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節錄)
從幫她買一根竹子開始
我首度接觸貧窮問題時,還是個大學教書匠,後來幾乎是意料之外而有了親身體驗。尤其是一九七四年的饑荒,將我推出大學校園。當然,這是很普遍的經驗,我們大多數人碰到災難時,都會在人道同情心的驅使下毫不遲疑地肩負起社會角色,只不過我在某次危機中開始的角色,後來變成一生的使命——我放棄教職,創辦銀行,一家專為窮人興辦的銀行。
回想一九七○年代初葉,剛宣告獨立的孟加拉處境艱困:解放戰爭後,我們不但面臨巴基斯坦軍隊造成的破壞,還要忍受洪水、旱災、雨季給數百萬人民帶來的絕境,而且饑荒隨之降臨。
當校園外的災民哀鴻遍野之際,我感到愈來愈難躲在教室裡教授優雅的經濟學理論,飢餓與貧窮讓國家變得如此支離破碎,我突然覺得傳統經濟學觀念是那麼空洞乏力。我明白自己必須走出吉大港大學,和比鄰的喬布拉村受苦受難的人民在一起,想辦法為他們盡一份心力,但盼自己每天至少能幫上一個人。
高利貸造成的奴隸
為了研究應該如何伸出援手,我深入了解喬布拉村的許多方面,明瞭住在當地的窮人無依無助的情況;我貼近窮困百姓的掙扎處境,發現其實只要一筆很少的錢,就能支持他們謀得生計。
講具體一點,我曾遇到過一個婦人,她只是要跟貸款商人借五塔卡(孟加拉幣,相當於七美分)的錢,這麼微不足道的金額令我震驚。她借這筆錢是為了買一根竹子,加工成小凳子再賣出去。可是貸款商人收取的利息很高,週息達到一成之多,更慘的是貸款附帶的特殊條款:婦人必須按照貸款商人決定的價格,將全部產品賣給貸方。
那五塔卡的借款無異將婦人變成了奴隸,不管做得再辛苦,她和家人永遠無法脫離貧困。
為了了解村子裡借貸情形有多普遍,我列出一張清單,把向貸款商人借錢的人名都記錄下來,最後清單上總共有四十二個名字,他們總共借了八百五十六塔卡,按照當時匯率計算,約合二十七美元(相當於新台幣八百一十元)。這實在是太扯了!這麼小一筆錢,竟然造成這麼悲慘的後果。
為了讓這四十二個人掙脫貸款商人的箝制,我自掏腰包,拿錢讓他們去償還貸款,這項微小的舉動振奮了整個村子,令我深深感動,我心想:「如果這麼小的舉動就能讓這麼多人如此快樂,我何不多做一些?」
從此之後,這就成為我一直努力的目標。
等銀行點頭,不如自己動手
我邁出的第一步是嘗試說服設在大學校園裡的銀行借錢給窮人,可是銀行經理拒絕了,他說:「窮人不夠資格向銀行貸款——他們沒有信用。」我據理力爭,卻一無所獲,於是又去拜會多位不同層級的資深財政官員,希望有人願意替窮人敲開銀行的大門。我這樣進行了好幾個月,卻依然無法動搖他們的想法。
最後我想出一個主意,主動提議由我為窮人作保,銀行猶豫了很久才答應。一九七六年中,我開始貸款給村子裡的窮人,簽署銀行交給我的所有文件,以個人名義替借款人擔保,我的角色有點像是獨力運作的非正式銀行家。
我想要確保借錢的窮人都能輕鬆還款,於是想出一些簡單的辦法,像是每個星期只還一小筆款項,而且要求銀行行員到村子裡收款,而不是要求村民上銀行還錢。這些點子奏效了,村民如期還款,從不延誤。
