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對症推拿手法+300幅精美插圖詳解
揉、拿、推、拍、點、按、搖、扳,常見病對症推拿法
療效立見、輕鬆易學的
家庭推拿圖解
●即學即用
中醫推拿一身輕=養生療疾+祛病強身
●配圖解析
300幅推拿圖解=一目了然+易學易用
◎持續點壓
疏通經絡 暢通閉塞
◎輕柔擦動
行氣活血 溫陽散寒
◎換轉搖晃
潤滑關節 整復錯位
◎迴旋揉動
消積導滯 舒筋活絡
家庭中醫推拿,實戰操作步驟
精準取穴+巧妙手法+力道控制
簡單操作+養生療疾+提升人體自癒力
●精準取穴 人體經絡穴位在外呈現病痛,在內引導治療
●巧妙手法 不同的手法,對人體生理、病理,均會產生不同作用
●力道控制 合理控制力道,於人體各部位與組織的既定深度
◎人體經絡推拿
人體的組織結構,宛如一部複雜精密的機器,皮膚、血脈、肌肉、筋腱、肺腑、骨骼等協調共處,才能順利達成生命的延續和完美機能的運作。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辨症施治為原則,「推拿療法」從潛藏於人體各處的經絡穴位、反射區出發,運用陰陽、剛柔、動靜各異的手法,及其他合理的肢體活動,透過對施力強度、方向、頻率、時間的控制與掌握,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用於人體的不同部位與組織,對其生理機能、病理特徵,產生一定的影響,以確實達到暢達經絡、調和陰陽、舒筋活血、祛病強身的功效。
8種常見推拿手法
揉法
手指、掌根、手掌大魚際(拇指根部至手腕間),或者全掌螺紋面處,著力於體表施術部位,做輕柔和緩的迴旋揉動。
拿法
以大拇指與食指、中指,或大拇指與其他四指相對用力,呈鉗形,持續且有節奏地提捏或捏揉肌膚。
推法
以指、掌、拳、肘著力於體表穴位或患處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或弧形推動。
拍法
以掌面、掌緣、掌背或小指及尺側部位著力,進行平穩而有節奏的反覆拍打。
點法
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間關節部位著力,持續點壓刺激某些穴位。
按法
以指、掌置於人體體表上,先輕後重,逐漸用力向下壓某個部位或穴位。
搖法
施術者以兩手分別握住患者的肢體關節,使其在正常活動範圍內,做前後左右屈伸或轉換搖晃的動作。
扳法
雙手反向或同向協同用力扳動患者肢體,使其關節部位在正常活動範圍內,達到最大限度的活動。
本書特色
推拿療法是中醫一種獨特的自然物理療法,本書以圖文對照的方式詳細介紹「推拿療法」的主要原理、施用規則、經絡知識、技術要訣等內容,並結合家庭常見病症的實例與分析,再透過大量圖片分解步驟,詳析推拿療法的精確取位、操作及動作細節,力求將推拿療法全方位真實、詳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人體經絡推拿」彩頁
●人體經絡分布圖(正面)
●人體經絡分布圖(背面)
●常用推拿手法
作者簡介:
作者: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著
審訂: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于雪飛◎審訂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揭祕推拿
內外兼修 推拿的臟腑之論
臟腑是人體內臟器官的統稱,人們經常把人體的內臟器官歸結為「五臟六腑」。中醫常將人體的「五臟六腑」與經絡、氣血、津液等體內結構與機能系統、全面地統一起來,進而為補益、健體、祛疾等方面的理論、診斷、調理、治療的建立與開展提供借鑑與參照。
「五臟」即是心、肝、脾、肺、腎,「六腑」則為胃、膽、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所謂五臟,它們的功能特點是藏精氣而不泄,所以應保持精氣的盈滿;所謂六腑,它們的功能特點則是消化食物和傳導排泄糟粕。
其中,心主掌血脈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著統率協調全身各臟腑功能活動的作用;肺主掌皮膚與人體一身之氣,協助心臟調節全身的功能活動;肝主掌藏血、筋腱與疏泄,有著調節情志、促進人體消化與吸收的功效;脾主掌肌肉,並與胃共管接受、消化飲食,轉化為營養物質供給人體;腎主掌骨骼、生殖與人體生長發育,其所藏之精,能夠生骨髓而滋養骨骼,發揮保持人體精力充沛、強壯矯健的功效。
主掌決斷的膽透過所藏膽汁的排泄,能夠發揮促進食物消化的作用;小腸主掌接受盛胃中來的飲食,對飲食進行再消化吸收,並將水液和糟粕分開;相當於傳輸通道的大腸主掌變化水榖,傳導糟粕;作為人體全身水液匯聚的地方,膀胱主掌多餘水液的排出;三焦主掌疏通水液,使全身的水道通暢……。
此外,中醫中還有「奇恆之腑」與「傳化之腑」的說法,其中腦、髓、骨、脈、膽、子宮以蓄藏陰精為特性,如同大地承載萬物一樣,宜蓄藏而不妄泄,名叫「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像天體一樣運轉不息,所以瀉而不藏,以傳導排泄為特性,故名為「傳化之腑」。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人體內臟腑功能的活動情況也能夠逐漸從人的體表反映出來。具體來說,就是心的榮華反應在面部,其功能是充實和溫煦血脈,心氣旺盛則面色榮潤;肝的榮華反映在爪甲,肝血充足則爪甲堅潤,筋柔韌有力;脾的榮華反映在口唇四周,其味甘,其色黃;肺的榮華反映在毫毛,肺氣旺盛,則皮膚毫毛健康潤澤;腎的榮華反映在頭髮,腎氣旺盛則頭髮光澤,骨骼堅韌。
而透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就成為中醫理論中的「藏象」學說,藏同「臟」,指藏於體內的臟器,「象」則有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之意。
推拿正是從這些臟腑之論出發,從外及內,由表及裡,透過對人體皮膚、血脈、肌肉、筋腱、骨骼的調理來疏通經絡、調理陰陽,進而達到解表祛疾、治病強身的神奇功效。
循於自然,歸於神奇 推拿的神奇功效
作為一種自然的物理療法,推拿也被稱為「按蹺」。它主要是指人們根據人體的實際情況,以雙手或借助其他器具在他人或自身體表相應的經絡、穴位、痛點上,直接、間接運用各種合理的肢體活動及手法來強身健體、緩痛祛疾的一種方法。
根據治療範圍與目的的不同,推拿主要分為「保健推拿」、「運動推拿」和「醫療推拿」三大類。
推拿療法簡便易學,不受場地及特殊器械設備的重重限制,只需找到正確的穴位及反射區,運用恰當的手法與適宜的力道,就能取得不錯的療效,無論是家庭推拿還是自我推拿方面都有著廣闊、充裕的應用空間。具體來說,推拿療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功效:
1 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 在推拿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透過運用雙手有效地往復於人體體表特定部位的經絡與穴位,能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提高局部的肌體溫度,使這些部位組織的毛細血管得到有效的擴張,進而改善血液和淋巴的循環。
2 消腫化瘀、解痙止痛 推拿療法令毛細血管擴張,也會促進人體靜脈的回流,加快局部炎症或瘀血的吸收與消散;更能透過對肌體疼痛點以及其他部位的推拿,緩解痛感,解除肌肉痙攣。
3 提神醒腦、緩解疲勞 推拿可以有效地促進人體氣血的暢通,使營養物質能夠迅速地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進而緩解神經系統與肌肉組織的疲勞狀況。
4 疏通經絡、調理臟腑 推拿療法遵循於人體全身的血脈經絡與組織器官,透過推、按、點、揉、捏、拿、拍、抖等方式直接施術於人體,直接或間接作用於皮膚、血脈、筋腱、骨骼與臟腑器官,疏通經絡,促進臟腑功能的協調與平衡。
5 整骨理筋、潤滑關節 運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梳理人體筋腱,緩解疼痛與不適,更可以利用力學原理達到整骨、潤滑關節的作用。
6 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推拿療法可以補益氣血,平衡陰陽,改善和調節人體免疫功能,進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
自古以來,人們就發現了推拿的種種神奇之處,這種無需藥物輔助的自然療法透過前人不斷地實踐與總結,逐步形成今天中醫學說中一朵瑰麗無比的奇葩。
