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5 項符合

崇高與美之源起

的圖書
崇高與美之源起 崇高與美之源起

作者:艾德蒙.柏克 / 譯者:林盛彬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1-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崇高與美之源起

內容簡介

十八世紀是個把「美」從天上帶回人間的時代!

  在西方的美學發展上,十八世紀是個無法讓人忽視的世紀,是一個把「美」從天上帶回人間的時代。人們開始從柏拉圖之「絕對之美」以來所形成的先驗理念傳統,回到人自身的感覺與美感經驗的感性探索。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於1757年出版的《崇高與美之源起》即強調了人的「感覺」在審美判斷中的重要性。柏克的美學觀擺脫柏拉圖的傳統,從概念世界回到人自身,亦即將美感的發生從客觀的屬性帶回人的感覺來討論。對他而言,在相當大的比例中,美是經由感覺(the senses)的介入,在人類心靈上機械地運作的某種特質。此種美感具備一種「社會特質」(a social quality),因為當我們面對異性乃至動物時,常引起某種愉悅的感覺,並渴望與之親近,以發展出某種關係,柏克把這種情感稱為愛。然此愛是由美所產生,所以不同於情慾。

  本書目的即在探索分析那些引發我們美感的各種對象與媒介的特質,然其重點在於美感本身。基本上,他是在為人的美感找尋合理的解釋。同時,他在「論品味」時提到:「我所說的品味(taste),指的不過是一種能力,或指那些會被感動的心靈能力(faculties of the mind),或是指形成一種對那些富有想像力的作品和優美藝術的判斷能力。」這也道出了柏克所關注的重點,還是在於人的心靈能力。

  本書即在此基點上來討論崇高與美的問題,它對德國美學的發展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也為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中有關崇高的論析預鋪了分析之路,此外亦影響近代思想家如李歐塔等人甚深。此書為探討美學、哲學、藝術必讀的經典學術著作。

本書特色

  1. 確立崇高與美之區別與對等的經典書寫,影響了西方近代美學集大成者康德的美學思想。

  2. 為現代美學發展鋪下很重要的基礎,明確地把美感從對象的抽象本質帶回人的感覺經驗。

  3. 本書從心理與生理學角度來探究美感經驗,深刻耙梳了「崇高」與「美」的性質,影響浪漫主義美學的興起,對後世美學與藝術創作具有劃時代的地位。

作者簡介

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英國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Dublin)一個虔誠的英國聖公會家庭。曾就讀於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嫻熟古希臘與拉丁文獻。畢業兩年後,於1750年赴倫敦Middle Temple學習法律。他一生既嚮往哲學與美學,也喜愛政治與倫理學,而且在這些領域中都卓有貢獻。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艾德蒙.柏克是位重要的思想家,英美保守主義的思想大師,在哲學思想上主要繼承英國經驗主義,因此他的這本美學論文主要從心理與生理學角度來探究美感經驗,深刻耙梳了「崇高」與「美」的性質,影響浪漫主義美學的興起,對後世美學與藝術創作具有劃時代的地位。

譯者簡介

林盛彬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學博士(1992),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及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2009)。曾任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兼任副教授、法國巴黎第四大學遠東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5-2007)及《笠詩刊》主編。現任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及《淡江外語論叢》主編。著有《Jose Juan Tablada與拉丁美洲俳句詩潮》、《孔子「美」論思想研究》及其他。

 

目錄

譯者序

柏克的美學思想

  英國思想家、政治家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出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Dublin)一個虔誠的英國聖公會家庭。曾就讀於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嫻熟古希臘與拉丁文獻。畢業兩年後,於1750年赴倫敦Middle Temple學習法律。他一生既嚮往哲學與美學,也喜愛政治與倫理學,而且在這些領域中都卓有貢獻。他認為人所具有的理性程度不一,某些人的理性必然少於其他人,如果這些人純粹依靠個人的理性處理公共事務,其結果實在令人擔憂。所以,他認為政府的結構應該在國家長久以來的既定發展模式,以及像家庭和教會等重要的社會傳統價值下,進行溫和的改革和穩定的發展;在英國政治上,他被稱為自由保守主義(Liberal-Conservatism)思想之父。他在政治思想上如此,在美學上也不例外,柏克既很強調經驗觀察的重要,也對「理性」的絕對價值抱持著否定的態度。

  在西方的美學發展上,十八世紀是個無法讓人忽視的世紀,是一個把「美」從天上帶回人間的時代;從柏拉圖之「絕對之美」以來所形成的先驗理念傳統,回到人自身的感覺與美感經驗。同時,柏克的時代,是英國經驗主義勃興的時代,要了解柏克的美學思想,就不能不了解「感覺」在他美學思想中的重要性。

