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是否無章法可行,只能靠天馬行空的想像?義大利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兒童文學家喬安尼•羅達立(Gianni Rodari)告訴我們,幻想是有「文法」可循的。
羅達立用十五年的時間觀察兒童、經營教育與灌注其自身思想與理論,匯集成幻想的文法。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只要自由發揮想像加上幻想的文法,就可以創造出千百種令人驚豔的故事來。
在《幻想的文法:想像力練習》一書中,除了精采的理論外,羅達立並舉出大量的實際例證,再再印證故事的發想有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喬安尼•羅達立Gianni Rodari
義大利兒童文學作家,曾經於一九七○年榮獲國際安徒生繪本大獎。羅達立深受法國超現實主義與語言學的影響,在他的作品裡,處處可見他以豐富的想像力去描寫現實社會裡各種問題的功力,對於聲音、節奏更是靈活掌握、運用自如。
他的詩、故事教育實驗及思想的活潑、深刻與幽默比之安徒生、格林兄弟另一種風格的偉大,帶著世界性的義大利風。一九八○年於羅馬去世。作品曾被翻譯成二十餘種語言,影響廣泛,被許多人喻為是義大利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兒童文學家。
譯者簡介:
楊茂秀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外號「歐巴桑」,其實是男的。
一九四四年生。已婚,有個女兒。求學過程一直不算順利,國一時留過級,博士論文寫了好幾遍才通過。一生好讀雜書。
曾任教美國蒙特克萊大學兒童哲學促進中心(IAPC)、輔大及清大、教授心理與哲學、美學、兒童哲學、兒童文學與思考實驗、父母學等,並曾任教於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喜歡寫故事、說故事、和朋友走山看海、撿石頭。
有時也畫畫、寫些小詩。閒時會安排自己到完全陌生的領域,做全方位的遊戲人。
再不然,就去和樹啊、石頭啊、桌子、鞋子或一條小蟲說話。
翻譯有《話圖》 (Words about Pictures)、《幻想的文法》 (Grammatica Della Fantasia)等數十冊;著作有《誰說沒有人用筷子》、《高個子與矮個子》、《大人有時要聽小孩的話》等數十冊。
退休之後,努力想成為一個可愛的老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想像是學校社群的希望 美國語言教育家/希爾伯特.寇兒(Herbert Kohl)
「想像」,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什麼?「想像」一詞並未出現在政府二○○○年的施政目標裡,也沒有出現在教育成效的預定表上。在我們的學校裡,沒有想像的課程,沒有想像的教學法。倘若誠如詩人華里士.史迪芬(Wallace Stevens)所寫的那樣—─「想像是心靈探索、瞭解、介入事物可能性的力量」,那麼,忽略或無視想像的存在,會使得兒童的世界變貧乏,他們的願景也因此被窄化。
「事物可能性」—─那想像或構想出來,與事實相反的世界—─使兒童有可能走出他們日常生活的現實,去面對「如果⋯⋯會怎樣?」這個問題引發出來的經驗。要是世界上沒有錢的話,會怎麼樣?要是你能改變言詞的意義的話,會怎麼樣?要是你有一支魔法棒,一袋子滿滿裝的都是禮物,或是聖杯(Holy Grail),會怎樣?要是人是牛油做的,或是玻璃做的,或是影印紙做的,會怎樣?