現實生活中,昂貴的醫療費用已超出了一般社會大眾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需要,加之繁瑣、費時地往返於醫院和家庭之間,也給人們造成了不少的不便與困擾。社會醫療資源的稀缺也讓少數醫院為追求最大利益,在提升檢查、藥物、治療費用的同時,更引導患者過度醫療和過度消費。而推拿療法這種簡單方便、易學易用、經濟有效的自然療法漸漸為人們所重視、所喜愛。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推拿安全實施法則
在推拿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為了確保安全順利,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防止出現意外以及其他不良反應,人們需要確認熟悉推拿安全實施法則,以免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首先,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不要立即推拿。
另外,過飢、過飽以及醉酒後均不宜推拿,一般在餐後兩個小時推拿較為妥當。沐浴後休息一小時再推拿,才能發揮放鬆、保健功效。
推拿時,應確保室內乾淨明亮、空氣流通、溫度適宜,最好保持安靜。做腰部和下腹部的推拿時,應先排空大、小便。推拿操作者要先修剪指甲,雙手保持清潔、溫暖,如有戒指等有礙操作的物品應先摘除,以免損傷被推拿部位的皮膚。
其次,推拿前要充分了解病情症狀,推拿時,精神和身體都要放鬆,呼吸自然。
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推拿力道要先輕後重、由淺入深、輕重適度,嚴禁使用蠻力,以免擦傷皮膚或損傷筋骨。力道以患者感覺輕微痠痛,但完全可承受為宜。
不同的穴道與部位,其推拿的手法也不盡相同。推拿過程中如果因為用力過猛或動作不當引起頭暈、心慌、噁心、面色蒼白甚至出冷汗、虛脫等不良症狀時,應立即停止推拿,以掐人中穴或掐十宣穴(十指尖端的穴位)、點內關穴等方式急救,或者讓患者適當休息,並以飲用熱茶、糖水等來緩解不適。
最後,在脫衣推拿的情況下,有些受術者有可能睡著,應取薄被蓋好,注意室溫以防著涼,當風之處不要推拿。推拿後如果受術者睏倦力乏,最好適當休息,再從事其他活動。
推拿施術禁忌症:
1 有皮膚病及皮膚破損處。
2 各種急性傳染病患者不宜推拿。
3 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丹毒等,還有化膿性感染及結核性關節炎患者,都不宜推拿,以免炎症擴散。
4 內外科重症病人,如嚴重高血壓、心臟病、腦病、肝病、肺病、腎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腸炎症者及有各種惡性腫瘤者;各種腫瘤,原發性或繼發性惡性腫瘤的患者都不宜推拿,以免腫瘤細胞擴散。
5 有血液病及出血傾向者,如惡性貧血、紫斑病、體內有金屬固定物等推拿後易引起出血者,都不宜推拿。
6 婦女月經期間或懷孕後,身體的腹部、腰部、髖部位置不宜推拿。
7 體質虛弱禁不起輕微手法作用者,和久病、年老體弱者等經受不住推拿的人,應慎用推拿,以免造成昏迷或休克。
8 診斷有不明的急性脊椎損傷或伴有脊髓症者,不宜推拿。
9 極度疲勞、醉酒後神志不清、飢餓及飯後半小時以內的人不宜推拿。
第二章 解析人體經絡與俞穴
足太陽膀胱經 人體排毒的主幹道
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14條經絡中最長的一條經脈,幾乎貫穿整個身體。它主掌營運人體中寶貴的體液,作為體內排毒的主幹道,它關係到全身各處的通暢與健康。本經俞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精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的病症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症。
●循行路線
此經脈起於內眼角睛明穴,上行至百會穴,支系旁開連於耳上角,直行支系向下沿頭、頸、背後側抵於腎,分支一系沿腰向下經臀至於膕中;另一支系由肩胛向下沿背、下肢後側絡於膕中。兩個支脈匯合向下過踝循足外側止於足小趾端至陰穴。途經睛明、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攢竹、天柱、大杼、風門、會陽、承扶、殷門、委中、承筋、承山、飛揚、昆侖、申脈、至陰等67穴。
●循經取穴
睛明穴 雙目之內眥內上方約0.1寸的凹陷處即是該穴。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對眼睛具有去眼翳、鎮痛、消腫、止淚、止癢的作用,能令眼睛明亮,主治急慢性眼結膜炎、假性近視、散光、老花眼、早期輕度白內障、迎風流淚等病症。
通天穴 人體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處。取穴施以點、按法,可清熱除濕、通竅止痛,主治頭痛、眩暈、鼻塞、流鼻血、鼻淵等病症。
天柱穴 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陷處,即脖頸處突起的肌肉(斜方肌)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公分左右。取穴施以點、按、揉法,主治後頭痛、頸項僵硬、肩背疼痛、高血壓、鼻塞等病症。
風門穴 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即是。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宣通肺氣、調理氣機,主治感冒發燒、咳嗽、怕冷、支氣管炎等病症。
承扶穴 該穴位於人體的大腿後側,左右臀下臀溝的中心點即是。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通便消痔、舒筋活絡,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經痛、痔瘡、尿閉、便祕等病症。
委中穴 人體大腿後,膝蓋裡側的中央位置即是。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通絡止痛、利尿祛燥,主治腰腿無力、腰背疼痛、急性腸胃炎、小腿疲勞、腓腸肌痙攣等病症。
承山穴 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該穴。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舒筋活血,主治腰腿疼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足跟疼痛等病症。
昆侖穴 踝部外側偏後,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施以點、揉、摳法,可消腫止痛、散熱化氣,主治頭痛目眩、肩痛、腰背痛、腳踝疼痛等病症。
足少陰腎經 幸福長壽的不老泉
腎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足少陰腎經是與人體臟腑器官有最多關聯的一條經脈。腎臟主掌骨骼、生殖與人體生長發育,而足少陰腎經決定著腎臟精氣的通暢,周始往復就如同一道幸福長壽的不老泉。本經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咽喉病症,如月經不調、小便不利等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循行路線
此經脈起於足底湧泉穴,由足內踝向上沿下肢內側後緣抵於尾骨端下的長強穴,貫脊椎絡於膀胱,分支由腎向上過肝膈入肺,穿喉抵於舌根兩旁;另旁系分支出於肺絡於心,流注於胸。途經湧泉、太溪、復溜、築賓、橫骨、大赫、氣穴、肓俞、商曲、腹通谷、神封、俞府等27穴。
●循經取穴
湧泉穴 此穴位於人體足底靠前部位的凹陷處,第二、三趾的趾縫紋頭端和足跟連線的前1/3處。取穴施以點、揉、搓法,可散熱生氣、益腎開鬱,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失眠、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等病症。
太溪穴 足內側,內踝尖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即是。取穴施以點、揉法,可清熱生氣、益腎補臟,主治腎炎、月經不調、胸悶、牙痛等病症。