  他的《崇高與美理念之起源的哲學考察》(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出版於1757年(譯本簡稱為《崇高與美之源起》),其目的主要在於釐清美與崇高起源的不同。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主要在於考察美與崇高的情感效果;第二部、論崇高的特性;第三部、論美的特性;第四部、考察引起美與崇高情感效應的原因;第五部、論詞語與詩的效果。其方法論是基於客觀的科學觀察,亦即以自然條件的呈現方式對事件或事實的直接觀察。在1764年第四版時他又補了一篇〈論品味〉的導論,雖然沒有對「何謂品味」遽下定義,但他透過觀察,提出了一些影響我們品味的不同原因。因此,此書主旨雖然在於討論美與崇高,但品味顯然也成了柏克美學的另一個重點。當然,「一隻燕子不能帶來整個春天」,柏克的美學仍有柏拉圖《大希庇亞斯》和郎吉納斯《論崇高》的痕跡,但從「感覺」論美與崇高,則已表現出充分的「現代性」。

  一、品味

  對柏克而言,所謂品味,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觀念,而是由許多因素複合而成,他認為:「人用以認識外在對象的所有自然力量,就是感覺(the Senses)、想像以及判斷。而且首先就是感覺。」除此之外,品味的形成,還涉及諸如個人的偏好和習慣等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某種程度的理性作用。他也相信,經由知識的擴充、專注於對象目標以及經常的練習,的確可以改善及提升我們的品味。他論「品味」時也提到:「我所說的品味,就是指(一種)能力,或者是受想像力與優美藝術所影響,或者是對這些東西形成判斷的各種心靈能力(faculties of the mind)。」這也道出了柏克所關注的重點,還是在於人的心靈力量。儘管他以感覺、想像、判斷來建構品味的內容,而且他提到「不好的品味之原因是一種判斷的缺陷,這可能是因為天生理解力的薄弱,或者,可能是由於缺乏適當且良好指導的訓練,這種訓練能使人的品味增強且完備」、「知識的擴充、專注於對象目標以及經常的練習能改善我們的判斷力」,這些似乎與「理性」有關,但他並未因此在美與崇高上面給與抽象理性太多的肯定。

  雖然柏克強調人的「感覺」在美的品味中的重要性,但他將美視為一種「社會特質」(a social quality)。由於我們面對異性乃至於動物時,常引起某種愉悅的感覺,從而對他們生發一種溫柔與愛慕之情,並渴望與之親近,以發展出某種關係。那種引起愉悅感的美,是指「那些身體所散發的某種或某些引人產生愛慕或類似激情的特質。」「那種我們稱為愛的錯綜情感的對象,就是性之美(the beauty of the sex)。」他把這種由美所產生的情感稱為愛。然而,這種愛與情慾是不一樣的;情慾是混亂人心的情感,不是由美所從生。從這裡隱約可以看到柏拉圖《饗宴或論愛篇》的影子。不同的是柏拉圖的重點在於由身體之美,而進入心靈之美,再進而發現知識與社會體制之美,終至於靈魂之美。而柏克的目的在於探索分析那些引發我們美感的各種對象與媒介的特質,但其重點不在於物象,而是在人對物象的反應程度與方式。所以,他說:「在很大的部分,美是經由感覺的介入而在人類心靈上機械地運作的某種特質。」