要進入喬安尼.羅達立(Gianni Rodari),得做好準備,最好帶著上述這一類問題,還有他的想像文法一起同行。在這本書裡,羅達立檢驗了父母、詩人、老師、學生等等彼此能夠協同合作來玩的各種想像遊戲。「協同合作」(collaborate)一詞是個操作性的言詞,對羅達立來說,教師是個「激發者」(animator)。教師可以將創造性的遊戲活絡起來,並且遍布於各種課程之中,在一切想像的異域裡。羅達立使得教師這個一天到晚和孩子在一起的大人,能夠將心中最好的內涵表達出來,更以此發展出本身的創造性向、想像能力,及建構的使命。
本書所提出的想像練習及教師的新角色,已經經過實驗,成為北義大利蕾吉爾.艾米里亞市(Reggio Emilia)學區中教育孩子的核心。這項工作的目的是要去形塑學校,讓學校成為一個協同合作且具有想像學習的社群。在此社群中,教師與孩童將共同面對事實與真理,去進行想像的探索;也就是說,去探索事實的真相與可能的真相。在此一脈絡中,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不分階級的、平等的,也是同屬於實在性這個領域的。首先,從學校社群最初的一項現實(reality)開始,團結一心(togetherness),也就是一種在一起工作的方式。在學校裡,學生不再是文化與價值的「消費者」(consumer),而是價值與文化的創造者和生產者。
這個為年輕兒童而設的教育願景,與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爾(Paolo Freire)所提出的成人教育願景相似,頗符合合作、關懷、平等的世界觀。這樣的願景包括老師為兒童創造出想像性的挑戰(這本書中有許多這類挑戰措施,又好又清晰);與兒童談論正在進行中的練習,認真聆聽孩子們說的話;在計劃實施的發展中,實實在在跟隨著孩子的腳步。在這個脈絡下,老師不只是個供應者,不只是個教練;相反的,老師是一位積極的主動參與者,把練習帶進來,和學生一起進行,挑戰學生並且去深思自己的作為,將自己所想的表達出來。這些「功課」不只在教室裡練習和分享,同時也可以在社區中進行。當教師被視為教育藝術家,他們得要懷著願景,小心謹慎地走在「引導」與「放手」之間,拿捏好分寸。羅達立的做法,為教育上常見「權威教育」與「自由教育」兩者之間的紛爭,可以說提供了調節的功能。羅達立發展出社群的、創造的第三條出路,在這個新方向上,師生共同想像、玩耍在一起。
羅達立有許多觀念是在蕾吉爾.艾米里亞市區的學校發展出來的。除了與年幼的孩子直接一起活動,一起學習之外,羅達立也與全校的行政人員及教師一起工作、研究。歷經年復一年的工作教學與研究,他的觀念已經成為當地學校教學日常的必要核心。「童年的百種語言」(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hood)這項藝術展覽,近來在「幼兒童年專業認定諮議會」(The Council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的支持下於全美各州巡迴展出。展出的內容包括孩童的作品、攝影,以及蕾吉爾.艾米里亞市學區的教育哲學,諸如理論背景、教學方法等。這個展覽、再加上許多參訪過蕾吉爾.艾米里亞市學區的美國教育家之相關報導,使得羅達立觀念已開始在美國幼教界萌芽了。
雖然喬安尼.羅達立的工作向來著眼於幼兒,他的觀念也很容易應用到各個年齡層,在高中及大學的創造性寫作課程裡,應用起來效果更是神奇。例如說到《木偶奇遇記》中的木偶皮諾丘,羅達立建議孩子們去想像自己如果是木頭做的,會怎麼樣?這個問題分析起來可複雜了:
你要是木頭做的,那你要吃什麼?你需要睡覺嗎?
木頭睡覺是什麼樣子?你會怕嗎?怕什麼?木頭會怕什麼?
下雨了,雨淋在木頭做的你身上,有關係嗎?
要是你的手或腳受傷了、斷了,會怎麼樣?你會活多久?
死亡對你有什麼意義?
這個木頭人的隱喻還可以繼續延伸,並且更加多樣化,羅達立還建議發想大理石人、稻草人、巧克力人、塑膠人、煙人、及杏仁濃漿人等等的想像。
我們很容易在語言藝術課程裡實施「想像」,讓各個年齡層的學生都能開始寫出故事,或發展即興演出,進而演成戲劇。這項練習也可以延伸到物理課上,我們可以問:如果人是由光波或量子(Quanta)做的,會怎麼樣呢?完全由光及電子組成的人,會怎麼樣呢?這個想像並不過分,愛因斯坦就說過他在發展「相對論」時做過一個思考實驗,就是想像自己與光電一起去旅行。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科學家與數學家也曾進入他們思維對象的想像界域。在本書中,羅達立的想像遊戲以優美的文筆描述出來,這些遊戲也將適合在每一個年齡層裡進行創造性活動。
名人推薦:想像是學校社群的希望 美國語言教育家/希爾伯特.寇兒(Herbert Kohl)
「想像」,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什麼?「想像」一詞並未出現在政府二○○○年的施政目標裡,也沒有出現在教育成效的預定表上。在我們的學校裡,沒有想像的課程,沒有想像的教學法。倘若誠如詩人華里士.史迪芬(Wallace Stevens)所寫的那樣—─「想像是心靈探索、瞭解、介入事物可能性的力量」,那麼,忽略或無視想像的存在,會使得兒童的世界變貧乏,他們的願景也因此被窄化。
「事物可能性」—─那想像或構想出來,與事實相反的世界—─使兒童有可能走...
