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病自己會好》系列三本日本暢銷一百萬冊,
「不開藥的名醫」岡本裕醫師最新力作!
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王治元
台大分子醫學研究院教授‧余家利
美國功能醫學專科醫師‧梁錦華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黃俊英
專業推薦!
你一定想不到:
◎ 膽固醇太「正常」的人反而容易短命。
◎ 長壽的人,很多是血壓偏高、白血球偏多。
◎ 壓力太大會生病,甚至致癌,但毫無壓力的人也容易提早步入衰亡。
◎ 天天努力養生,反而容易生病。
你已經知道,90%的病自己會好,因為這些病多半是「生活習慣」造成的病。但你知道嗎?診療過3000名以上癌症病患的岡本裕醫師說,90%的病(尤其是癌症)其實可以不發生,因為這些病是「壓力」造成的。
當人感受到壓力時,體內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及類固醇等荷爾蒙,造成免疫力(自癒力)下降;或是產生低體溫、缺氧、低血流等症狀,從而降低了新陳代謝的速度,體內便會累積毒素,最後演變成罹患各種疾病。
所以,為了強化自癒力,固然必須從日常的營養攝取、運動及睡眠來著手,以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但最重要的,還是紓解壓力。然而,「沒有壓力」的生活環境,反倒會導致生物提早步入衰亡,因此「紓解」壓力,才是培養不生病體質的生活方式。
那麼,擁有不生病體質、自癒力強的人,怎麼過生活呢?岡本裕指出,這種人——
‧凡能力所及之事,全都自己來,積極活動身體,不依賴別人照料生活。
‧活得很有「攻擊性」:願意從頭開始學習和過去專業完全不同的興趣或工作。
‧用「厭惡感」來衡量自己所能承受的壓力。
‧對於躲不掉的壓力,懂得用「不反抗、不順從」的方式,自主完成工作。
‧用「我想要○○」而非「我必須○○」的態度過生活。
‧除非你住在監獄裡,否則不要逼自己天天養生,徒增壓力和挫折感。
‧每種食物都有「藥性」和「毒性」,切勿因為某種食材對身體有益就拚命攝取。
‧多吃「食物」,盡量少吃「食品」,偶爾空腹,讓自己神清氣爽
‧學會能增強免疫力的呼吸法
‧定時起床,比睡足多少時間更重要
‧ 用特定姿勢,讓交感神經不要處於興奮狀態,減少壓力、增加自癒力
…………
岡本裕從「改變想法」「紓解壓力」「生活習慣」三方面教你「由平凡堆疊出不凡」的健康法,幫你培養出不生病的體質,遠離九○%的病,尤其是慢性病。而要是生病了,岡本裕也傳授你看醫生的正確觀念、教你如何找對醫生、擁有你的「個人醫生」。
岡本裕的理念與方法,已經證實,對3000名以上癌症病患有效;還沒生過大病的幸運兒,更應該用這套方法,守護自己的健康。
作者簡介:
作者:岡本裕
出生於一九五七年,從大阪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後,在大阪大學醫院、大阪市立醫院的麻醉科、加護病房實習,成為專業腦外科醫生。之後在大阪大學的細胞工程中心(現為研究所生命機能研究科)鑽研癌症的免疫療法和遺傳療法,一直從事惡性腦腫瘤的治療與研究,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二○○一年,岡本裕創立e-Clinic診所,到二○一一年為止,已為三千名以上癌症病患提供專業諮詢,他所建議的方式,臨床數據顯示:病患在淋巴球數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都得到顯著的改善。也因為復發率極低、能夠徹底根治,上門求診的病患絡繹不絕。
共著有《90%的病自己會好!》(日本9個月暢銷30萬冊、中文版登上2010年百大排行榜)、《90%的病自己會好2》(榮獲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年健康好書)、《90%的醫生都誤解癌症!》、《90%的藥都不能吃》、《90%的病不是病!》(暫譯,講談社)、《從宣告死亡到生還》(暫譯,講談社)、《癌症痊癒的必須條件》(暫譯,Kanpo出版社)等書。
譯者簡介:
譯者:李佳蓉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譯有《反向思考的正面力量》、《好主管不該教員工》、《真希望老師這樣教統計》、《算股》、《現在起,你需要四個靠山》、《在社會走跳、你得懂這些生存之道》、《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合譯)、《念了大學,然後呢?》、《茶水間的數學思考》、《職場英語,這樣活用才對!》、《3天讀懂韓國》(以上均由大是文化出版)、《幼兒數學啟蒙遊戲》(新手父母出版社)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什麼想法讓你不生病?