築賓穴 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和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處,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施以點、揉、拿法,可散熱降溫、排出毒素,主治癲癇、腎炎、骨盆腔炎、小腿內側痛等病症。
橫骨穴 人體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的位置。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清熱除燥,主治小腹疼痛、陽萎、遺尿、疝氣等病症。
氣穴 人體的下腹部,關元穴左右0.5寸的位置。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補益衝任二脈,主治月經不調、泄瀉、腰脊痛、陽萎等病症。
肓俞穴 在人體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處即是該穴。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祛脂散熱,主治黃疸、胃痙攣、習慣性便祕、腸炎等病症。
商曲穴 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清熱降溫,主治腹痛、泄瀉、便祕、腸炎等病症。
神封穴 在人體的胸部,當第四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取穴施以點、按、揉法,可降濁升清,主治咳嗽、氣喘、嘔吐、不嗜飲食等病症。
俞府穴 人體的上胸部位,前正中線左右三指寬處,鎖骨正下方。取穴施以點、揉、掐法,主治肺充血、支氣管炎、肋間神經痛、咳嗽等病症。
足厥陰肝經 體內調理的金鑰匙
足厥陰肝經循行的路線不長,穴位不多,但是作用一點也不小,可以說是體內氣血調理、治病祛疾的一把金鑰匙,主治胸脅、肝膽病症、熱性病、神經系統病症和頭側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循行路線
此經脈起於腳大拇趾內側趾甲邊緣,經足內踝、下肢內側向上,繞陰器過小腹,觸胃屬肝絡膽,上行抵於肋骨邊緣。途經大敦、太衝、中封、曲泉、足五里、陰廉、章門、期門等14穴。
●循經取穴
大敦穴 人體足部,大拇指(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2公厘處。取穴施以掐法,可疏肝治疝、理血清神,主治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癇症、小腹疼痛等病症。
太衝穴 該穴位於人體腳背部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取穴施以掐法,可平肝、理血、通絡,主治頭痛、眩暈、高血壓、失眠、肝炎等病症。
中封穴 此穴位於人體的足背側,當足內踝前1寸,商丘穴與解溪穴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即是。取穴施以點、揉、捏法,主治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胸腹脹滿、腰痛、足冷、內踝腫痛等病症。
曲泉穴 人體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穴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取穴施以點、揉、掐法,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陽萎、頭痛目眩、膝臏腫痛等病症。
足五里穴 大腿內側,當氣衝穴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取穴施以點、揉、摳、撥法,可行氣提神、通利水道,主治少腹脹痛、小便不通、陰挺、睾丸腫痛、四肢倦怠等病症。
陰廉穴 人體大腿內側,當氣衝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外緣。取穴施以點、揉、摳法,可調經止帶、通利下焦,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部搔癢、腰腿疼痛、下肢痙攣等病症。
章門穴 在人體的側腹部,當第十一脅游離端的下方。取穴施以點、揉法,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神疲肢倦、胸脅疼痛等病症。
期門穴 人體的胸部,乳頭直下,與巨闕穴齊平。取穴施以點、揉法,可疏肝利氣、化積通瘀,主治肋間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胸脅脹滿、嘔吐等病症。
第三章 推拿專家指點你的家庭推拿之路
尋穴定位速成指南 快速準確取穴的訣竅
潛藏於人體的穴位與經絡縱橫交錯、星羅棋布,對於不熟悉它們的人來說,快速尋找與準確定位就如同大海撈針一般的困難。沒有人是天生的認穴高手,古代先賢們在不斷地摸索與實踐積累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以下幾個快速準確取穴的訣竅。
●標誌參照法
固定標誌 人體的體表骨節突起、肌肉凹陷、皮膚褶皺等就像一個個指路標引導著人們快速、準確地找到目標穴位。如關節、眉毛、指甲、乳頭、肚臍等都是常見判斷穴位的標誌。
活動標誌 不同於固定標誌的時刻存在與顯現,人體部分關節、肌肉、肌腱、皮膚在經過相應動作姿勢之後,會顯現出一定的突起、凹陷、褶皺等變化與痕跡,進而人們可以循著這些活動標誌,確定某些穴位的具體位置,如在顴骨弓下緣凹陷處,張口有骨隆起,閉口凹陷的是下關穴等。
●身體度量法
當尋找一些與標誌參照物距離較遠部位的穴位,標誌參照作用的準確度、實用性已被漸漸模糊或減小,這時就出現了一個相對更為準確的身體度量法。它是利用人體的部位以及線條作為簡單的參考度量,將特定的人體部位均分成若干等分(也稱作骨度分寸),再以人體自身的手指作為量取距離的尺度,即中醫裡的「同身寸」一說,進而準確地確定具體穴位的位置。須注意的是,人有高矮胖瘦,其各自的骨節也有著長短不同,雖然兩人同時各測得1寸長度,但實際距離卻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具體應用「同身寸」測量時,應遵循自測自身的原則。
手拇指橫寬 大拇指指間關節橫寬1寸,約1.5~2公分。
二指尺寸法 併攏的食指和中指指幅橫寬1.5寸,約2~3公分。
三指尺寸法 併攏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指幅橫寬2寸,約6公分。
四指尺寸法 併攏的食指到小指指幅橫寬3寸,約7公分。
●徒手尋穴法
觸摸法 以大拇指指腹或其他四指手掌觸摸皮膚,如果感覺到皮膚有粗糙感,或是會有尖刺般的疼痛,或是有硬結,那可能就是穴位所在。
抓捏法 以食指和大拇指輕捏感覺異常的皮膚部位,前後揉一揉,當揉到經穴部位時,感覺會特別疼痛,而且身體會自然地抽動想逃避。
按壓法 用指腹輕壓皮膚圈揉,對於在抓捏皮膚時感到疼痛想逃避的部位以按壓法確認,如果指頭碰到有點狀、條狀的硬結,就可確定是經穴的所在位置。
恰到好處的學問 推拿力道的完美控制
推拿療法是借助於外力直接作用於人體損傷或其他特定部位,透過特定的手法、力道、用力方向、用力頻率與持續時間的掌握來調整人體的機能,以達到調節生理、病理的變化,進而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而恰如其分地控制推拿的力道,則成為推拿療法的一門學問。
●力道的輕與重
推拿手法、用力的方向與頻率以及持續時間,人們都可以根據了解和熟悉而較為輕鬆地掌握,唯有推拿力道的掌握較為複雜和困難,不知從何談起。推拿的力道過輕,對人體不會產生任何作用;而力道過重,又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可見推拿力道的完美控制對於人們來說,就變得尤為重要。
根據推拿力道的大小,可分為最輕、較輕、適中、較重、最重四個較為模糊的等級。
其中最輕的力道可達皮毛,承受者會感到舒適柔和,通常用來鬆弛神經、肌肉放鬆以及推拿前後階段的身心放鬆;較輕的力道可達血脈,承受者會有溫暖、舒適、痠脹之感,通常用來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適中的力道可達肌肉,承受者會有痠脹、壓迫之感,但可忍受,推拿之後會有渾身暢快之感,這類力道的使用較為常見,通常用來解痙止痛;較重的力道可達筋腱或臟腑之間,承受者會有明顯的痠脹、壓迫、放射之感,通常用來解除粘連、調理經絡;最重的力道可達骨骼,這類力道的推拿手法使用並不多見,講究對大力的控制與力道的突然爆發,主要應對於各類正骨推拿,因其對施術者的技術、經驗、臨場應變能力要求較高,所以具體應用時須謹慎。