  儘管柏克的方法與柏拉圖大相逕庭,然而,他並非單純地帶我們去認識我們諸多情感的本身,他想清楚了解各種情感作用範圍的精確界線,其主要目標和柏拉圖一樣,都在於心靈的提升。關於引起美或崇高的情感本身,柏克認為大多數可以在心中造成強烈印象的觀念,不管是單純的痛苦或快樂,還是對痛苦與愉快的消減,都可以很簡約地分為自保(self-preservation)與社交(society)兩個方面;涉及自保的感情,大都在於痛苦或危險,是一切感情中最強烈的,因為痛苦的觀念遠比快樂要來得強而有力,所以與崇高有關。關於社交,大約也可以分為兩種:一、性別的社交,它滿足了繁衍的目的;其次,是較為一般的社交,在其中有人類與其他動物,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還有無生命的世界。唯屬於繁衍後代的情感,純粹地只是一種情慾而已。柏克把美稱為一種社會特質;因為一般來說,人們都忘情於性愛,而且他們對於個人容貌之美也有其特殊的喜愛,她們給人的一種歡欣和愉悅之感,用溫柔和愛慕之情吸引人們去親近她們。柏克從生理學的角度認為人的品味如同感官的直覺,或者是一種由完善的感性與智性所產生的優越能力;是人類本性對來自外在世界之刺激的回應。人捕捉外在事物的自然力量在於感覺、想像與判斷。在鑑賞現象中,此三者中的任何一種都有很廣闊的反應程度。感官向我們所顯現的,以及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與不快樂,對人們都是普遍有效的。一般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去接收外在世界中可感的本質,及其間可觀察到的一些細微而不重要的差異。我們所有人都承認「甜味是愉快的,苦是不愉快的」。當人們說品味是無可爭辯的,「我們說的是某人對某特定事物那種屬於非常個人的品味」。感官對於外在世界所提供的資料,精神經由想像予以加工改造。柏克是感官直覺的辯護者,他認為美是一種以隨即方式發生在我們內心的積極本質,當上帝要讓某一自然物影響我們,就賦予那物足以讓我們感官和想像力產生深刻印象的相同性質。柏克從這裡為美下了一個生理學的定義:「絕大部分來說,美是人體上某些藉由感官的介入而在人類心靈上機械地活動的特質。」他對於人力無法處理的問題,也會推給上帝,但基本上,他主要還是從直接觀察中努力為人的美感找尋合理的解釋。

  二、美

  柏克所說的美,是指身體中得以產生愛意或某種類似愛意情感的那類特性。亦即在凝視任一美麗事物時,從內心產生的滿足感;無論它屬於何種本質,是來自情慾或渴望;那是一種內心的能量,會促使我們去占有某些對象,而這些對象不是因其美麗打動我們,而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在這裡所展現出來的美,以及由美麗所引起的情感,柏克稱之為愛情;愛情是有別於慾望的,雖然有時慾望可能會與愛情一起產生作用。易言之,產生美感的原因,不在於對象是否具備了西方傳統所著重的美的本質,而在於觀賞者是否從內心產生滿足感。

  可以確定的是,美不是一個屬於測量的概念,也沒有任何可以用計算和幾何學來處理的東西;柏克聲稱,在自然對象物中,我們對它們的美除了感覺以外並無其他憑據。美既然無法測量,則美是否合乎比例,就失去了意義,而與此相關的有用、恰當、完美∕善,也就不是產生美的原因。他以玫瑰花為例,說明它在精確的姿態形成之前,也就是它在盛開前、含苞待放之時,比其他時刻更為美麗。根據柏克的觀察,美的真正原因包括:美的對象是小的、光滑的、纖細的以及漸層變化。這些都是從各種感官的接觸效果而言,因為這些原因讓人可以放鬆而愉快,而這種感覺也正是美特有的效果。

  此外,優雅(gracefulness)是一種與美沒有太大差異的概念,它們在很多構成事物上是相同的。優雅是屬於姿態(posture)與動作(motion)的概念。優雅的姿態與動作必然是在沒有任何困難與笨拙之下的表現;那種「妙不可言」(je ne sais quoi)的完滿,那種細緻的姿態與動作,就是優雅魅力所在。而雅致(elegant)也與美密切相關,通常雅致的物體是由各個光滑和光澤的部位構成,彼此無互相擠壓,也沒有呈現任何的粗糙與混亂,而且同時還對一些規則的外觀(regular shape)產生作用,它與美的差別僅表現在規則性(regularity)上;如那些沒有模仿自然中特定對象的優雅與規則的藝術品、建築物與家具等。當這類對象既帶有美的軀體之特質,同時又有很大的體積時,它與美的概念實已相去甚遠,柏克則稱之為華麗(fine)或浮華(specious)。

  至於醜(ugliness)的本質,雖然和美相對立,但是並沒有和比例與恰當相衝突。因為可能一件很醜的東西卻合乎任何的比例,而且完全適用於任何用途。柏克認為醜像是一種足以與崇高概念相符的東西,但他並未暗示醜本身就是崇高的概念,除非它與那些可以激發強烈恐懼的特質相結合。

  三、崇高

  崇高是在我們心中所產生而能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感。當在自然中經由偉大與崇高所引起的情感,強而有力地產生作用時,那情感就是驚愕;驚愕是一種靈魂的狀態,處於其中時所有的精神活動都會中止,並帶著某種程度的恐懼。驚愕是崇高最高等級的效果;次等的效果是讚賞、崇敬與尊重。對柏克而言,不管是哪一種可怕的、駭人聽聞的事物,或者是以類似恐怖的方式,而足以喚起人們痛苦與危險觀念的,那就是一種崇高的本源。就感覺(feeling)來說,除了各種的勞累、痛苦、焦慮、苦惱所產生的身體痛苦觀念會產生崇高感之外,此外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可以產生崇高感。因為崇高是一種屬於自保的觀念,也是我們所有最易於令人感動的情感之一。