沒有自立心,哪來自癒力?
打從我定期走訪幾家老人安養院、提供老年人醫療諮詢服務後,我發現,「自立心」是決定老年人健康與否的最大關鍵。
比方說,到了八、九十歲的高齡,多數老年人外出散步都需要坐著輪椅,但也有些老年人身體還是非常硬朗,不需要由看護推著輪椅散步。這些人毫無例外,都是富有自助精神的人,例如平時不坐電梯,全靠自己的雙腳爬樓梯;吃完飯後也會主動把餐盤拿進廚房,凡是能力所及之事,全都自己來。
自立心愈旺盛的老年人,身心就愈健康,思考也愈有條理。年紀大了以後,會不會罹患痴呆症,或是晚年能不能過得健康長壽,這種健康與生病的差別,跟老年人本身有沒有自立心,以及自立心是否旺盛,都有很大的關係。
主動積極活動身體、不依賴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的自助習慣及獨立精神,是維持身心健康的能量來源。
人的心理和身體遠比現代醫學所能想像的更加休戚相關。就像「病來自氣(想法)」的說法,健全的心理狀態與強烈的意志,對提高自癒力──對疾病的免疫力及健康的復原力,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點也不足為奇。
因此,如果缺乏「自行承擔人生」的自助獨立精神,將無法在心靈上變得堅強,從而提高自癒力。由此可知,自立對人體的健康有多麼重要。親自觀察過這麼多生病及健康的老人家後,我深刻地感受到:獨立自主的人所擁有的健康長壽,很可能是不獨立的人所無法擁有的。
然而,獨立自主是現代人最缺乏的一種特質,現代人從事最多的職業就是上班族,一直以來,大多數的上班族都在公司組織的庇護下,利用名片或頭銜工作、所得稅採薪資扣除,由公司負責申報、購屋資金由公司幫忙儲蓄,年金的運用及健康檢查也都由公司安排。這種完全依賴公司的人生,很難培養出「自己的事自己處理」的自立心。
在老人安養院過著疾病纏身、孤獨以終的老人,以前大多是上班族,而且還有不少人曾是一流企業的董事、頂著響叮噹的頭銜,但這些人退休後還是離不開公司,不時提起過去的豐功偉業,將「想當年,我在○○公司擔任業務部長時……」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這種老是提起當年勇的行為,會變成公司以外的人際關係的阻礙,也是老人在安養院會被孤立的原因,對健康絕對會造成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靠自己的力量養活一家人的自營業者,多半都具有堅定的自立心,而且大多身體健康、有朝氣、人際關係圓融。
自立心是維持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它所帶來的影響,在退休之後將變得更加明顯。因此,請務必在退休之前養成自立心。比方說,在任何領域都該拋開公司給予的名片及頭銜,努力培養足以養活自己的獨特才能(我稱之為「自活力」或「自營力」),邁向自立之路。
人在過了四十歲之後,原本年輕時旺盛的自癒力便會急速衰退,健康狀態開始朝生病的方向走下坡。自立心是活化自癒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四十歲前養成並鍛鍊自立的能力,是實踐健康法的首要目標。
傾聽自己身體的「自立」
本章探討的是「讓九○%的病不發生的心理狀態」,要達到這一點,首要條件便是前文提到的自立心。但如何擁有自立心?最重要的是動腦思考、培養自我判斷力。
關於這一點,我們經常在老人安養院裡,看到兩種對比的例子。例如當我以諮詢醫生的立場提供醫療建議時,有些老人根本不理我,甚至在我建議「牛奶的脂肪含量太高,最好不要喝」時,還會持反對意見說:「才不呢,牛奶可以讓骨骼更堅固,我每天早上喝牛奶,已經喝幾十年了。」