●推拿力道的辨證判斷
推拿施術者對於力道的完美掌控,除了取決於其自身的能力以外,推拿承受者性別年齡、體質狀況、病症輕重緩急、損傷部位深淺的辨證判斷,更是一切診斷治療、施術策略、具體操作的根基。
如應對老人、幼兒或身體勞累、虛弱者,推拿力道宜輕,而成年人、身體強壯者,推拿力道可適當加重;應對人體損傷、病症初期時,推拿力道宜輕,而人體損傷、病症晚期時,推拿力道可適當加重;應對人體較為敏感的部位或穴位時,推拿力道宜輕,而其他一般部位或穴位的推拿力道可適當加重;應對有較長病史的慢性病患者,推拿力道宜輕,而病症反應較急患者的推拿力道可適當加重。
整體而言,推拿的力道要做到平穩均勻、連貫有效、輕重相宜,稍重的力道必須要以承受者的耐受程度為限,不可過重。
第四章 家庭推拿小療法
便祕 疏導通腸,生活規律更健康
便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便乾燥」,主要是指人體大便的次數減少,間隔的時間延長,糞便在腸道內停留過久,因失去水分的潤滑而變得糞質乾燥,排出困難。常伴隨著腹脹、腹痛、食慾減退、噯氣反胃等症狀。慢性便祕則多無明顯症狀,但常伴有頭昏、頭痛、容易疲勞倦怠等神經官能症狀。
●病理分析
造成人體便祕的主要原因是燥熱內結,氣虛傳送無力,或血虛腸道乾澀,以及陰寒凝結等;平時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忽視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也會引起便祕;飲食過於精細少渣,缺乏食物纖維,糞便體積減小,黏滯度增加,在腸內運動緩慢,水分過量被吸收也會導致便祕。
●取穴推拿
中脘穴 人體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即是該穴。正坐,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左手無名指橫放於肚臍處,右手無名指與左手食指並列緊貼,右手食指與體前正中線相交的位置即是中脘穴。以單手拇指指端運用一指禪推法,推壓臍中正上方4寸位置的中脘穴,每次持續2分鐘。
大橫穴 人體的腹中部,距臍中4寸,正坐或仰臥,右手五指併攏,手指朝下,將拇指放於肚臍處,小指邊緣與肚臍所對的位置即是該穴。以雙手拇指指端為著力點,運用一指禪推法推壓大橫穴,每次持續2分鐘。
命門穴 位於人體腰部的後正中線上,肚臍的正後方,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用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正坐或俯臥,雙手伸到腰背後,大拇指在前,四指在後;一隻手拇指指腹著力於命門穴,另一隻手輔助按壓,雙手協同用力按揉,有痠脹、疼痛的感覺,可雙手輪換按揉,每次按揉1分鐘。
小腸俞穴 背正中線旁開1.5寸,平第一後孔。俯臥位,雙手伸到腰背後,大拇指在前,其餘四指自然併攏,以拇指指腹用力按揉背正中線旁開1.5寸,與第一後孔齊平的小腸俞穴,每次按揉1分鐘。
●健康加分
人們應養成每天定時排大便的習慣,即使沒有便意也要定時臨廁,建立良好的排便制約反射;日常飲食中應多加注意對富含維生素B2食物的攝取,禁食溫燥的食物,少食性澀收斂的食物,常吃含粗纖維豐富的各類蔬菜與水果;早晨醒來應空腹飲一杯淡鹽水或蜂蜜水,再配合腹部推拿或轉腰活動,促使水在腸胃的振動來加強通便的作用。
失眠 舒緩安神,一覺到天亮
失眠,又稱為「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是指人體難以入睡、淺睡易醒、睡眠短暫等頻繁無法正常睡眠的一種病症。常伴有白天精神狀況不佳、心悸、健忘、反應遲鈍、疲倦乏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病理分析
神經系統或腦部方面的疾病、過度疲勞以及任何身體的不適症狀均可導致失眠;因某個特別事件特別興奮或者憂慮會導致機會性失眠;而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睡前喝濃茶、咖啡,吸煙等均會造成失眠。
●取穴推拿
內關穴 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正坐、手平伸、掌心向上;輕輕握拳,手腕後隱約可見兩條筋;用另外一隻手輕輕握住手腕後,大拇指彎曲,用指尖或指甲尖垂直掐按近手腕橫紋中央往上大約三指寬中央部位的內關穴,有痠脹、微痛感,每次掐按1~3分鐘。
三陰交穴 人體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四指寬,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即是。正坐或仰臥,單手手掌放置在踝關節,除大拇指以外,其餘四指輕輕握住踝部;大拇指彎曲,用指尖垂直按壓脛骨後緣的三陰交穴,會有強烈的痠痛感,每次大約揉按1~3分鐘。注意:孕婦禁按此穴位。
●健康食療
牛奶 牛奶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它所具有的鎮靜安神功能,有利於促進人的睡眠安穩。
材料:牛奶1杯,蜂蜜適量。
作法:將牛奶溫熱以後,加入適量蜂蜜,趁熱飲用,如在夜晚入睡前飲用則效果更佳。
●健康加分
床的硬度和枕頭的高度應適中。
作息時間規律,定時上床,睡前避免觀看刺激性較強的活動節目,如激烈球賽、驚險電影等。晚餐不宜過飽,睡前不宜飲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飲料;日常飲食以清淡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飲食為宜。
此外,睡前洗個熱水澡或用熱水燙腳,適量喝一些熱牛奶,都能很好緩解人體的緊張程度,易於較快入眠。
第五章 家庭常見病症推拿
高血壓 滋陰潛陽,舒暢經絡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一般臨床表現為血壓長期高於140/90毫米汞柱以上,多伴有暈眩、頭痛、頭脹、耳鳴、心慌、手指發麻、面紅、煩躁、失眠等病症,臨床治療為服用各種降壓藥物,但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影響治療效果。
●病理分析
傳統中醫認為人們罹患高血壓,是由於人體肝腎陰陽失調引起的,而西醫則認為是由神經中樞血壓調節功能的紊亂所引起的。臨床上很多高血壓病人,特別是肥胖型族群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多伴有高血壓,因此醫學上將兩者稱之為同源性疾病。糖尿病人由於血糖增高,血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損,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壓。體重超重、膳食中高鹽、過度飲酒和吸煙、社會心理因素等都與高血壓的發生密切相關。
●取穴推拿
百會穴 位於人體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端連線的交點處。正坐,抬起單手高舉過頭,除拇指外其餘四指自然併攏,以拇指指端按揉頭頂的百會穴,每次按揉3分鐘。
風府穴 人體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即是該穴。正坐,抬起單手至肩膀高度,手掌掌心朝前置於頭後,以食指或拇指指腹按揉風府穴,每次按揉2分鐘。
天柱穴 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陷處,即脖頸處突起的肌肉(斜方肌)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公分左右。正坐,舉手抬肘,掌心朝前,向著後頭部,以拇指、食指和中指相對著力拿捏頸後枕骨下,大筋外兩側凹陷處的天柱穴,有痠痛、脹、麻的感覺,每次拿捏1分鐘。
湧泉穴 此穴位於人體足底靠前部位的凹陷處,第二、三趾的趾縫紋頭端和足跟連線的前1/3處。正坐或仰臥,屈膝翹腳,腳掌盡量朝上;一手輕握住腳,以另一手的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足底靠前凹陷處的湧泉穴,每次按揉2分鐘。
●健康加分