章節試閱
序章
發明一個故事的準備
在一九三七年跟一九三八年之間的冬天,一位警察的太太,她也是一個小學老師,介紹我去當家教。家教的對象是幾個德國猶太家庭的小孩。這些德國猶太人逃離德國,來到義大利尋求庇護,以避開種族歧視的迫害;但事實上,他們這種想法也才維持幾個月,之後就煙消雲散了。
我跟他們一起住在農莊裡,農莊在山崗上,靠近瑪吉歐大湖(Lake Maggiore)。我的上課時間是早晨七點到十點,剩下的時間,我可以在森林裡散步,閱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這段時間裡,從頭到尾,我都過得很棒。我也學了一點點德文,把自己的頭埋在德文書裡面,帶著近乎瘋狂的熱情和欲望。學習一旦有了慾望跟熱情,它的成效比上學要好上一百倍。
有一天,我讀到了諾華利(Novalis)的《隨筆》(Fragments),在他的作品裡面,我發現了下面這段話:
「如果幻想也能發展出一套理論,就像邏輯學一樣,那麼我們就可以找出或發明幻想的藝術。」
這段話真棒,諾華利在他的《隨筆》裡面,幾乎所有的話都像這樣,處處蘊藏著特殊的啟示、棒得不得了的啟示。
幾個月後,在我接觸了法國超現實主義,我想我是發現了超現實主義者創作的方法了,而且其中也含藏著諾華利一直在尋求的,有關幻想的學說。真的,安得烈.布立同(André Breton)這一位超現實主義之父,也是超現實主義的先知,在他為這個運動所寫的宣言裡面,有這麼一段文字:「對於未來超現實的技巧,我是一點興趣也沒有。」可是他的作家及畫家朋友中,有些人卻正是發明這種方法的人,而他們的發明在未來的創作中很有用。那時我已經到小學去教書,因為原本任教的猶太家庭已經離開義大利,到世界上別的角落去尋找安身立命之處了。我一定是個壞老師,我對我的工作準備得還不夠。當時我的腦袋裡面被很多不同的東西塞滿了,從印歐語言學到馬克斯主義,什麼都有。註① 顯然,我的腦袋裡什麼都有,就是缺少了與學校教育有直接關係的東西。我很愛說故事,天天說故事給小孩聽,有部分原因是我很同情他們,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我也想要玩。我說的故事跟現實沒關係,跟常識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些故事幾乎都是我自己發明的,我應用了布立同這位超現實主義者所使用的技巧,那些他不斷使用,又不斷加以貶抑的東西。
在這段時間,我煞有介事地寫下了一本筆記,命名為《論幻想隨筆》(Quaderno di Fantastica)。我並不是一字一句地將我說的故事記錄下來,而是寫下這些故事的緣起、方式、態度;或者說,我發現了什麼智巧或我發現的智巧到底是怎麼被發現的,我又是怎麼樣使得用字遣詞與意象能夠鮮活起來。
我用這本筆記本記錄的東西,一轉身,我就忘記了,一直到一九四八年開始給兒童寫故事的時候,才把它再找出來。現在「幻想」重新進入我的意識裡,我也進一步地去經營它、發展它,把它用在我未曾意想到的新志業裡。可是我一向懶散,也懶得去經營,所以我一直都沒有在公共場合談論它,直到一九六二年我發表了〈發明故事的指導原則〉(Guidelines for Inventing Stories)這篇文章,共分成兩個部分—分別在二月九日與二月十九日的《羅馬日報》刊出。
在這兩篇文章中,我仍然跟「幻想」這個主題保持著安全的距離。我假裝是從一個年輕日本學者那邊獲得這些想法,我是在奧林匹克世運會比賽期間認識他的。他給了我一本一九一二年諾華利在德國巴登省首府斯圖加特(Stuttgart)出版的作品英文翻譯手稿,而這本小書的內容已經被卡尼澤(Otto Schlegel-Kamnitzer)採用,題目是〈幻想的基礎:童話的創作藝術〉(Grundlegung zur Phantastik-Die kunst Maerchen zu schreiben)。在這個虛構的作品裡,我將自己發明的各種技巧,簡單說出來用字遺詞則是嚴肅中不失幽默。那些技巧是我多年來一直在使用的,不管是在學校說故事,或者是和孩子談論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有小孩提出問題,而問題幾乎完全一樣:「要發明故事,事先要做什麼準備?」這個問題應該要得到最誠實的回答。
後來我在《父母報》(Giornale dei genitori)談論這個主題的時候,曾經建議怎麼樣去說「床邊故事」註②。
用編年體的方式寫下這些東西,我自己也覺得確實很無趣,試問誰會對這樣的東西有興趣啊!不過我還是寫了。不管怎麼樣,我喜歡把它們一個接著一個寫下來,因為我認為它們是重要的。在讀這些東西的時候,希望讀者心中存有一個想法—我是在玩躲貓貓這種心理學上的轉化遊戲。我這樣說,似乎是在吹捧自己,但是有的時候,能夠吹吹牛,也滿不錯的。