他們所持的反對意見,多半援引社會地位高或權威人士的說法,如「某大學教授說過」之類的,全是道聽塗說,沒有自己的想法及判斷。像這樣斷然否絕我的建議的老年人,多半是高學歷的菁英,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或許這些人就是因為割捨不掉菁英意識,才會把「比自己更厲害的人的意見」當成最主要的判斷依據,卻不願意相信看護或諮詢醫生。
然而,社會上這種人還真不少。每當電視或雜誌以「血壓真的慢慢降下來了!」等改善成果為訴求,介紹新的保健觀念時,這些人都會因為「是電視說的」就不疑有他,馬上一窩蜂地奉行不悖。
雖然也有人是因為愚昧無知才會相信這些似是而非的「健康祕訣」,但實際上,那些關心健康又有知識的人,反而更容易因為一知半解的知識而自以為是,對缺乏醫學根據的「健康祕訣」堅信不疑。
我所知道的案例中,就有人因為深信「斷食療法對治療癌症非常有效」,既不接受正規治療、也不按時吃飯,結果因為蛋白質攝取量過少而營養失調,導致病況更加惡化。
這種危險的想法很可能導致免疫力急遽下降,讓身體變成適合癌細胞成長的環境。所以,每個人都必須了解:道聽塗說、囫圇吞棗或一知半解的知識,反而可能危害健康。
每當電視報導某種食材對身體有益,隔天超市的貨架必定被一掃而空。會發生這種可笑的情形,都是因為現代人缺乏自我判斷力,不願意用頭腦思考,只想奉他人意見為圭臬。
當然,我也遇過相反的例子。某家老人安養院裡有一位年過百歲、依然身強體健的老人家。我觀察這位老人,發現他維持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是旺盛的自立心以及超乎常人的自我判斷力。
例如這位老人迎接百歲生日時,我建議他不要再喝牛奶了。剛開始他回絕說:「不,牛奶是有益健康的食物。」無法接受我的建議,但也因為這樣的機緣,他開始自行調查牛奶對健康的利弊,進而發現:「醫生說的沒錯,牛奶還是不喝為妙。」最後照我的建議去做。
因為他具備蒐集、取捨情報、加以再消化吸收的智慧,所以他並不是全盤接受我的意見,而是先傾聽別人的意見、仔細思考,再靠自己的判斷力判定好壞。而且,他沒有我的囑咐就自行決定停用高血壓藥,理由是「覺得吃藥讓身體狀況變得更差」。
他對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有著近乎動物性的敏銳直覺,這種直覺判斷成為他衡量健康的指標,用來守護自己的健康。我這麼說或許並不恰當,但我在他的身上看見何謂「健康的野人」──他的直覺判斷只會幫助他提高自癒力,絕不會變成一種妨礙。
他平時習慣早起,每天都會散步並做伸展操,連我建議的簡單伸展功法「易筋功」(按,見《九○%的定自己會好》第四章)也奉行不悖。一個高齡百歲的老人家,竟有如此驚人的自助自立精神,讓人不由得打從心底尊敬他,並萌生「想要像他那樣慢慢變老」的想法。
這位老人家年輕時是木工師傅,所以從來不受公司組織的庇護,也不依賴頭銜,靠著一技之長度過漫漫人生,當然能培養出強烈的自立心。
不全盤接受外來的訊息,而是能自行思考、咀嚼與判斷,是造就自立心的要素,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礎。
被動的人不會健康
「自癒力」是「自體免疫力」與「復原力」的總稱。在這三個同義詞當中,自癒力一詞較被廣泛使用,但我之所以採用自癒力一詞,是有原因的。
自癒力一詞給人的感覺是:身體會自然出現反應、主動醫治疾病。然而,自癒力雖是生命原本就具備的能力,卻能藉由本身的意志及努力來提升;反之,如果本身不努力的話,就無法提高自癒力。換句話說,想讓自癒力發揮十二分的作用,自主提高自癒力的積極性,就變得格外重要。因此,自癒力的全文才不叫作「自然療癒力」,而是「自我療癒力」。
然而,現今缺乏積極性的中老年人非常多,老人安養院裡最多的,就是那種一副老態龍鍾、自認為「都這把年紀了」的老年人。
「反正我都老了,現在才學新東西也沒用了。」
「就算學習新知識,我也會馬上忘得一乾二淨。」