高血壓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調節,以低鹽、低動物性脂肪飲食為宜,並避免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刺激;早睡早起,不宜在臨睡前活動過多,或收看緊張刺激的影視節目;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因為寒冷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易使血壓升高。病人如出現頭痛、嘔吐等高血壓腦病症狀,須立即送往醫院治療。
糖尿病 舒筋活絡,改善人體機能
糖尿病是因人體胰腺功能減退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的代謝紊亂症候群。其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即「三多一少」的症狀。重症患者甚至會出現肺結核、高血壓、腎及視網膜微血管的病變等。
●病理分析
胰島分布在人體的胰腺內,可以分泌出胰島素,而胰島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體內糖的代謝。當胰島素的分泌過少時,人體的糖代謝速度減慢,就會發生糖尿病,致使患者血糖上升,尿液中含糖。傳統中醫將糖尿病稱之為「消渴」,並按照病情輕重分為上消(肺消)、中消(胃消)和下消(腎消),多因火熱耗津,或陰火上蒸肺胃,導致腎虛、肺燥、胃熱,最終導致本病的出現。
●取穴推拿
中脘穴 人體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即是該穴。正坐,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左手無名指橫放於肚臍處,右手無名指與左手食指並列緊貼,則右手食指與體前正中線相交的位置即是中脘穴。以拇指指端運用一指禪推法推壓中脘穴,每次推壓1分鐘。
中極穴 該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處。正坐或仰臥,以拇指指端運用一指禪推法,推按下腹部臍中下4寸的中極穴,有痠脹的感覺,每次推按1分鐘。
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一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即是。正坐,屈膝90度,手心對髕骨(左手對左腿,右手對右腿),手指朝下,無名指指端處即是該穴。屈膝,除大拇指外,其餘四指併攏,放在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以拇指指腹用力按揉足三里穴,有痠痛、脹麻的感覺,並因人的不同感覺向上或者向下擴散,每次按揉1分鐘。
陰陵泉穴 人體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後下方的凹陷處即是,與陽陵泉穴相對。正坐或仰臥,屈膝,左腿抬起,右手四指併攏,拇指朝前托住小腿下側;以拇指指尖按揉膝下脛骨內側後下方凹陷處的陰陵泉穴,會有刺痛和微痠的感覺,每次按揉1分鐘。
●健康加分
在確保體內必要營養供給的前提下,應限制糧食、油脂的攝入,忌食糖類;飲食內容以適量米、麵、雜糧配以蔬菜、豆類、瘦肉和雞蛋等為主,戒除煙酒、濃茶和咖啡;建立並持續有規律的生活起居習慣,保持心情的舒暢與心態的平和。
第六章 女性常見病症推拿
痛經 理氣通絡,活血化瘀
痛經是指女性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嘔吐、全身不適的現象。原發性痛經指生殖器官並沒有明顯異常而出現的痛經現象;繼發性痛經則是由於生殖器官的病變而導致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炎、腫瘤等。
●病理分析
痛經通常是由於人體體內氣滯、血瘀、寒凝所致,傳統中醫認為痛經時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後子宮的氣血運行不暢,或子宮失於濡養,都可觸發痛經的發作。
此外,子宮頸管狹窄促使月經外流受阻也會引起痛經;子宮發育不良或子宮發育不佳而造成的子宮缺血、缺氧會引起痛經;子宮位置異常致使經血不暢也會引起痛經。
●取穴推拿
氣海穴 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5寸的位置即是該穴。仰臥位,施術者右手食指和中指併攏,食指橫放於肚臍處,則中指邊緣與體前正中線相交的位置即是氣海穴;以中指指腹或手掌掌心在臍下1.5寸的氣海穴迴旋摩動,每次摩動2分鐘。
關元穴 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四指橫寬,即3寸的位置。仰臥位,雙手放在小腹上,掌心朝下,以中指指腹或手掌掌心在臍中下3寸的關元穴做迴旋摩動,每次摩動2分鐘。
行間穴 腳大拇指、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的凹陷中即是。正坐或仰臥位,屈膝翹腳,以食指或中指指腹按壓腳部大拇指、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的行間穴,有較為強烈的痛感,每次按壓2分鐘。
水泉穴 此穴位於人體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的凹陷處即是。正坐或仰臥,屈膝,以拇指或食指指腹點壓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凹陷處的水泉穴,每次點壓2分鐘。
●健康加分
施予穴位推拿之前,先以逆時針摩法推拿患者小腹,再進行具體的穴位推拿,治療效果更佳。痛經患者應注意避免一切生冷、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蔥、生蒜、胡椒、烈酒、咖啡、茶、可樂、巧克力等;月經期間避免受到風寒,忌冒雨涉水,避免從事劇烈運動和過重的體力勞動,並注意調節心情,消除恐懼、焦慮等情緒。
妊娠嘔吐 點按止吐,便捷輕鬆
作為女性妊娠早期最常見的症狀,妊娠嘔吐是指受孕後2~3個月之間,反覆出現的以噁心、嘔吐、頭暈厭食或食入即吐為主要症狀的孕期疾病。
●病理分析
孕婦陰血用以養胎,肝血不足,肝失所養,肝氣偏旺,或因惱怒傷肝,犯胃嘔吐。孕婦噁心、嘔吐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增多的雌激素對胃腸內平滑肌的刺激作用所致。此外,家庭、社會環境因素的刺激,孕婦個人性格以及情緒因素對妊娠嘔吐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取穴推拿
內關穴 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正坐、手平伸、掌心向上;用另外一隻手輕輕握住手腕後,大拇指彎曲,以拇指指端垂直按揉近手腕橫紋中央往上大約三指寬中央部位的內關穴,每次1~3分鐘。
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一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即是。正坐,屈膝,除大拇指以外,其餘四指併攏,放在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以拇指指腹垂直按揉足三里穴,每次1~3分鐘。
風府穴 人體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即是該穴。正坐,抬起單手至肩膀高度,手掌掌心朝前置於頭後,以食指指腹按壓風府穴,每次按壓3分鐘。
陽池穴 該穴位於人體的手腕部,腕背橫紋上,前對中指和無名指的指縫,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即是。正坐,手平伸,曲肘,掌心朝下;另一隻手輕握手腕處,四指在下,拇指在上;拇指彎曲,以指尖垂直按壓手腕橫紋中點處的陽池穴,有痠痛感,每次3分鐘。
●健康加分
孕婦應保持一種舒暢、輕鬆、愉悅、平和的心態,適當分散注意力,避免緊張、興奮、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影響;遠離異味,調整飲食,少食多餐,適當增加酸味、鹹味和有助於消化吸收的食物;飲食忌辛辣、油膩,不可盲目追求高營養。
第七章 小兒常見病症推拿
小兒腹瀉 健脾祛濕,飲食起居常反思
症狀較輕的小兒腹瀉物呈稀糊狀、蛋花湯樣或水樣,會有少許黏凍,但無膿血,每日數次到十多次。患兒大便前可能啼哭,似有腹痛狀,亦可有輕度噁心嘔吐。重症患兒一天可以腹瀉十多次甚至二十次以上,伴有嘔吐、高燒、體倦、嗜睡等現象。
●病理分析