在我看來,貸款給窮人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困難,我甚至發現,滿足他們的金融需求也許是有利可圖的商機。想來聰明的銀行家應該會比一個經濟學教授更早嗅出這個商機,但情況並非如此,我在透過既有銀行擴張計畫規模時,不斷遭遇困難。
最後我別無選擇,決定為窮人創辦一家獨立的銀行,過程漫長艱辛,不過在當時孟加拉財政部長的支持下,我成功創辦了新銀行,宗旨是專門服務貧窮大眾,命名為鄉村銀行。
最初的目標是借錢給等量的男女,但我們很快就從經驗中發現,女性借款人比男性對家庭的貢獻更大,母親的收入立刻嘉惠子女,婦女也有更強的動機想脫離貧窮,我們明白,借錢給孟加拉貧困村落的婦女,正是打擊社會貧窮現狀的利器。
窮人信用更好
鄉村銀行也在其他方面異於尋常:銀行的業主其實是借款人,董事會設有十三個董事,其中九位由具有股東身分的借貸者投票選出。鄉村銀行每個月放款超過一億美元,平均每一筆無擔保貸款約兩百美元,儘管借款人都是至今仍被傳統銀行視為沒有信用的窮人,但他們如期還款的比率是九八%。
另外,鄉村銀行也鼓勵借款人的子女上學,提供他們負擔得起的貸款,以接受高等教育。目前向鄉村銀行貸款的學生超過五萬名,他們就讀醫學院、工學院和普通大學。
我們鼓勵這些年輕人立志永不進入職場,接受別人提供的職務,而要發願成為提供別人工作的老闆。我們對他們解釋:「你們的母親擁有一家大銀行,也就是鄉村銀行,不論你們想創辦什麼樣的企業,銀行都有足夠的錢提供融資,所以何必浪費時間替別人打工?你們要做雇主,不要去當員工。」鄉村銀行的宗旨是鼓勵孟加拉百姓創業和自力更生,不要依賴他人。
這一切,全都來自最初我替喬布拉窮人還的那二十七美元,那一點星火的成果已經夠令人欣慰,卻還只是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先期作為而已。
「獲得貸款」應視為人權
為什麼我這麼看重替窮人提供金融服務?當然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我無意間發現貸款商人如何剝削百姓,使他們深陷貧窮而無法自拔,但也有另一個因素:我愈來愈相信,窮人之所以貧窮,並非自作自受。
我見到的鄉村銀行借款人往往是一對母女或母子,做母親的全然不識字,女兒或兒子卻是醫生或工程師,這時我忍不住就會想:這個母親本來也可能是個醫生或工程師,她的能力和子女不相上下,之所以無法發揮潛力,唯一的原因就是社會沒有給她機會,甚至連上學習字都辦不到。
你和窮人接觸愈多,就會愈相信貧窮不是窮人自己造成的,而是由社會建立的系統、設計的制度、建構的觀念一手造成的。
我們打造的這些制度(例如金融制度)不健全,才導致了貧窮,世界上有將近三分之二人口遭到銀行拒絕,無法獲得金融服務,這些銀行世世代代宣稱無能為力,每個人也都接受這樣的說詞,使得高利貸商人橫行全球。鄉村銀行質疑這項假說,並證明貸款給窮人不但可行,而且有利可圖。
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舊假說的謬誤變得更明顯,傳統大型銀行的貸款擔保品分崩離析之際,全世界的免擔保微型貸款計畫卻依然強勁挺住,這樣的明證能否讓主流金融機構改變他們對信用的傳統定義?他們是否終於要打開對窮人緊閉的門扉了?