  如果不從終極的角度來看的話,崇高的另一個來源,就是無限。無限可以讓人產生一種令人喜悅的恐懼,這是崇高最道地的效果,也是最可信的試驗。很少有任何真實的而本質上卻是無限的東西能夠變成我們感覺的對象。人的眼睛無法感受到許多事物的界限,但是這些事物似乎又是無限的,透過想像力也會營造出它們彷彿真的是無限的效果。

  根據柏克的考察,美與崇高有相當顯著的對比;崇高的對象在積體上是廣大的,美的對象則相對地小;美應該是平滑、光亮的;崇高則是粗糙而不拘形式的;美應當避免直線,尤其會不自覺地偏離它;在許多情況下崇高則喜愛直線,而當它偏離時,經常會造成強烈的偏差;美不應該是昏暗模糊的,崇高卻應該是幽黯而隱晦的;美應該是明亮而纖細,崇高應該是堅固的,甚至於是厚實宏偉的。它們的確是兩個本質非常不同的概念,一個是奠基於痛苦,一個則在於快樂。對象物之間的差異是如此,它們所牽動的情感也不一樣;偉大以恐怖為其基礎,當它減輕時,在內心會引起驚愕的情感;美是建立在純粹確實的快樂上,並在靈魂中激起那種稱之為愛的感受。

  四、詞語與詩

  柏克在考察了美與崇高的源起之後,他特別指出辯才和詩歌在這方面有更大的影響力;辯才和詩歌比任何其他藝術、甚至比任何許多其他事例本身更容易令人產生深刻、鮮活的印象。其原因有三:第一、我們絕大部分取決於別人的情感,很容易被其他人表現出來的象徵標誌感動,並因而產生同理心;第二,很多事物具有非常感人的特性,但這特性卻很少出現在現實裡,相形之下,代表事物的詞語卻常能感動人心,因此它們就有機會給人深刻的印象,並在人們心中紮根,如戰爭、死亡、飢荒等。此外,還有很多概念若不是以詞語方式,從來就不會在人的感官中出現,如上帝、天使、魔鬼、天堂和地獄等,而這些概念卻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感。第三,藉著詞語我們有能力進行組合,否則我們也別無他法。利用這種組合的能力再加上適當地挑選環境,我們能夠賦予單一的物體新的生命和力量。以繪畫而言,我們可以再現任何我們感到愉悅的美好形象,但是卻絕不能賦予繪畫那種可從詞語的生花妙筆中所獲得的感動。

  柏克的《崇高與美之源起》既為康德(Immanuel Kant)的《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中有關崇高的分析與判斷力等預鋪了分析之路,也為恐怖小說(gothic fiction)的出現提供了學理的依據。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個思潮轉變的時代中,在現代美學發展的路上鋪下了一段很重要的基礎,明確地把美感從對象的抽象本質帶回人的感覺經驗,並分析了美與崇高的原由。

  此書是「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成立之初所規劃的整套出版叢書之一,同意接下此書翻譯重任,既本於推動台灣美學發展之初衷,也基於一份參與創會的革命情感。感謝上帝,雖拖延多年,終於完成。在翻譯中居於中文語意的考量,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譯法,如Taste或譯為品味,或譯為鑒賞,願讀者明察。這期間感謝典藏出版社陳盈瑛前總編輯、賴文惠編輯的耐心與辛勞,她們為此事,還數度專程到淡水討論細節;在翻譯內容上感謝我的牽手杜東璊教授、潘  教授以及國家教育研究院審稿先生等的珍貴意見和指正。也感謝趙天儀教授與潘  教授賜序,並此表達衷心感謝之意。

林盛彬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出版緣起
主編的話
系列推薦
推薦序──美與崇高:承先啟後的發展
推薦序──柏克經驗論美學與十八世紀
譯者序──柏克的美學思想

導論 論品味
Part 1
第一節、 新奇
第二節、 痛苦和喜悅
第三節、 痛苦的解除與真正快樂之間的差異
第四節、 彼此對立的欣喜與快樂
第五節、 歡欣與悲傷
第六節、 論自保的各種情感
第七節、 論崇高
第八節、 論社會的各種情感
第九節、 在自保與性別社會間之情感差異的目的因
第十節、 論美
第十一節、 社交與孤獨
第十二節、 同情、模仿和企圖心
第十三節、 同情
第十四節、 在他人不幸時的同情效應
第十五節、 論悲劇的各種效應
第十六節、 模仿
第十七節、 企圖心
第十八節、 要點重述
第十九節、 結論

