與失敗者之分。我只將世人分為兩類─學習者與不學習者。」
恭喜你,我認為每一位翻開本書的讀者,都是屬於「學習者」。本書擷取了筆者過去出版的《賺錢心理與消費心理》中的部分精華;此外,書後所附的參考文獻,希望有助於讀者的永續學習。
編寫此書的過程是充滿喜悅的,因為我知道,能與大家分享這些內容,我為我的工作感到無比的高興與自豪。最後,請允許我將另一份喜悅,獻給我親愛的妻子、孩子以及父母。
崔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