嬰幼兒的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分泌的消化酶較少,消化能力還比較弱,容易發生腹瀉。再者,嬰幼兒神經系統對胃腸的調節功能也比較差,所以,如果飲食稍有改變,比如對添加的副食品不適應、短時間添加的種類太多或者一次餵得太多、突然斷奶;再或者飲食不當,吃了不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天氣突然發生變化,過冷或過熱等,都可能引起幼兒腹瀉。
●取穴推拿
中脘穴 人體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即是該穴。正坐或仰臥,施術者以單手中指指腹輕柔按揉臍中上4寸的中脘穴,每次按揉1分鐘。
神闕穴 該穴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即是。仰臥位,施術者以單手中指指腹或掌根按揉臍中央位置的神闕穴,每次按揉1分鐘。
關元穴 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四指橫寬,3寸的位置。仰臥位,施術者以單手中指指腹或手掌掌心按揉臍中下3寸處的關元穴,每次按揉1分鐘。
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一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即是。正坐或仰臥,屈膝,施術者除大拇指外,其餘四指併攏,托住其膝關節後側,並以拇指指腹推揉其足三里穴,每次推揉2分鐘。
●健康食療
米醋止瀉茶 此茶的主要功效在於抗菌消炎,可以清熱利濕、通利肺氣、生津止渴,適合慢性腸胃炎的泄瀉患者服用,對治療腸胃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材料:茶葉10克,米醋少許。
作法:將茶葉放入鍋中加水煎成濃汁後,再加入少許米醋攪拌均勻,代茶飲用。
●健康加分
日常生活起居中,人們應時刻注意氣候的變化,根據溫度對嬰幼兒適當加減衣著,以避免其著涼或者體溫過熱;注意適當引導小兒運動,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其身體抵抗力;最好是餵母乳,斷奶之前供給幼兒飲食的副食品,要循序漸進,使幼兒有個適應的過程。
小兒營養不良 調理脾胃,健康指數揉出來
小兒營養不良,又稱為「疳積」,其症狀有噁心嘔吐、不思飲食、腹脹腹瀉、煩躁不安、哭鬧不止、睡眠不實、喜歡俯臥、手足心熱、口渴喜飲、兩顴發紅、小便混濁、大便時乾時溏、面黃肌瘦、頭髮稀少、頭大脖子細、肚子大、精神不振等。
●病理分析
小兒餵食過早,或者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而致營養不良;慢性腹瀉或長期嘔吐的患兒,治療不徹底會導致營養不良;某些諸如嬰幼兒先天性幽門狹窄、兔唇、傳染病、寄生蟲病等疾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小兒營養不良。
●取穴推拿
中脘穴 人體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即是該穴。正坐或仰臥,施術者以單手中指指腹或手掌掌心輕柔按揉中脘穴,每次按揉3分鐘。
天樞穴 人體腹中部,平臍中,肚臍左右兩側三指橫寬,即2寸處。仰臥位,施術者雙手置於其腹中部,左手按在左邊的穴位,右手按在右邊的穴位,手掌心向下;以雙手中指指腹按揉臍中兩側的天樞穴,每次按揉3分鐘。
胃俞穴 此穴位於人體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是。俯臥位,施術者以拇指指腹按揉體後正中線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食、中兩指橫寬位置的胃俞穴,每次按揉3分鐘。
大腸俞穴 此穴位於人體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是。俯臥位,施術者以拇指指腹按揉其體後正中線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食、中兩指橫寬位置的大腸俞穴,每次按揉1分鐘。
●健康食療
胡蘿蔔 胡蘿蔔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鈣質及食物纖維等,幾乎可以與多種維生素藥丸媲美。胡蘿蔔中還含有大量構成腦細胞和骨髓細胞的磷質,對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增強身體抗病能力有顯著作用。
●健康加分
對患兒腹部和臍部進行掌摩法推拿後,再進行適當的捏脊,則治療的效果更好;經常帶小兒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有利於增強小兒體質;餵養要得當,定時、定量餵奶,多攝取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食物;提倡母乳餵養,添加副食品時要合理搭配,循序漸進;注意小兒的飲食衛生,積極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第八章 軟組織損傷及相關病症推拿
頸部扭傷 舒筋活血,不再叫苦不迭
所謂頸部扭傷,即是指人體頸部肌肉的扭挫、拉傷。作為人體頭部的支撐,頸部時刻承受著一定的重量,頻繁的多方位活動不僅對頸部肌肉的持久性與靈活性有著較高的要求,而且也決定了一旦出現頸部扭傷,日常活動時頸部肌肉的僵硬、疼痛會更頻繁地讓人叫苦不迭。
●病理分析
人體出現頸部扭傷,常由活動過程中突發或強力的扭轉、伸拉等活動,導致頸部肌肉韌帶的損傷而造成。通常具有頸部肌肉僵硬、痙攣、無法正常活動、肌肉疼痛、腫脹,略微活動時痛感加劇等特徵。
●快速取穴
風池穴 位於人體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呈水平。
天柱穴 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陷處,即脖頸處突起的肌肉(斜方肌)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公分左右。
風府穴 人體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即是該穴。
大椎穴 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即是。
肩髃穴 該穴位於人體肩峰與肱骨結節之間,肩部三角肌上部正中位置。
肩井穴 前直乳中,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也就是乳頭正上方與肩線的交接處即是該穴。
天宗穴 此穴位於人體肩胛骨岡下窩的中央,或者肩胛岡中點下緣下1寸處。
●推拿流程
STEP 1 正坐位,拿揉頸肩部的肌肉及韌帶。
STEP 2 揉按傷處肌肉、韌帶及上肢部位肌肉。以拇指、中指指端相對著力捏揉風池穴、天柱穴;以拇指指端或指腹點揉風府穴、大椎穴;以拇指或中指指端點揉肩髃穴;以拇指與其他四指拿揉肩井穴;以雙手拇指指腹兩側同時按揉天宗穴。
STEP 3 以手掌小魚際部位滾揉人體頸肩部肌肉。
STEP 4 持空拳以小魚際側拍擊人體頸肩部肌肉。
五十肩 舒筋活絡,勤加鍛鍊
五十肩亦稱「肩周炎」。是指由人體肩關節周圍慢性無菌性炎症而引發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的疾病。病症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臥,肩關節可能有廣泛性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
●病理分析
肩關節的活動減少,尤其是上肢長期靠在身旁,垂於體側,被認為是五十肩最主要的誘發因素。此外,人體衰老、軟組織退化病變以及肩部外傷處理、治療、恢復不當,也有可能導致五十肩的出現。
●快速取穴
肩井穴 前直乳中,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也就是乳頭正上方與肩線的交接處即是該穴。
肩髎穴 人體肩部,肩穴的後方,手臂外展後肩峰後下方的凹陷處即是。
肩髃穴 該穴位於人體肩峰與肱骨結節之間,肩部三角肌上部正中位置。
中府穴 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的位置。
雲門穴 人體胸前壁外上方,鎖骨外側下端三角形凹陷處即是該穴。
肩貞穴 肩關節後下方,手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處。
天宗穴 此穴位於人體肩胛骨岡下窩的中央,或者肩胛岡中點下緣下1寸處。
●推拿流程