Part 2
第一節、 論崇高引起的情感
第二節、 恐怖
第三節、 隱晦
第四節、 論各種情感中明顯與隱晦的差異
第五節、 力量
第六節、 空乏
第七節、 遼闊
第八節、 無限
第九節、 連續與一致性
第十節、 建築物的巨大
第十一節、 在愉快對象之上的無限
第十二節、 困難
第十三節、 壯麗
第十四節、 光線
第十五節、 建築物的光線
第十六節、 可被視為產生崇高的顏色
第十七節、 聲音與巨響
第十八節、 突然
第十九節、 間歇中斷
第二十節、 動物的叫聲
第二十一節、 嗅覺與味覺,苦味與臭味
第二十二節、 感覺、痛苦

Part 3
第一節、 論美
第二節、 比例不是植物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三節、 比例不是動物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四節、 比例不是人類之所以美的原因
第五節、 進一步考察比例
第六節、 恰當不是美的原因
第七節、 恰當的真實效應
第八節、 要點重述
第九節、 完美不是美的原因
第十節、 在多大程度上美的觀念可被應用於心靈品德
第十一節、 在多大程度上美的觀念可應用於德行
第十二節、 美的真正原因
第十三節、 美的對象是小的
第十四節、 光滑
第十五節、 漸層變化
第十六節、 纖細
第十七節、 顏色之美
第十八節、 要點重述
第十九節、 相貌
第二十節、 眼睛
第二十一節、 醜
第二十二節、 優雅
第二十三節、 雅致與浮華
第二十四節、 觸感之美
第二十五節、 聲音之美
第二十六節、 味覺與嗅覺
第二十七節、 崇高與美的比較

Part 4
第一節、 論崇高與美的動力因
第二節、 聯想
第三節、 痛苦與害怕的原因
第四節、 續(前節)
第五節、 崇高如何產生
第六節、 痛苦如何成為欣喜的原因
第七節、 運動對於較精細器官的必要性
第八節、 為什麼無危險性的事物會產生類似恐怖的情感
第九節、 何以巨大的視覺對象是崇高的
第十節、 何以統一性是巨大數量的必要條件
第十一節、 人為的無限
第十二節、 振動必須是類似的
第十三節、 視覺對象中的連續效果之說明
第十四節、 關於洛克對黑暗之意見的思考
第十五節、 黑暗在其本質上是可怕的
第十六節、 黑暗為什麼可怕
第十七節、 黑色的效果
第十八節、 黑色效果的緩和
第十九節、 愛的肉體因素
第二十節、 為何光滑是美的
第二十一節、 甜及其本質
第二十二節、 甜令人放鬆
第二十三節、 變化,為何是美的
第二十四節、 關於小
第二十五節、 論顏色

Part 5
第一節、 論詞語
第二節、 詩的通常效果,非由喚起事物之觀念所產生
第三節、 在觀念生發前的共相詞語
第四節、 詞語的效果
第五節、 不喚起圖像卻能有效果的詞語範例
第六節、 詩歌嚴格上來說並非模仿藝術
第七節、 詞語如何影響情感

 

譯者序

柏克的美學思想

  英國思想家、政治家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出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Dublin)一個虔誠的英國聖公會家庭。曾就讀於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嫻熟古希臘與拉丁文獻。畢業兩年後,於1750年赴倫敦Middle Temple學習法律。他一生既嚮往哲學與美學,也喜愛政治與倫理學,而且在這些領域中都卓有貢獻。他認為人所具有的理性程度不一,某些人的理性必然少於其他人,如果這些人純粹依靠個人的理性處理公共事務,其結果實在令人擔憂。所以,他認為政府的結構應該在國家長久以來的既定發展模式,以及像家庭和教會等重要的社會傳統價值下,進行溫和的改革和穩定的發展;在英國政治上,他被稱為自由保守主義(Liberal-Conservatism)思想之父。他在政治思想上如此,在美學上也不例外,柏克既很強調經驗觀察的重要,也對「理性」的絕對價值抱持著否定的態度。

  在西方的美學發展上,十八世紀是個無法讓人忽視的世紀,是一個把「美」從天上帶回人間的時代;從柏拉圖之「絕對之美」以來所形成的先驗理念傳統,回到人自身的感覺與美感經驗。同時,柏克的時代,是英國經驗主義勃興的時代,要了解柏克的美學思想,就不能不了解「感覺」在他美學思想中的重要性。

