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我也是林來瘋,臨老來瘋
四十五歲開始,跑出好命人生的醫生 林青穀
在我的書《好命中年》裡我曾提到,五十歲剛好在人生的折返點上。有如馬拉松的折返點一樣,接著的十年正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換期。年過五十的人,要有不同的「生存技巧」。五十多歲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人生的折返點,看似一點通過,卻是相當不同的變化。
本書作者也是一樣,當他工作上遭遇重大危機,健康亮起紅燈,對人生幾近絕望時,因為鄰居的熱情邀約,他決定開始跑步。不只如此,他更參加了多場馬拉松比賽,透過練跑及比賽的過程,他發現,人生原來還有這麼不同的一面,更發自內心地感謝:「馬拉松拯救了我!」
迷上馬拉松之後,我更能體會,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在練習馬拉松的過程中,我確實有類似的感覺,跑馬拉松的過程很像人生的變化,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就得有不同的行動策略,也就是配速。人的一生,不管是追求健康還是快樂,很多時候孤獨多於熱鬧,而最有趣的是我們無法預測當中有多少撞牆期和瓶頸需要突破。本書作者戲劇般的人生及體悟到的「生存技巧」,比我在《好命中年》的經驗更加吸引人,也同時希望能帶給讀者一點幫助。
如果說中年是人生的轉折點,逐漸老化的生理變化已是必然,心理和社會的壓力又不可避免。因此,如何讓邁入中年的自己減少生病痛楚、擺脫憂鬱低潮,進而活出自在和精采,便成為現代人的重要功課。特別是隨著科技醫療進步,人類的餘命延長,活得愈久,愈需要過得健康、快樂、自在。
輸人不輸陣,開跑!
在我五十一歲生日那天,和我從高中時期就是好友的藤井樹(臉書上以此為名)和黃瑞祥教授,拿著幾十個響叮噹的馬拉松狗牌來炫耀(他們說,每次拿到這些獎牌時,都比狗還喘)。
受到他們的刺激,二○一二年我決定報名參加人生第一次的馬拉松。於是,我的初馬獻給泰雅馬拉松,過程中我死命硬撐還倒退嚕跑,最後花七個多小時才回到終點。事後還被朋友笑:「把白天的馬拉松賽事,跑成『星空馬拉松』啦!」最慘的是,這還不能算完成初馬,當然也沒有成績。
後來,我又參加高雄馬拉松。或許是上帝冥冥中的安排,祂從我的選手編號D1940就已經透露玄機,我這個D(台語:豬)—依舊是零(1940的諧音)。果然,最後我還是沒跑完,選擇棄賽。
痛定思痛後,我開始按部就班練習,並從二○一二年二月開始,陸續報名參加櫻花馬拉松、東京馬拉松及萬金石馬拉松,連三週三個連續馬拉松,讓我到今年三月底止,已經拿到十五個馬拉松狗牌,其中還包括三個超級馬拉松的獎牌。
難怪前陣子全民LinSanity(林來瘋),朋友笑我是Old linsanity,林老來瘋,也稱「臨老來瘋」。
不過玩笑歸玩笑,這一路來我從錯誤中不斷學習,也讓我體悟到,原來從事任何運動都一樣,需要經歷一段摸索期。真沒想到,竟然是在看似最簡單的馬拉松運動裡面,讓我重新體會到這一點。
推薦序二
中年的兩難,靠跑步改變
四十三歲開始,國內最快完成百馬紀錄、台積電研發經理 謝志宏
收到試讀本時,看到作者的標題不禁莞爾--「挺著啤酒肚,我決定開始跑步!」除了近兩年來,因年輕人積極投入,為台灣路跑界掀起一股慢跑熱潮外,馬拉松場上大概清一色都是歐吉桑在奔馳。
攤開每場賽事的秩序冊便會發現,四十到六十歲的男乙及男丙組是報名人數最多的組別。但挺著啤酒肚的應該不多,因「肖馬者」早將當初渾圓的中年身材,鍛鍊的如年輕人般精實。
但是,為什麼是這些中年人,撐起台灣馬拉松賽事的一片天呢?
