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把投資道理講得最透徹的一本書
本書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投資理財專家,他以個人過去的經驗,提出幾個理財的重要觀念,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一、愈接近市場,愈容易失敗
第一個重要觀念是「遍覽財經媒體不會使你致富」。他認為「投資成功」和「緊盯大盤」是負相關的,也就是說,愈接近市場,愈容易失敗。他因此建議投資人嘗試「視聽斷食」,也就是「不准自己閱讀、收看、收聽」與投資相關的訊息,在這「視聽斷食」的期間「只要一萌生與股市相關的念頭,立刻放下這個念頭,出去騎腳踏車」。他說「視聽斷食」並不是要投資人把頭一直埋在沙子裡,只是希望投資人應該用別的角度平衡一下你對投資活動的焦慮感。
關於外界雜訊對投資人的危害,我們有千千萬萬個例子可以加以印證,我們舉宏達電(二四九八)的例子來加以說明,二○一一年四月底它上漲到一千三百元的時候,外資券商至少七家齊聲喊「讚」,其中一家給予的目標價是一千六百元!但是一年多以後,它的價格暴跌到二百三十元,這些「專業機構」又急忙調低它的目標價,而把新的目標價降到一百六十元的,正是當時給予一千六百元的這一家「專業機構」,真是離譜!
類似的情形很多,每天談論歐債危機、中國經濟、美國經濟等消息充斥財經新聞,不但讓投資人焦慮不安,而且也會讓投資人破財,所以作者提出的「遍覽財經媒體不會使你致富」觀念,雖然不是最新的觀念,卻是把道理講得極為透徹的一本書。
二、投資的目的,不是賺錢
第二個重要觀念是「賺錢不是理財的最高目標」。相對於投資理財的功利,他認為「幸福」才是投資理財的目標,錢很重要,每個人都要有一點錢才能可能幸福,但是人在滿足基本需求以後再增加的財富,卻不一定會「等比例」地讓人的幸福增加,要讓幸福增加的方法,應該是用「心」去體驗生活,用「心」去對情感、家庭、朋友付出!就幸福來說,用「心」去經營,比物質的富足更為重要。
三、無聊的過程,興奮的成果
第三個重要觀念是「減少交易的次數」。他認為投資人都有一個「行為差距」的現象,就是投資標的本身的績效,與投資人實際的投資績效之間,出現一個明顯的差距,這個差距就是「行為差距」。
例如加權指數上漲一○%%,但是投資人的投資績效卻無法達到相同的成績,就是因為投資人在焦慮、貪婪、恐懼各種情緒之下,不斷買進賣出,影響了投資的績效,而降低「行為差距」的方法,就是減少交易的次數。
所以作者強調慢慢賺、穩穩賺,短期看來,這樣的做法超級無聊,但是長期下來,投資的成果會令你興奮不已!
如果不是作者具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以及個人深刻體會,是無法寫出來的,所以這些重要的觀念,非常有價值,值得投資人熟讀並且實踐。
文∕雪球股達人 溫國信
推薦序2
人,才是重點所在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The Behavior Gap」,指的是投資人自身行為造成的績效落差。
「落差」?這是怎麼一回事?
認真選時機,往往選錯時機
大多數投資人都是下過功夫的,或至少知道投資是需要花費心力研究的課題。在我們兢兢業業地磨練選股技巧、選基金的方法、抓時點進出市場後,難道不該拿到更好的成績嗎?
事實恐非如此。
許多統計資料顯示,主動選股的投資人,其成績經常落後對應的指數。嘗試挑時間點進出市場,往往反而會傷害投資報酬。美國專業基金分析機構晨星,在每一支基金的績效資訊頁面,除了列出該基金本身的報酬之外,還有一個數據,叫做投資人報酬(Investor Returns),列出該基金投資人實際取得的報酬。幾乎沒有例外,投資人報酬落後基金本身的報酬。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行為差距」。
研究了標的,沒研究自己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
因為我們太多人將投資的重心放在標的與市場,卻忘了研究投資計畫的執行者,也就是自己。
首先,許多投資人任憑自己的金錢欲望漫延,以為在金融市場中,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數字。
對金錢的渴望與欲望,讓投資人對「投資」兩字寄予過多的期望。過多的期望轉化為對報酬率無上限的要求。所以,選股要打敗市場。所以,進出時點要好。上漲要做多,下跌要放空,不論漲跌都要賺。這就是許多人所謂的「投資目標」。
這就是面對投資時的「極大化」心態。要求報酬率愈高愈好。
但處理投資問題,較好的態度是「最佳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與方法,以達到理財目標為首要考量。
「極大化」的想法,會讓人在市場中進退失據。這類投資人常以為冒極大風險,就能得到豐厚報酬。但當風險實現,造成重大虧損時,心中又悔恨不已,想要「賺回來」,於是進入一種類似賭徒生活的惡性迴圈。
聽專家的,你就放心了嗎?
再者,許多投資人相信,市場上有專家,可以告訴我們市場下一步會怎麼走,接下來該持有什麼標的。
假如這些專家可以持續做出正確的預測,他們會自行利用,賺得大筆財富。他們何必上電視、寫文章、收會員,跟廣大投資大眾分享呢?
事實上,這些未來學專家,他們的維生之計在於販售預測,而非靠自己的預測成真,帶來獲利。
更糟糕的是,對投資人來說,相信專家的預測來進行投資,不僅要負擔預測錯誤的風險,更要承擔無謂的心理焦慮。面對歐元崩盤、美債崩潰、房地產泡沫等等,有時我們不禁會想,身為一個投資人,真的要那麼累嗎?平常生活中要擔心的事還不夠多嗎?
投資不過動,績效才會好
最後,許多投資人更相信,每天讀完《經濟日報》、《工商時報》、《華爾街日報》,然後再看完三家以上的財經電視台報導,就可以讓自己完全掌握財經動向,成為卓越的投資人。
這種行為,有點類似網路成癮。當上網裝置愈加普及之後,許多人一可以上網,就要檢查電郵、看臉書。一天檢查數十遍或甚至上百遍。不去看一下,就覺得渾身不對勁。
投資資訊成癮者,也是同樣的狀況。彷彿不去關照一下現在金融市場發生什麼事,就不夠盡力一樣。
這些人的生活快樂嗎?
不。彷彿某種精神疾病,他們的生活被莫名的怪癖支配。期待中的電郵沒來,在記者加油添醋的筆鋒下看來將引爆全球金融市場的新聞,都一樣令人坐立難安。
這些焦躁,會讓人亟欲馬上採取行動。這些投資人往往成為投資市場中的過動兒。在樂觀時,充分感受到市場中的陽光氣息而進場,然後在悲觀時退場。成為標準高點買、低點賣的投資人。
種種不良行為,鋪成通往悲慘投資成果的路。是市場害的嗎?是股票害的嗎?是基金害的嗎?或許它們有時的確是幫兇,但罪行恐怕遠不及首惡要犯,那就是我們自己。
投資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對自己的了解與掌控。避免過度的欲望掌控了自己,避免市場上整體的情緒感染了自己,避免言之鑿鑿的大師說服了自己。
當我們掌握了這些自我控制的精髓之後,投資可以是一條很簡單的路。
想更輕鬆的面對投資,而且還拿到更好的績效?
這本書有你要的答案。
文∕NO. 財經部落格主 綠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