  他的《崇高與美理念之起源的哲學考察》(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出版於1757年(譯本簡稱為《崇高與美之源起》),其目的主要在於釐清美與崇高起源的不同。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主要在於考察美與崇高的情感效果;第二部、論崇高的特性;第三部、論美的特性;第四部、考察引起美與崇高情感效應的原因;第五部、論詞語與詩的效果。其方法論是基於客觀的科學觀察,亦即以自然條件的呈現方式對事件或事實的直接觀察。在1764年第四版時他又補了一篇〈論品味〉的導論,雖然沒有對「何謂品味」遽下定義,但他透過觀察,提出了一些影響我們品味的不同原因。因此,此書主旨雖然在於討論美與崇高,但品味顯然也成了柏克美學的另一個重點。當然,「一隻燕子不能帶來整個春天」,柏克的美學仍有柏拉圖《大希庇亞斯》和郎吉納斯《論崇高》的痕跡,但從「感覺」論美與崇高,則已表現出充分的「現代性」。

  一、品味

  對柏克而言,所謂品味,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觀念,而是由許多因素複合而成,他認為:「人用以認識外在對象的所有自然力量,就是感覺(the Senses)、想像以及判斷。而且首先就是感覺。」除此之外,品味的形成,還涉及諸如個人的偏好和習慣等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某種程度的理性作用。他也相信,經由知識的擴充、專注於對象目標以及經常的練習,的確可以改善及提升我們的品味。他論「品味」時也提到:「我所說的品味,就是指(一種)能力,或者是受想像力與優美藝術所影響,或者是對這些東西形成判斷的各種心靈能力(faculties of the mind)。」這也道出了柏克所關注的重點,還是在於人的心靈力量。儘管他以感覺、想像、判斷來建構品味的內容,而且他提到「不好的品味之原因是一種判斷的缺陷,這可能是因為天生理解力的薄弱,或者,可能是由於缺乏適當且良好指導的訓練,這種訓練能使人的品味增強且完備」、「知識的擴充、專注於對象目標以及經常的練習能改善我們的判斷力」,這些似乎與「理性」有關,但他並未因此在美與崇高上面給與抽象理性太多的肯定。

  雖然柏克強調人的「感覺」在美的品味中的重要性,但他將美視為一種「社會特質」(a social quality)。由於我們面對異性乃至於動物時,常引起某種愉悅的感覺,從而對他們生發一種溫柔與愛慕之情,並渴望與之親近,以發展出某種關係。那種引起愉悅感的美,是指「那些身體所散發的某種或某些引人產生愛慕或類似激情的特質。」「那種我們稱為愛的錯綜情感的對象,就是性之美(the beauty of the sex)。」他把這種由美所產生的情感稱為愛。然而,這種愛與情慾是不一樣的;情慾是混亂人心的情感,不是由美所從生。從這裡隱約可以看到柏拉圖《饗宴或論愛篇》的影子。不同的是柏拉圖的重點在於由身體之美,而進入心靈之美,再進而發現知識與社會體制之美,終至於靈魂之美。而柏克的目的在於探索分析那些引發我們美感的各種對象與媒介的特質,但其重點不在於物象,而是在人對物象的反應程度與方式。所以,他說:「在很大的部分,美是經由感覺的介入而在人類心靈上機械地運作的某種特質。」

  儘管柏克的方法與柏拉圖大相逕庭,然而,他並非單純地帶我們去認識我們諸多情感的本身,他想清楚了解各種情感作用範圍的精確界線,其主要目標和柏拉圖一樣,都在於心靈的提升。關於引起美或崇高的情感本身,柏克認為大多數可以在心中造成強烈印象的觀念,不管是單純的痛苦或快樂,還是對痛苦與愉快的消減,都可以很簡約地分為自保(self-preservation)與社交(society)兩個方面;涉及自保的感情,大都在於痛苦或危險,是一切感情中最強烈的,因為痛苦的觀念遠比快樂要來得強而有力,所以與崇高有關。關於社交,大約也可以分為兩種:一、性別的社交,它滿足了繁衍的目的;其次,是較為一般的社交,在其中有人類與其他動物,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還有無生命的世界。唯屬於繁衍後代的情感,純粹地只是一種情慾而已。柏克把美稱為一種社會特質;因為一般來說,人們都忘情於性愛,而且他們對於個人容貌之美也有其特殊的喜愛,她們給人的一種歡欣和愉悅之感,用溫柔和愛慕之情吸引人們去親近她們。柏克從生理學的角度認為人的品味如同感官的直覺,或者是一種由完善的感性與智性所產生的優越能力;是人類本性對來自外在世界之刺激的回應。人捕捉外在事物的自然力量在於感覺、想像與判斷。在鑑賞現象中,此三者中的任何一種都有很廣闊的反應程度。感官向我們所顯現的,以及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與不快樂,對人們都是普遍有效的。一般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去接收外在世界中可感的本質,及其間可觀察到的一些細微而不重要的差異。我們所有人都承認「甜味是愉快的,苦是不愉快的」。當人們說品味是無可爭辯的,「我們說的是某人對某特定事物那種屬於非常個人的品味」。感官對於外在世界所提供的資料,精神經由想像予以加工改造。柏克是感官直覺的辯護者,他認為美是一種以隨即方式發生在我們內心的積極本質,當上帝要讓某一自然物影響我們,就賦予那物足以讓我們感官和想像力產生深刻印象的相同性質。柏克從這裡為美下了一個生理學的定義:「絕大部分來說,美是人體上某些藉由感官的介入而在人類心靈上機械地活動的特質。」他對於人力無法處理的問題,也會推給上帝,但基本上,他主要還是從直接觀察中努力為人的美感找尋合理的解釋。