STEP 1 正坐位,按揉患者肩部和上肢肌肉,使其放鬆。
STEP 2 按揉患者肩部、肩胛部、上肢肌肉及軟組織,以拇指和其他四指拿揉肩井穴,以拇指點揉肩髎穴、肩髃穴、中府穴、雲門穴、天宗穴,以中指按揉肩貞穴。
STEP 3 引導患者傷側手臂曲肘前繞摸健側肩頭、後繞摸健側肩胛、上舉摸頭後枕部。
STEP 4 一隻手固定住患者的肩頭部位,用另一隻手牽動傷肢腕部,對其肩關節進行幅度由小至大的旋搖活動。
STEP 5 以手掌拍打、撮抹肩部及上肢肌肉。
第九章 正骨推拿
下頷關節脫位 下巴掉了不用慌
下頷關節脫位,俗稱「掉下巴」,常由打呵欠、大笑或咬大塊食物等張口過大情況下,促使髁狀突滑過關節結節的最大限度而出現脫落。其主要症狀為口不能合,流涎不止,咀嚼食物困難,說話不清或者不能說話。身體虛弱的人經過一次脫位後,常常會形成習慣性脫位。
●病理分析
下頷關節脫位可分為單脫和雙脫兩種。單脫患者,下頷向一側歪斜下垂,可在一側顴弓下摸到高凸和凹陷;雙脫患者,下頷骨移向前方,在雙側顴弓下會摸到下頷骨小頭突出,而在其後有一凹陷。通常來說,下頷關節脫位患者常有張口過大而突然脫位的病史。
●口內復位法
STEP 1 正坐位,患者坐於較低位置,頭依靠牆壁或由助手固定;施術者站於患者面前。
STEP 2 施術者將雙手拇指纏繞上膠帶或紗布後,探伸入患者口腔;以雙手拇指指端分別按於口腔內兩側最後一個臼齒上,其餘各指在兩側頦部挾住下頷角和下頷體部。
STEP 3 雙手發力(如是單側脫位,則控制健康一側的手不需用力),以兩拇指逐漸下按、向裡推,其餘各指同時配合將下頷體向上端送,會聽到關節復位的彈跳聲,則表明復位成功。
STEP 4 兩拇指即刻迅速地向兩旁頰側滑開並退出口腔,以免被咬傷。
●墊物復位法
STEP 1 正坐位,患者坐於較低位置,頭依靠牆壁或由助手固定;施術者站於患者面前。
STEP 2 將藥用紗布或繃帶捲成2公分直徑的布捲,墊於患者口腔患側最後的臼齒之間,囑咐其咬住。
STEP 3 施術者單側手掌按住患者的頭頂,另一隻手托住其下頷,平緩發力向上托起下頷前部,借助槓桿的原理,將脫位的下頷關節復位。
第一章 揭祕推拿
內外兼修 推拿的臟腑之論
臟腑是人體內臟器官的統稱,人們經常把人體的內臟器官歸結為「五臟六腑」。中醫常將人體的「五臟六腑」與經絡、氣血、津液等體內結構與機能系統、全面地統一起來,進而為補益、健體、祛疾等方面的理論、診斷、調理、治療的建立與開展提供借鑑與參照。
「五臟」即是心、肝、脾、肺、腎,「六腑」則為胃、膽、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所謂五臟,它們的功能特點是藏精氣而不泄,所以應保持精氣的盈滿;所謂六腑,它們的功能特點則是消化食物和傳導排泄糟粕。
其中,心主掌血脈與精神意識思維活...
作者序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體的經絡穴位如同遍布全身上下的網狀有機結構,這些人體表面看不見的點與線,縱橫交錯、星羅棋布,共同承載著生命的延續與健康的維持。而人們透過對人體、自然以及兩者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認知與了解,在無數次的實踐中總結出今天古老而神奇的推拿療法。
作為一種自然的物理療法,推拿古稱「按蹺」。它主要是指人們根據人體的實際情況,以雙手或借助其他器具在他人或自身體表相應的經絡、穴位、痛點上,直接、間接運用各種合理的肢體活動及手法來強身健體、緩痛祛疾的一種方法。
相傳,中國推拿療法的雛形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社會時期,人們要經常從事各種生產和勞作,身體就無法避免地容易遭受各種意外傷害。傷後身體所感受到的痛苦與不適,就會讓人們出於本能地以手撫摸、按壓體表損傷或病痛部位,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緩解這些疼痛。
黃帝時期的三大神醫之一俞跗所出的「古代按摩八法」,其中的一些手法就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此後,從秦漢時期用來治療「肌肉堅緊」等病症,到三國時期強身健體的「五禽戲」;從隋唐年間萌生的專精推拿人群、專業學科,到宋金元時期專注於推拿手法與相關輔助器械的分析與應用等。
時至今日,推拿療法更是獲得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為後人的秉承與創新之路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
根據治療範圍與目的的不同,推拿主要分為保健推拿、運動推拿和醫療推拿三大類。
推拿療法簡便易學,不受場地及特殊器械設備的限制,只需找到正確的穴位及反射區,運用恰當的手法與適宜的力道,就能取得不錯的療效,無論是家庭推拿還是自我推拿方面都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具體來說,推拿療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功效:
1 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
在推拿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透過運用雙手有效地往復於人體體表特定部位的經絡與穴位,能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提高局部的肌體溫度,從而使這些部位組織的毛細血管得到有效的擴張,進而改善血液和淋巴的循環。
2 消腫化瘀、解痙止痛
推拿療法能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人體靜脈的回流,加快局部炎症或瘀血的吸收與消散;更能透過對肌體疼痛點及其他部位的推拿,緩解痛感,解除肌肉痙攣。
3 提神醒腦、緩解疲勞
推拿可以有效地促進人體氣血的暢通,使營養物質能夠迅速地輸送到各組織器官,從而緩解神經系統與肌肉組織的疲勞狀況。
4 疏通經絡、調理臟腑
推拿療法遵循於人體全身的血脈經絡與組織器官,透過推、按、點、揉、捏、拿、拍、抖等方式直接施術於人體,直接或間接作用於皮膚、血脈、筋腱、骨骼與臟腑器官,從而疏通經絡,促進臟腑功能的協調與平衡。
5 整骨理筋、潤滑關節
運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梳理人體筋腱,緩解疼痛與不適,更可以利用力學原理達到整骨、潤滑關節的作用。
6 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推拿療法可以補益氣血,平衡陰陽,改善和調節人體免疫功能,進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
現實生活中昂貴的醫療費用已超出了一般人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需要,加之繁瑣、費時地往返於醫院與家裡,也給人們造成了不少的不便與困擾。社會醫療資源的稀缺,也讓少數醫院為追求最大利益,在提升檢查、藥物、治療費用的同時,更引導患者過度醫療和過度消費。
而推拿療法卻以其簡單便捷、經濟有效、親近自然等特點,逐步成為個人、家庭養生保健、治病祛疾的首選療法,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
本書以圖解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推拿療法的核心原理、施用規律、經絡知識、技術訣竅等內容,結合不同的病症分別著重分析其病理特徵,並透過大量的圖片支援和步驟拆分,細緻地講解了推拿療法的精確取穴、操作手法,力圖將推拿療法全方位真實、詳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編寫本書過程中,由於時間倉促,編者水準有限,疏漏之處實屬難免,還請廣大讀者海涵、斧正。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體的經絡穴位如同遍布全身上下的網狀有機結構,這些人體表面看不見的點與線,縱橫交錯、星羅棋布,共同承載著生命的延續與健康的維持。而人們透過對人體、自然以及兩者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認知與了解,在無數次的實踐中總結出今天古老而神奇的推拿療法。
作為一種自然的物理療法,推拿古稱「按蹺」。它主要是指人們根據人體的實際情況,以雙手或借助其他器具在他人或自身體表相應的經絡、穴位、痛點上,直接、間接運用各種合理的肢體活動及手法來強身健體、緩痛祛疾的一種方法。
相傳,中國推拿療法的雛形早在原始...