一九七二年,我應蕾吉爾.艾米里亞市政府之邀,為大約五十位老師舉辦了一系列的工作坊;參加的老師從幼稚園到高中都有,時間是三月六日到十日。在這個場合中,我簡單說明了專業上的技巧,用很嚴肅且正式的態度來進行。
在這一個禮拜,發生三件讓我印象很深刻,也是這輩子覺得最棒的事情:
第一件事,我看到市政顧問室發出的海報,標題是〈與幻想會面〉。不論我走到哪裡都看到牆上張貼著海報,上面有我那個陪了我三、四十年的字詞:幻想。
第二件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來參加的人是要事先報名的,而且限制在五十個人之內。我知道如果人數一多,這種面對面的工作坊就會變成演講;演講對任何人都不會有什麼用處。但是公告上所呈現的卻也表達了一種不安與恐懼,因為幻想的議題,會讓很多感興趣的人潮湧進會議廳來,這點讓我很感動,他們竟然會期待有人潮洶湧而來。那個會議廳原來是訓練救火人員的大廳,鐵柱子都漆成了紫色。
第三件使得我這麼快樂最重要理由是,他們給我那麼長的一段時間,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細細討論「想像的功能」,以及「如何激起想像運作的各種技巧」。將會有持續不斷的問題,教學示範跟參與者的對話,還有我有機會來討論,怎麼樣分析解構這些技巧,使得大家都能使用。例如,怎麼樣讓幻想變成孩子語言教育上的工具,而不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目的;當然,可以討論的內容更不止於此。
在這一次很簡短的課程裡,我獲得了五次談話的記錄手稿。這真是要謝謝他們錄音,並將這些錄音帶逐字寫下來,謝謝錄音以及謄寫的人。
目前你看的這本書,是我在那裡談話的一個整理跟修訂的結果。我必須要很清楚地告訴諸位,我寫這本書並沒有想要建立「幻想的規範」,我無意把它經營成像學校裡教導幾何學的模樣,這本書也不是想像與發明的完整理論。要做出一個完整的理論,需要一個肌肉比較發達,又比我更無知的人才做得到。這本書其實也不是論文。我談論的有一些是為孩子創作故事,或是幫助孩子創作故事的一些方式;可是誰知道到底有多少種方式啊?那是寫不完、說不盡的啦,不是嗎?我在這裡談的只是透過文字的一些發明。我企圖要給一些建議,但是,又怕說得太深。而這些技巧,我們很容易用別的方式來表達,也很容易讓一個人去說一個故事給一個或一群小孩聽。還有,這本書上所說的也可以做為劇院設立的基礎,或者製作偶戲稿本的幫助。這本書中所談的,也可以進一步發展,用來製作漫畫、電影,或者是錄音帶或 CD 寄給朋友。事實上,這些技巧可以跟各種各類的兒童遊戲結合起來,不過這一點我說得很少。
我希望這本小書對很多人有用,只要他相信想像必須在教育裡面有一定的地位。我希望這本書對所有深信孩子能創造的人有用。我希望這本書對於那些知道解放文字價值的人有用。
「語言文字的一切可能用處,應該成為每一個人都可以運用的機會。」
──這句話對我來說是民主之聲的座右銘,並不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藝術家,而是因為大家都不該成為奴隸。
註① 當時,羅牧熙先生(Signor Romussi)是瓦雷西(Varese)這個地方的公共圖書館館長。雖然他的辦公室裡高掛著墨索里尼(Mussolini)的相片,可是我要什麼書,他都會找給我;他總是和顏悅色。)
註② 〈當祖父變成一隻貓的時候〉(Che cosa succede se il nonno diventa un gatto),這篇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發表;〈一個充滿故事的盤子〉(Un piatto distorie)是一九七一年一月到二月間;〈好笑的故事〉(Storie per ridere)則是一九七一年四月發表的故事。
序章
發明一個故事的準備
在一九三七年跟一九三八年之間的冬天,一位警察的太太,她也是一個小學老師,介紹我去當家教。家教的對象是幾個德國猶太家庭的小孩。這些德國猶太人逃離德國,來到義大利尋求庇護,以避開種族歧視的迫害;但事實上,他們這種想法也才維持幾個月,之後就煙消雲散了。
我跟他們一起住在農莊裡,農莊在山崗上,靠近瑪吉歐大湖(Lake Maggiore)。我的上課時間是早晨七點到十點,剩下的時間,我可以在森林裡散步,閱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這段時間裡,從頭到尾,我都過得很棒。我也學了一點點德文,把自己的頭埋...