讓你起心動念開始邁出雙腳的理由也許有千百種,但隱匿在背後,最不想拿出來嚷嚷的理由,就是我們(挺著啤酒肚的歐吉桑)想要「改變」。
當生日蛋糕上出現四字頭的蠟燭時, 除了漸漸稀疏的頭髮、變形的身材、滿篇紅字的健檢報告外,最殘酷的事實是,四十歲以上的男人真的只剩一張嘴。話話當年勇還可以, 但是面對頻頻叩門的中年危機, 卻無力面對。如果為中年危機下一個淺顯易懂的註腳, 就是當你二十鋃鐺歲時, 有人推測你三十歲的成就,你會嗤之以鼻;三十歲時,若有人預測你四十歲的職位, 你會一笑置之。因為我們相信,在年少輕狂的年紀,我們能掌握自己的未來,「Everything is possible」。遺憾的是,四十、五十歲時的模樣與成就,即使不需要女巫的水晶球,就可以略窺一二。
四十歲的我們變得保守、瞻前顧後且猶豫不決。疲累的只能與今天的難題奮戰,無力為明日的挑戰枕戈待旦。是該努力破繭而出,還是頹廢地隨波逐流,就如同哈姆雷特的兩難「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唯有改變,才能脫離莎翁的悲劇。
拾起跑鞋,我看見不同的人生風景
當我揮別中年危機,拾起跑鞋,開始穩定地邁開前進的步伐,人生就此改變。就如同作者強調的,跑步讓我們擺脫困境,開啟新的人與人及人與土地的關係。走出原來的社交小圈圈,結交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朋友,對人生自然會有不同層級的體會。
「就是要與夥伴一起完成」這句話道盡跑友間的革命情感,一起團練、一起揮汗、一起達標。社經地位在此沒有意義,跑道上留下的鞋印是共通的名片,汗濕的身軀是臭味相投的印記,所有的一切僅與跑步有關。也只有跑者有機會用雙腳去認識你居住的土地,用足跡重新描繪過的風土人情,必然有另一種風景。
從初學者到第一場路跑、第一場半馬,到完成四十二.一九五公里、跑進四小時,是所有業餘馬拉松愛好者必經的心路歷程。透過本書,作者像是你多年熟識的跑友,娓娓道來相當熟悉,卻人人不同的曲折故事。每個情節、每個心情,如果你跑過四十二.一九五公里,相信看著本書都會不禁嘴角微微上揚,彷彿在讀著大家共同的履歷。
作者也利用他專業的背景,剖析馬拉松運動帶來的經濟邊際效應。回頭看看,台灣在短短不到十年間,從馬拉松沙漠進化到全世界「賽事∕國土面積比」最高的國家,其中除了馬拉松前輩們及各地路跑社團積極推廣之外,城市、品牌行銷及背後代表的龐大經濟效應,也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我認為這是一本很貼近跑者心境的書,除了讓老馬們重溫一路走來的心情故事,也讓躍躍欲試的圈外人有一個可依循的道路,藉以一窺馬拉松世界迷人的風采。
推薦序三
用腳步堆疊出來的成就感
為了征服百岳開始跑步的才女作家 飛小魚
原來,即使年過半百,你還是可以給自己煥然一新的人生,而且還是一百八十度大逆轉的戲劇人生。例如,激烈廝殺,透過文字,或寫成扣人心弦的小說,或是教戰手則的商業書籍。江上剛,一個全然陌生的名字,卻因為「金融+作家+跑者」這樣奇妙的組合,勾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
看著江上剛的故事,有些似曾相識的場景與熟悉的感覺,把我帶進那恍如隔世的記憶裡。關於金融市場的故事,我也曾經經歷過,只是我們的角色迥異,我是個憑著嗅覺與拚勁跑新聞的記者,看過那樣的起伏、鬥爭、蕭條興衰等種種戲劇化的轉折。後來轉換跑道進入企業界,就是肩負重任的角色,直接進入權力核心。在這裡,我看到「上層世界」的求生術──好不容易攀升到這樣的位置,內憂外患雙重夾擊下,如何確保自己的位子,還可以又穩又安全又一帆風順。到了這樣的高層,做人遠比做事來得重要,多數心力都耗在「處理關係」,真是辛苦。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長?名與利真的是終極目標嗎?難免,心底會出現這樣的聲音。我不曉得作者內心世界裡有多少獨白,但職場上的鬥爭,卻滋養了他內心創作的泉源,開啟他的作家生涯。後來,他再度重返職場接下一家銀行要職,經營未見起色,益發憂鬱,這時遇見了生命中的「另類貴人」--馬拉松。他開始跑步,一開始就以跑完馬拉松為目標,想藉由跑步甩開紛擾抑鬱的心情,以及肥胖導致的疾病,像一道光般,讓他看似順遂光鮮其實卻承載莫大壓力的人生,終於從「心」蛻變,心輕了,身也輕了,從裡到外都光彩起來。
透過跑馬拉松42.195公里這樣漫長的過程,與自己對話四、五個小時;平常的練跑,也會不由自主地審視及關照自己的人生,這讓作者有一番全新的了悟。「馬拉松帶給我的是無價、是不求回報、是從自己內在湧現而出的成就感。」可以奔跑的我,是多麼美妙,原來自己也可以活得這麼有生命力。往事如雲煙,富貴如浮雲,只有奔跑中揮汗的自己,是如此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