這些老人覺得動腦思考、著手規畫、採取行動等積極作為非常麻煩,所以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舉例來說,當我建議他們出國旅行時,他們也只會畫地自限地說:「別開玩笑了,醫生,你以為我幾歲啊?」
「老人就該有老人的樣子」這類傳統觀念,對他們思想及行為的束縛,比想像中更加嚴重。
若是基於他們本人的堅定意志及明確的生活態度,導致他們只想安穩地度過餘生、平靜地面對死亡的話,確實沒有局外人置喙的餘地;但就我從旁觀察的結果,發現他們是因為年老造成的無力及疲倦感,限制了自己的思想與行動。換句話說,這些老人多半是自己把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
這些人不管做什麼事都很被動、保守,這種缺乏積極主動與自立精神的個性,不但會影響自癒力的作用,也會讓身體變得容易生病,甚至導致疾病很難治癒。如何改變消極老人的想法,是從事老人醫療的醫師們的最大課題,因為愈被動的人,愈難接受他人的忠告及建議。
要是像前文提到的那位百歲木工師傅那樣個性積極、自立心強烈,就絕對不會全盤接受他人的意見,而是在深入了解其中的好處後,才會坦然接受。但這種人畢竟不多,多數的老人都個性被動、不喜歡改變。
我也時常跟看護們討論:「為什麼同是老年人,想法卻有這麼大的差異!」討論的結果多半歸結到「跟他們過去的生活經歷有關」:過去從事什麼工作、在社會上處於怎樣的地位、生活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中等。
在過去的環境中長時間造就的個性及思考模式、生活方式及為人處事,到了七、八十歲時,早已根深柢固、難以改變,即使是退休前後的年紀,要改變也都太遲了,所以我才主張四、五十歲就要開始準備自立,培養能夠應變的開闊心胸。
四、五十歲的年紀正是「人生之秋」的開始紀,一般來說,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能預知自己的未來、了解自身能力的極限,雖不至於因此感嘆「反正我已經老了」,但心裡多少會有「我已不再年輕」的感慨。這種「未老先衰感」對自癒力絕無幫助。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退縮不前的消極態度、培養自立自主的能力呢?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拋開過去的力量」。
健康的人活得很有攻擊性
前文提過,退休後如果還是不時流露出過去在職場上高人一等的態度,在群體中容易被孤立。
在老人安養院裡話當年勇,身邊的人只有剛開始時會附和說:「你好厲害!」但是當同樣的事一說再說之後,大家就會不耐煩地說:「你又來了!」而不想再聽,這時再拿以前的資歷或頭銜來自吹自擂「我以前是某某公司的董事」,也沒人願意搭理了。
過去的經歷在老人安養院的世界裡是沒有用處的,相對的,年輕時默默無聞的人,反而往往能成為老人安養院的人氣王。這些人因為放棄追求職場上的晉升,有更多時間可以用在培養興趣、鑽研喜愛的事物上,因此大部分都見多識廣,能談論的話題也非常豐富,再加上懂得人情世故,能察覺到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所以大多很受歡迎。
像這種退休後立場的大逆轉,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第一章 什麼想法讓你不生病?沒有自立心,哪來自癒力?打從我定期走訪幾家老人安養院、提供老年人醫療諮詢服務後,我發現,「自立心」是決定老年人健康與否的最大關鍵。比方說,到了八、九十歲的高齡,多數老年人外出散步都需要坐著輪椅,但也有些老年人身體還是非常硬朗,不需要由看護推著輪椅散步。這些人毫無例外,都是富有自助精神的人,例如平時不坐電梯,全靠自己的雙腳爬樓梯;吃完飯後也會主動把餐盤拿進廚房,凡是能力所及之事,全都自己來。自立心愈旺盛的老年人,身心就愈健康,思考也愈有條理。年紀大了以後,會不會罹患痴呆...