作者序
緩慢生智慧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楊茂秀
沒有例子不算懂,光有例子不透澈。
不要阻礙了探索的道路。
這是一個方法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有關方法學論爭最激烈的時代。
真誠生活、認真做事、研究、教學與創作的人,都知道方法重要,而且有機會反省的話,也大致能同意,方法很多元,也就是說,方法有很多種很多類,有些比較可靠,有些比較不可靠,凡是可靠的方法多半不是很有用,而有用的方法多半不太可靠。但是,不管有用沒用,可靠不可靠,教與學的過程,都要有例子,沒有例子的教學不容易讓人懂,光有例子,不加以說明,不做抽象,是不透澈的,是可惜的。
更進一步說,良好的例子,是良好教學的關鍵;良好教學不可或缺的是,以良好例子來討論,做出抽象的形式。
這個歷程實施起來,不容易,但是,會有很多樂趣,那樂趣主要來自探索社群的經營,使得參加探索的人,能從自己眞正的感受與問題出發,放心和大家共同探索,做合作的思考,合作的思考裡不免有自由創發與權威介入衝突的現象,權威的介入與程序的貫徹,如果能夠不因任何藉口、理由或原因,阻礙了探索的道路,良好的文化與知識承傳,創造的功能,就容易在長期、穩定、緩慢的過程中開花結果。
減少或避免或轉化衝突的教學與研究,最為流行的方法是案例法、案例是探索的平臺,那是方法與故事的綜合。
羅達立這部《幻想的方法》是創造的思考實驗案例書。他收集整理的案例,虛與實、內容與形式、作法與對作法評論,兼容並蓄。它是一部以案例為本的理論書。
我們想拿它做為構做教育藝術、創作藝術的參考,企圖建立跨文化的學術實驗的橋梁。
如果,你對照原先成長基金會的翻譯,與現在你手上四也這部修訂版,你會發現,四也版除了強調原書的方法面向之外,更用心於經營方法背後以人為本的關懷特質。
我相信,沒有故事的方法是乾燥的,容易點火燃燒,不可能生根發芽。
畢卡索小時候去上畫畫課,畫出紅色的天空一大片,空中有一朵藍色的玫瑰花,他的老師覺得他是個低能的人,可是,他的媽媽不這麼認為,鼓勵他自由作畫,沒有強迫他再去受那位老師的壓迫。
愛因斯坦小時候,除了數學好,其他一切鴉鴉烏,他沒有朋友,常常留在家和妹妹玩積木,老師和他的爸爸都擔心,他的媽媽不這麼認為,見他呆呆看著天上的雲很久很久時,他媽媽知道,他在想著雲背後的祕密。
米開朗基羅小時候興趣廣泛,但是凡事只有三分鐘熱度,許多人認為他是沒法子專心的小孩,他的爸爸不這麼認為,支持他、注意他,發現他的興趣新的不斷湧現,舊的也不斷重複出現,新舊產生令人意外組合,再出現的興趣與經驗總比上一次的更深更廣,虛的更虛,實的更實。
黑澤明是偉大的導演。小學三年級之前,一直被老師規定坐在教室的角落,一個人孤零零的,而且,老師常常在上課時說:「這個問題,雖然簡單,可是,黑澤明大概不會吧!」可是,他媽媽一直愛護他,哥哥協助他,他才走出那個糊塗的世界,聰明起來。
方法是人為的,人是沒有本質的,人如果是粒種子,播種入土,並不像瓜也不像豆。人子的可能是無限的,但是一定要有關係的故事去當創造方法者的陽光、水與園丁,而那園丁並不除草,因為沒有哪一個人子是雜草要被拔除,教育的園丁也必身兼植物學家的角色。
等待、傾聽、注意、以照顧和關懷為根本的瞭解,是教學藝術家的專業素養,而羅達立給我們的正是這個。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總編許榮哲先生為本書每一章節提供新的方法標題。