  二、美

  柏克所說的美,是指身體中得以產生愛意或某種類似愛意情感的那類特性。亦即在凝視任一美麗事物時,從內心產生的滿足感;無論它屬於何種本質,是來自情慾或渴望;那是一種內心的能量,會促使我們去占有某些對象,而這些對象不是因其美麗打動我們,而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在這裡所展現出來的美,以及由美麗所引起的情感,柏克稱之為愛情;愛情是有別於慾望的,雖然有時慾望可能會與愛情一起產生作用。易言之,產生美感的原因,不在於對象是否具備了西方傳統所著重的美的本質,而在於觀賞者是否從內心產生滿足感。

  可以確定的是,美不是一個屬於測量的概念,也沒有任何可以用計算和幾何學來處理的東西;柏克聲稱,在自然對象物中,我們對它們的美除了感覺以外並無其他憑據。美既然無法測量,則美是否合乎比例,就失去了意義,而與此相關的有用、恰當、完美∕善,也就不是產生美的原因。他以玫瑰花為例,說明它在精確的姿態形成之前,也就是它在盛開前、含苞待放之時,比其他時刻更為美麗。根據柏克的觀察,美的真正原因包括:美的對象是小的、光滑的、纖細的以及漸層變化。這些都是從各種感官的接觸效果而言,因為這些原因讓人可以放鬆而愉快,而這種感覺也正是美特有的效果。

  此外,優雅(gracefulness)是一種與美沒有太大差異的概念,它們在很多構成事物上是相同的。優雅是屬於姿態(posture)與動作(motion)的概念。優雅的姿態與動作必然是在沒有任何困難與笨拙之下的表現;那種「妙不可言」(je ne sais quoi)的完滿,那種細緻的姿態與動作,就是優雅魅力所在。而雅致(elegant)也與美密切相關,通常雅致的物體是由各個光滑和光澤的部位構成,彼此無互相擠壓,也沒有呈現任何的粗糙與混亂,而且同時還對一些規則的外觀(regular shape)產生作用,它與美的差別僅表現在規則性(regularity)上;如那些沒有模仿自然中特定對象的優雅與規則的藝術品、建築物與家具等。當這類對象既帶有美的軀體之特質,同時又有很大的體積時,它與美的概念實已相去甚遠,柏克則稱之為華麗(fine)或浮華(specious)。

  至於醜(ugliness)的本質,雖然和美相對立,但是並沒有和比例與恰當相衝突。因為可能一件很醜的東西卻合乎任何的比例,而且完全適用於任何用途。柏克認為醜像是一種足以與崇高概念相符的東西,但他並未暗示醜本身就是崇高的概念,除非它與那些可以激發強烈恐懼的特質相結合。

  三、崇高

  崇高是在我們心中所產生而能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感。當在自然中經由偉大與崇高所引起的情感,強而有力地產生作用時,那情感就是驚愕;驚愕是一種靈魂的狀態,處於其中時所有的精神活動都會中止,並帶著某種程度的恐懼。驚愕是崇高最高等級的效果;次等的效果是讚賞、崇敬與尊重。對柏克而言,不管是哪一種可怕的、駭人聽聞的事物,或者是以類似恐怖的方式,而足以喚起人們痛苦與危險觀念的,那就是一種崇高的本源。就感覺(feeling)來說,除了各種的勞累、痛苦、焦慮、苦惱所產生的身體痛苦觀念會產生崇高感之外,此外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可以產生崇高感。因為崇高是一種屬於自保的觀念,也是我們所有最易於令人感動的情感之一。