目錄
【推薦序一】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王治元
【推薦序二】台大分子醫學研究院教授‧余家利
【推薦序三】美國功能醫學專科醫師‧梁錦華
【推薦序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黃俊英
作者簡介 不開藥的名醫—岡本裕
序 章 「由平凡堆疊出不凡」的健康法
養成這種健康法,就能培養不生病的體質。
你最健康的時刻已經過去了
讓你不必上醫院的神奇力量
守護健康的關鍵年齡
你能讓哪些病不發生
讓九○%的病不發生,首要目標是……
理病先理心
你有「自活力」嗎?
第一章 什麼想法讓你不生病?
凡是能力所及之事,全都自己來。
沒有自立心,哪來自癒力?
傾聽自己身體的「自立」
被動的人不會健康
健康的人活得很有攻擊性
四十歲之後為「自己」工作
開始準備第二人生
現在辭職,你不愁生活嗎?
你得有個公司之外的避難所
朋友愈多,病愈少
至少得讓另一半願意帶你出門
依賴成性就是生病
第二章 九○%的病來自壓力,如何紓解?
用「我想要○○」而非「我必須○○」的態度過生活。
太想當好人通常會生病
壓力大會生病,沒壓力會致命
壓力無法消除,只能紓解
厭惡感——最準的壓力偵測計
想法比療法影響大
改變生活型態便能改變想法
「我想要」健康,「我必須」致病
想做的不去做,難怪不幸福
太重養生反而生病
大部分的事「差不多」就好
生活應該是每站都停的普通車
我的消除壓力大絕招
第三章 用生活習慣遠離一切慢性病
除非你住在監獄裡,否則不要逼自己天天養生。
慢性病其實是生活習慣不好
膽固醇太「正常」會短命
糖尿病本來就該不藥而癒
造成腦溢血的並非高血壓
「自我療癒法」幫你遠離醫生
不要逼自己養生
每種食物都有毒性與藥性
吃食物,別吃食品
或者不吃——神清氣爽的空腹感
盡量吃自己做的飯
腸道不健康,全身都生病
腸子如何幫你製造健康
散步比馬拉松對身體更好
姿勢正確就能保養交感神經
深呼吸就能增強免疫力
比睡多睡少更重要的事
第四章 除了自己,還有誰是你的主治醫師?
只要能把病治好,醫治者也可以不是醫生。
啟動自癒力的最佳時機:未病
「假性疾病」能靠自己治癒
別找名醫,你該找「好醫」
「個人醫生」能提升你的自癒力
什麼醫生才是好醫生?
很會開特效藥,未必是良醫
醫生不該是「治病的特權者」
醫學進步?病患怎麼愈來愈多
「不讓你進醫院」,才是我的天職
生病是改變自己的絕佳機會
何謂幸福的死亡?
後 記 別等生大病才想「回到未來」
【推薦序一】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王治元
【推薦序二】台大分子醫學研究院教授‧余家利
【推薦序三】美國功能醫學專科醫師‧梁錦華
【推薦序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黃俊英
作者簡介 不開藥的名醫—岡本裕
序 章 「由平凡堆疊出不凡」的健康法
養成這種健康法,就能培養不生病的體質。
你最健康的時刻已經過去了
讓你不必上醫院的神奇力量
守護健康的關鍵年齡
你能讓哪些病不發生
讓九○%的病不發生,首要目標是……
理病先理心
你有「自活力」嗎?
第一章 什麼想法讓你不生病?
凡是能力所及之事,全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