每次來到四也,從發行人KIKI到美編蔡佩婷、文編翁愛晶、業務經理杜天豪等,總是感受到他們如海的潮湧一般,起落不止的新鮮韻律,讓我有回家的溫馨,可是,在溫馨中許多疑難雜症,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或解消了。這真是一次難得的做書經驗呢!當然,是要特別感謝讀者你手捧這部虛虛實實總是有趣的方法學。
緩慢生智慧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楊茂秀
沒有例子不算懂,光有例子不透澈。
不要阻礙了探索的道路。
這是一個方法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有關方法學論爭最激烈的時代。
真誠生活、認真做事、研究、教學與創作的人,都知道方法重要,而且有機會反省的話,也大致能同意,方法很多元,也就是說,方法有很多種很多類,有些比較可靠,有些比較不可靠,凡是可靠的方法多半不是很有用,而有用的方法多半不太可靠。但是,不管有用沒用,可靠不可靠,教與學的過程,都要有例子,沒有例子的教學不容易讓人懂,光有例子,不加以說明,不做...
目錄
目錄
譯者序 緩慢生智慧/楊茂秀
序章 發明一個故事的準備
1. 連動法:池塘裡的小石頭
2. 關鍵字法:「ciao」這個字
3. 二元法:幻想二元
4. 引爆法:燈光與鞋子
5. 假設法:要是……的話會怎麼樣
6. 挑戰法:列寧的祖父
7. 前加字法:任意的前加字
8. 將錯就錯法:創造性錯謬
9. 混搭法:古老的遊戲
10. 排列組合法:卡爾杜奇的貢獻
11. 五行打油詩法:五行式打油詩的構作
12. 謎語法:謎語怎麼做
13. 假謎語法:一個假猜謎
14. 民間故事法:民間故事裡的創作素材
15. 改編法:故事裡頭出差錯
16. 意外法:小紅帽坐直昇機
17. 逆轉法:逆童話
18. 續集法:然後呢
19. 混血法:童話沙拉
20. 結構法:重述童話
21. 卡片法:普羅普的卡片
22. 即興劇法:巴沙托爾把卡片變成童話
23. 變調法:「規則調」裡的童話
24. 拆解法:女巫貝花南的分析
25. 物性法:小玻璃人
26. 配件法:鋼琴傑克
27. 對話法:吃與「玩吃」
28. 假裝法:餐桌邊的故事
29. 擬人法:在我家走一趟
30. 玩具法:用玩具當角色
31. 偶戲扮演法:掌中偶與懸絲偶
32. 角色扮演法:孩子是主角
33. 打破禁忌法:禁忌的故事
34. 類比法:彼得和油灰
35. 錯誤法:好笑的故事
36. 量化法:故事裡的數學
37. 童話法:聽童話故事的孩子
38. 漫畫法:閱讀漫畫的小孩
39. 重述法:謝古音的山羊
40. 開放結局法:玩耍故事
41. 變身法:當祖父變成一隻貓
42. 遊戲法:松樹林中的遊戲
43. 從心所欲不踰矩法:想像力、創造性、學校
觀念註解
羅達立的文學與教育思想簡介/楊茂秀
推薦文 想像是學校社群的希望/希爾伯特.寇兒
後記 魔鬼也是天使變來的/楊茂秀
附錄 喬安尼‧羅達立的相關書目
目錄
譯者序 緩慢生智慧/楊茂秀
序章 發明一個故事的準備
1. 連動法:池塘裡的小石頭
2. 關鍵字法:「ciao」這個字
3. 二元法:幻想二元
4. 引爆法:燈光與鞋子
5. 假設法:要是……的話會怎麼樣
6. 挑戰法:列寧的祖父
7. 前加字法:任意的前加字
8. 將錯就錯法:創造性錯謬
9. 混搭法:古老的遊戲
10. 排列組合法:卡爾杜奇的貢獻
11. 五行打油詩法:五行式打油詩的構作
12. 謎語法:謎語怎麼做
13. 假謎語法:一個假猜謎
14. 民間故事法:民間故事裡的創作素材
15. 改編法:故事裡頭出差錯
16. 意外法:小紅帽坐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