我很嚴肅看待這個疑問(儘管心裡太清楚答案可能會是什麼)。危機最動盪的時刻,也提供了絕佳轉機;當一切分崩離析時,我們能夠重新設計、塑造、建構。這次我們有機會將金融制度改頭換面,轉變成包容性更大的系統,金融服務不應該排除任何人,因為這些服務攸關人們的自我實現,我強烈主張信用應被視為人權。
窮人好比種在盆栽裡的樹
「貧窮並非窮人造成的,而是環境所迫」的觀念,還告訴我們另一件重要的事——關於人類本身的潛力。
每個人降生於世,在照顧自己之餘,也應該對世界福祉有所貢獻,有些人有機會一展長才,有些人卻沒有這樣的機緣,苦無機會發展自己的絕妙天分,至死都不曾顯露才華,更不用說對世界有所貢獻了。
鄉村銀行給了我不可動搖的信念,使我相信人類的創意,也堅信人類並非生來遭受飢貧之苦的。貧窮是人為造成的橫暴外力,但既然是外來之力,就可以移除。
如果我們設計制度時,剷除那些導致貧窮的嚴重弊病,就可以創造沒有貧窮的世界,把貧窮趕到博物館,不再留存於世間。總有一天,學童會去貧窮博物館參觀,懷抱恐懼地觀看曾有無數無辜的百姓,慘遭如此可怕的哀哀處境,全然沒有尊嚴可言。他們會怪罪祖先竟然容忍這種不人道情況如此之久——而且他們的責怪絕對正確無誤。
對我來說,窮人好比盆栽裡的樹,你把最高的樹所結的最好的種子,播在一個迷你花盆裡,得到的是大樹的複製品,但高度只有區區數吋;你播下的種子毫無問題,問題出在給的土壤根基不足。在我眼裡,窮人就是盆栽裡的人,他們的種子毫無問題,但社會從來不給他們成長所需的足夠根基。
要讓窮人脫貧,我們只需要創造讓他們能發揮所長的環境,只要他們能夠施展精力與創意,貧窮很快就會消失了。
你會想來這種企業上班
我從一九七○中期開始朝幫助貧民的方向前進,儘管從那時候起,貧窮問題一直是我主要的關注焦點,可是這些年來,我也開始注意其他議題,因為我發現這些議題與貧窮高度相關,於是我陸續接觸農業、畜牧業、漁業、再生能源、資訊科技、教育、手工紡織業、就業服務,以及許多相關領域和底下的附屬領域。
我認為,如果設計得當,每一種都能幫助消弭貧窮。我為每一種類別或附屬類別創辦一家公司,看看能否有效解決貧窮問題。貧窮是一種生活狀態,表現在許多層面上,必須從各種方向去琢磨,而且每個方向都很重要。
就在嘗試這些解決辦法時,我發現自己從一個觀念架構移動到另一個觀念架構,從微額信用移動到更廣闊的概念,但又可以把微額信用完全包納在其中。這個新概念將會對資本主義經濟帶來根本的改變,使資本主義經濟更接近完整而令人滿意的架構,使它脫離導致貧窮和其他社會、環境問題的根本弊病。這就是「社會型企業」的概念,也是本書的主題。
讀者也許會感到奇怪,如果社會型企業無意創造利潤,資金要從哪裡來?答案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可思議,我們的資金來源,是現在那些支持慈善事業的錢。想想看那些因為無數捐助者慷慨解囊而欣欣向榮的著名基金會,和大大小小非營利組織,光是在美國一地,最近某一年非營利組織的收入,就超過一兆一千萬美元。
從這個數字就看得出來,人們很樂意掏出錢來支持自己認為有助改善世界的組織,如果他們能夠把社會型企業看作目標相同但效果更好的組織,難道不會樂意把愈來愈多慈善捐款,挹注到社會型企業嗎?
除了富裕的慈善家(像是比爾蓋茲和巴菲特之類),還有許多人會投資社會型企業,目的只為分享改善他人生活的快樂;人們付出的不只是金錢,也將貢獻創意、網路技巧、技術能力、生活經驗,以及其他創造社會型企業所需的資源,以求改變這個世界。
社會型企業不是夢想,它已經成真
社會型企業的概念和任何新點子一樣,也需要實際展示說明,因此我開始在孟加拉創辦社會型企業。
其中有一些變得很有名,因為它們是由鄉村銀行旗下的公司,和世界知名跨國企業合資成立,最早的一家是二○○五年與法國乳品公司達能(Dannon,達能優格在美國家喻戶曉)合夥成立,目標是改善孟加拉兒童營養不良的情況。
鄉村達能(Grameen Danone)公司為孩童生產美味優格,但售價連貧民都負擔得起,這種優格配方強化當地兒童日常飲食欠缺的微量營養素,例如鐵、鋅、碘等,兒童只要每週吃兩杯這樣的優格,八到十個月後就能獲得身體需要的微量營養素,變成健康活潑的孩子。
鄉村達能公司是一家社會型企業,遵守的基本原則是必須自給自足,股東必須信守承諾,除了拿回原始投資金額,絕不收取分文紅利。每一年評估公司績效時,不以創造利潤多寡為標準,而是估計該年度有多少兒童脫離營養不良。