目錄
【序 言】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導 讀】如何使用本書
第一章 揭祕推拿
1 簡約而不簡單 推拿的陰陽之道
2 善變更要善辨 推拿的五行之規
3 內外兼修 推拿的臟腑之論
4 四診合參與八綱辨證 中醫的診斷之術
5 循於自然,歸於神奇 推拿的神奇功效
6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推拿安全實施法則
7 朝花拾遺 推拿的歷史演化
第二章 解析人體經絡與俞穴
8 看不見的點與線 人體經絡穴位
9 手太陰肺經 呼吸系統的控制台
10 手陽明大腸經 兼顧三地的多面手
11 足陽明胃經 脾胃功能的巡查官
12 足太陰脾經 氣血生化的中繼站
13 手少陰心經 心繫健康的安全繩
14 手太陽小腸經 拂去陰霾的清潔工
15 足太陽膀胱經 人體排毒的主幹道
16 足少陰腎經 幸福長壽的不老泉
17 手厥陰心包經 心神交匯的核心地帶
18 手少陽三焦經 氣血運行的王牌統帥
19 足少陽膽經 中精之府的首席管家
20 足厥陰肝經 體內調理的金鑰匙
21 督脈 陽脈之海
22 任脈 陰脈之海
第三章 推拿專家指點你的家庭推拿之路
23 尋穴定位速成指南 快速準確取穴的訣竅
24 恰到好處的學問 推拿力道的完美控制
25 借力而行,因勢施導 推拿輔助用品與體位
26 推拿放鬆類手法 緩和緊張,舒筋活絡
27 推拿拍擊類手法 鬆緩肌筋,理氣活血
28 推拿點穴類手法 刺激穴位,疏通經絡
29 推拿活動關節類手法 調理關節與筋腱,促進氣血循行
30 常規部位推拿手法 海納百川,形意為先
31 小兒推拿手法 準爸爸、準媽媽的必修課
32 正骨推拿手法 專門應對脫位與骨折的推拿
第四章 家庭推拿小療法
33 頭痛、頭暈 尋根溯源,氣定神閒
34 眼部疲勞 舒緩疲勞是關鍵
35 鼻塞 循序疏導,開塞通竅
36 牙痛 星狀放射,緩解疾病
37 落枕 揉捏一通,渾身輕鬆
38 膈肌痙攣 推按理氣,胸中「煩惱」全掃光
39 腹痛、腹脹 舒暢氣血,調理陰陽
40 食慾不振 輕點重壓,胃口即開
41 便祕 疏導通腸,生活規律更健康
42 痔瘡 改善血液循環,告別「難言之隱」
43 心悸 舒緩身心,穩定情緒
44 身心倦怠 提神醒腦,幹勁十足
45 焦慮煩躁 平心靜氣,調整心態
46 憂愁抑鬱 補益臟腑,養心安神
47 神經衰弱 舒經益氣,放鬆神志
48 失眠 舒緩安神,一覺到天亮
第五章 家庭常見病症推拿
49 感冒 隨症施治,解表祛邪
50 咳嗽 前後推揉,順氣寬胸
51 鼻炎 清熱開竅,拋開悶塞困擾
52 胃痛 點穴散痛,推揉理胃
53 慢性腹瀉 健脾和胃,調益臟腑
54 攝護腺炎 輕慢舒緩,溫補脾腎
55 慢性腰肌勞損 舒筋活血的中軸線
56 高血壓 滋陰潛陽,舒暢經絡
57 冠心病 理氣通脈,緩解不適
58 糖尿病 舒筋活絡,改善人體機能
59 肥胖症 多管齊下,持之以恒
第六章 女性常見病症推拿
60 痛經 理氣通絡,活血化瘀
61 月經不調 疏通經絡,調理氣血
62 閉經 辨證施治,遇疾毋躁
63 妊娠嘔吐 點按止吐,便捷輕鬆
64 帶下 辨明根源,及早治療
65 乳腺增生 氣血通暢是最好的良方
66 產後缺乳 健脾和胃,疏肝理氣
67 更年期症候群 健脾補腎,重現女人昔日光采
第七章 小兒常見病症推拿
68 小兒發燒 清熱解表,快速退燒
69 小兒嘔吐 徹查病源,隨症施治很簡單
70 小兒痢疾 找準病因,事半功倍
71 小兒腹瀉 健脾祛濕,飲食起居常反思
72 小兒便祕 辨清虛實,尋跡疏補
73 小兒遺尿 溫腎固澀,減輕疲勞與壓力
74 小兒夜啼 健脾安神,夜晚順暢入夢鄉
75 小兒咳嗽 推揉之間,讓寶寶更舒暢
76 小兒營養不良 調理脾胃,健康指數揉出來
第八章 軟組織損傷及相關病症推拿
77 頸部扭傷 舒筋活血,不再叫苦不迭
78 頸椎病 通絡活血,扳轉輕柔勿用強
79 背部軟組織損傷 舒筋與通絡並重
80 肩關節扭挫傷 輕揉慢轉,祛痛化瘀
81 五十肩 舒筋活絡,勤加鍛鍊
82 網球肘 由淺入深,舒筋去痛
83 肘關節損傷 力道輕柔掌握好
84 掌指指間關節扭挫傷 拔伸有度,揉捏適中
85 胸部肌肉拉傷 活血舒筋,消散瘀痛
86 腹部肌肉拉傷 行氣活血,循序漸進
87 急性胸肋疼痛 揉推扳轉,立見奇效
88 急性腰扭傷 脊椎兩側、傷患部位是重點
89 腓腸肌(小腿肚)損傷 舒筋通絡,推揉得法
90 踝關節扭挫傷 理筋活血,輕柔得當
91 足跟痛 拿揉之間,和傷痛說再見
第九章 正骨推拿
92 下頷關節脫位 下巴掉了不用慌
93 肩關節脫位 旋切牽拉,借力使力
94 肘關節脫位 屈曲牽旋,因勢利導
95 髖關節脫位 拔伸牽旋,絲絲入扣
96 髕骨脫位 爆發寸勁,完璧如初
97 鎖骨骨折 扳頂固定有訣竅
98 肱骨外科頸骨折 牽提端擠,適當鍛鍊
99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 謹慎對待,細緻處理
【附錄一】常用骨度分寸表
【附錄二】人體經絡推拿主治一覽表
【附錄三】人體健康十二大穴
【序 言】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導 讀】如何使用本書
第一章 揭祕推拿
1 簡約而不簡單 推拿的陰陽之道
2 善變更要善辨 推拿的五行之規
3 內外兼修 推拿的臟腑之論
4 四診合參與八綱辨證 中醫的診斷之術
5 循於自然,歸於神奇 推拿的神奇功效
6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推拿安全實施法則
7 朝花拾遺 推拿的歷史演化
第二章 解析人體經絡與俞穴
8 看不見的點與線 人體經絡穴位
9 手太陰肺經 呼吸系統的控制台
10 手陽明大腸經 兼顧三地的多面手
11 足陽明胃經 脾胃功能的巡查官
12 足太陰脾經 氣血生化的中繼站
13 手少陰心...