  如果不從終極的角度來看的話,崇高的另一個來源,就是無限。無限可以讓人產生一種令人喜悅的恐懼,這是崇高最道地的效果,也是最可信的試驗。很少有任何真實的而本質上卻是無限的東西能夠變成我們感覺的對象。人的眼睛無法感受到許多事物的界限,但是這些事物似乎又是無限的,透過想像力也會營造出它們彷彿真的是無限的效果。

  根據柏克的考察,美與崇高有相當顯著的對比;崇高的對象在積體上是廣大的,美的對象則相對地小;美應該是平滑、光亮的;崇高則是粗糙而不拘形式的;美應當避免直線,尤其會不自覺地偏離它;在許多情況下崇高則喜愛直線,而當它偏離時,經常會造成強烈的偏差;美不應該是昏暗模糊的,崇高卻應該是幽黯而隱晦的;美應該是明亮而纖細,崇高應該是堅固的,甚至於是厚實宏偉的。它們的確是兩個本質非常不同的概念,一個是奠基於痛苦,一個則在於快樂。對象物之間的差異是如此,它們所牽動的情感也不一樣;偉大以恐怖為其基礎,當它減輕時,在內心會引起驚愕的情感;美是建立在純粹確實的快樂上,並在靈魂中激起那種稱之為愛的感受。

  四、詞語與詩

  柏克在考察了美與崇高的源起之後,他特別指出辯才和詩歌在這方面有更大的影響力;辯才和詩歌比任何其他藝術、甚至比任何許多其他事例本身更容易令人產生深刻、鮮活的印象。其原因有三:第一、我們絕大部分取決於別人的情感,很容易被其他人表現出來的象徵標誌感動,並因而產生同理心;第二,很多事物具有非常感人的特性,但這特性卻很少出現在現實裡,相形之下,代表事物的詞語卻常能感動人心,因此它們就有機會給人深刻的印象,並在人們心中紮根,如戰爭、死亡、飢荒等。此外,還有很多概念若不是以詞語方式,從來就不會在人的感官中出現,如上帝、天使、魔鬼、天堂和地獄等,而這些概念卻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感。第三,藉著詞語我們有能力進行組合,否則我們也別無他法。利用這種組合的能力再加上適當地挑選環境,我們能夠賦予單一的物體新的生命和力量。以繪畫而言,我們可以再現任何我們感到愉悅的美好形象,但是卻絕不能賦予繪畫那種可從詞語的生花妙筆中所獲得的感動。

  柏克的《崇高與美之源起》既為康德(Immanuel Kant)的《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中有關崇高的分析與判斷力等預鋪了分析之路,也為恐怖小說(gothic fiction)的出現提供了學理的依據。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個思潮轉變的時代中,在現代美學發展的路上鋪下了一段很重要的基礎,明確地把美感從對象的抽象本質帶回人的感覺經驗,並分析了美與崇高的原由。

  此書是「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成立之初所規劃的整套出版叢書之一,同意接下此書翻譯重任,既本於推動台灣美學發展之初衷,也基於一份參與創會的革命情感。感謝上帝,雖拖延多年,終於完成。在翻譯中居於中文語意的考量,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譯法,如Taste或譯為品味,或譯為鑒賞,願讀者明察。這期間感謝典藏出版社陳盈瑛前總編輯、賴文惠編輯的耐心與辛勞,她們為此事,還數度專程到淡水討論細節;在翻譯內容上感謝我的牽手杜東璊教授、潘  教授以及國家教育研究院審稿先生等的珍貴意見和指正。也感謝趙天儀教授與潘  教授賜序,並此表達衷心感謝之意。

林盛彬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49095
  • 叢書系列: 西洋美學藝術學經典名著箋註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在紙船中入眠(上)
作者:八田てき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2-10
$ 204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抄寫英語的奇蹟:1天10分鐘,英語和人生都起飛
作者:林熙 Brett Lindsay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4-03-01
$ 300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PASSION(2)+(3)【特裝版】
作者:KangJak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125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我的英雄學院 41 (首刷限定版)
$ 19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寫作的靈現:AI時代寫手的修煉與想像力
作者:楊憲宏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7
$ 252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咒術迴戰 28 (首刷限定版)
$ 133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告別娑婆系列套書】(二冊):《告別娑婆3》、《告別娑婆外傳》
作者:葛瑞.雷納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1
$ 651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給自己的10堂管理大師課︰向全球管理思想家學習的奇幻旅程
作者:方素惠
出版社:長河顧問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05
$ 350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