我在上一本書《富足世界不是夢》裡講過創辦鄉村達能公司的故事,本書將補充最新發展,讀者將會看到我們的學習經驗多麼有趣,它提供許多教訓,教導有心人士如何創辦與發展成功的社會型企業。
更重要的是,鄉村達能公司變成一個典範,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如今有很多大公司來向鄉村組織打聽如何合資創辦社會型企業,他們知道我們是這項新觀念的創始者,想要加入鄉村銀行的行列,以確保一切做得妥當;一旦在經營社會型企業方面有了經驗以後,他們將會把這項觀念推廣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
我們和法國大型水公司威立雅合資創辦的社會型企業叫做鄉村威立雅水公司,用意是為孟加拉村落引進安全飲水,因為孟加拉的水源受到嚴重的砷汙染。如果村民以低廉價格向該公司買水喝,就不必飲用遭到汙染的水,未來我們會評估改良後的飲水供應對當地人民的健康影響如何。
德國大公司巴斯夫與鄉村組織簽署合資協議,在孟加拉生產經過化學處理的蚊帳,掛在床上可以防止蚊子叮咬,減少經由蚊子散播的疾病(如瘧疾)發生。巴斯夫鄉村合資公司未來會以盡可能低廉的價格生產、銷售這些蚊帳,以嘉惠貧苦百姓。
我們也跟英特爾合資成立「鄉村英特爾」,目標是利用資訊和通訊技術,替鄉下貧民解決問題,例如在開發中國家的村子裡提供醫療照護,這些地方非常欠缺醫生護士,醫療診所寥寥可數。誠如我在後文的說明,成立這家公司的目的是開創新技術,讓貧窮村民也能接觸最先進的醫護觀念,然後培養一隊小型創業家,由他們以經濟上永續發展的方式,提供這些至為關鍵的服務。
我們和愛迪達的合資企業宗旨,是為收入最少的百姓製造他們負擔得起的鞋子,確保不論大人小孩都有鞋子穿。當然,赤腳走路的確比較愉快、舒服,可是說到底這是健康問題,穿鞋可以保護鄉下地方的百姓(特別是兒童),因為赤腳走路容易罹患寄生蟲疾病。愛迪達和鄉村組織合作,為開發中國家的貧民帶來利益,用的也是經濟上可永續發展的社會型企業模式。
另一家企業德國甌圖集團是全球郵購事業領導品牌,他們熱情十足開創一家社會型企業,在東南亞生產紡織品和成衣,外銷到已開發國家。目前甌圖集團計畫在孟加拉設立成衣工廠,特別招募經濟弱勢民眾來工作,包括單親婦女和殘障人士在內,工廠利潤將用來改善員工及其子女、還有鄰近貧民的生活品質。
正如這些例子所顯示的,社會型企業不只是一個讓人想著開心的理念,它是已經上路的現實,為的是改善人們的生活,也為了吸引世界上最先進企業的關切。
別等政府來解決,你就是英雄
未來,社會型企業將需要更多資金來源,每一個層級的政府(國際、國家、州省、城市)都能創造社會型企業的資金,例如鼓勵市民和公司針對不同問題(例如失業、醫療、衛生、汙染、高齡、毒品、犯罪、弱勢需求等)去設立各種社會型企業。
此外,雙邊和多邊贊助也可募集社會型企業所需資金;基金會可以撥出部分資金支援社會型企業,一般營利企業也可善用他們的社會責任預算,資助社會型企業。
社會型企業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打造自己的理想世界,拜社會型企業的觀念所賜,公民不必再把所有問題丟給政府(然後窮畢生時間批評政府無法解決問題),現在公民可以擁有全新的空間,發動他們的創意和才華,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
現在是大膽和創新思考的時機——我們需要快速行動,因為這個世界瞬息萬變,這個新架構的第一塊,必須將社會型企業放進現有的經濟架構內,成為整合好的一部分。
短短數年內,社會型企業已經從一個理念發展成生猛有勁、迅速成長的現實,而且已經改善了許多人的生活,現在就快要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會趨勢和經濟趨勢了。
接下來,本書將解釋更多社會型企業的理論,訴說幾個已經開始運作的社會型企業的故事,也提供一些務實建議,讓讀者更明白如何加入支持這項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